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資產下跌,手中有100多萬該怎麼合理配置資產?

半兩


全球主要資產下跌,正是去經濟泡沫的最佳時機,手裡有100萬可以利用投資組合進行資產合理配置。

個人建議80%的資金用來做穩健理財保證收益,20%的資金用來配置遍地打折後的高風險理財,穩健中帶有激進讓資產在難得的危機下獲得轉機。

01.20萬用來進行銀行三年定期存款,作為緊急備用金保證資金流動性。

銀行定期存款可以做到隨存隨取,只是提前支取的話只能按活期利率計算。

我建議20萬分成幾筆進行定存,在需要時可以按需支取不用損失全部利息。

存一年定期存款時間太短不去放餘額寶,存五年時間過長不容易拿到利息,所以這種存三年定期存款利率在3.2%。

02.30萬存一年定期理財,保證穩定收益。

現在網上一年定期理財收益率普遍在4.5%,只要買入的時候要注意這部分錢是動用不了,因為定期理財一旦買入沒有到期沒有到期無法提前贖回。

一年定期理財可以當做強制儲蓄的一個有力手段,對於那些存不下錢的人來說很值得擁有。

03.30萬用來購買純債券基金,長期持有保證穩定複利。

20萬用來購買帶A結尾的債券基金,持有五年以上基本都可以做到複利30%以上,相當於平均年化收益率6%。

但是債券A買入持有的週期較長,一般需要持有730天以上賣出手續費為零,所以它適合長期持有。

10萬用來購買帶C結尾的債券基金,這個可以作為靈活資金來用,因為它只要持有30天以上賣出就不需要手續費,並且持有年化收益率在4%—5%。

但是一定要注意債券基金屬於中低風險,碰到全球經濟大跌對其當年收益率會有影響,長期持有就可以起到穩定收益的作用。

04.開啟基金定投,逢低手動加倉。

全球資產下跌遍地打折優質籌碼,如股票、原油都在低估值區間,可以把20萬資金分成幾份進行逢低建倉,通過長期持有讓其價格迴歸價值。

就算買入一時虧損也不用怕,因為佔有的資金才兩成,就算虧損30%也就6萬隻佔100萬的6%,一旦這20萬風險理財獲得50%以上的收益就能讓年化收益率得到爆發式增長。

綜上

理財也可以利用80/20原則進行分配,80%的穩定收益最不濟也可以用來彌補20%的風險理財帶來的損失,一旦20%風險理財獲得收益就可以一舉超過80%穩健理財帶來的收益,從而讓收益率大幅度增加


小方聊投資理財


隨著全球疫情的暴發,美國股市連續5次溶斷,甚至還有n次溶斷的可能。同時,歐洲 美洲 亞洲的股市也在美股的拖累下暴跌。如果國外疫情不能迅速得到控制,那麼,全球發生嚴重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極大,股市崩盤,許多不過硬的企業到閉,失業率增加,普通人賺不到錢,消費水平下降,就會造成通貨緊縮,產能過剩,物價下跌,房價也難逃一劫。

那麼,這個時侯就是現金為王的時候到了,如果你有一百萬要怎樣運作呢?首先,先別急著配製資產,要仔細的去了解和觀察各種市場的行情。等股票跌到谷低既將反彈時,選幾個優質低價股,購買一些股票,投資一些風險較小的理財產品。家裡如果需要購房的此時也是好機會,購車也是最佳時期,,如果你想做生意可以轉進一個地段較好的低價門面,危機過後生意就會好起來,以上小編所說是根據2008年金融危機時發生的一切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本人也是那時買了房,轉了門面,現在過得很輕鬆,大家認為怎樣?覺得有道理請觀注,謝謝!





湘陰楊林寨何愛威


建議你把資金分成幾部分,其中50萬作銀行類理財收益產品和存款!

剩下的50萬做高風險高收益理財,建議可以做外匯託管跟單,然後別隻跟一家公司,分散3-4家公司合作,這樣可以有效分散風險!我自己就是分散投資4家跟單公司的!同時賺回來的利潤還可以做基金定投,這樣可以獲得更好的升值空間!不建議在外匯跟單裡復投,而是投資到別的領域!


PT幫幫


全球主要資產都出現下跌,抄底的好機會就要到了。其實,每次大跌都是非常好的機會,就拿美股來說,十多年的大牛市,泡沫已經很嚴重,要是去投資,價格高,風險大。近期快速下跌,跌到一定位置就會跌不動了。等待企穩以後,做抄底就是良機。

我認為大機會在這兩塊:

1,美股和A股

2,原油

等全球市場開始企穩,原油和美股以及A股就是非常好的,資產配置的標的。

現在市場疫情海外疫情非常嚴重,市場即使出現短暫反彈難以有持續性,觀望為宜。靜待時機到來!

那麼現在手頭有100多萬資金,可以做哪些資產配置呢?

首先,我們可以留30%—50%的資金,做風險投資,就是等待抄底。

其次,可以購買某些城市的房產作為投資,以三四線城市為主。受疫情影響,樓市銷售受影響較大,一些地產公司,出折扣賣方,比如恆大前段時間全國88折優惠。可以付個首付,選擇房價依然有上漲空間的城市。

再次,就是購買理財,可以把剩下的錢,去購買優質公司的企業債。因為疫情對不少企業的影響是比較大,企業對於資金的需求較大。目前企業債收益不低,相對於市場上銀行等的收益。

。。。。。。

總之,全球市場下跌,跌下來以後,機會也會越大。但是我們不盲目抄底,等待企穩,等待機會!


股市浪哥


我的100萬等股市暴跌轉為陰跌後買指數基金。原因如下:

1,100萬買房子不夠錢,而且房子也不見得這次就是好選擇,房價不見得會漲,這次危機救市行為和2008年不同。

2,私募基金不買,因為私募基金不夠有流動性,信息也不夠透明,來討論100萬投什麼的同志都不是什麼大戶,需要用錢的時候出不來,所以不買。

3,A股雖然不一定有多大行情,但經過幾年的積累,還是有些人氣了,而且點位也不太高,長期看風險還是可控的。

4,不是炒股當飯吃的玩家,就不要買個股了,指數基金簡單,看的更清楚一些。況且,買個股每天買來賣去,不見得就能賺錢。同樣的行情,指數基金的收益不見得比個股差。

5,疫情衝擊下世界金融危機,股票市場暴跌,我認為這是好事,我始終認為買指數基金3000點太高了,2400點更踏實,沒有金融危機也沒有這機會啊,5年10年不見得等一回,所以建議大底來時恰當佈局。

6,世界經濟會不會從此一蹶不振,橫屍遍野,練飯都沒得吃了。我認為不見得,現在人們極度恐慌和悲觀,事實未必會那麼差,至少我認為中國的情況還是可控的。病是很嚴重,但不至死,我認為是這樣。

7,其他的,沒啥是老百姓可選的吧,機構買美元那是短期避險,咱沒必要吧。黃金,不建議,太古董,也是機會配置才必要。還有什麼?沒啥了。



大葉的投資理財


在緩緩,在大家都覺得2019年將是最艱難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才發現,2020年還是個未知數呢,全球主要資產下跌,沒有最壞只有更壞,當前保持好現金流,保持健康流動,年內會有更好的機會。



現金為王


春節前後,全球資產確實在大幅下跌,就國內可投資的資產來看,目前還不是進場的最佳良機。保持好現金流,可以先購買銀行活期理財,比如招商銀行的朝朝贏、平安銀行的天天成長,在保持資金良好流動性的同時,還能有一定的收益。遇到合適的機會,在擇時出手購進優質低價的資產更為妥當。


總之,經濟混沌時期做好資金儲備準沒錯,伺機而動,待資產價格觸底後隨時皆可出手,待國際疫情及國內疫情完全可控時,就可適時著手做資產配置。



旅行路上的老劉


我的建議是目前的大環境下把錢存到銀行吧,存大額存單。利率能在4.2左右。

當年嘲笑我說只有傻瓜才把錢存在銀行的那些朋友們,如今一個個都混得比我慘。股市也好投資也好,各種理財。長期下來真正有收益的不多,甚至說能保本的都不多,很多人都賠的血本無歸。

人們投資的心理往往都是隻看到那一小部分賺錢的人,而選擇性忽視那些賠錢的人。總是認為倒黴的不會自是自己。

確實見過有些人在股市上或者投資理財上賺過錢的,甚至賺的不少。但是人們靠運氣得的東西,往往不知道什麼時候見好就收,賺的錢繼續往裡投。想要再賺更多的錢,但是往往只要有一次失利的時候就血本無歸了。

經常給朋友的建議就是投資股票千萬不要去配資,因為如果遇到運氣差的時候,傾家蕩產都有可能。

其實對於股票,期貨投資理財這些東西,我幾乎是一竅不通的。但是我只認準一點,天底下沒有那麼容易賺的錢,自己也只是個普通人,沒有那種撿到餡兒餅的運氣。一直以來的保守錯失了很多賺錢的機會。但是也正因如此,讓我保住了自己的那點養老金。

吃不上龍蝦沒關係,但是絕對不能讓自己混到連帶魚都吃不起。


風箏和桐桐的房車生活


房產致富時代已經成為過去,股權致富時代已經來臨。2020年全球股市都在暴跌,正是逢低買入優質股權的最佳時機。但是買個股的風險太大,基金自帶分散風險的屬性,所以投資基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100多萬的資產也不是個小數目,所以要合理配置基金。我來分享一下配置原則。


"不能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基金風險從小到大依次是:貨幣型基金


貨幣型基金適合將最近3~6個月使用不到的資產進行投資。

債券型基金適合將最近1~2年使用不到的資產進行投資。

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適合將放最近3年都使用不到的資產進行投資。


如果你是中年人,基金組合應該偏穩定性,你的基金組合應該是:貨幣型基金+債券型基金+指數型基金,採用"442"資產配置模型分配投資比例,貨幣型佔40%,債券型佔40%,指數型佔20%。

如果你是年輕人,基金組合應該偏進攻性,你的基金組合應該是:債券型基金+指數型基金+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採用"532"資產配置模型分配投資比例,指數型基金佔50%,債券型基金佔30%,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佔20%。


貨幣型基金沒有風險,你可以隨時買隨時賣,債券型基金你可以持有1~2年,年化收益率達到6%就可以賣出,指數型基金和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一般要定投持有3年左右,年化收益率達到12%~15%就可以賣出。


我目前就是按這個原則配置的基金,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窮查理


建議立即抄底A股指數基金,因為中國🇨🇳A股雖然也在下跌,但是正處於熊市尾端牛市初期的交替位置,這時候應分多批次定投指數基金:

方法一;

可以設定每週定投一定數額指數基金,預計定投7至16個月就會出現牛市上漲行情,每週定投不要停,屆時起漲後只要堅持持有1年即可有幾倍的收益!到達頂點時全部賣出!鎖定所有盈利!

方法二;

每週定投指數基金,無論漲跌,只要看到有超過50%的收益,就賣掉一半 ,但是每週的定投不要停,當下次再看到盈利超過50%時再賣掉一半,依然每週定投不要停,這樣循環往復,當到達牛市頂部時拋出所有基金!鎖定了所有盈利!

總結,現在可以行動了!每週定投指數基金!

預想知道如何提前知曉指數頂部和底部,可以抽時間看一下我的視頻講解!20200307《如何判斷牛市週期,吹響牛市號角第一人》必有收穫,受用終身!





錢氏族一


“不要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被很多人視作配置個人資產的千金要訣,通俗地說就是千萬不要將資金集中在某個單一的資產類別中。可事實上,這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挺難。


2016年發佈的《中國家庭金融資產配置風險報告》提到了中美家庭總資產配置的對比。數據顯示,中國家庭將65%以上的資產都投資於房地產,其他的金融資產、工商業以及其他資產都各在10%左右的份額。相反,美國家庭的金融資產投資佔比要遠高於中國家庭,房產的投資比例僅為36%。


如果說房產增值的因素是中美家庭配置差異的主要原因,那通過中美家庭可投資資產配置的對比更能說明,中國家庭對於多元化資產配置的理解並不透徹。在可投資資產比例方面,中國家庭依然將投資性房地產作為主要的資產配置,比例高達71%。相反,美國家庭配置房產只有15%。除了房產,定期存款、債券、股票以及基金也是中國家庭的主要投資選擇。


這些數據凸顯了中美家庭一個十分重要的投資差異。很明顯,中國家庭將絕大部分的雞蛋(資產)都放在了房產這一個籃子中。這樣配置的後果是,如果房地產市場出現下調的情況,中國家庭的資產和可投資資產都雙雙面臨大幅縮水的尷尬局面。舉個例子,在2007年到2010年這3年金融危機的高峰期,美國房地產大體下跌了20%左右,但中產階級的財富平均縮水39.8%,而同期美國最富的家庭財富在這3年平均增長2%。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別呢?最主要原因在於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在次貸危機發生、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前,把主要的財富都放在了房地產上,並且採用住房按揭放槓桿,所以市場20%多的房價下跌通過槓桿效應,變成了財富縮水40%。


相反,美國富裕的家庭財富往往配置多元化,除了投資房地產以外,更多的是投到股票、基金、債券,特別是固定收益的債券。這種分散投資使得這些最富裕的家庭財富不僅沒有縮水,還上升了。多元投資成為金融危機中成功避險的首要策略。


“把雞蛋放到不同的籃子,但不要把這些籃子都放在了同一輛車上”


進一步思考,即使你把雞蛋放到不同的籃子,如果這些籃子都在同一輛車上,那和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又有什麼區別呢?


除了房產之外,中國家庭配置在持有國內的股票、債券以及基金的多頭頭寸,本質上是就是放在同一輛車上的三個不同的籃子,因為他們的賺錢模式以及所需的市場條件是一致的。1999年至2008年的全球投資收益週期表可以很明顯的發現這一特性。

【1999-2008年投資收益週期表 來源:空間基金顧問(DFA)& 湯姆森金融公司】


這張經典的投資收益表將大類資產分為股票類、債券類、房地產類以及分散組合,其中股票類中包括新興市場、小盤股票、國際價值等等。不難發現,股票類具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明顯特質。


在2003年至2006年時間內,無論是國際小盤、新興市場還是大盤價值,都由於經濟形勢的向好而業績喜人。其中,2003年國際小盤收益率達到了58%,2004年以及2005年也都分別達到了28%和24%的收益率。另外,新興市場的表現也相當搶眼,2003年起連續5年名列市場收益的前三甲。


但是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時,這些資產的收益則也出現了大幅的下滑,當年新興市場的收益率虧損53%,國際小盤則是下跌了47%,均接近腰斬。不難得出結論,如果在2008年,你將資產分散地投資在了房地產、小盤股、大盤股等各類資產中,效果就像是把雞蛋分散到不同的籃子裡,但這些籃子最終都被裝上了同一輛滑向深淵的卡車。


因此,多元化的效果其實最終取決於所配不同類資產之間的關聯性。資產間的關聯度越低,資產組合的多元化效果就越好。舉例而言,股票以及債券的賺錢邏輯,都是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加以及估值的提升,這個因素被理解為回報驅動力。另一個影響股票以及債券的因素就是正常運行的市場條件。宏觀經濟的牛市是一榮俱榮,熊市則是一損俱損。這個因素被稱為底層市場基準條件。這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經濟下行區間,股票虧錢,債市虧錢,甚至是其他投資如信託產品也會踩雷,因為我們的投資都在同一輛車上。


如何能夠做到不把籃子放到同一輛車上?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深入,能夠完全互相不影響的投資標的幾乎不存在。而中國中產能做的,就是儘量降低投資標的間的互相影響性。


首先,跨境、跨市場的投資是一大秘訣。

也許中國的資產和美國同類資產的收益驅動力是類似的,但兩個國家保證這些收益的底層市場基準條件肯定不一樣。比如說,就在中國A股處於水深火熱之際,美國股市卻勇攀新高,因為兩個國家的宏觀經濟環境不一樣。把資產配置同時到中國和美國的股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對沖的效果。


當然,全球資產配置策略也存在它現實情況的侷限性,根據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和嘉信理財2018年的一份調查報告,大量的中國中產新富階層對於海外資產配置存在“目前觀望或不考慮”的態度,主要的原因在於“不瞭解相關信息”、“不敢嘗試”、 “資產在海外,風險難以控制”,以及“國家政策監管嚴格,前景不明朗”。


另一種方式是尋求資產回報影響因素的多元化。

即使在同一個市場環境下,對於投資策略的多元化的選擇也能達到分散投資,降低風險的效果。比如說,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簡單進行大類資產分散配置的投資組合達到了虧損40%以上。因為在危機當中,所有資產除了美國國債和國際債券之外,無一除外都在大幅下跌。但是,如果依據策略的收益驅動力進行多元化來設計組合,這樣的效果要遠比簡單的大類資產分散配置好得多。比如說,即使我們將全部資產都配置在股票,但可以將其中部分配置在主動管理多頭策略,另外資產在股票空頭策略、股票市場中性以及全球宏觀對沖策略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因為這些策略賴以盈利的回報驅動力各不相同,即使宏觀經濟環境惡化,躲過資產大幅縮水的幾率則高得多。


本回答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