非看不喜歡看的書不可


非看不喜歡看的書不可

人近“耳順之年”了,閒來無事,常常捫心細思:人生卓有成就的根本所在到底是什麼呢?

時勢造英雄。不能否認所處時代背景對於人生成就的重大價值。但在相同時代背景下,為什麼有人卓越人生,有人平庸人生呢?貴人相助。這也是不能否認的重要提攜因素。但為什麼同是遇到貴人,甲人被提攜而乙人等卻未必提攜呢?……如是不斷索思,“根本所在”明確呈現:個人之讀書最是人生卓有成就之根本所在。這方面的典型例證則要首推魯迅先生了,讀讀《魯迅傳記》,無論怎樣版本的,都會獲得這樣的答案。

那麼,魯迅先生是怎樣讀書的呢?我想,1927年7月16日魯迅先生在廣州知用中學的演講《讀書雜談》,該是最為能夠為我們今天的讀書以及將來的讀書提供寶貴人生鏡鑑的。

魯迅先生說:“說到讀書,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書來讀就是了,但是並不這樣簡單。至少,就有兩種:一是職業的讀書,一是嗜好的讀書。”

按照魯迅先生這樣兩個讀書概念,各人都是有過“職業的讀書”的——從小學到中學畢業,從中學畢業到大學畢業,基本都是十五六年的“職業的讀書”。這“職業的讀書”是怎樣的形態呢?“讀書的人們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強強的,帶著苦痛的為職業的讀書。”魯迅先生這個精闢的“概論”,應該是道出了絕大多數人的讀書歷程與心理形態。如此這般“職業的讀書”和“為職業的讀書”,對於人的職業生涯的“支撐力量”,並給予人生的“發展能量”之價值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嗜好的讀書”呢?魯迅先生說:“嗜好的讀書,該如愛打牌的一樣,天天打,夜夜打,連續的去打,有時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之後還是打。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並不在贏錢,而在有趣。……我想,凡嗜好的讀書,能夠手不釋卷的原因也就是這樣。”

如此讀書一生,對於人的職業生涯的“力量支撐”,給予人的一生的“發展能量”,亦是可想而知的。如是,人生想不卓越傑出大概都是不可能的。

魯迅先生最是“嗜好的讀書”者。如果誰人不信,那麼,請打開《魯迅全集》(人民文學2005年版)第15-16卷,看看魯迅先生年度日記後附有的“書帳”即可知曉,怕是還要震撼人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魯迅先生的譯著,多有“閒坐無事,自己譯來消遣的”“以譯書為消遣”,不是別具隻眼、別有洞天的“嗜好的讀書”?魯迅人生卓越傑出的根因,是為揭示了。以魯迅人生為尺度,鑑照一下自己,則一切都會“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了。

“嗜好的讀書”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魯迅先生所言:“非看不喜歡看的書不可。”人所喜歡的,未必對人生重要;人所不喜歡的,怕是與人生髮展至為緊要或是十分關鍵了。人生,是有這樣的邏輯的。

非看不喜歡看的書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