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周王墓很少發現,幾乎沒有發現?

鄭禕晗


商周的帝王墓很多的,我在洛陽讀大學的時候,學校後面有幾個土山,那就是幾個周天子的陵墓,只是政府不讓挖掘罷了。希望大家能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深圳小時哥


近幾年來,很多人都在關注周天子墓葬到底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商周的王墓一個都沒有找到。從2004年開始挖掘岐山周公廟遺址時,大家都期望那裡是周天子的墓地。2008年,當神禾原發現“天子駕六”時,開始認為是東周末代天子周赧王,甚至推測過那裡會不會是所有西周天子的墓地,但最終都沒能得到一個令人滿意及信服的結果。就在2018年,陝西《華商報》採訪有關考古專家後,非常明確的指出,周天子墓到現在一個都沒有找到,而商代王陵遺址除了河南殷墟外,也沒有任何蹤影。

通過網查資料並綜合分析後,我們認為商周王陵至今沒能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歷史過於久遠,商代及西周的史料記載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據說早在西周的一次朝代更迭時,失敗的帝王將史料全部帶走或焚燬,導致後世對西周及之前的商代歷史、文化及墓葬等信息一無所知。僅根據解放後考古發掘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竹簡等出土文物上零星發現的文字及史料,對這一段歷史進行填充,但可以獲得的有價值的信息極少,而且很多因殘缺不全不能得到正確的識別。

2、和當時不封不樹的墓葬形式有關。

商周時期實行“陵隨都移”,一般來說陵墓和都城距離得不遠。周天子的陵墓到底在哪裡?應該就在西安附近。但由於當時的陵墓不建封土,不樹立明顯的標誌(有說不種植大量的林木),地面上沒有任何標誌,給後世的發現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以至於直到今天,能夠確鑿無疑被認定為真正的周天子墓,目前一個都還沒找到。


3、 和歷朝歷代瘋狂的盜墓行為有關。

盜掘前朝陵墓古來有之,既有民間盜賊,也有官方明搶,戰亂年代尤為猖獗。由於當時冶煉技術有限,青銅這種用來製造武器、錢幣的金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代表的是國家的武力和財富,所以每逢亂世,總會有帝王、諸侯靠盜掘前朝墓葬來獲取青銅資源,用於鑄造兵器和錢幣,墓室內的其它金銀財物則被衝抵軍費。在曹操時期最著名的摸金校尉就是專門來偷墳掘墓的“國家隊”,古時盜墓之風可見一斑。而商周等大型王陵、墓葬正是這些盜墓賊的首選目標,這也是商周王陵目前沒有找到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可能在那個時代就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4、缺乏確切的文字、文物佐證,導致很多帝王特徵明顯的王陵,不能得到清晰認定。

清朝末年到解放前這一段時間,戰亂頻發,很多殘存的商周大墓在那時候被瘋狂盜掘,文物被掠奪出境,造成文物、史料的永遠滅失。如著名的河南金村東周王陵墓葬群,在1928年曾出土過眾多精美的青銅器、玉器,但卻被英法美日等國侵略者盜掘一空,無法獲得準確的文字資料,因此無法清晰認定其墓主人確切的身份。


附部分商周時期館藏文物如下:

1、毛公鼎。2、甲骨文。 3、商周太陽神鳥金箔 。 4、殷墟出土玉羊尊。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有不充足、確切的地方,歡迎各位補充指正。


華美的袍2


據說如果人類突然滅亡,20萬年後,你在地球上找不到任何人類存在過的證據!包括玻璃和塑料都會被降解成沙和空氣!


今天死了的人,埋過一年,基本上肌肉就全爛了。三年過後,基本上只剩枯骨,30年過後,大概連骨頭都會爛的只剩渣渣!更何況歷史過了3000年,3000年滄海變桑田,沃野變沙漠。曾經千百年的宜居地渭水,黃河,逐漸變得不那麼宜居了。再過3000年,地球上有沒有人類都是個未知數。所以越古老的文明存在的遺蹟越少!

在夏商之前,中華民族處於大概一萬到三萬年左右的原始文明時代。這個時期由母系時代漸變父系時代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權力,然後形成了王權!所以我們今天才會聆聽到許多關於上古帝皇的傳說!



但那時候的王權還沒有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那麼強化!基本上除了地位,王受到的待遇和平民差不多少,王死後最多不過是參加他葬禮的人比平民的死多一些,即使有隨葬的風俗,也不過隨葬他生前鍾愛的一些骨制項鍊頭飾等,或是木製的武器。石器或者陶器大概不會成為死者需要的殉葬品!這些東西會被他本人爛得更快,所以即使我們發現的是上古的王墓,也意識不到那是王墓!

即便到了完全特別強化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我們確定王墓的方法也只能看他的隨葬品和墓葬規模!沒有發現王權尚不完善的時代的王墓葬很正常!


國風1974


周代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天子的陵墓,至今一座也沒有發現。而東周共有25位周王,其中8座在洛陽金村。這8座東周王陵,在二十世紀初,都被現代盜墓賊洗劫過了。剩下17座,目前也還沒找到。為什麼兩週的墓會這麼難找?

原因很簡單,因為西周時的葬俗是墓而不墳,不樹不封。

“墓”與“墳”其實是兩個概念,是土葬的兩個部分,“墓”是地下的部分,“墳”是地上的部分。在

《周易·繫辭下》中記載:“古之葬者,後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樹不封,喪期無數。”

也就是說早期的墓葬只有墓而沒有墳,也就是沒有地上的“饅頭包”,或是大的封土堆。也不作什麼標記,也沒有定期祭拜的風俗。直到春秋末期才開始有了“墳”。而文獻上對於周王埋葬地點的記載,因為時間相隔久遠,也很難判斷具體是在哪。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線索的。《史記》中說:“文、武、周公葬於【畢】。”【畢】在哪?

主要有下面幾種猜測:

①咸陽原

②豐鎬(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③岐周(今陝西岐山下)

其中,因為《史記》中有“畢在鎬京東南杜中”,所以,很多人覺得西周周天子的墓應該在鎬京杜中。不過,考古學家根據這幾條線索到處勘探,至今還是沒找到。

  • 西周的12代周天子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共傳12位周王,長期定都於豐、鎬兩京。周人先祖長期活躍在陝甘一帶,後又以周原(今陝西省寶雞市扶風、岐山一帶)為根據地,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將都邑從周原搬到了豐京。周武王時在豐京之外,又興建了鎬京。一般而言,帝王修陵墓,要麼就建在都城附近,要麼就是返回家鄉。所以,周王的墓不外乎就這麼幾個地。

前面也說了,到了春秋末期,才開始有墳,東周的部分帝王墓自然也是無墳的。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都城被遷到了河南洛陽。目前也在洛陽的金村發現了8座王陵。並且,在河南省洛陽市唐宮西路還出土過 “天子駕六”車馬坑。



商朝王墓的發掘

商朝歷經31王,被發現的王陵其實很多,只是好多墓葬已經被盜,並且又缺少文獻輔證,所以,對不上誰是誰。比如,在武官村和侯家莊以北的西北岡的王陵區,共發現大墓13座,已經發掘的有12座,墓主人是誰就很難確認。其中【後母戊鼎】就是從其中的一座墓葬中發掘出來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發掘的婦好墓,出土的隨葬品達1928件,是一座沒有被盜過的墓。



商王墓也是沒有封土的,所以也是比較難找,只能按照一定的線索碰運氣了。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點贊關注!

文物考古聊歷史


為什麼商、周王墓很少發現,幾乎沒有發現?

我認為,這個問題,大概可以從四個方面做出一點個人的推測:

1.從科學的角度:

首先我們從比較理性和科學的角度去解釋這個問題,一具屍體,根據統計,在一般環境下平均“完整”保存時間為10年左右,概括來說,大約25-30年左右,只會剩下殘缺不全的大塊骨頭,例如顱骨和盆骨等;

而商、周距現今約3000年以上,理論上來說,除非形成“化石”,否則只會是灰飛煙滅,就說陪葬品好了,其實即使到如今,也幾乎沒有任何的“可靠”史料,包括文字或者“畫”證明,商、周的“存在”,比較可靠的也只有一個可憐的遺址而已,即使有一些零星的青銅器和甲骨文等的“佐證”,但說實話,從科學的角度嚴謹地說法,可能會是商、周是“不存在”的。

2.可靠“記載”的合理推測:

這部分,大概可以結合現今以出土的青銅器和甲骨文以及模糊的“竹簡”,作為“可靠”的證明,然後根據“合理”的理解,再進行推測。

大概可以考的,商、周時期,據推測,應該實行的是“陵隨都移”的制度,所以理論上的推測就是陵墓應該在賭城不遠處,但是有個問題,就是那時的人們,是沒有封土立碑的概念的,也就是說,就算找到了“都城”的遺址,大概率上是根本找不到墓的具體位置的,沒有標誌你怎麼找?


再來,當時的社會其實只是王權的雛形,說“不好聽”的,其實那時的王和一般的平民過的日子是差不多的,頂多不用“勞作”?不管是吃、穿的水平不會差太多,那麼大興土木做墳墓是不符合當時人們的“想法”的。(只是個人的推測)

3.自古一脈相承的“盜墓”:

正如從古至今的越演越烈的帝王和盜墓者們的“鬥智鬥勇”的“大戲”一樣,有墓,很大概率的情況下,或許就有盜墓的,尤其這個墓要是是“王”的墓,更有“慾望”盜墓了;


尤其是戰亂年間,且不說民間“自發”的團體,例如很多“野史”記載的曹操就專門有一支“摸金校尉”的官方明搶陪葬品的軍隊(且根據記載,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商、周的大型王陵),這麼長期以來的“折騰”之下,就算真有商、周“保存”下來的墓,很大概率上也早被後人給盜了;

而不管是民間的還是官方的,在當時是沒有什麼“保護”的意識,胡亂進去,拿出大部分可以帶走的,然後基本就不會管了,更不要說再封上之類的處理,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天氣的變化,墓葬就破壞地更嚴重,時間長了,消失就很正常了。


4.重點還是真實的史料記載:

其實要證明商、周的存在,最重要的還是歷朝歷代的真實的史料記載,尤其是具有代表的明確的文字記載,但長久以來,比較早的不說,就說近代,在清末民國,軍閥割據時期,當時連“剛下葬”的慈禧的陵墓都炸了,更不要說前代或許更有“價值”的王陵了,這麼“全民”參與的戰亂一來,就算真的當時還保存一些記載,恐怕也“消失”了;


其實在1928年我國在河南金村,發掘過一個東周陵墓葬群的,但是那個時候,本國力量不足,大多數出土文物都被英法聯軍席捲而空,加上後期的掠奪,大量可能的史料,文字記載,可能就這麼“搶走”了,造成了我國對商、周史實認識的不足,就算髮掘一個疑似商、周的陵墓,恐怕也會認不出。

總結:

總的來說,之所以商、周王墓很少發現,或者說幾乎沒有發現,原因大概有四點,一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距今至少3000年前的陵墓“存在”的機會不大;

二是,根據出土的文物之類的“可靠”記載,商、周時期的喪葬習慣,後人大概率是找不到的,因為沒有明顯的“標誌”;

三是“盜墓”的猖獗,被破壞的幾率太大;

四是,真實的史料記載太少,且外部的“特殊”原因,加大了尋找的難度。


長了鹿角的兔子


導語:截止到2019年11月11日,商周時期的王級別的墓葬,除了河南那個殷墟外,幾乎都沒有被發現或者是確定。曾經在十多年前,我們的考古工作人員曾經在陝西的岐山發掘了一個大型遺址,懷疑是周天子的,後來才發現,其實是周公姬旦的廟。


那麼商周王陵如此難以尋覓蹤跡,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1.歷史久遠,大多無文獻(或者說較為準確的文獻)可考。


僅僅是周代就距今有大約3000年-2000餘年,就算中國人一直都有史官記載國家大事的傳統,但是經過了那麼多的戰亂兵火,朝代更迭,最初記載王陵信息的史料早就遺失了,因此後世根本不知道那些個商周王侯埋在了哪裡。


歷史文獻記載遺失,破壞則更是雪上加霜,對商周王墓的發現造成了阻力。


2.瘋狂的盜墓行動讓這些商周墓葬流失


歷史上幾次超大規模的盜墓事件,像比較著名的東漢曹操的盜墓軍隊籌集軍資,西晉時期氾濫的盜墓團伙等等,商周王墓估計難逃狠手。

中國古代自從奢靡的陪葬制度開啟以後,地底下富人的豐厚陪葬品就讓地面的窮人不惜鋌而走險,開始盜挖。歷史上幾次超大規模的盜墓事件,像比較著名的東漢曹操的盜墓軍隊籌集軍資,西晉時期氾濫的盜墓團伙等等,商周王墓估計難逃狠手。晚清時期到民國則更亂,無數文物被走私出境歸了外國人。


商周王陵或許就有發掘,只不過挖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只有盜墓賊知道了。或許將來,我們可以期待發現商周王陵吧!

3.當時社會的科學技術無法保存下來


而且我們姑且認為商周王墓都逃此一劫,又有多少能夠保存下來。商周時期連封建社會都沒有進入,還處在生產力低下的奴隸社會,而且應該屬於部落,村落,城鎮並存的一種社會狀態。


古人靠天吃飯,通常情況下,一些部落村落遷移不斷,導致我們現如今很難找到正確的發掘地。還有當時的生產力極其低下,金屬類用品還很少生產,所以大多是木質,陶瓷一類的居多,而這些又極難保存。

不會所有的墓穴都像長沙馬王堆一樣有超越現代的技術,墓穴在時間的衝擊下消失殆盡是最可能的原因。


4.葬俗所致,講究的就是不見封土不留痕跡。


後世的王陵都喜歡高大的封土堆跟山一樣,然後地面建築也得配套一應俱全。商周和這個不一樣,商周時期的墓葬不封不樹,缺乏地面標誌,所以難以被發現,墓上封土的流行是在春秋以後開始興起的,這以後的王陵才開始修築大型封土,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帝陵。


總結:雖然外國人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意承認中國的夏王朝的存在,甚至有的連商朝的存在也老是質疑,但這些並不妨礙我們中國確確實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西方人把《荷馬史詩》當做歷史文獻,猛吹古希臘歷史悠久卻半點文物都鮮有發掘相比,我們是有著足夠的底氣的。夏朝有都城的遺址被發現,商朝有數不清的甲骨文,而周朝更是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主要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墓中出土。


路之意


商周時期的帝王墓很少發現的原因有二:

一,《禮記》記載:“古者,墓而不墳”。“墓"是人死之後,埋入地下,地面恢復原樣,不起高為"墓”,墓土高出地面為"墳”。這問話的意思是說,古時候,是墓葬,不是墳葬。墓上起墳是從戰國以後興起的。因為商周時的帝王離現在久遠,數千年之多,當時又沒留任何標誌,所以,後人找不到就不足為奇了。

二,"古者,墓而不墳",那麼,現在商周時期的墓塚是怎麼來的?



以齊國故城臨淄為例,至今境內還有百餘座高大的墓塚,其中也有西周時期的,如姜太公的墓塚丶管仲的墓塚,晏嬰的墓塜等等,至今還有七丶八米之高,那麼這些墳墓是怎麼來的?經考古發現,這些墳墓都是後人為了紀念他們,漢朝之後當地人堆起來的。


本昌談歷史


史記之說:遠古無墓葬,依山為陵,如九嶷山的舜源峰視為舜帝的陵。

遠古墳墓稱墳丘,是集體安葬的古冢。當時的釆集和狩獵的生產方式不易形成固定地點的永久性居,但先人則享受這種特權。《古冢》。(摘城市發展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9年版。)

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頂部,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集“陰宅““陽宅“於一體的一萬八千年的聚集地,在下室洞穴西半部稍底處,發現有三具完整人頭骨和一些軀幹骨。山洞為古人的墳丘,也是古人的安息處。

周代則相地安葬擇吉拜祭先人。有早期文獻為證:《詩經大雅,公劉》

篤公劉,既浦既長,既其陰陽,觀其流泉,度其隰源,度其夕陽,幽居允荒……。


風水大師6535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我也是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從事相關歷史領域相關工作也有10多年了,對於各朝代歷史還是比較瞭解的,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在這裡發表一點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為什麼商、周王墓很少發現,幾乎沒有發現?

在夏商之前,中華民族處於大概一萬到三萬年左右的原始文明時代。這個時期由母系時代漸變父系時代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權力,然後形成了王權!所以我們今天才會聆聽到許多關於上古帝皇的傳說!但那時候的王權還沒有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那麼強化!基本上除了地位,王受到的待遇和平民差不多少,王死後最多不過是參加他葬禮的人比平民的死多一些,即使有隨葬的風俗,也不過隨葬他生前鍾愛的一些骨制項鍊頭飾等,或是木製的武器。石器或者陶器大概不會成為死者需要的殉葬品!這些東西會被他本人爛得更快,所以即使我們發現的是上古的王墓,也意識不到那是王墓!

即便到了完全特別強化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我們確定王墓的方法也只能看他的隨葬品和墓葬規模!沒有發現王權尚不完善的時代的王墓葬很正常!

以上就是我對這道問題的所有理解和看法,謝謝大家閱覽,如果對小編的回答感興趣可以關注我!大家一起討論研究。

最後祝大家:

心想事成!天天開心!事業有成!

在頭條渡過一段難忘的快樂時光!謝謝!



愚鈍小不懂


隨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古代墓地被發現,但是大多是幾千年內的墓地,對於年代久遠的墓地,甚至就沒有出現過幾次,甚至出現了也只是偶然,尤其是商、周時代的墓地。

關於商、周時期的王墓很少見我認為有以下幾點的因素。

首先,年代太過久遠,幾乎就沒有可以考證的歷史。

無證可考,如何知道商、周時期的王室墓地,而且商、周時期還沒有紙的出現,那個時候,大多是通過竹簡來記錄的,在加上古代對於這些史料的保養不當,所以就算有記錄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歷史中。

其次,古代的盜墓賊也是非常猖獗的

盜墓這個行業真的是經久不衰,尤其是在古代中國崇尚陪葬的墓葬文化。在中國古代地位高的人死後陪葬品往往都是非常豐富的,這對於遊走在黑暗中的盜墓賊來說的確是一比讓人眼紅的財產,古代最出名的盜墓賊應該就是曹操吧,曹操甚至還公然授予了摸金校尉這個職位。

所以關於商、州時期的墓地非常少見我認為還有就是歷經了幾千年的盜墓活動,這些墓地可能早已消失在歷史中。

最後,還有就是歷史中天災人禍使得地理人文因素的變遷。

在中國歷史上商、周時期的王都大都是在黃河流域一代的中原地區,這個時期是真真的四戰之地,除了大一統的王朝,這個地方無論什麼時期這個地方都是戰亂不停。

天災人禍這個就好理解了,黃河歷史上曾多次決堤,這裡面有歷史地理的變遷,也有人為因素的影響,蔣介石就曾在抗戰期間炸開過黃河堤,黃河決堤直接使得近兩千萬人流離失所,大量的墓地沉於水下,就算重出水面,也早已滄海桑天,人間不識。

商、周時期的墓葬文化一直是現代歷史學家們關注的熱點,尤其是對於商、周時期的王室墓地,這對於中國瞭解古代墓葬文化有非常大的幫助,但是苦於一直沒有蹤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