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大世界雲劇場”直播“爆了”!戲曲在雲端“出圈”,有戲!

“演藝大世界雲劇場”直播“爆了”!戲曲在雲端“出圈”,有戲!

  上海越劇院的大排練廳,成了臨時的直播間。 (上海越劇院供圖)

  1700181人次!經過十多個直播平臺在兩天裡的最終統計,上週五“藝起前行·演藝大世界·雲劇場”之“越賞清音——上海越劇院一團特別直播公益演唱會”的直播觀看總人次有了答案。不管是之於傳統戲曲、還是國有文藝院團,能夠實現七位數的直播觀看紀錄,都是前所未有的——戲曲在雲端“出圈”,有戲!

  眼下,在演藝大世界的雲端邀約之下,一系列“藝起前行·演藝大世界·雲劇場”由區域中的劇場,聯合上海國有文藝院團、知名藝術家展開。僅過去三天就有越劇公益演唱會、昆樂趣談、史依弘專場、芭蕾舞公開課、芭蕾舞劇密集上演。據不完全統計,接下來還將有30多個“雲劇場”活動等待觀眾“解鎖”。

  疫情發生以來,滬上文藝人積極利用新媒體產品試水雲端“出圈”。兩個月來,“雲創作”“雲練功”“雲排練”“雲課堂”接連不斷。個體的“出圈”後更期待集體的“破陣”。統一冠有“演藝大世界雲劇場”之名的豐富內容,將散點式的努力整合成一股更具有文化品牌標識度的力量,助推演藝大世界這一演藝品牌,透過新媒體提升知名度。與此同時,不少院團、文藝人已著手推動線上內容的深度打造,讓特殊時期積累的流量人氣,化為萌發線上演出“新業態”的動力,讓亞洲演藝之都的燈火在線上閃耀。

  解鎖影視綠幕合成技術,打造藝術高品質直播

  “這是錄播嗎?竟然如此清晰!”剛進入上海越劇院的抖音直播間,高清的畫面加上演員背後精緻的廳堂背景,讓有些觀眾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對此,上海越劇院院長梁弘鈞並不意外,某種程度上,這便是他追求的結果。“就是要和一般架起手機只露出一張臉的網紅主播不一樣。這才能讓觀眾滑動手機逛直播時,停留在我們這裡。”

  而要實現這樣的“精緻”,背後的功夫自然不小。上海越劇院的大排練廳,成了臨時的直播間。只見舞臺上架起兩塊影視特效通常使用的綠幕——左側為主持人設座暢談戲曲奧秘,右側演員輪番登場上演越劇的經典唱段。在他們面前,則架著六七臺高清攝像機,與專業的技術合成設備。原來,上海越劇院此次以虛擬演播廳與數字合成技術進行直播。通過前期實景拍攝和現場數字化空間的疊加運用,觀眾透過手機,看到的是演員身處五個不同的居家場景。“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場景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而接下來,我們也會把場景調整成為江南園林,讓觀眾感受沉浸式的越劇魅力。”

  很快方亞芬、許傑、斯鈺林等越劇明星就讓抖音的直播界面被愛心“刷屏”。“我估計人數會上五千”,實時關注抖音人數變化的演出營銷部主任孫旭曾預測。可不到一個小時,這個預測就被打破,並最終達到7884人次的峰值。而更大的流量倉則在其他幾個平臺:東方大劇院各平臺渠道直播點擊892651人次、文化上海雲直播點擊310393人次,最終有了170萬人次的紀錄。

  相比於劇院演員集體出鏡的做法,上海京劇院大青衣史依弘和上海崑劇團鼓師高鈞選擇“單刀赴會”,實時與網友互動則更有親近感。此外上海芭蕾舞團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兩場精彩的名團芭蕾舞從前也只能在劇場得見,此番以錄播形式特別放送,豐富了“雲劇場”菜單。

  “爆款”過後,期待看到“流量經濟”帶來的演出新業態萌發

  早在直播前,梁弘鈞就有個大膽的估算——七位數。

  戲曲直播實現“百萬+”,這不是異想天開。早在2017年,上海越劇院就攜手CIBN互聯網電視的東方大劇院做起了網絡播出。不管是單場收費還是會員制,付費收看人次保持在六位數。而這一次通過十餘個平臺全網推送,加之越劇龐大的受眾基礎,以及強大的越劇明星陣容,成為戲曲“爆款”自然不在話下。

  讓特殊時期的“爆款”演變為常態化運營,正是策劃“演藝大世界雲劇場”的初衷之一。“有的院團習慣了‘線下搞演出,線上搞推廣’的定勢思維,僅僅把雲端看作是一條營銷渠道。”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不管是“藝起前行”還是“雲劇場”,不只是院團在特殊時期滿足觀眾居家的文化需求,更是倒逼文藝人在雲端“開疆拓土”,孵化演出新業態,在疫情過後,成為日常演出的一種補充,為傳統文化和高雅藝術的發展做增量。

  為此,上海多措並舉。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特設的“疫情防控”專題項目就將文藝院團“雲演出”項目納入申報受理範圍。而明年演藝大世界配套扶持資金的評審,也將對網絡運營情況納入參考。更進一步,線上的推廣效果與流量數據,將和上海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年度考核相掛鉤。

  基於此,在萌發“新業態”,助力演藝大世界的線上品牌建設的道路上,擺在文藝人面前亟待破題的,不僅是如何創新線上產品,在海量娛樂化內容中脫穎而出;同時也考驗著文藝人如何平衡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開闢一條相較網紅打賞、刷禮物,更適合藝術線上發展的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