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 “文聖”韓愈的故事

一個人曾經歷六次落榜,卻沒有被擊垮,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爬起來,把挫折當做生命中寶貴的財富,在困苦的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並最終成功上岸,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宗”韓愈。

公元768年,唐大曆三年,韓愈出生在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的一個官N代之家,三歲時,做秘書郎的爸爸不幸去世,韓愈只好跟著哥嫂過日子。大曆十二年,又一次不幸降臨到九歲韓愈的頭上,哥哥韓會因受一個叫元載的人牽連,被貶為韶州刺史,不久便病逝在任上。哥哥的英年早逝,讓童年的韓愈生活陷入困苦之中,只得隨寡嫂顛沛流離,避居江南宣州。

困苦的生活讓韓愈早早的就認識到,自己沒有依靠,沒有選擇,能改變自己命運的只能是自己。於是,韓愈發奮苦讀,無須別人嘉許勉勵,加上他天資聰穎,博聞強記,很快便在方圓百里的宣城負有才名。

貞元三年,十九歲的韓愈一舉取得了鄉貢的資格,這預示著他獲得了向更高層次晉級的通行證。躊躇滿志的韓愈背上少許的行囊,隻身前往萬千學子嚮往的鑄就人生輝煌夢想的聖地—都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古代科舉考試是社會底層或寒門學子打通命運之門的通道,就是古人說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天梯。然而,命運的天平並沒有給經受了近二十年艱苦磨難且少負才名意氣風發的青年韓愈傾斜,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的韓愈,不幸落榜,韓愈不假思索的就選擇了復讀;第二次,又不第;既然選擇,就要堅持下去,繼續努力,然而第三次依然是名落孫山。

從貞元三年到五年,三年裡韓愈連續三次落榜,又三次選擇復讀,然而一年一年的復讀,對於家境貧困,在京城又無依無靠的韓愈來說並不容易,寄人籬下,缺衣少食的清苦生活,並沒有擊敗他,並沒有讓他退縮。他知道這就是當下的生活,既然屢戰屢敗那何不屢敗屢戰呢?選擇了當下的生活,就要努力做好現在的自己。

貞元八年,二十五歲的韓愈第四次走進了科舉考試的考場,這一年,終於榜上有名,進士及第,這就結束了嗎?這就上岸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唐代,及第的進士,要想做官還要參加吏部組織的博學宏詞科考試,否則如同我們今天的大學畢業生,要想找到工作或者當公務員,就必須參加企業或者國家舉行的公務員筆試,面試等一系列考試,不合格者依然無業可就,無官可做。

貞元九年,十年,十一年,韓愈又是連續三次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很不幸又是三次已失敗而告終。年近而立的韓愈也不能再像前些年一個人那樣,居無定所、漂泊無依,此時他還肩上需要擔起養家餬口的沉重責任。(據說韓愈妻子盧氏曾在韓愈屢次應試不第的情況下送給他“人求言實,火求心虛;欲成大事,必先退之“十六個字。)於是在一次次落榜的期間,倔強的韓愈選擇了退之,以退為進,接受了夫人的忠告,於是囊中羞澀的韓愈只能選擇最省錢的方法四處上書求薦,拜謁奔走於朱紫門下,以求得可以謀生的門路,然而即使你薦書滿天飛,也是泥牛入海,毫無音訊,幸運之神始終沒有眷顧韓愈。

同年,韓愈在萬般無奈之下,不得不離開了曾經為夢想而戰鬥過、困苦過、挫折過,又一次次挺起來的的長安。經潼關回到家鄉河陽縣,不久,又轉戰東都洛陽,謀求生路。

也許,人生的路有千萬條,但你既然選擇了一條,你就應該勇往無前的走下去,不為別的,只為不負自己,不負歲月。

貞元十七年,三十二歲的韓愈再次來到長安,第四次參加吏部考試,順利通過銓選。

第二年春天,被朝廷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從此正式走向了仕途之路,完成了這一階段人生的華麗轉身。

韓愈在科舉之路上,八年抗戰,六次失敗,且經常囊中羞澀,無依無靠,只能靠自己打拼。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當年的高考之路和公考經歷,以及現在正在遭遇落榜的孩子們,不同的是我們有堅強的後盾和精神支持,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呢?和落榜大咖韓愈相比,嘿嘿,我們差之遠矣!

有位哲人說過,人生就像是一個迷宮,我們前半生在努力尋找入口,後半生在努力尋找出口。

誠然,韓愈前半生的奮鬥經歷告訴我們,在該尋找入口的時候就去努力尋找入口。任何的努力都不會白費,正因為如此,形成了其堅韌不拔,忠正無畏的政治品格,造就了文學上巨大成就,思想上獨樹一幟,被後世譽為“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實至名歸。

在我們並不漫長的人生之路上,我們還要走進一個又一個的考場,要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但每一次都只是上一階段的結束和新生活的開始。活著,就要做好最好的自己,莫讓一時的風光無限成為一生僅有的談資,也莫讓一時的差強人意侷限了一時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