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國人都吃什麼?

老萬


八十年代的中國人都吃什麼?在主食方面,我覺得跟現在差不多吧,南方人主要吃大米,北方人主要吃麵食。

我們那會兒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大米,早晨泡飯,中午晚上為米飯。早上光吃泡飯肯定是吃不飽的,所以會去食堂再買些饅頭,有時也會買肉包子,但次數不多,食堂也不是天天給做包子的。週末調劑一下,會有燒餅、油餅、油條、麻圓什麼的。

過年過節,或是平常家長們有時間,也是會自己和麵擀餃子皮包頓餃子吃,記憶裡多為白菜肉餡餃子。

那時與米飯互為調劑的還有面條,米粉、湯圓什麼的,其實在主食上面,與現在是差不多的,人的飲食習慣是不容易更改的。

在八十年代最初期是有糧食不足的情況,我記得那會兒買米麵什麼的,得憑一個證去買,每月每家大人與孩子是有一定指標的。若指標不夠的人家,是會有吃不飽飯的情況發生。

八十年代的物質肯定是不豐富的,很多東西得憑票去買,有糧票有布票,就連好一點的冷飲,也是有專門的冷飲票。

我們小時候是住在郊區,一個墾殖場的總場,農產品這塊,只要是當地有種植的,就從來沒缺過,像紅薯、玉米、西瓜、梨瓜、甘蔗等等。而且,那時候這些東西不像我們現在算著斤數買,那時的數量是多得堆在那兒慢慢的吃,吃不完爛掉的就直接扔了。

我們家有一塊小菜地,還養了鴿子與雞、鴨,再加上靠近鄱陽湖,魚類資源豐富,即使不買豬肉,有那些葷食也是可以保證營養的。

那時候買豬肉好像是件比較奢侈的事情,而且也並不是你想買哪塊,賣肉的就會給你哪塊,估計還要憑關係購買,就看你認不認得賣肉的人了。

所以,那時的豬肉總給我一個感覺,肉很柴,非常非常的柴,一塊瘦肉要嚼好久,纖維真多。相反,我覺得現在的肉要嫩些,好吃多了。

八十年代,我不知道別人吃什麼,但在我記憶裡,那時農產品量足,家裡的糧食指標也夠足,雖然食物的花樣不多,甚至可以稱得上單調,但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其實,七十年代的人比較窮,但到了八十年代,越往後人們的生活也慢慢地都好起來了。

雖然過去了幾十年,但想想自己小時候吃過的東西,還是從心裡由衷地覺得,比現在我自己的孩子吃得要好,花樣不多,勝在健康與純天然。

生活是很真實的柴米油鹽,一簞食,一瓢飲。謝謝閱讀,大家有什麼更好的烹飪方法,歡迎在下方評論或留言!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希望大家能為我點個贊,並關注我一下,最後別忘了幫我分享,轉發一下哦!特別感謝!

笑笑的麥子


八十年代的中國人都吃什麼?城裡人有城裡人的吃法,農村人有農村人的吃法,城裡人吃的精緻,花樣多,農村吃的稍微粗糙些,比較原生態。我對農村比較熟悉些,說說我們這裡的農村。

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雖然已經開始大包乾了,但是普遍還是比較窮的。那時候化肥還沒有開始大量普及使用,再說化肥太貴,也不捨得用太多,所以畝產量普遍比較低。我記得八十年代連收割機都沒有普及,小麥全都靠鐮刀一下一下割的,割完之後還要再過一遍,拾麥子。所以,在這種條件下,生活上哪有這麼豐富呢?

回想那時候吃的其實跟現在的差別並沒有太大,最大的區別就是那時候吃的沒有現在豐富量大,比如吃燒肉過年只捨得割一小塊,現在一下割五六斤,那時候一隻雞要加入鹹菜做成大鍋菜,省著吃,現在就敢單煮一隻雞吃了。總體來說就是量上的豐富度導致的珍惜度不一樣,所以感覺那時候的東西味道更好,就像餓了吃什麼都感覺更香一樣。

雞:八十年代吃的雞一般都是自家養的,養上半年一年的,平時下蛋,過年就殺了吃了。而且吃雞的時候是不敢單獨吃雞的,太浪費了。需要切上兩三個鹹菜疙瘩,炒一大盆,吃上半個月。過年當晚,盛上兩盤,就是上好的菜。

豬肉:豬肉當然是少不了的了,但是那個年代,就是缺。我記得有一次我爸稱了一斤燒肉,真好吃,我貪吃,吃了一大塊,結果拉肚子拉了一下午,課都沒有上好。

魚:我們村臨河,魚是不缺的,夏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抓魚,那時候河裡的魚真多,我自己曾經徒手抓過一條三斤重的鯉魚,過癮。

主食:主食跟現在沒多大區別,饅頭,餅。有時候村裡會來換油條,換火燒的,解解饞。是的,那時候是換,一斤小麥換多少油條之類,倒是少用錢,現在徹底沒這樣乾的了。

菜:那時候的菜多是自己種的,記得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菜園,不過冬天就沒啥菜吃了,只有屯好的白菜,蘿蔔。現在自己種菜的少了,大集上啥都有。

還一個變化最大的可能就是桌上的野菜少了,那時候什麼灰灰菜,薺菜都經常搬上桌,現在都不稀罕了。

另外,那時候自己家裡來客人,絕對都是自己親自動手做的,這些年,農村做菜的越來越少了,都是叫外賣,定好十個盤,到點就送來了。都嫌做菜麻煩了,也是最大的變化之一。


山東味兒


那個年代,除了高級幹部有特供以外,其他市民吃的幾乎都是一樣的,因為大家的收入幾乎沒有太大的差距,況且糧肉蛋菜都是憑本憑票按量供應,物價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嚴格掌控,可以說沒有人埋怨社會。

我1984年結婚,用自己上班13年攢下的1000圓辦了婚事。400元買下全套傢俱(立櫃,酒櫃,五屜櫃,雙人床,三人沙發,電鍍摺椅,地板革),200元在飯店包6桌酒席(含酒水),剩下400元給媳婦買了幾件金首飾,沒找父母要一分錢。1986年有了女兒,媳婦住院4天花了11.30元……

那時經常出差,出了本市每天差補5元(含餐費交通費),足夠。後來九十年代逐漸調整到了10元。

最得意的是常去老鐵道部機關,鐵路總工會和鐵道部黨校出差(開會培訓辦理外調政審)就在機關食堂就餐,那時人家機關食堂就是自助餐,機關人員自己買飯票有補貼,很便宜。外來出差來的持有接待部門開具就餐證,不花錢。

國家機關食堂飯菜品種繁多,真開眼了,也解饞了。也想買點帶回家(許吃不許帶,就餐證也不能買)。見啥都想吃,但食量有限啊。現在琢磨琢磨,這就是偶爾蹭蹭人家的福利待遇而已,估計別的部委也一樣的,人家習以為常了,可咱們卻受寵若驚了。


手機用戶張和新


我是一個70後,八十年代正是我的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所以對那個時候的飲食還是記憶頗深的。

我記得我剛上小學的時候,買肉和買很多副食品都是要票的。糧食每個月都是拿糧本去糧店買,而且根本不像現在有挑選的餘地,人家給你什麼就是什麼。那時候要是認識副食品商店的人,或者家裡有人在那裡上班,是非常驕傲的一件事,而且求你辦事的人也多。

八十年代的中國人都吃什麼?

一,主食

  • 主要是一些兩摻的米飯或玉米麵白麵混合蒸的饅頭,那時候管大米和白麵叫“細糧”。如果家裡能夠天天吃“細糧”的人家,基本相當於現在的開豪車的人家。
  • 記得我同學家兄弟姊妹多,他家供應的糧食不夠吃。他山東老家的親戚給他家託運高粱米、地瓜幹,他家的饅頭都是白麵和地瓜乾麵蒸的黑黝黝的饅頭。
不過這些在85年以後就好轉了!基本那時候人們的主食已經變成了大米、白麵,我們這裡城市裡應該是這樣的,農村如何還真不太清楚。

二,副食品

  • 當時能夠喝上牛奶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有專門的奶站供應牛奶。我記得有別人用不了的奶票給我家裡,那個牛奶奶皮厚厚的,上面還飄著一層黃色的油,特別的香甜。這個是家裡有剛出生的孩子或病人,才能供應的,普通人家有錢也買不到的。
  • 雞蛋那時候也屬於“奢侈品”,城裡人家不少都搭有雞窩,自己家裡養幾隻雞。平時餵雞和剁雞食的活基本都交給家裡的孩子,過年會殺一隻不下蛋的雞,那個雞一燉滿樓院都是香氣。

  • 家裡當時的食用油基本都以葷油為主,家家戶戶都有個“葷油罐子”,那個可能是那一代孩子最美好的回憶。葷油抹上饅頭片,別說有多香了!

  • 當年吃菜好像不是太困難,基本都是一些常見的時令菜。冬天主要是白菜、蘿蔔、土豆,而且家家戶戶都會挖一個菜窖,裡面存放著家裡越冬的蔬菜和鹹菜之類的。要想吃到現在市場上這些菜的品種,在當時是做夢都不敢想的。

我記得當年我家裡的早餐一般是稀飯、鹹黃豆、鹹菜,午飯一般都是麵糊湯搭配兩摻饅頭,晚飯就是高粱米飯兌大米。豆腐在當時都是憑票供應的,豆腐渣都是好東西。不過因為我們這裡靠海,當時海里的資源可是特別豐富。趕海和釣魚的收穫都不少,不過當年可真不愛吃魚,就喜歡吃肉。

結語:現在的生活水平跟那時候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用老媽的話說:“當年是愁沒吃的!現在是愁吃什麼。”


73神牛


我是六零後後對於當年的生活是記憶猶新,當年我們城市的供應尤其是糧食供應可以說完全是計劃定量供應,魚肉蛋禽等很少。

我記得清清楚楚的是,我83年參加工作時單位給我的糧食定量標準是一天一斤糧食半斤食用油。由於我們是建築企業是重體勞動,每天又補助半斤糧食,每個月補助半斤油票一斤肉票一斤雞蛋。

回想當年我記得清清楚楚的是五花肉憑票供應才八毛錢一斤,好帶魚憑票供應三毛八一斤。當時我的工資是每個月32塊五,再加五塊錢的建築工人補貼。那時候的糧食供應並不是像我們現在有些人想的是發了票證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以我們北京本地人的供應標準來說,糧食供應標準是三七開也就是三分細糧也就是普通的米麵,七分粗糧也就是玉米麵北京人俗稱棒子麵。只有節假日,每個人才能供應一兩斤好米好面。

那時候我們的北京普通人家,一般情況下主食都是窩頭或者是往窩頭裡的摻點白麵做混合窩頭,也有手藝好的做點糊餅貼餅子什麼的。我們供應的白麵一般情況下都是做餡也就是用大白菜蘿蔔什麼的再加點豬油渣蒸包子烙餡餅,也有做炸醬麵的。當年我們每家供應的食用油很少,一般情況下去買肉時都希望副食店的售貨員多給點肥的拿回家炸完豬油以後,剩下的油渣再做餡。

當年在單位的食堂去吃飯,我們都事先要把自己的糧票肉票等等換成單位的飯票菜票什麼的去食堂的窗口去買。不客氣地說,當年單位食堂的炊事員尤其是炊事班長採購員可真是個肥缺沒點關係還真幹不了,這在何冰老師的《情滿四合院》中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我們上下班有的過的勤儉的都是自己在家做好飯後帶到單位裡,中午順便熱一下吃。至於說下館子我們很少去,一個是當年大家普遍掙錢不多如果趕上家裡頭母親沒有工作是家屬,兄弟姐妹又多互相幫襯還真不敢敞開肚皮可勁兒的造。

到了80年代後期,生活逐漸改善了有了點餘錢我們也逐漸地開始去飯館吃頓飯喝點酒改善伙食,比如像紫光園鴻賓樓白魁東來順等等當年我都去吃過。由於有了油水當年單位發的糧票尤其是粗糧票,有些根本都吃不了我們都拿去換了雞蛋或者肉什麼的。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人比較單純,雖然日子過的苦但是頭腦簡單也不會去想那麼多。那象現在有些人吃飽了撐的整天沒事幹給自己找點事不是抱怨社會就是怨天怨地的。在我看來這些人不是沒有吃過當年的苦就是是吃飽了撐的,就欠讓他們餓一段時間他們都老實了。


用戶夏天的風


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人曾經拍過一部關於中國的美食紀錄片,叫《中國之食文化》,一共五集,分別是北京篇、江南篇、廣州篇、四川篇和烹調與醫食同源篇,堪稱那個時代的“舌尖上的中國”。八十年代,正值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的物質條件還比較匱乏,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能夠下館子的人寥寥無幾,每天大魚大肉的日子更是無法想象,不過,從這一部紀錄片反映出的當時中國的食文化,倒也能直觀的瞭解到當時中國人能吃到的美食其實也挺豐富的。


這一桌子的菜看著是不是很有食慾,有魚有肉有菜,當然對於現在來說這可能就是小飯店的水平,可是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就這一桌菜,可能要花掉普通工薪階層好幾個月的工資。那個時候的中國,因為經濟條件差,一般人一年都未必能下一次館子,當然飯店也少。

我在廣東生活過十年,廣東人真是愛粥如痴。不過,八十年代的廣東粥還是比較簡單的,如圖中的魚片粥、魚球粥,分量足,加點青菜,令人恨不得一口氣喝完它。現在的廣東粥,品種樣式遠比以前豐富,什麼蝦蟹粥、田雞粥、蛇肉粥、黃鱔粥等等總有一款粥是你喜歡的。





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涮羊肉堪稱北京人的最愛,有事沒事聚一聚必定要涮羊肉,瞧瞧這熱騰騰的羊肉銅鍋,簡直是那個時代北京人最美好的美食回憶。

上一世紀八十年代粵式早點的經典代表奶油百篇糕,出自當時著名的廣州泮溪酒家。粵閩桂等南方地區有吃早茶的習慣,尤以廣東為盛,粵式早點是喚醒廣東人每一天的第一餐美食,不過,那個時代的廣東人,依然有很多人吃不起酒家的早點,只能就著街邊的饅頭油條,家庭條件差的甚至只能喝點稀粥。

豆漿油條的完美搭配,是上一世紀八十年代全中國人的美好回憶,這兩大國民早點,一直到今天依然是不少國人的最愛。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上海的南翔小籠包,杭州的杭州小籠包,沙縣的蒸餃……包子作為國民小吃,在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至今依然是中國人最喜歡的早點之一,而在北方部分地區,包子甚至超越了大米成為主食。

上一世紀八十年代,南方某地的人在市場買賣魚,那個時候的長江漁業資源可比現在豐富多了,像如今貴到離譜的長江刀魚,在那個年代是再普通不過的淡水魚。

上一世紀八十年代賣乾貨的商鋪,在吃辣的省份,這樣的乾貨店很多,辣椒、花椒、木耳、幹菇等品種很豐富。

這一桌可都是野味,那個時代吃野味並不非法,所以部分人會吃到現在根本吃不到的東西,什麼熊掌、猴子、娃娃魚、貓頭鷹、果子狸等等鮮活的野味,換現在,這些野味都已經是保護動物,你有錢都吃不到了。

上一世紀八十年代四川成都的一家大眾餐廳,看起來生意挺不錯的。




後記:限於篇幅,我只能列舉這麼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這一部日本人拍的叫做《中國之食文化》的紀錄片。不過,我想說的是,那個時代的中國,物質條件還是比較差,一般人是根本吃不起飯店的食物的,普通人家餐桌上連魚肉都少見。現在大家跟我一起來互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說說你們在八十年代都吃什麼?


大國布衣


在皇城腳下的 北京篇 中,最突出的便是 宮廷之味與平民之味的融合。

在當時的 「 隆福寺小吃店 」 ,每天都有約 1 萬 3 千的客人光顧,菜單以各種代表中國北方風土特色的麵食為主,而 豆漿+油條 的配置放到現在也是人氣組合。

店內洋溢著新鮮的香氣和誘人的食慾,這種景象猶如使用大量純粹北京口語寫作的《駱駝祥子》中的場景。

“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出點頂香美的味兒。”

這,是豆腐腦兒的韻味。

此外還有享譽盛名的老字號 「 全聚德 」「 東來順 」 ,每天都大排長隊。

老北京人對 涮羊肉炙子烤肉 的喜愛,幾十年來依舊沒變。

而以多彩的平民飲食文化為基礎,另一方則是烹飪技術的巔峰,在故宮的北面,北海公園的一角,有一家自清朝開始傳承宮廷風味的飯店 「 仿膳 」

仿膳以精細的滋味和柔和的舌感為特徵,如它的名字一般,有著國宴規格的珍饈美饌, 芙蓉燕菜、鳳尾魚翅、蛤蟆鮑魚…….

△以雞絞肉和鮑魚製成的「蛤蟆鮑魚」

△ 以過篩蛋白豆腐製作的清雅名品「一品豆腐」

當然也有著許多現在看起來極為珍稀的菜餚,比如這道, 紅燒熊掌

而後來熊被列為禁獵動物,各大酒店在八十年代末也停止烹製這道菜式。

在魚米之鄉的 江南篇 中,以漁獲和稻米的食物最為常見。在鎮江當地,每天清晨市場上就開始出售新鮮撈捕的漁獲。

在蘇州,有著 250 多年經營歷史的 「 松鶴樓 」 ,因乾隆皇帝的微服私訪從一家小商鋪一躍成名,深受乾隆皇帝喜愛的 松鼠鱖魚 」 也成為店裡的招牌。

此外,松鶴樓裡的經典蘇州菜式, 虹橋贈珠、三色蝦仁、炒鱔糊...... 也是蘇州人宴請的必點菜式。

在杭州,坐落在西湖邊上的 「 樓外樓 」 ,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清晨後廚幫工便從西湖裡撈出鮮活的草魚,過個馬路,直接運送到廚房,做出這道名副其實的 「 西湖醋魚 」

在上海, 「 南翔饅頭店 」 每天門庭若市,店內的小籠包一絕,咬一口湯汁飽滿,回味無窮,唇齒留香。

而吃不到的就在門外趴著窗戶看,頗有現在排隊兩三個小時網紅店的架勢。

江南魚米之鄉,物產豐富, 手工採製的新茶、經過七年熟成的紹興酒、長江水和稻米釀出的鎮江醋、經冬歷夏的金華火腿…… 直到現在,這些也都是江南地區十分寶貴的物產。

廣州篇 中,一開場就顯現出了廣東人無所不吃的特點。

廣州的自由市場菜品十分豐富,瓜果蔬菜、雞鴨魚蛋應有盡有。

除了當季食材之外,隨處可見的還有 成捆售賣的田雞、娃娃魚、蝸牛、甲魚、猴子、貓、果子狸 、貓頭鷹…… 儼然一個動物園,而這些動物在當時都是可食用的。

而另一邊,吃早茶的店裡每天都是滿員,從小孩到老人都休閒地享受早茶時光。

推著點心車的服務員可謂是店裡的人氣女王,只要她一出現,所有食客都會會放下手中的筷子,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她的移動軌跡,畢竟, 想要吃到心儀的點心都得靠搶。

越秀公園附近的 「 北園酒家 」 ,以料理新鮮的海產山珍和豐富的乾貨而聞名, 珠海丹心、金盞銀盆、瓦罐花雕雞、百花爭豔鴨 都是店裡的特色。

這種將大自然的饋贈隨心所欲地配合在一起,成就出新鮮的味道,就是廣東料理的特徵。

當時的廣東,好像 每個人都是以美食作為人生的幸福目標 ,現在看來,也是如此。

四川篇 中,可見到物產豐富的天府之國,食物品種繁多,因此當地人更喜歡享受飲食生活。

成都的市場中,多的是賣 香料 的小販,而各種 醬菜和調味品

,則是四川人飲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成都製作豆腐的工廠,每天承接各大飯店的豆腐訂單。

曾經的 「 陳麻婆豆腐 」 靠著麻婆豆腐這道菜而盛名四方,當年興旺的店鋪到現在也保持著繁榮。

在成都市中心位置的高級料理店 「 成都餐廳 」 ,則有著融入了宮廷風味的宴席料理, 九色攢盒、六吃鮑魚、成都醬鴨、豆渣鴿脯、麒麟鯉魚…… 八珍玉食,其味無窮。

而除了這些,紀錄片中還有一些工藝的介紹。

四川自貢,有著世界挖掘史上第一口 千米深的 鹽井

都江堰完成巨大的 水利工程 ,導流了農業用水,滲入到成都平原的每一個角落,孕育了天府之國。

《中國之食文化》沒有太多的渲染,鏡頭下八十年代中國各地的傳統風貌淳樸又真實。

這部紀錄片充分展示了我們中國美食博大精深,能看到在師傅們的一雙雙勤勞的雙手之下創造了各式各樣的人間美味,讓人回味無窮。


覓娛樂


八十年代的中國人都吃什麼?

相信付出愛是讓自己幸福的最好方式,深深地相信,美食是撫慰人心的不二法門,更多美食問答,請關注覓源良食,讓我們給您答疑解惑!

幾個月之前,我回答過一篇這樣的問答題,古代的勞動人民都吃什麼?今天,看到題主的這道問答題,我想說,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自古以來都是:“飯菜結構”,米飯麵食是主食,主食的作用就是給我們提供能量,幹活的時候有力氣,菜餚的作用是幫助米飯下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下飯菜的作用;

80年代的中國人都吃什麼?我去問我姐,她應該有所記憶,不過,我將這道問答題的內容稍微改變了一下,我詢問的是,有哪些美食是80年代中國還沒有的?

我姐沉思了半天,說,那時她也年紀比較小,對於當年的事情記憶也比較模糊,而且那時獲取信息的能力比較低,最多隻能給我說說,她知道的武漢的情況,我姐說80年代,有這些美食她是沒有見過的:

1、漢堡、炸雞、薯條、碳酸飲料是沒有的;

2、菜市場也沒有分割好的雞翅中、雞翅根、雞腿等食材;

3、80年代好像有一段時間,還需要糧票,米麵糧油都憑一個小本本去糧店,按需購買;

4、只有國營的副食店,沒有現在的這種大型超市,零食也很少,只有山楂球、話梅、楊梅、油炸花生米、大白兔奶糖、餅乾等幾種比較簡單的零食,像薯片、蛋黃派等各種零食,那時都是沒有的;

5、醬油、醋、食用油,也都不是整瓶的購買,那時都是散裝的,拿著醬油瓶去副食店購買散稱的,比如2毛錢的醬油等;

6、我姐記得是84年之後,早點的形式,好像沒有太多變化,武漢的熱乾麵、餛飩、面窩、油條等早點形式,同現在相比較也沒有太多變化,只不過那時吃早點,購買時除了付錢,還需要支付對應的糧票,比如,買二兩熱乾麵,就要支付2兩糧票;

7、那時街頭巷尾菜市場、糧店、副食店等都是國營的,幾乎沒有私人開設的;

8、日常飲食來說,各種蔬菜都有,但那時沒有大棚一說,所以只能那時只能吃到對應季節的蔬菜,不像現在,有了大棚種植,什麼季節的蔬菜想吃都能買到;

9、肉類食材,以豬肉為主,牛羊肉比較罕見,但豬肉也不是隨便就能買到的,都是需要對應的票據,比如肉票、牛奶票等;

10、80年代,在武漢,好像都不怎麼能夠吃到帶魚,其他海鮮就更加沒有聽說過;

11、方便麵在80年代後期才有,也屬於比較稀罕的零食;

12、咖啡、奶茶那就更加沒有,最多喝點綠豆湯和酸梅湯,那還是爸媽工廠發的福利,他們捨不得喝,留給我們姐弟的;

13、那時我爸媽在家喝的是茉莉花茶,不比現在,有綠茶、紅茶、特觀音普洱等,那時都沒有聽說過這些;

14、瓶裝的啤酒都少,我爸那時購買的都是散裝啤酒,記得老爸說過,他用家中的臉盆喝過啤酒;

15、那時也沒有火腿腸、沒有羊肉串、沒有燒烤;

16、街頭巷尾也沒有買汽水的,那時倒是有賣涼茶的;

17、口香糖80年代早期沒有,後來慢慢就有了;

18、那時的餅乾只有朱古力和蔥油餅乾,後來很多我喜歡的那時都還沒有出現;

19、滷鴨脖、牛骨頭在80年代真是沒有聽過,那時的人們愛吃肉;

20、那時沒有超市、沒有便利店,晚上關門也早,不過84年之後,就開始好很多;

八十年代的中國人都吃什麼?

80年代,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有那麼一段時間,購買米麵糧油等各種生活物資,都需要對應的票據,就連家中燒火煮飯用的蜂窩煤都需要碳票,但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慢慢好起來,可以買到的各種食材就越來越多,下面,我從我姐給我介紹的情景中,以我家來舉例,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在武漢,80年代,普通家庭的一日三餐;

1、爸媽去工廠的食堂吃早飯,好像他們吃的也是麵條、菜湯煮飯等食物;

2、姐姐住在親戚家中,早餐也吃家中下的麵條,好像是84年之後,在街頭巷尾吃早點就開始多了起來;

3、84年之前的事情,我姐好像也沒有什麼印象,就從84年開始說起,那時,家中的午飯是老媽早上起來做的,做好之後,將米飯和菜放入棉被改裝的一個保溫桶裡,中午回家吃的時候,幾乎可以說,是溫溫的,那時家中還沒有液化氣,燒飯還是用蜂窩煤;

4、常吃的菜餚有各種時令蔬菜、豆製品、千張、瘦雞等,雞蛋比較珍貴,不是天天能吃到雞蛋,偶爾家中會做蒸雞蛋羹;

5、煨湯是家中最開心的事情,大約2-3周,家中會煨一次排骨藕湯,每次吃的時候,多是一人一碗;

6、菜市場能買到的各種食材沒有現在豐富,但是,那時可能年紀小,也沒有覺得艱苦,可能是沒有見過世面的緣故;

7、過春節時,家中的菜餚還是挺豐盛的,有豬肉碗中、魚丸子、紅燒魚、藕夾、排骨藕湯等,待客的零食,好像家家戶戶都是一樣的,比如酥糖、麻糖、瓜子、花生等;

寫到最後,還想囉嗦幾句,期望有上了年紀的網友來給我們補充,說說您在80年代,吃過哪些美味佳餚?說說您家的日常飲食?

由於那時,我姐年紀小,對當年的記憶模糊,對於這道問答題,能夠給大家介紹的信息有限,所以,還望大家多多理解和包容,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說說您所經歷的80年代?


我們儘量做到恰如合適、通過原創圖文,在文字與圖片之間為您分享一道道菜餚,它們美味、漂亮、營養,您要什麼樣的美食,在這裡希望我們能夠給您!

覓源良食


我是80後,豫中農村的,和大家分享記憶中的農村食譜。

春天裡,很少有青菜吃。

過了元宵節,春節存的炸豆腐乾、豬肉就基本吃光了。蔬菜除了蘿蔔、白菜,就只有菠菜、蒜苗可以吃。如果下田幹活,偶爾能收穫一些麵條菜之類的野菜。

天氣漸漸的變暖,蘿蔔、白菜要出花,便不能吃了。因為要抽蒜薹,蒜苗也不能吃了。但是不用怕,新的“菜”來了。

榆錢、洋槐花、香椿葉,紛踏而至。榆錢、洋槐花是要混上面粉(麥面和玉米麵混合)蒸著吃的,香椿葉用鹽醃幾天也就能拿來下飯了。

我覺得最好吃的還是生榆錢,一把一把的往嘴裡揉,要多過癮有多過癮,香氣直沁心脾。做個深呼吸,連鼻子裡都覺得清香無比。

最讓我難忘的重口味食物,是喝活的蝌蚪。

有一次我上火生病,吃幾次藥都不見好轉,家人決定用偏方給我治病。

現在依稀記得,當時我在河邊跑著玩。媽媽把我叫過去,用手捧一捧河水,水裡遊著好幾只小蝌蚪。水很清澈,清涼甘甜。我連水帶蝌蚪全喝了下去,結果病真的好了。

夏天,菜類很豐富,應有盡有。家裡吃的,都是自家地裡種的,是沒有農藥、化肥的。

自家的菜因為沒有功利因素,都是自然長熟的。西紅柿外皮還沒有變紅,裡面的瓤已經是紅鮮鮮的沙瓤了,吃起來那種酸甜特別的舒服。很難用語言來表達那種舒服,因為那感覺是來自內心深處的。現在的人,是找不到那種舒服的感覺了。

真的,那時候只要條件允許,我能只吃西紅柿就吃到飽。肚子吃得鼓鼓的,特別的爽,家裡人完全不擔心我會吃壞肚子。

在我記憶深處,夏天最美好的事情是吃玉米杆、游泳時吃西瓜。

那時特別的饞,去田裡玩,總會折一棵玉米,把玉米杆當甘蔗吃。玉米杆的甜度比甘蔗差遠了,我們卻能拿著玉米杆,很爽的大吃大嚼。我能騎在沒鞍子的馬上,一手拿韁繩讓馬小跑,一手拿玉米杆吃。

去河裡游泳,幾個人總要帶一個西瓜。先把裝西瓜的袋子下面綁一塊石頭,沉到河底去“冰鎮”。(河底的水最涼)然後,我們就下水游泳了。

等到游泳累了休息,就扎個猛子,把西瓜連袋子一起撈出來。坐到岸上,用小刀切西瓜吃。瓜瓤被河水冰得涼涼的,吃起來特舒服。

夏天的美食還有爬叉,爬叉就是沒有蛻皮的蟬。如果下一場大些的雨,爬叉大白天的就破土而出。如果沒下雨,爬叉就到晚上才出來,並爬到樹上去。

爬叉放油鍋裡一炒,吃著別提有多香了。

秋天,梨、棗、柿子都熟了,我最喜歡的是吃脆棗、喝紅柿。

經常幾個小夥伴一起,最利索的那個爬上比房子還高的棗樹,把棗子從樹上搖下來,其他人在樹下撿。大家很義氣,是沒人偷吃的,最後才幾個人一起把棗給分吃掉。棗子是零棗,個兒不大,卻很甜、有些許的酸味,還帶一股青氣,很好吃。

柿子採下來,大人喜歡做柿餅賣錢。我們小孩子喜歡紅柿,總是偷偷的把一些柿子藏到麥秸垛子裡面。然後數著時間,隔幾天去看一下紅了沒有。

等到柿子紅好了就拿出來,把裡面的汁液全喝掉。有時候特別饞,會把柿子皮也給吃掉。

到了冬天,農村是沒有反季菜的,一般就是青菜、蘿蔔。除了這些,就是醃菜。

醃菜有醃洋姜(學名叫菊芋),醃芥菜絲(有的是搗成泥),醃韭花。最多的就是醃豆醬,是用青豆、西瓜做的。(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候沒有見過黃豆,後來青豆又全變成了黃豆。)

記憶中的冬天,我吃過最好的東西是野兔。

我們這裡往西走幾十裡就是山,那裡的林場有很多狼、野豬。堂爺爺在林場裡工作了幾十年,為防備野獸,上面給配了一把獵槍,槍差不多有一人高。堂爺爺退休後,就把獵槍帶回家了。

我爸爸把獵槍借了來,買了鉛彈、火藥,沒事就去打兔子。

獵槍是前裝的,先把火藥裝進去,再裝進去炸藥,最後裝進去一把鉛彈。然後,用鐵條搗瓷實,用紙團塞嚴。扳機上面的撞針處,撕下一個砸炮放進去。

看到兔子時,就先瞄準,然後扣動扳機。撞針把砸炮撞響,砸炮的火星引燃火藥,火藥再引燃炸藥,把鉛彈打出去。

鉛彈能轟擊好大一片,基本不存在瞄不準的事情。感覺有效射程能有好幾十步那麼遠,兔子一般是逃不掉的。

冬天的野兔很肥,一隻足夠一家人美美的吃一頓了。吃法很簡單,只有煮這種做法。兔肉裡放上辣椒、花椒、五料面、八角茴香,煮熟後就著饃吃,香噴噴的。

在我的記憶裡,吃野兔肉時,父親和爺爺總會把幾個堂叔叫過來一起吃。大家只顧著吃,卻沒有一個喝酒的。

其實,平時他們很愛喝酒的,下酒菜就是涼拌生的大白菜、生的白蘿蔔絲,佐料就是鹽、味精、醋,根本沒有其它東西。

我想不明白的是,蘿蔔、白菜都能下酒。為什麼,有野兔肉這樣的好菜,他們居然沒有一個人喝酒,只知道就著饃吃。

現在每次回家鄉,總少不了去套野兔。只是,每次都要聚在一起喝一杯。

到臘月二十幾,就該殺年豬了。

往往是幾家湊在一起,用土坯壘個灶臺,支一口大鍋,裡面盛大半鍋水,下面用玉米杆燒。水燒差不多開,那邊就要開始殺豬了,豬殺好水也就開了。

人們一起把豬摁倒在板車上,豬脖子下面放一個盆子接血。刀子捅進去,血冒著煙就流進了盆子。一邊的女主人,麻利的撒進去一把鹽,再拿一根棍子攪勻了。

放血時,豬尾巴猛必須的卷一下才行。如果豬尾巴不猛卷那麼一下,往往就是豬沒有死透。

殺好的豬抬到鍋裡,男人、女人、老人,甚至有的小孩兒也上去幫忙,用木板、甚至是木棍刮豬毛。豬毛被水一燙,隨意的就能把毛刮下來。細心的女人會記著把豬鬃收起來,這東西是可以賣錢的。

刮完毛,就該梃豬了。把豬的腿上割一個口子,用鐵棍貼著皮捅,讓皮、肉分離。然後往裡面吹氣,用繩子紮緊,然後狠狠的拍幾下,豬身上立馬圓鼓鼓的,再用刀刮乾淨剩餘的毛。

接下來就是最後一道程序,把豬頭、豬腳、尾巴、豬下水割下來。豬頭必須是完整的,要祭祀用。豬腸子則是盛在一個大盆裡,由女主人去翻洗乾淨。

豬殺好後,就開始每天都吃肉,過年的氣氛立馬就濃濃的。

除了殺年豬,還要備些雞、魚,海帶、粉條,蒸饅頭、炸些豆腐乾、油條。

佐料方面,則是打些辣椒麵、五料面,買醬油、醋。

辣椒自家種的,有的人特有品味,嫌機器打得太細。就把辣椒輕炒一下,放進石窰裡,用沉重的石杵耐心的搗碎。這樣的辣椒麵比較粗,辣椒子兒也是囫圇的,吃起來很香。

五料面的八角茴香、桂皮等,我們這裡不產,是買來的。

醬油、醋,是用紅薯幹做的,好像醬油是熬製的,醋是釀的,具體的工藝如何我也不知道。做醬油、醋的人是河西邊的一個“世家”,據說他家裡好幾代都是做醬油、醋的,名氣很大,後來拼不過現代工藝被迫改行了。

好懷念那時候的美食,怕是再也吃不到了。


阿拉播小視頻


八九\u0001十年代\u0001的人們,以雞鴨魚肉唱主角!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