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筆下,大雁在春天飛回北方,竟然是因為聽懂了湘江女神的音樂

錢起,字仲文,中唐時期著名詩人,“大曆十才子”的領袖人物。錢起擅長寫景,詩風含蓄清麗,精工細密,對中唐“淘洗研煉”詩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歸雁》是其代表作品。

歸雁

唐·錢起

瀟湘何事等閒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絃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詩人筆下,大雁在春天飛回北方,竟然是因為聽懂了湘江女神的音樂

“瀟湘何事等閒回?水碧沙明兩岸苔”倒置法開篇,本意是:大雁啊,瀟湘一帶碧波浩渺,沙灘明淨,江岸上水草繁盛,你們到底因為什麼事情要如此輕易地回到北方呢?

大雁是一種候鳥,秋天飛到南方過冬,春天飛回北方,本是自然習性。但詩人卻故意對春雁北歸表示不解,詢問大雁為什麼要離開風景秀麗,食物豐美的瀟湘大地。看似突兀的詢問,吸引了讀者全部的注意力,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安排的軌道——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詩人筆下,大雁在春天飛回北方,竟然是因為聽懂了湘江女神的音樂

“二十五絃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是代雁作答,回答第一句的提問。湘江女神在月夜鼓瑟,那二十五根弦上彈出的曲調,太過淒涼與哀怨,大雁無法承受,只好飛回北方。

後兩句是詩人豐富的想象,融入美麗的神話,表面上寫多愁善感、通曉音樂的大雁,其實暗喻羈旅異鄉,鄉愁鬱懷的詩人自己。作者是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長期宦遊北方,看見南方歸來的大雁,觸動鄉思,想到它們在南方的棲息地——瀟湘,繼而奇思妙想到湘水女神的鼓瑟之聲及其蘊含的悽婉哀愁。尾句“不勝清怨”與首句“何事”呼應,既是作答,又是溢於言表的感慨。

詩人筆下,大雁在春天飛回北方,竟然是因為聽懂了湘江女神的音樂

《歸雁》構思巧妙,以倒置句開端,以設問佈局全篇。想象豐富,意趣含蘊,全詩以雁貫穿,但是並沒有具體地描繪大雁,只傳其神而不見其形。筆法空靈,餘音繞轉,情與境會,觸緒牽懷,用大雁的離開烘托湘江瑟曲的哀怨和羈旅愁思的深婉。清新俊逸,詞氣悠揚,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是詠雁的經典詩作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