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勢第一,現金為王,增加流動性,白銀跌停並不意外

貴金屬避險“邏輯”究竟何在

在所有投資者的認知中,都對金屬資產避險這一點,認同應該是一致的,可這種避險究竟是如何存在的,背後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邏輯?恐怕沒有多少人會知道,或去深入研究。

近期受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經濟衰退的擔憂,繼而引發全球性金融流動性變差,從股票到期貨,然後延續到黃金、白銀,紛紛下跌,引發市場的投資者開始思考黃金、白銀這些原本屬於避險的產品,現在下跌起來比別的品種下跌的速度更快。

走勢第一,現金為王,增加流動性,白銀跌停並不意外

白銀期貨2006

黃金被稱為“全球通貨”,往往在金融市場走向衰退的時候,充當對沖通脹和資產避險最好的工具。

白銀則是在工業應用中更為廣泛,價格對經濟週期的變化,反應非常敏感。

從這種邏輯上來看,只有當金融走向衰退的初期,黃金的避險功能,才可能發揮作用,若是市場形成恐慌性下跌,擴大了衰退的範疇,黃金,白銀也就失去避險的功能,市場變得不再堅挺,而是跟隨市場的主要方向進行運動,這就是為什麼近期白銀市場在股指期貨、全球股票指數持續下跌之後連續暴跌的原因。

金融危機下,持有現金“最安全”

走勢第一,現金為王,增加流動性,白銀跌停並不意外

現金為王

現金,可能是發生金融危機,或者金融市場陷入恐慌情緒時,最安全的工具了,持有現金,可以不用擔心市場下跌時,所帶來因為價格下跌,從而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虧損。

現金相對一切能夠用“價格來定義價值”的商品,都會變得更加具有價值,當發現市場上出現投資機會的時候,可以直接進行買入操作,而如果你持有原來的商品,就要考慮進行變現的過程之後,才能投資新的市場,這就是持有現金與持有投資標的最明顯的區別。

從這次市場的下跌來說,股票、期貨、債券整體都在下跌,如果不考慮做空機制,可能沒有任何一個市場是安全的,都會出現資產縮水,虧損的情況,這對投資者來說,顯然是不希望看到的。

機構增加流動性所帶來的資產拋售

金融機構,為了增加現金的流動性,就會在市場大幅下跌的時候,不計一切價格的拋售資產,來換取流動性的現金,來應對不可未知的風險。

走勢第一,現金為王,增加流動性,白銀跌停並不意外

流動性

對於這樣的拋售,會首先選擇變現容易的品種,像股票,期貨類的投資產品。

然後政府為了刺激流動性,會回收債券,投放到市場中大量的貨幣,這種情況下,這些機構就可以藉助這樣的機會,第二個階段,拋售債券。

進入第三個階段,市場從可容易變現的投資工具,到固定利率債券,然後傳導至避險資產中,開始黃金、白銀,這種背景下,黃金,白銀會跟隨市場進入到下跌趨勢中。

這些邏輯的背後,都終究迴歸到趨勢之中,一切以走勢為“主”的行情,可能立足當下的市場,是最明智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