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商註冊到產品下線只用21天,山西綜改區創造口罩生產“高速度”


從工商註冊到產品下線只用21天,山西綜改區創造口罩生產“高速度”

3月19日,山西綜改示範區一處簇新的廠房前,年輕的牛欽向來訪的老朋友報喜:“今天的3條生產線試產順利,產能比你上次來,翻了一番多。”綜改區生產規模最大的口罩企業,山西衛信醫療科技公司,在總經理牛欽這樣一群年輕人的奮力開拓中,創下了21天完成從工商註冊到產品下線的紀錄。

疫情發生以來,醫用防護物資一直處於緊缺狀態,口罩更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然而,山西幾乎沒有口罩生產企業,這個醫療器械中原本很小的門類,由於是一次性用品,社會儲備不多,反倒卡了脖子。

省藥監局陸續出臺緊急措施,推動企業和社會力量“以最快的速度”生產醫用口罩等防護用品。2月初,省工信廳列支5000萬元技術改造資金,專項用於防疫防護用品生產企業補助和獎勵。10多家企業或新建或轉產,投身口罩生產。

2月9日,農曆正月十六,之前在北京從事醫療器械行業的牛欽,接到省裡推動口罩生產的信息。2月14日,與幾位合夥人談定合作事宜,啟動工商註冊。隨即,省工信廳特派員來到現場指導技術規劃;省藥監局派人下沉到企業,快速發放臨時批號;綜改區尋訪並租賃到一座空置的庫房,承諾3年內免費提供。用綜改區創新發展部負責人趙明華的話說,“防疫用品是抗擊疫情的武器,必須要幫企業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達產達效。”3天后,開始設備採購,啟動人員招聘,改裝工隊同步進場。施工工作量不小,但來自河南的團隊,此前剛剛參與了火神山醫院建設,經驗豐富,生產、質檢、消毒車間以及空調等裝備,迅速就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設備生產商,一家有上市公司背景的企業出了問題。牛欽撓了撓頭說:“廠家以前每年也就出20條生產線,疫情來了之後接單量達到了1700條,原本預計3月5日12條生產線全部到位,結果只回來2條。”設備回來還不夠,機器本身需要調試,工程師到處緊缺,一邊請廠家派人,一邊從高校、國企請人。

3名質量管理員、30名操作工、7名行政辦公人員和水電工組成的生產團隊就位;安全生產、產品生產標準操作規程、人員崗位責任、設備採購和維護、物料採購、成品倉儲管理等制度培訓完成;經唐槐產業園區協調,正常情況下60個工作日才能完成的配電工程,供電部門5天時間就完成新建;經省工信廳支持,與山東廠家達成供貨協議,首批熔噴布運送到廠;10多位工程師相繼協力,兩條生產線調試完成——3月5日,第一批口罩順利下線。

步調還在加快。消毒車間同步建成,從十萬級(空氣中懸浮粒子濃度)淨化車間、萬級微生物車間到百級超淨工作臺,從微生物檢測到無菌檢測,還有一次性消毒150萬隻口罩的滅菌設備,確保安全檢測達標。3月13日,列入省級重點物資儲備單位,目前已完成收儲40萬隻。3月14日,提交歐盟質量認證(CE)資料,通過認證後,產品可銷往歐洲和亞洲。

讓其他廠家撓頭的原材料問題,反倒讓牛欽樂出聲,早早下手儲存了7.5噸熔噴布,還有3.5噸在運,鼻夾、耳帶不斷運回,而且自己的耳帶生產線也正在建設當中。目前,4條生產線已經到廠,其餘3條在廠家調試。在運轉的5條生產線,雖然還沒有達到最大產能,但產品穩定性逐步提高,產量可達每天15萬隻。據預計,3月底12條生產線即可全部投產。

這是綜改區口罩生產企業的縮影,轄區內在建生產線達到32條之多。這也是山西省防疫工作的縮影,口罩企業從0到12戶,所有項目達產後日產口罩將超過400萬隻。

全力以赴、快速投產,從政府到社會,從制度到物資,正牢牢紮起一道消除病毒的保護牆。(史鵬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