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謂教育,成功的教育應該以什麼為目標?

丹鳳朝陽3566


何為教育?教育為何?阿德來說一說。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重視教育!那麼何為教育呢?我認為並不僅僅是在學校教書育人。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參與。

教育,顧名思義教授和培育。教授文化知識,培育良好的道德心智。所以,學校為主題,家庭和社會來參與。家庭的言傳身教很重要,給孩子以正能量,向孔老夫子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很能說明問題!

教育為何?教育的目標如何來解讀,從國家角度來說,就是提高全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舊中國文盲眾多,也是造成我們國家落後的原因之一。現在我們國家富強了,根本原因離不開教育。從個人來說,接收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發展,才能為國家為社會做一點事。





阿德說事


教育,育人是教會孩子去理解社會和道德準則,教書是在它的基礎上充實和強大孩子。我常和孩子們說,成績好不一定有用,但是如果你做人做的好,一定會有用!

我們班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兒童,我見過太多的例子,當孩子和家長鬧矛盾的時候,孩子們總是哭著抱怨爸爸媽媽沒有陪伴自己。不管這是不是孩子過於矯情,至少是孩子心中的那份想法吧。

可是我知道這份責任應該我來擔,身為孩子的班主任,我應該教孩子什麼叫“百善孝為先”。所以,孝敬父母成為了我為孩子樹立原則的第一位。

所以,一個成功的教育,不一定是孩子品學兼優,但是孩子聰明伶俐,善解人意,樂於助人等等是必備的品格!


調皮的靈魂老師


教育是一種以定向培養學生的成功素質為教育目標的教育模式。它是以讓學生具備成功者所共有的特質即成功素質為素質塑造目標,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和成功素質訓練並駕齊驅、緊密結合,使學生在學校即具有文化人和社會人的雙重特點,一跨出校門即能適應社會,並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成就事業的教育理念。成功素質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新突破,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創造。


教師自覺地以自己的教育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和總結。它包括引起思維的懷疑、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頓,還包括尋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動 , 求得解決疑難、處理困惑的方法。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奧世體育


何謂教育,就是按一定要求培養人的工作,主要指學校培養人的工作:初等義務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國家有黨的教育方針。成功的教育有如下指標:1、積極的心態。2、明確的目標。3、多走些路。4、正確的思考方法。5、高度的自制力。6、培養領導才能。7、建立自信心。8、迷人的個性。9、創新制勝。10、充滿熱忱。11、專心致志。12、富有合作精神。13、正確看待失敗。14、永葆進取心。15、合理安排時間和金錢。16、保持身心健康。17、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些取得成功的主觀因素,沒有一條是和學習成績有關,更多的是與一個人的心態、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有關。這也正是現實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


無名良子


教育,很多時候我只是把他簡單的理解為傳授知識。也就是說,我們注重的是教的程度,而輕視了育的部分。教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地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

育者,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更要注重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們通過後天的培養,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培養人格健全,具有一定知識技能儲備的人。


九風雪子


大家普遍認為,一談教育,就是孩子的教育,這應該是對教育的一個誤區所在。我認為:人這一生,都在不停地接受教育、教育別人這樣的循環之中。

誠然,孩子的教育是一個人的最初階段,對他的三觀的形成,知識的積累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一個孩子小時不聽教育,那麼長大後,在社會上就要接受更多的教育。

瞭解工程建設行業的人都知道,一個項目施工前,全員要接受安全的“三級教育”,此時,我對教育的理解,就是讓你學習安全知識,告訴你哪些是你該做的,哪些是你堅決不能做的。

教育的目標,我覺得是“四有”吧,通過教育,讓你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人。一旦你達到了這“四有“,我想,你離有車、有房、有錢、有閒也不遠了。


航母5號


個人對教育是這樣理解的,教就是授之以技,育就是養之以德。

技是各種能力,簡單說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現有經驗知識的瞭解和掌握。二是對未來世界的探索和創造。

德就是讓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總體規範,在精神品質上具有法律和倫理的正確意識。

無論怎樣深化和延展,大體如此。

當然,這兩者未必是完全毫不相干的。比如思考能力,對於技術學識層面上的發明創新來說,非常重要。

同時,從人文的角度講,能夠自省個體行為,辨析社會現象,判斷是非曲直,同樣是必不可少。

那何為成功的教育?

我認為的就是四個字,成人成才。

打個可能不是很恰當的比方,就是讓芝麻成為最飽滿的芝麻,讓西瓜成為最鮮甜的西瓜。

而不是,非要把芝麻養育成西瓜,把西瓜糟蹋成芝麻。

如今我們的教育有點走火入魔,甚至窮兇極惡。

一是對技和德的平衡始終無所適從,表面上在全方位培養,其實一直都在玩掩耳盜鈴的遊戲。

二是不管什麼種子,都想把它們收拾成西瓜。

這沒有必要,更絕無可能。

三是把教育過度的功利化,急切而粗暴。

成功的教育很難有合適的標準去判斷。

我想最簡單的大約是,每個階層每種生活狀態的人,都可以自食其力,都能夠心智正常。

做不了方向盤和發動機,就做一顆合格的螺絲,如此也沒有什麼不好。


春來未來


首先,這個問題先想到的就是老生常談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現階段常見的教育目標與評價體系。這些目標都是抽象的概念,解釋上都有很大的彈性空間,因此,各個教育機構在平盤上也不盡相同。


其次,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因時代而不同。因此談論成功,首先要先界定你所說的“成功”,指的是那種“成功”。因為成功的定義,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主義。古人講:“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放到今天的經濟社會,恐怕這個觀點早已不被一些人所堅持。


此外,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行為。是高度介入一個人成長過程的一種人類有意識的行為活動。教育本身不只是在教室,也在家庭甚至身邊的各種各樣的人以及外在環境。但教育本身,首先不能背離人的教育,喚醒一個人內心深處的自我意識覺醒才是教育最重要的工作。所謂技能傳授之類,放在今天的社會,學到的往往是過時的技術。試想柯達膠捲相機,還有幾人記得它的存在?這就是一個縮影。


韓愈的《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的是道,解的是惑,最終是要引導人去認知“道”的層面的東西。


最終我們也無法脫離這個社會,去空談教育問題。結合實際,在生活與精神兩個層面構建教育體系,才能更符合這個時代,適應這個時代。



大易經綸


何為教育?這是個大命題,吾等世井之民,不敢妄論,只能談一些淺薄的認識。教育,即教書育人。教書是學校老師的事,老師要教給我們讀書、寫字、數理化及各種專業知識;育人是父母的事,父母要培育我們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成功的教育不是讓孩子學多少知識,而是應該讓孩子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和習慣。“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是永無止境的,不學習的人會被時代淘汰,成功的人,一定是善於學習的人。成功的教育不是培養孩子賺錢的本領,怎麼做人,怎麼做事非常重要。學會做人是因為這個世界是大家的,不是你一個人的。我們要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父母長輩,上司,客戶,同事,下屬,兒女等等構成我們豐富多彩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誰也不欠誰。學會做事,就是學會做自己。自己的事自己幹,做事需要付出,需要堅持。該付出的時候一定要付出,該堅持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勤奮的人,一定是成功的人,成功的人,一定也是勤奮的人!


納川


我認為成功的教育是能夠讓人領悟到世間的真善美,讓人有所覺悟,在逆境中看到未來,在沉淪中看到一絲絲希望,能讓人獲取更多的知識理論,能讓人不再鑽牛角尖,能讓人心胸、眼界更加寬懷、廣闊,能讓人積極向上,身上散發著正能量,促使自己的成長,也能薰陶和幫助身邊的人。

我之前在上初中的時候,有一位學者來到我的學校演講,就是演講關於解讀讓我們如何愛國、孝順父母、尊重老師、長輩、如何幫助他人,等等,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轉化成語言藝術,在兩千多位學生的面前抒情的演講,我承認我聽得很入迷,然而演講者也把自己給感動哭了,內容很感人,僅僅在我班上可不止一個人說這位老師講得好,深入人心,已經把精神打入了我們的心靈,一種文化打動了一個人的心靈,可以影響他的一生,因為文化它是全面化的,正直無私的,這也是教育的成功,到最後暢談他的演講之路,也就是他的成功之路,他說了一句“我給你們兩千多位學生演講,我不奢求你們都能領悟得到,但,只要有那麼一兩個人能夠在演講中醒悟,我就知足了”。

還有,就是教育更多的是涉及到教師這個職業,“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就是很典型的模範作用,而有的人不僅僅以教師為基點,把學習放在了身邊的人,同學、朋友、家庭、社會上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孔老夫子就曾講到“三人行必有我師”,誰身上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就該去學,這樣才能樹立終身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