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有一個小沙彌剛學禪不久,總是愛問禪師一些問題。

這天,他又來問無名禪師,他說:“禪師,您曾說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普度眾生,如果碰到一個壞人,他已經喪失了人性,失去了做人的資格,那還要超度他嗎?”

禪師沒有直接作答,只是拿起筆來,在紙上反寫了一個“佛”字,然後問小沙彌道:“這是什麼?”

沙彌說:“是一個字,只不過寫反了。”

“那它是什麼字呢?”禪師緊追不捨。

“一個‘佛’字!”小沙彌毫不含糊。

禪師又接著追問:“那反寫的‘佛’字算不算佛字?”

“不算!”沙彌堅定地回答。

“既然不算,那你為什麼又說它是個佛字?”

“算!”沙彌馬上改口。

“既然算是個佛字,那你為什麼又說它反了呢?”

小沙彌愣了一會兒,不知如何作答。

禪師認真地說:“正寫是字,反寫也是字。你說它是佛字,又說那是反寫的,是因為你心裡有真正“佛”字的印象。

如果你原來就不認識這個字,即使我寫反了,你也無法分辨出來,如果只教給你反寫的佛字,那麼你遇到正寫的佛字恐怕就要說是寫反了!”

小沙彌似有所悟。

禪師又接著說:“同理而言,好人是人,壞人也是人,重要的是你能夠認識人的本性。當你遇到惡人的時候,能夠想辦法喚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難度化了。”

善人需要度,惡人更需要度。

越是汙泥,越能長出清淨芙蓉,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世間生靈皆有佛性,何況是一個“惡”人呢?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善惡,當我們學了佛,懂得了因果,就要努力學習善,斷除惡。

之前有位佛友給我們留言,他說他看了《六祖壇經》,裡面關於禪宗六祖開悟時,說過一句話:不思善,不思惡

佛友問:六祖這句話是否要讓眾生連善惡都不要去管呢?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01

對佛教稍有了解的人,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句話雖然簡單,卻概括出了佛教基本的處世標準,那就是,止惡揚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

然而,對這個問題深究下去,就會引申出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善惡到底是有統一的普世標準?還是因人而異的?如果有普世標準,那麼這個標準是什麼?如果是因人而異的,那麼所謂的止惡揚善還有什麼意義?

舉個簡單的例子。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用動物來看:狼吃羊,到底是善還是惡?

如果說是惡,那麼如果狼不吃羊,狼就面臨著自己被餓死的問題。而如果選擇是吃羊,那麼可能也有人會問,羊又犯了什麼罪非得被狼吃?

可如果不吃羊,那麼也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狼自己犯了什麼罪要被活活餓死?

當然,狼也可以不吃羊,所謂的狼吃羊,只是一個關於物種食物鏈的說法,總之,不吃羊,狼也可能吃其他物種,反正從生物結構上來說,它們不是吃素的。

那麼,現在我們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善惡好像是有屬性的。

對一個群體的善,可能是對另一個群體的惡,那麼止惡揚善的意義在哪?

止的是哪個惡?揚的又是哪個善?

這類問題的提出,是很多虛無主義者的遐思,他們想一個問題,想著想著就覺得毫無頭緒,沒有盡頭。

這樣的邏輯,其實是涉及了對善惡標準的解釋問題。

可以說不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一味談止惡揚善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當然,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的很多哲學家也都從自己的角度給出了善惡的解釋和評判標準。

1

比如,那位高呼“上帝已死”的虛無主義哲學家尼采認為,善惡的標準並不是人發現的,而是人制定的,人的意志就是善惡的標準,凡我願意做的就是善和道德。

不得不說,這個驚世駭俗的觀點是瘋狂的。

因為他打破了自蘇格拉底以來的西方理性主義傳統,對基督教的教義也做出了徹底的批判。

這種帶著摧毀一切意味的哲學,確實好像對人性解放提供了養分。

然而,這種學說暴露的危機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如果人的意志是善惡的標準的話,那這個善惡的標準無疑是多元的。

換句話說,每個人的善惡標準都不同,那社會的道德就變成任何人都有理,沒有人可以批判另一個人,因為他的錯也許是你的對,他的對也許是你的錯。

可見,尼采的這種哲學是一種打雞血似的亢奮,看上去超然而突破,實則毫無頭緒,經不起運用和實踐。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2

實用主義產生於20世紀初的美國,它的代表人物杜威則認為,只要行的通的就是善,行不通的就是惡。

這個觀點看似簡單易行,實則也蘊含著巨大的危機。

這與實用主義哲學的起源有關。

實用主義哲學起源於美國,並伴隨著美國的成長,甚至實用主義已經成為了“美國精神”的代名詞,然而這種建立在資產階級基礎之上的哲學,其善惡評判以“實用”、“功利”為標準。

這就把善惡引入了功利主義的泥潭,也使得實用主義哲學的善惡標準成為了“某一個階級”的哲學。

比如:資本家可以利用資本剝削壓榨工人,這是“行得通”的,可是這難道就是善嗎?

顯然的,這種善惡標準是錯誤的。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3

那麼,作為一個以止惡揚善為核心的宗教,佛教是怎樣看待善與惡呢?或者說,佛教的善惡標準是什麼呢?

《菩薩瓔珞經》裡是這麼說的:“順第一義諦是名善,背第一義諦是為惡”。

這裡的第一義諦是佛教的核心概念,“諦”是真理的意思,所謂第一義諦就是指至高無上圓滿究竟的真理。

那麼,什麼是第一義諦呢?

《涅槃經》是這麼說的:"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是名實相,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諦,名第一義空。"

世尊在這裡明確開示:諸法實相是第一義諦。

也就是說:凡是符合諸法實相的就是善,凡是違背諸法實相的就是惡。

那麼諸法實相又是什麼呢?

所謂“諸法”,就是一切法,大概包括色法和心法,色法是指物質世界,由眾因緣和合的,肉眼可見的法。

心法指內心精神世界裡的行為現象及所造作的功用。

所謂諸法實相,就是指一切法的本來面目。

色法與心法,本性都是因緣和合而緣起的東西,本質上是空幻不實的,只是為了應對眾生空幻不實的心變化出來的東西。

按照這個層面來說,但凡是非解脫究竟的,都不能不算是真善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所以,我們有些佛友特別執著說什麼行為是善的,什麼行為是惡的,這個如果要拔高到佛教最深層面上來說,都是虛妄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說殺生是錯誤的,但是密教成就者會有殺生超度之法,看似是造業,實則是在超度。

這也是為什麼,濟公活佛喝酒吃肉不是破戒,因為看似是行為放逸,實則他的吃喝都不是我們認為的酒肉生命,他也在做著超度和化空的工作。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所以,學佛人既不能忽視善惡的標準,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又不能執著善惡的表相,一刀切的將善惡做固執的定義。

善惡到底是善是惡,最終要靠拋開一切表相,看到實質,才能完全定義的。

然而,這個要求是很高的。

02

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是因為他已經超越了這個範疇,他已經進入到善惡之外真空妙有的階段。

這不是普通人能達到的高度。

因此,我們將這個概念放在那裡作為目標。但不是說,此刻我們就要把善惡的思維全然拋開。

當我們沒有標準的時候,就一定會做錯事,因為我們的貪嗔痴還在。

一條毒蛇如果不將它鎖在籠子裡,就必然會出來咬人傷人。

我們的貪嗔痴就是那條毒蛇,而籠子就是現如今我們對於善惡因果的規範和運作。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善惡區分記住2點

善和惡這件事。

在最高層面的時候,就和佛法的法是一樣的,到了彼岸皆可拋但是,此刻當下,它確實還是需要去遵守和區分。

我們現在對於善惡的瞭解和區分只需記住以下即可:

從結果導向的角度來看,能得到善果的就是善,能得到惡果的就是惡。

你不能說人都到地獄去抽筋剝皮了,還說那是善報,這就是胡說八道了。這種痛苦的結果,肯定是造了惡業導致的。

感覺到痛苦,那麼這個就是你過去的惡業,造成了如今的惡報。

感覺到快樂,那麼這個就是你過去的善業,造成了如今的善報。

雖然這種善惡區分法,不算究竟,但也是現階段對我們非常重要的行為準則。

你不能說,在自身還不能掌控生死去向的時候,就無所謂善惡,聽到一些高深法門就覺得自己超然善惡之上,你做不到的。一切只是紙上談兵。

當下,在六道輪迴中,只要你做了惡事,就會有惡報,只要你起心動念很壞,就會感召來災禍。

不會因為你不在乎善惡,它就不存在。

眾生的內心都有善惡,在沒有真正獲得解脫的時候,就會處在善惡的範疇裡。

因此,我們只能努力學習著佛法的教言,在明白因果的定義後,努力斷惡修善,努力去將自己一步步提升。

03

善 惡 狼

禪宗有一個公案,說是每個人都養兩隻狼,一隻惡狼,一隻善的狼,問最後誰能存活下去?

有人會說惡狼,有人會說善狼。

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兩面性。也是面對境界時的兩種態度。

好好關照自己,看一看那兩隻狼目前都在幹嘛?以及,你想讓哪隻狼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