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告诉你如何说话?将“一堵墙”变成“一扇窗”


《非暴力沟通》:告诉你如何说话?将“一堵墙”变成“一扇窗”


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曾经合租的房子里,住了一对情侣,男生叫李坤,女生叫刘伟,两人都有体面的工作,三十左右的年纪,他们很恩爱。

合租的房子隔音很差,我每天下班早,他俩回来的时候我已经在屋里吃饭了,他俩只要在客厅或厨房讲话,我都可以听的很清楚。

每一天,真的是每一天,我都能听到刘伟数落李坤。

“哎呀!你看你怎么弄得啊这么脏?”

“哎呀!你就不能把垃圾倒了吗?”

“哎呀!你干嘛放这么多姜啊?这菜还能吃吗?”

“哎呀!你鞋子就不能放好吗?”

“这日子还过不过啊?”

每一天,都是这样。不仅刘伟如此,李坤也是一样。有一天的对话让我记忆犹新。刘伟说:“你买这个花生米挺好吃的,你下班路上买的吗?”李坤说:“不是下班路上买还能去哪买?!”

然后对话结束,沉默……

他们说话就带有一种挑衅和指责的意味,很容易让人不舒服。其实,这种状态反映出的是沟通的障碍。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及方法。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01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了解人性的另一面,换个角度切入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02 把握非暴力沟通模式4要素,从此让我们学会说话

03 全身心倾听他人并积极反馈,让彼此的沟通更加顺畅

人与人最大的障碍是不能好好的沟通,我们看到越是亲密的人,说话越是不讲求方式,有不少子女对父母说话更是毫无尊重可言。

我单位有个同事,有一次他给在家的老母亲打电话,过程是这样的:“唉,妈你去买菜了吗?怎么还没去?不要总买那些白菜了,一点都不好吃。”短短的几句话,让我感觉到一种愤怒和悲哀,他的老母亲与他们一起住,不但天天买菜做饭,还要打扫卫生。

其实他们心理未必就是对老母亲有多大意见,为了给老母亲看病他曾经几天几夜守在病房外面。他们只是不能很好的沟通,也就是不会说话,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所有的语言都变成了指责。

《非暴力沟通》:告诉你如何说话?将“一堵墙”变成“一扇窗”


01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了解人性的另一面,换个角度切入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马歇尔·卢森堡说:“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提起暴力,头脑中肯定都会映像出打打杀杀、暴怒、暴君、暴躁等等血腥及戾气十足的字眼。

也是,人类对词汇的认知与经验必然如此。不过马歇尔博士却说:“他是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并不是什么新创的词语,他将非暴力引入了沟通的范畴,更是将谈话和聆听定义为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这里的非暴力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事情。

这就奇怪了,平时为人处世都是建立在遵纪守法的范畴,语言怎么与暴力联系在一起呢?马歇尔博士认为:“非暴力是暴力过后,自然流露出来的爱。”

再看一个例子:刘迪和李威结婚一年多了,结婚后,刘迪依然像婚前那样黏着李威,结婚前两个人卿卿我我,爱恋无限,可结婚后刘迪的黏人让李威有了意见。有一次,李威加班晚回家一会儿,刘迪反复打电话,结果李威忙中出错,由此两个人还闹了很大的矛盾。

上面的例子和本文开始的例子中,我们看出了问题所在,夫妻双方都有爱,是什么蒙蔽了爱的表现呢?

1.道德评判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评判本身具有指令性,道德评判就是用道德标准评判人,这个道德标准就是我们个人的价值观。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两对年轻小夫妻于对方的评价都是基于自己的一种判断,也是在夫妻生活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的一种认知。不管是否是相互指责,或者黏人,在对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评判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其价值观和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容易陷入的一个大坑就是将个人价值观与实际的道德标准混为一谈,以自己的感觉去评判对方,久而久之就会让双方的距离越拉越远。

《非暴力沟通》:告诉你如何说话?将“一堵墙”变成“一扇窗”


2.乐于比较

作者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写到:“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比较。”

家庭生活中,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词语,“某某经常陪孩子学习;某某每天早早回家做饭;过情人节的时候,某某给爱人买了一大束花!”等等,正是这样不经意的语句,让对方感觉到了不舒服,心情会因此很糟。

这样的情景多了,也会让对方感觉不到你对他(她)的爱意,感觉都是别人的优点,自己会因此懊丧。

3.回避责任

“不得不”三个字大家很熟悉,也经常听到,其实质就是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一位公司主管说:“我讨厌评比。这样做不仅没有用,而且会让同事之间的关系变的紧张。但我“不得不”这样做,因为这是公司的政策。”

这个理由看似很符合逻辑,隐含的是主管没有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换个角度说,应该是这样的效果。“我选择评比,因为我想保住主管的工作。”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

4.强人所难

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


比如,当孩子将玩具散落一地,要求孩子收拾起来,许多父母采用的方式是这样的,“小强,快吃饭了,先将玩具收拾好,这时孩子经常会说,我一会儿收拾,或者妈妈与我一起收拾等借口。”


这时的父母经常会再次严厉的要求孩子收拾,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经常会采用更加严厉的训斥或恐吓的语言,这时孩子不得不屈服。你会看到孩子的无奈和委屈。

是的,当你真的实施了这样的方式,他们迟早会想出办法来对付你。

小结:人之初,性本善!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是真言,人生来热爱生命,乐于助人。可是,不正确的沟通方式,让我们不会说话了,带着主观意识去评判、比较,使我们失去了正确的为人之道,爱被蒙蔽了。面对这样的境况,应怎样避免呢?《非暴力沟通》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非暴力沟通》:告诉你如何说话?将“一堵墙”变成“一扇窗”


02 把握非暴力沟通模式4要素,从此让我们学会说话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到“为了彼此乐于相助,我们专注于四个方面: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下面对每一种的真实含义给与解释,只要学会其中的诀窍,定能让你受益终生。

1.学会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有的人肯定会有这样的想法,观察还用学习吗?对大多数人来讲,观察他人的活动、行为,而不做出评论是很难的事情。想想平时你看到不喜欢的事情时,是否会抑制不住的发表看法呢?

上面的例子中,刘伟对李坤的行为就是通过观察后得出了评论性的语言,已经超出了观察的范畴,正因如此,才会容易造成李坤对刘伟的话语不易接受,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日常生活中象“总是、从不”等词语,可能带来观察和评判的混淆,如果话语过于激烈,逆反心理会让别人反感,不可能会友善的回应。

请练习下面的场景:

  • 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
  • 昨晚妹妹在看电视时啃指甲
  • 开会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
  • 我父亲是个好人
  • 李威的工作时间太长了
  • 刘迪很霸道
  • 本周刘华每天都排在最前面
  • 李丽告诉我,我穿黄色衣服不好看
  • 爱人在和我说话是爱发牢骚。

如果你将1、4、5、6、9看做是观察,那就是没有学会,观察需要不断的练习,当你学会了观察,可以较为明确的表达时,就可以认知内在形式的优雅。

2.明确表达感受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令人郁闷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敏感度是比较低的。有时我们无法体会到自己的感受,更无法体会到别人的感受。往往将对某件事的看法定义为感受。

研究表明,从事律师、工程师,警察、经理等职业的人不容易体会到感受,因为表达感受与他们的职业相冲突。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事。

小刘向她的闺蜜抱怨说:“她与她的爱人平时没有什么话,也没有什么交流。”小刘觉得自己嫁给了一堵墙。当说这些话的时候,先生的反应真的象一睹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小刘气坏了,就对闺蜜说:“你看、你看,他总是这样,坐在一边儿闷声不响,和他过日子就象对着一堵墙。”

闺蜜问他:“你是不是感觉很孤单,希望爱人多体贴呢?”她表示认同后,闺蜜说:“我觉得我嫁给一堵墙”这句话很难提醒她先生留意他的愿望。一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会感觉到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如果他感到伤心,沮丧,不做任何反应,在妻子的心目中他就会真的像一堵墙。

看到了吧,正因为小刘没有向丈夫真实表达她的感受,而是一味地抱怨、批评,导致她在丈夫心目中的印象越来越差,丈夫也感觉到委屈,因为小刘也不理解自己,这就是不能真正感受带来的危害。只有充分而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才能更顺畅地交流沟通。

为了清晰的表达感受,马歇尔编制了相应的词汇表。

    • 可以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心旷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静 自在 舒适 放松 踏实 安全 温暖 放心 无忧无虑。

    • 可以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恼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 不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精疲力尽 萎靡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 无精打采 尴尬 惭愧 内疚 嫉妒 遗憾 不舒服。

《非暴力沟通》:告诉你如何说话?将“一堵墙”变成“一扇窗”


3.说出我们的需要。

感受和需要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的需要和期待形成了对他人的看法,形成了我们的感受。

马歇尔说:“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更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人类的基本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自由选择:自由制定计划来实现梦想、目标和方向。
  • 庆祝:庆祝生命的创造力以及梦想的实现。
  • 言行一致:真诚、创造、意义、自我肯定。
  • 滋养身体:空气、食物、运动、免于疾病、休息、住所等。
  • 玩耍:乐趣、欢笑。
  • 情意相通:美、和谐、激励、秩序、平静。
  • 相互依存:接纳、欣赏、亲密关系、社区、安全感、诚实、爱、信心、尊重、支持、理解等。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行为。

4.请求帮助

首先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干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比如刘迪想让李威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但是她没有说清楚,过了一段时间,李威说他报了跑步训练营,结果还是很少与刘迪在一起活动。后来,我鼓励她直接说出来,她直接向李威说:“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由于直接的说出了请求,而不是命令式的方式。现在刘迪和李威的关系已经明显好得多了。

小结: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4要素是非暴力沟通的关键所在,更是沟通技能,只有通过训练真实把握后,才能有效的应用。

《非暴力沟通》:告诉你如何说话?将“一堵墙”变成“一扇窗”


03 全身心倾听他人并积极反馈,让彼此的沟通更加顺畅

倾听是人们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传统的倾听聚焦于接受别人“说出来的”信息。倾听的原理是大脑将电化学脉冲重构为原始声音的再现,再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诗人里克·马斯滕告诉我们:“倾听,不只是礼貌的注视和频频点头而已,他应该包含更多的东西。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倾听别人,了解他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是顺畅沟通的关键。要倾听别人,首先要放弃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全身心地倾听。

全身心地倾听并不容易,也就是说在倾听的时候,什么也不要急于表达,不要急于做什么,只要听就可以了。

有一天,我妹妹在照镜子的时候说:“我又胖了许多。”“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孩”,我爸爸大声地宣布,妹妹很不高兴地看了我爸爸一眼,喊了一声“爸”呀,然后摔门而去。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安慰多么不合时宜,也许妹妹只是希望爸爸留意他的感受,当时爸爸最好问她:“你对今天的形象感到很失望吗?”

法国作家西蒙娜·微依写到:“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也就是说,体会别人感觉的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适得其反,而我们为了安慰,急于采取行动,使我们无法体会他人的状况,做出了另一面的反应。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在倾听的时候实现3个方面取得突破。

1.用心体会别人是怎么想的,他们需要什么?

不管别人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耐心倾听,真实的了解和体会别人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不要提前进行分析,更不要先入为主,主观臆断会提前蒙蔽我们的心灵。

比如,我将新买的车借给了邻居,妻子会责骂我:“将新车借给别人,你傻呀!”此时,我应该分析妻子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反击和自责。这个例子中,妻子观察到的事实是“把新车借给了别人。”基于这样清晰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妻子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再决定怎样沟通就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非暴力沟通》:告诉你如何说话?将“一堵墙”变成“一扇窗”


2.及时给予他人必要的反馈

在倾听之后,我们一定要明确的表达理解的内容,如果我们准确把握了对方的意思,主动的反馈将会帮助对方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把握的不准确,对方一定会反过来纠正我们。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方式进行反馈,效果会比较好。那么什么时候进行反馈呢?

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需要对方的确认,然而即使确信自己已经明白了,我们可能还会发现别人正期待我们的反馈,有时人们甚至会直接问:“我的意思清楚吗?或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只是简单的回答“是的,我明白了”,可能是不充分,人们也许期待我们说的具体些。

  • 有时,用语言不能很好的反馈,那就从心理上学会接受,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对方的感受。
  • 有时,我们的语气很重要,因为人们在听取别人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关注是否存在评判和嘲讽;
  • 有时,我们的意图可能会被误解,一定要继续倾听其感受和需求。如果别人误解我们的诚意,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动机。

3.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保持关注

一定要为他人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在别人尚未表达出感受和需要时,绝对不能过早地提及别人的请求,否则,很难准确地传达我们的关心。如果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者表达自己,就会妨碍整个过程。

小结: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前提是一定不能在没有准确把握对方的感受和需求的时候,过早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的反馈不但及时,还要准确,这样才能有利于整个沟通过程的进行。

《非暴力沟通》:告诉你如何说话?将“一堵墙”变成“一扇窗”


写在最后:

以上第一部分对非暴力沟通给予了解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不能直接沟通,相互之间不能理解爱,更不能实现互助。第二部分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种要素及把握的方法,最后,告诉我们要学会倾听,更好地诠释四要素的意义。这个过程中,不但要了解和把握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要准确倾听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将谈话和倾听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的实现无障碍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技能,希望读者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细细体味非暴力沟通的内在动力,经过不断的训练掌握这项技能,相信你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