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安妮公主由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飾演,她於1929年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市的一個貴族後裔家庭。19歲,進入倫敦的一所芭蕾舞學校學習。畢業後,成為一名職業模特和歌舞團演員。

1948年開始演電影,1953年因電影《羅馬假日》獲得了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的浪漫愛情片,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


《羅馬假期》是導演是好萊塢一貫具有創新意識的大師級導演威廉·惠勒,向來以精細、完美的導演風格著稱。上個世紀50年代的代表作品,惠勒成名於三十年、代末,四、五十年代是他藝術事業的極盛時期,曾先後九次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三次捧回最佳導演金像獎和最佳影片獎。在《羅馬假期》獲得的最高票房和影評界的一片讚譽之聲,特別是捧紅了第一次在電影中擔任女主角的奧黛麗·赫本。


一部主題沒有意義的電影不會成為經典,所以在我看來很多人將《羅馬假日》簡單定義為愛情輕喜劇其實是欠妥的。 在情節緊湊的劇情之外,電影強烈的情感張力也通過大量的鏡頭語言來呈現,這也正是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

因此,本文我將從“電影主題、鏡頭語言、敘事結構”這三個維度由宏觀到微觀地進行解讀:


  • 電影主題:公主的反叛精神以及她對自由和愛情的渴望
  • 鏡頭語言: 《羅馬假日》共898個鏡頭, 全方位展現公主和喬相愛的過程
  • 敘事結構:傳統好萊塢影片敘事結構為主 ,結局扭轉並沒出現經典敘事中的“大團圓”


《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01電影主題:安妮公主的反叛精神以及她對自由和愛情的渴望

①主題暗含於鏡頭與敘事之中 ,簡單純粹的愛情故事

“愛情”是《羅馬假日》的主線,女主角是清純可愛的公主,男主角是高大英俊的記者,他們的邂逅與經歷帶有強烈的戲劇性和浪漫色彩。公主與喬第一次見面互相問好,在影片的後半部分兩人再次問好,可見導演對於敘事結構的巧妙運用,同樣的對白,卻給兩者完全不同的心境。

在公主與喬第一次見面時,他們互相問好,然後在影片後半部分,他們相擁在舞會上再次互相問好,以這兩個場景為例,我們不難看出導演敘事結構的巧妙,雖是同樣的對白,主人公卻有不同的心境,給人以尋味之感。


《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②公主身為貴族都被種種條約束縛,在羅馬的自由一日,她邂逅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公主因其身份尊貴,很多行動都受到了限制,沒有普通人一樣可以輕鬆休息的“假日”。安妮的公主來到羅馬以後,體內隱藏的反叛精神終於爆發,不甘被永遠束縛,她逃出了皇宮,看到了街上的車水馬龍,參與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邂逅了一段短暫但刻骨銘心的愛情。

公主與喬在一起的各種“瘋狂”行為,也證明了安妮公主在獲得自由後的幸福與喜悅。他們在羅馬的日子地位平等而快樂,影片通過多種形式和鏡頭展現了公主的反叛精神以及她對自由的渴望。


《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③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導致他們分開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地位相差懸殊

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羅馬假日》的結局並不完美,安妮公主和喬還分開了,加入了現實元素,不再完全是浪漫的愛情電影。公主作為皇室的繼承人,身上擔負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她的愛情和婚姻要接受大眾的監督和審查。而喬只是一名普通記者,他還是要繼續為生計奔波,為今後的生活奔波。

影片後期對於兩人離別時的拍攝,以及後來在記者招待會上重逢的場景的展現是整部影片一大亮點。導演大量運用近景、特寫,通過對人物面部細節的捕捉體現人物情感;而連續幾個反轉,將人物對話時的眼神交流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把這份難捨難分的愛情默默藏在心裡,打動了無數觀眾。


《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02 鏡頭語言: 《羅馬假日》共898個鏡頭, 全方位展現公主和喬相愛道別的過程

《羅馬假日》共898個鏡頭,共有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五大類景別,以及形式多樣的組合鏡頭,景別總體上循規蹈矩,大景別風光成亮點。

①中景鏡頭共324個鏡頭:交代事實、交代場景,從而起到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在《羅馬假日》中,跟大多數經典好萊塢電影一樣,中景鏡頭的數量最多,而且多以固定的拍攝方式呈現。中景並不會突出細節,在影片中更多的是起到交代事實、交代場景,從而起到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②近景鏡頭共287個鏡頭:將人物的面部表情詳細記錄,反映人物心理,人物更加鮮活,情感也更加真實

在《羅馬假日》中,人物對話鏡頭以近景為主。比如:公主與女爵的爭吵,喬和出租車司機的對話,還有公主剛剛睡醒後與喬的對話。


《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③遠景共19個鏡頭,全景共187個鏡頭:展現羅馬城市的風光,體現主人公的視角,推動情節發展

在《羅馬假日》的影片拍攝中,基本上所有的遠景鏡頭和大全鏡頭展現都是羅馬的城市風光,很多人說這不單單是一部愛情片,更像是“羅馬旅遊宣傳電影”。正是在這種浪漫的城市的情景下,公主和喬催發了更多快樂的荷爾蒙,大大方方的相擁與牽手。


《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④綜合鏡頭共44個鏡頭:展現人物行動,全景、中景、近景交替出現,鏡頭長度比較短,所營造出氛圍緊張,故事情節發展節奏鮮明加快

綜合鏡頭多應用於人物的運動,在機位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人物自身的行動使得景別通常以中景——全景的形式變化,綜合鏡頭通常能起到調節劇情發展節奏的作用。


⑤特寫反映細節共37個鏡頭 :巧妙抓住細節反映公主的心理狀態,以及男女主人公的真實想法

在《羅馬假日》中特寫鏡頭並不算多,但卻讓人印象深刻。在公主第一次召開外交會議時,有對其雙腳的特寫,導演巧妙抓住了細節反映了公主此時的心理狀態。影片後半部分有一個真言之口的特寫,其實是對影片男女主人公的“真實想法”拷問,在影片中是極具象徵意義的一個事物。


《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03敘事結構:傳統好萊塢影片敘事結構為主 ,結局扭轉並沒出現經典敘事中的“大團圓”


①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以喜劇化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衝突,故事結構完整封閉,故事發展逐層遞進直至結尾高潮

影片三分鐘開幕有風光景色,但男女主角都沒出現,目的是為了讓觀眾平靜心情,以便迅速進入劇情,跟上節奏,故事情節充滿戲劇。尾聲部分,喬離開後音樂再度響起,畫面淡出,黑場出現讓觀眾回到現實,明白“這不過是一場夢幻的旅行。”


②蒙太奇技巧的應用 ,用戲劇性高潮時來特寫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在《羅馬假日》中,也有多處採用了蒙太奇技巧,先用主鏡頭或交代鏡頭建立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然後當動作發生時,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戲劇性高潮時用特寫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現代電影也越來越注重細節,公主在出逃後乘坐在公交車上,朝著一對騎著摩托的情侶揮手微笑,這與之後公主與喬一起騎摩托的情景相呼應,同時也暗示了兩人會“成為情侶”的可能性。 

《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③開場、發展、高潮、結局,嚴格遵循了經典好萊塢敘事結構的“起承轉合”

《羅馬假日》所講述的雖然只是短短三天內發生的事情,較多時長集中在一天之內,雖然很短,但是嚴格遵循了經典好萊塢敘事結構的“起承轉合”。

  • 開場:是從公主巡遊意大利開始,交代事件背景。
  • 發展:是公主與喬的相遇,相知,相愛,而且穿插了公主與皇室,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為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做鋪墊。
  • 高潮:可分為一個小高潮和一個大高潮,小高潮是喬和公主一起騎著摩托車遊覽羅馬以及公主被強行帶走,公主與喬一起同他們搏鬥。大高潮則是公主與喬互傾訴愛意,卻無法繼續在一起。
  • 結局:公主回到宮殿,喬以記者的身份在記者招待會上與公主惜別。

《羅馬假日》結局不是“大團圓”,而是有一種缺憾美,正是這種“缺憾”讓這段感情更加珍貴,更加真實。全片的結構大戲為:起為第2場,承為第3場,轉為第6場,合為第7場。第1至3場是以公主安妮的行動為視角的,第4場是以記者喬的行動為視角的,第5至7場是以二人的共同行為為視角的,最後直至二人分開,全片進入尾聲,全方位展現了安妮公主和喬相愛道別的過程。


《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基於《羅馬假日》的公主的反叛精神以及與喬無疾而終的愛情,下面談談我的幾點現實思考:

①反映了大國之間的關係,該影片上映時間為1953年,此時由蘇美主導的“兩極對峙格局”已經形成,歐洲各國開始走向聯合

《羅馬假日》中雖沒有強調政治因素,但將女主角的身份設定為“歐洲某國公主”,男主角的身份設定為“美國記者”的做法卻可見一斑。最終公主與喬的分離,是否也暗示著西歐國家打算擺脫美國的“控制”,另立門戶。但在這一點,導演本人並沒有給予明確回應,只是觀者的猜測之言。 


②《羅馬假日》重點刻畫了安妮公主純真熱情、清麗典雅,同時又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感人形象,也間接為人撕開了皇室森嚴等級制度的一角

影片開頭以新聞快報的形式,交待安妮公主出訪西歐幾國的行蹤作鋪墊,使安妮公主對官場的繁文縟節產生厭煩情緒;同時,安妮在羅馬官方招待舞會上的脫鞋、在臥室趴在窗口羨慕地看著露天裡翩翩起舞的青年男女等幾個細節的交待,顯示出她對平民自由生活的渴望。而現實生活的英國皇室,也是擁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各種規矩等等,包括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嚴格監督。


《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③《羅馬假日》,如同一個浪漫而甜蜜的夢境,讓人不願意醒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差距,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化解的

兩人的愛情雖好,喬終究只是一個普通平凡的記者,安妮則是身份尊貴的公主,身份懸殊的兩個人,註定不能擁有一段長久的愛情。安妮公主知道自己身上有不可推卸的國家責任,只能離開讓自己魂牽夢繞的故地,去完成自己未盡的義務。從現在來看這部影片中貴族和平民之間差距,身份上的尊卑,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化解的。


《羅馬假日》社會階層與愛情的衝突背後,是安妮公主對自由的嚮往

結語一下:

時隔半個多世紀,《羅馬假日》仍在歐美愛情電影榜單上高踞前五,在豆瓣上也保持著9.0的高分,赫本用自己獨一無二的靈氣,讓這部黑白電影即使透過厚重的時光,也難掩絢麗的光華,依舊光彩奪目。

奧黛麗·赫本最讓我敬佩的一點是:永遠知道自己是誰。無論是最初選擇表演還是後來擔任聯合國大使,她都能在自己的事業盡心盡力,所以能不斷地超越自己,終其一生都活得精彩充實無比。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