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學挑戰諸多,學情分析成為教師的“儀表盤”

這場疫情將在線教育推上了風口浪尖。

據統計,全國約有2.7億在校學生已經開啟“在家上課”模式。緊急響應對教育管理者、師生和家長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伴隨著在線教學的邊探索邊推進,基於數據的學情分析平臺正在成為在線教學的有效補充,為教師在線教學效果監測和優化調整提供了重要抓手。

在線教學挑戰諸多,學情分析成為教師的“儀表盤”

一、2020年“停課不停學”政策一覽

1月27日,教育部發布《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要求全國各地大專院校、中小學、幼兒園“停課不停學”,同時各類培訓機構的線下課程和集體活動全部取消。這兩項規定的推出,促進了在線教育在全國範圍內普及和滲透。

2月12日,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對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進一步提出指導性意見。當天,北京市教委發言指出,“停課不停學”是為了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堅決反對“線上滿堂灌”,禁止集體上新課,引導學生線下自主學習。

2月14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有針對性地做好教師工作若干事項的通知》,明確教師承擔在線教育教學、在線輔導答疑、作業批改等計入工作量,納入績效管理。

2月28日,教育部印發通知,全面部署統籌做好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發展工作。通知強調各級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深化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在線教學的挑戰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麗表示,“在線教育是遠程教育的一種形式,它跟傳統的以人際直接互動為主要形式的面授教學在本質上有著不同,它是一種師生時空分離,基於媒介的教育教學實踐。”對大多數教師而言,在線教學都是第一次實踐,這也相應地為教學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和未知。

  • 在線教學照搬線下課堂教學

對在線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區別認識不足,人們通常簡單地認為課堂教學是老師呈現教學內容,所以當有了網絡和直播工具,部分學校和教師照搬套用正常課堂教學方式、時長和教學安排。

  • 師生互動減少,難以獲得教學效果反饋

在師生面對面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時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反饋調節教學。現在,師生採用直播、錄播、線上答疑等時空分離的教學方式,受到精力分配、關注手段等限制,難以直觀判斷與評估學生學習效果和課堂教學情況。

在線教學挑戰諸多,學情分析成為教師的“儀表盤”

  • 對教學理念和信息素養提出了新挑戰

如陳麗教授所言,教師到線上教學如同“陸軍”轉為“海軍”,如何順利完成對線上教學平臺的適應和使用?如何開展在線教學?如何引導學生適應新方式?如何與其他教師開展協同教研?這些都對教學理念和信息素養提出了挑戰。

三、學情分析成為教師工作“儀表盤”

在遠程教學的情況下,學情分析能夠幫助教師動態、客觀地瞭解學習情況與教學效果,從而開展針對性教學、分層教學、個別化教學,科學提升教學質量。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餘勝泉表示,“學情分析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為教師教學預設提供基本依據與重要的指導。另外可以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調節與生成提供重要反饋。它可以為教學生成提供重要子資源,也可以為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的生成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有益啟發。”

在線教學挑戰諸多,學情分析成為教師的“儀表盤”

作為智能教育的實踐者,北京愛雲校教育科技研究院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為教育用戶提供了覆蓋“教、學、考、評、管”的全場景解決方案,其“好分數”學情分析平臺已服務全國4萬所中小學、3900萬師生開展精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

“好分數”學情分析平臺,實現了各類學情數據和教情數據的打通、匯聚與分析。在數據挖掘技術和學習分析技術的支撐下,教師不僅能夠全面掌握學生個人的學情信息,還能夠全面掌握全班學生的共性學情,方便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備課、教研等環節。

在線教學挑戰諸多,學情分析成為教師的“儀表盤”

在疫情防控期間,“好分數”構建起“三位一體”教學閉環,從“教學、考試、作業”三個核心環節解決在線教學的實際問題。其一,實現空中課堂,為學校免費提供教學直播、精品課程錄播和項目式學習等平臺及服務;其二,“在線考試”功能輔助學校開展教學檢測,還原校內考試和聯考場景;其三,依託700萬道試題智能推送個性化作業,實現自動批閱與數據分析。2月以來,全國已有千餘所學校應用該解決方案。

在線教學挑戰諸多,學情分析成為教師的“儀表盤”

一直以來,基礎教育都在探索課堂教學關係的深度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實現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評價體系、教學組織形式等全方位改進。疫情不應該成為變革的阻力,反而應該引發大家進一步融合創新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