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袁世凱在小站是如何練兵的?

日月晨雲


【我是柚子愛歷史,本人開設了袁世凱的相關專欄,歡迎各位前來品鑑指導】

袁世凱小站練兵,是指清朝末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受清廷指派,袁世凱以德國軍事制度為藍本,在天津南郊的小站鎮編練新軍的事件。小站練兵,不但拉開了清軍編練近代化的序幕,同時也使袁世凱掌控了軍權,為其積累了雄厚的政治資本,為日後建立北洋軍閥的統治奠定了雄厚的實力基礎。


一、 袁世凱小站練兵的背景


中日甲午海戰時,清軍一敗塗地,以淮軍為主力的清朝軍隊幾乎喪失殆盡,國家甚至到了無兵可用的地步。清政府此時深刻感受到籌集軍餉、編練新軍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另外,清政府也感受到通過以西方軍事制度改造的日軍戰鬥力的強大,於是“維今日事勢,練兵為第一大政,練洋操成為練兵第一要著”。在這種背景下,清政府決心改革舊式軍制,募練新軍軍,並派長蘆鹽運使胡燏棻(yù fēn)在天津小站組建新軍。

胡燏棻大約招募了大約四千餘人的新兵,編為十個營,以“訓官之法,練兵之法,放餉之法,簡器之法”四法編練新軍。這是中國採用西法訓練新式陸軍的起點。


然而胡燏棻還沒來得及大展身手,他所募集的名之為“定武軍”的新軍就被袁世凱接管了,練兵的工作也被袁世凱截了胡。


認識到掌握軍權重要性的袁世凱,通過巴結清廷軍務大臣榮祿,獲得了小站的練兵權。從此,袁世凱以練兵為契機,以北洋新軍為基礎,逐步奠定了北洋軍事政治集團的班底。


二、 小站練兵的具體操作


01 首先對新軍進行擴充和整編,建立一整套的領導體制


從胡燏棻手裡接管軍隊後,袁世凱隨即對這支軍隊接行了擴編,由4000餘人,擴編為7000人。日後新建陸軍的規模不斷擴充,到1905年時,改名“北洋常備軍”的新建陸軍,已經擴大到六個鎮(相當於師)共8萬餘人。

除此之外,為了更好的管控軍隊,袁世凱還在新軍中建立了一整套領導體制:設立督練處(後改為軍政司),作為全軍最高領導機構,袁世凱自任督辦;軍政司下設參謀、教練、兵備處,以袁世凱的心腹段祺瑞、馮國璋、劉永慶分任三處總辦;另有中軍、文案、糧餉、軍械、轉運、軍醫等處。


最開始新建陸軍的建制是軍以下設立左右兩翼,左翼轄步兵兩個營,右翼轄步兵三個營,總部直轄炮兵、騎兵和工程等各營。後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軍隊建制也做出了相應調整,一軍轄兩鎮,每鎮轄步兵兩協(相當於旅)、騎兵和炮兵各一標(團)、工程隊和輜重隊各一個營;營以下有隊(連)、哨(排)、棚(班)。每鎮官兵有12512人。


02 效仿使用西方徵兵和練兵制度,提升士兵的整體素養


與湘軍、淮軍及清軍綠營等舊識軍隊相比,新建陸軍是不折不扣的新型軍隊:全部使用西式軍械裝備;依照西方洋操訓練;效仿西方徵兵制度,招募招募年輕力壯且無惡習者入伍。


03 創辦隨軍學堂,招攬國外教官,對士兵進行軍事技術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


04 從北洋軍備學堂吸收一批已經具備近代軍事技術的青年知識分子,作為各級骨幹軍官,從而提升了軍隊的整體素質

袁世凱為了配培植自己的黨羽,通過封官許願、打拉結合、金錢收買等手段,網羅了諸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段芝貴、張勳、曹錕等一批青年將才為己所用。這些人成為了袁世凱的骨幹力量,不但為袁世凱牢牢控制著北洋新軍,還為日後北洋軍閥的統治奠定了實力基礎。


05 建立一系列嚴格的軍事紀律


無規矩不成方圓,一支有極強戰鬥力的軍隊必然會有嚴格的軍事紀律。袁世凱總結了自己在淮軍和朝鮮新軍時練兵的經驗,對這種軍隊也制定了嚴格的紀律。


如其所制定的《簡明軍律二十條》,廣是斬罪就有18條之多,諸如 “有意違抗軍令及凌辱本管長官者斬”、“頭目戰死,本棚兵丁並無傷亡者,悉斬以殉”等。


06 招募封建文人,給士兵灌輸封建倫理綱常,把士兵變成維護自己權力的衛士


袁世凱非常重視對士兵施以愚忠愚孝的封建倫理道德教育,不但聘請封建文人給士兵洗腦,還在營房中供奉自己的長生祿位牌,讓士兵每天叩首行禮,灌輸“袁大人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為袁大人賣命”的報恩思想,把軍隊訓練成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私屬武裝。

三、 小站練兵的歷史影響


01 袁世凱的小站練兵,拉開了清朝軍隊編練現代化的序幕,提升了清軍的兵員素質和戰鬥力,壯大了中國的國防力量,這在中國近代軍制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轉折。


02 袁世凱通過對北洋新軍的一系列改造,使之變為自己的私屬武裝,成為自己日後躋身政界的雄厚的政治資本。


03 小站練兵打造了北洋軍事政治集團的班底,諸如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等人開始崛起,在袁世凱的一手栽培下,成為日後北洋軍閥統治的風雲人物,深刻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走向。


【本人開設了袁世凱的相關專欄,歡迎各位前來品鑑指導】

本人專注歷史相關問題,解答歷史疑惑,+關注瞭解更多內容。歡迎點贊、留言,記得關注我。

柚子愛歷史


甲午戰爭前夕,袁在朝鮮撿了一條命後逃回國,事情經過大致如下:由於袁在朝鮮執政期間,對日本百般抵制,日本對其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多次組織暗殺袁世凱,但由於袁較為機警,暗殺均未成功(日本人一直習慣採用暗殺手段對付政敵,這一手段後被在日本留學或避難的革命黨人所學會且發揚光大),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已決心向清政府攤牌,第一個要殺之人,自然為袁世凱,袁亦認識到此點,因此提前從清駐朝鮮使館的窗戶中逃出,距日本派兵圍攻使館僅約十分鐘,可見當時情景之危急。統觀袁在朝鮮十年,儘管當時年少氣盛,很多方面有專橫跋扈,太過激進之嫌,但總體說來,尚屬措施得當,表現可圈可點,功績應屬顯著,值得肯定。

從朝鮮狼狽回國的袁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主要承擔後勤保障工作。戰爭後,由於朝鮮已不可去,清朝任命其為浙江溫州一帶的道員(相當於現在的地委書記),浙江地處江南,經濟發達,而溫州尤甚,因此此官職應屬肥缺,但由於袁有更大目標,便放棄可該崗位,全力去謀取練兵的差事。

俗語曰:“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此言確實不虛,儘管袁在朝鮮呼風喚雨,炙手可熱,但對於清廷中樞,尚屬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因此練兵優差無論如何輪不到他頭上,但袁最終卻成功捕獲該崗位,何也?原來袁回國後,善於總結,召集寫手,將在朝鮮練兵經驗編輯成練兵要略,並大量印刷成冊,轉送給親朋好友,還呈現給權力中樞-軍機處,於是袁即以“知兵”形象出現在達官貴人之中。兵書中,強調仿效世界第一陸軍強國-德國方式練兵,練兵採用新式西洋操法,並改募兵制為徵兵制,這些觀點在方式確實領先於其他人。

練兵地點選取在北京與天津間的小站,小站地處荒野,但因這次練兵而變得舉世矚目,今後幾十年,中國歷史進程便由這次“小站”練兵所改變,這是大多數國人無法預計的,所以說,作為智者,永遠不要輕視那些追求上進、積極創業的人。

練軍離不開軍事人才,袁意識到這點,開始大量網羅當世軍事豪傑,於是先後進入袁氏新軍的著名人才有北洋三傑(龍-王士珍,虎-段琪瑞,狗-馮國璋,其實當時還有一個姓梁的青年人亦表現突出,四人號稱“北洋四傑”,但此人福薄,在一次訓練中溺水而亡,於是僅得北洋三傑留名於世),徐世昌,曹琨,吳佩孚,孫傳芳,李純等等(注:其他有影響人物尚很多,但可能沒那麼著名,不一一列舉),這些人日後或為總統總理執政,或為雄霸一方的地方諸侯,影響民國初年政壇近二十年,可知袁在選人識人方面頗有獨特眼光。

練兵初期共有兵員約7000人,自1895年開始練兵,僅歷經兩年,至1897年,小站新兵由於訓練得法,陣容整齊,堪稱清政府最強勁旅,袁亦因練兵有功被提拔為直隸按察使(相當於當時直隸省的紀委書記),仍兼辦練兵事宜。在這兩年間,袁是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維新運動的,史載他曾多次解囊資助康梁辦報紙、建學堂,為維新運動擴大影響力做出了一定貢獻。從袁的行為中可看出兩點:一是,康梁的維新運動是號召建立君主立憲政體,而袁大力支持,表明袁偏向於在中國實施君主立憲的政治體系,二是,隨著練軍的成功,袁已不再滿足軍事上的成就,開始積極地著手於滲入到清政府的政治體系中去,以圖今後在國家大事上有更大的話語權。

1898年,當時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徹底改變了袁的命運,自此以後,袁開始成為清朝的封疆大吏,獨當一面,掌一省的行政、軍事大權,成為與當時張之洞、劉坤一、李鴻章等並稱的地方大員。該大事即為戊戌變法(也稱百日維新),說為維新改革,以餘認為,其中更多夾雜的是權力之爭,光作為傀儡的光緒想通過變法樹立威信,改變自己尷尬的政治地位,而慈禧太后則不想給世人留下攬權獨裁的形象,做做形象工程,讓光緒改革試試看,若偏離她所容忍的軌道,則可作為廢除光緒的藉口。



高高在下喲


袁世凱在小站以德國軍制為藍本,制訂了一套近代陸軍的組織編制、軍官任用和培養制度、訓練和教育制度、招募制度、糧餉制度等為內容的建軍方案,基本上摒棄了八旗、綠營和湘淮軍的舊制,注重武器裝備的近代化和標準化,強調實施新法訓練的嚴格性,成為中國近代陸軍的草創先河。因其隊伍訓練營地在天津東南70裡的一個鐵路站,位於天津至大沽站中間。故被稱小站練兵。


小站練兵的成功之秘,重要的一項就是律兵極其嚴格。新建陸軍的治軍章程、律條、法令周備而細緻。對於士兵遵章守律突出的,記功、賞銀或提升,對違章犯紀的,嚴懲不貸。懲罰之法有打軍棍、插耳箭示眾、罰扣薪水等,最嚴厲的懲處就是論斬。

《簡明軍律二十條》中有"十八斬",規定了十八項違規現象要處斬:其中包括臨陣不聽號令、臨陣退縮、詐功冒賞、逃亡、裝病、監守鬆懈、貽誤戰機、首領戰死兵丁不前、失火誤事、拋棄槍械、洩露密令、燒搶姦淫、造謠惑眾、驚呼擾軍、打架鬥毆、違抗軍令、夤夜離營浪遊、官弁縱兵擾民、吸食鴉片、酗酒賭博等等劣行。

《查拿逃兵法》規定,在小站附近各道口隘派員設卡,專門捕抓逃兵,每拿到一名,賞銀二十兩。逃兵被抓回,"以軍法從嚴懲辦"。新建陸軍常常集合全軍處決逃兵,殺一儆百。設卡之處所,俗稱卡子房,至今小站北邊津歧公路上,仍有一個地名叫做卡子房,那即是新建陸軍查拿逃兵的歷史遺存。

新建陸軍雖然還沿用淮軍的營務處、營、隊、哨、棚等名稱,但編制上已經打破舊軍的框架,基本上採用了近代德國陸軍的編制:軍隊分為步、馬、炮、工、輜重各兵種;一軍分兩翼,每翼轄二、三營不等,每營官兵1128人等。

北洋常備軍把軍隊分為常備兵、續備兵和後備兵三種。服現役的稱為常備兵,當差三年,支給全餉。三年後退伍回家,列為續備兵,月支餉銀一兩。又三年退為後備兵,月餉減半。平時在家各就各業,冬季調操一個月,仍給全餉。後備兵四年期滿,退為平民。遇有戰事,得徵調續備兵、後備兵入伍。把軍隊區分為現役和預備役,也是從外國學來並首次在中國實行的。

常備兵的編制,開始分左右兩鎮,以兩鎮(相當於後來的師)為一軍,每鎮轄部隊二協(旅)、馬隊一標(團)、炮隊一標、工程隊一營、輜重隊一營。營下為隊(連)、隊下為排、排下為棚(班),全鎮共一萬二千五百一十二名。這種編制是效仿當時外國師團制度制定的,只是人數略有減少。


花開水不流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其新建陸軍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並稱為"北洋三軍"。

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袁世凱任山東總督,遠離主戰場,避免了當炮灰;更重要的是袁世凱懂得保存實力的重要性,他對朝廷軍令陽奉陰違,不僅派軍赴京一步三停,而且動輒以山東危急為藉口拒不出兵,他不但不遵號令對抗洋人,反而大肆鎮壓義和團,並藉此換得山東平安,博得洋人賞識,為其以後收拾晚清殘局換得了國際支持。在袁世凱保存了實力的同時,聶部、董部都遭重創,袁世凱從此成為了清廷的首席武官,地位舉足輕重。

小站練兵: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後,所率淮軍屯防於小站一帶。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淮軍全軍覆沒,清廷在小站收拾殘部,聘用德國教練,編練定武軍。後定武軍改由袁世凱統帶,他趁機增募兵力,起用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生分任各營統帶、各處總辦及各營哨官,同時制定了新的營制、餉章和操典,以及步隊、馬隊、炮隊的隨營學堂和德文學堂。小站練兵開始了中國從傳統軍事制度向近代軍事制度的轉變,也為北洋軍閥形成奠定了基礎。


香洲謝霆鋒


1895年冬天,袁世凱來到位於天津和大沽之間的新農鎮,接收了由胡燏棻編練的定武軍,後者則被清廷調任蘆津鐵路督辦。新農鎮,或稱興農鎮,又名小站。

當初,清軍入山海關,奪大明江山,依憑的是12萬八旗兵。當時的八旗兵驍勇善戰,所向披靡,銳不可當。天下太平時,八旗兵駐守各地,享受著朝廷給予的豐厚待遇,卻不事生產,無須征戰,操練懈弛。至嘉慶年間,已淪為沒有戰鬥力的膏粱子弟。

此後,綠營興盛,逐步取代了八旗的地位。綠營是清軍入主中原後收編的漢人軍隊,所以清廷一直不放心,處處牽制,時時提防,設置了許多節制方法,還不斷往綠營中摻入滿人,使得其重蹈八旗的覆轍,逐漸腐化。

太平天國起義,八旗與綠營一觸即潰,清廷無軍可用,只得放權由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官員另組營勇,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應運而生。在與太平軍、捻軍作戰中,營勇顯示出驚人的戰鬥力。然而,甲午年中日之戰,作為清廷主要國防力量的淮軍不堪禦敵,連連慘敗;劉坤一統率的湘軍同樣一敗塗地。

清廷強烈地意識到,建立一支有戰鬥力的現代化軍隊是捍衛疆土、穩定統治的基礎。甲午之戰告急時期,清廷召見參與黃海之戰的德國籍軍事顧問漢納根(vonHanneken),他是北洋水師的總教習兼副提督。在這次召見中,他提議先組建一支2000人的外國軍官隊,再由這些外國軍官仿照西式練兵辦法,為清帝國編練10萬新式陸軍,並裝備洋槍、洋炮,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指揮。他的這一提議遭到李鴻章、胡燏棻等大臣的反對,未被清廷採納。

甲午年十月,清廷為救亡圖存,匆匆設立督辦軍務處,以恭親王奕訢為督辦,慶親王奕劻為幫辦,翁同穌、李鴻章、榮祿、長麟等重臣為會辦,著手編練新軍。次月,軍務處任命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前往天津附近馬廠屯駐,主持招募新軍,聘請德國軍官任教習,購置新式武器,仿照德國陸軍操典進行訓練。早年,胡燏棻就曾上書直陳舊軍之腐敗。翌年春,胡燏棻初步編練成“定武軍”十營,共計4750人,其中步隊3000人、炮隊1000人、馬隊250人、工程隊500人。

甲午戰爭期間,袁世凱奉旨前往遼東前線,協助周強辦理轉運糧械、接收潰卒等後勤事務。期間,他耳聞目睹清軍潰敗的慘狀,萌生了重建帝國軍隊的想法。甲午之戰剛剛結束,他就上書軍機大臣李鴻藻,分析戰敗的原因,並提出編練新式陸軍的計劃。李鴻藻非常認同他的設想,並向清廷舉薦他。清廷很快頒佈上諭,將袁世凱調到軍務處,職位是“溫處道留京兼充軍務處”,意思就是溫州道員,但留在京城的督辦軍務處工作。這是一種“虛實結合”的職位安排——前者為虛職,是為了解決官員的實際待遇,後者才是實職。後來,袁世凱赴小站練兵,他的虛職是直隸按察使和工部右侍郎。

袁世凱駐朝鮮期間,曾因協助朝鮮練兵,獲得“知兵”之美譽,軍務處會辦榮祿也聽到同僚們稱讚袁氏善帶兵。進入軍務處後,袁世凱主動向榮祿呈遞了自己編譯的兵書,榮祿閱後,大為稱讚,隨後對袁世凱處處提攜。

1895年底,胡燏棻被朝廷調任他職。督辦軍務處親王奕訢沂、奕劻會同軍機大臣李鴻藻、翁同穌、榮祿、長麟等聯名保薦袁世凱接辦定武軍。清廷允准。11月1日,袁世凱到創、站,正式接任定武軍統帥。

袁世凱是德國軍制的“粉絲”,他認為德國陸軍是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部隊,所以,接管定武軍後,他主要仿照德國陸軍的建制、方法訓練新軍。他派部下赴山東、河南、安徽等地州縣招募新兵,為防止會黨、流氓、罪犯、吸食鴉片者等的滲入,他對兵源把關嚴格。入伍者必須是當地背景清白的農民,而且由地方政府擔保,一旦查出不合格者就追究地方政府的責任。定武軍在原有基礎上擴編至7000多人,改稱“新建陸軍”(簡稱新軍)。新軍分步、馬、炮、工、輜等兵種。在組織架構上,設督練處(即新軍總部),下設參謀營務處、督操營務處、洋務局、糧餉局、軍械局、轉運局、軍醫居等機構。各處、局由專人專責,體現了現代軍隊專業化的特徵。新軍還設有參謀、電訊等職能,配備軍樂隊。

袁世凱不惜重金,從德國購置了先進的武器裝備。炮兵裝備的是德國克虜伯廠出產的57釐米過山炮和七生特半陸路炮等;步兵使用奧匈帝國製造的曼利夏步槍;騎兵裝備曼利夏馬槍和戰刀;軍官一律佩帶六響左輪手槍和佩刀。

新軍開設炮兵、步兵、騎兵、德文四所學堂,統稱“行營武備學堂”。袁世凱高薪聘請德國軍官擔任教習,學期兩年,學員畢業後可以擔任下級軍官。袁世凱從自己每月的俸祿中撥出三分之一(銀二百兩)作為獎學金,獎勵考試成績優異者。學業出眾的人會被選派去德國或日本留學。此外,轟世凱還開辦講武堂和學兵營,培養基層軍官。

新軍的管理異常嚴格。袁世凱制定了一套嚴密的軍法、軍紀,如《簡明軍紀二十條)《行軍暫行章程)《操場暫行章程》《兵丁駐紮營內章程)等,這些制度涉及新軍的訓練、行軍、宿營等各方面。士兵必須嚴格遵守制度,一旦違紀,就會受到打軍棍、示眾、扣發餉銀等懲罰。袁世凱還制定了“斬律十八條”——“結盟立會,造謠惑眾”者斬;“有意違抗軍令”者斬;“持械鬥毆及聚眾鬨鬧”者斬;“遇差逃亡,臨陣詐病”者斬;凌辱長官者斬;長官戰死而士兵無傷亡,士兵全部處斬……袁世凱在小站附近設立關卡,抓捕逃兵,抓回的逃兵會被重罰,常常會被公開處斬,逃兵一月無下落就追究家屬的連帶責任。

新軍的軍餉較高,由戶部直接發放。為了避免各級軍官剋扣士兵餉銀的惡劣舊習,袁世凱規定,軍官一律不得插手軍餉的發放,而是由放餉局把每月的餉銀包好,按照兵士名冊發放。士兵本人直接領餉銀,袁世凱派一至二名軍官負責監督發餉。

1897年,22歲的直隸人徐世昌來到小站,他看到的是一支軍容嚴整、隊列整齊、令出必行的軍隊;統帥袁世凱和普通土兵一樣站在操練場上,一身戎裝,聲音洪亮,看上去精神抖擻。這位年輕的翰林院庶吉士被袁世凱任命為新軍參謀營務處總辦,成為袁世凱的幕僚。自此開啟了他與袁世凱長達數十載的合作。兩人互為同道,在晚清民初的政治舞臺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袁世凱很重視將領的培養和選拔,他物色的將領,一部分是湘軍和淮軍的宿將,如薑桂題、張勳等;一部分是武備學堂的畢業生,如號稱“龍、虎、狗”的“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段棋瑞曾赴德國學習軍事,馮國璋也去過日本。這些出身並不顯赫的軍人們,從小站這個起點出發,逐步成為民國政治舞臺上呼風喚雨的人物。其中,擔任督軍以上職務者30多人,擔任內閣總理、陸軍部總長的6人,擔任總統的4人。

1898年,清廷命榮祿督練武衛軍,分前、後、左、右、中五軍,袁世凱所練的新軍被收編為武衛右軍。翌年十二月初,清廷派袁世凱暑理山東巡撫,武衛右軍隨袁世凱從小站調往山東。庚子年(1900年),武衛軍被八國聯軍打得七零八落,聶士成所統率的武衛左軍竟全軍覆沒,聶士成戰死。唯獨武衛右軍因袁世凱鎮壓義和拳民、支持東南互保而得以保存。此後,袁世凱在武衛右軍的基礎上,編練北洋常備軍、續備軍、巡警等。

1901年11月,李鴻章逝世。清廷任命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年,朝廷決定徹底淘汰綠營兵制,重新編練三十六鎮新軍(鎮的編制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師)。第二年6月,在保定成立北洋軍政司(後改稱督練公所),袁世凱任督辦。1903年12月,朝廷成立練兵處,軍機處領班大臣奕劻為總理練兵大臣;袁世凱任會辦,握有實權,他以新軍的老部下為班底,在北京、天津、山東建成北洋六鎮軍,合計7萬餘人。北洋軍各鎮將領幾乎都出自小站,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由此形成。當時,全國各鎮新軍總計13萬餘人,北洋軍在人數和戰鬥力上都遠勝於其他新軍,是絕對主力。

1905年秋末冬初時節,北洋新軍在河北河間舉行軍事演習——“河間秋操”。清廷邀請各國駐華武官、中外記者和各省代表前來觀操。出現在眾人眼前的是一支軍容嚴整、裝備精良、士氣高昂的部隊,而且,所

有的土兵都剪去了中國男人獨有的長辮子。自甲午戰敗後,清帝國終於擁有了一支像樣的軍隊,這為坐在觀操臺上的帝國統治者們樹立了信心。

第二年,清廷決定擴大演習規模,調遣張之洞所練的湖北新軍北上,與北洋新軍在河南彰德展開一場模擬搏殺,參與演習的官兵多達33000多入。誰也不曾想到,五年後的辛亥年,兩軍就在武昌城外展開了真正的殘酷廝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