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未解之謎:傳國玉璽從秦漢一直傳到隋唐,為何宋朝時期就消失了?它去哪裡了?

只讀帖不評論


參考資料《中國曆代帝王傳記》

引導語:相傳中國古代有一枚傳國玉璽,它以無比堅硬,無比晶瑩剔透的玉石鑄就而成,從戰國時代以和氏璧的名字出現,一直傳承到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李存勖掌管丟失。這枚價值連城的權力明珠一直是歷代帝王激烈爭奪,爭相擁有的寶貝。特別是改朝換代之際,每個想要竊據社稷的野心家都想得到以求證明自己“天命所歸”,而成功登上帝位的又以擁有他方顯得自己坐擁江山的“合法性”。無奈,玉璽命途多舛,輾轉流失,歷經了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的多重過程,而到了北宋,這枚玉璽流失以後,從此消失的無影無蹤,一直到現在也沒能尋得任何蛛絲馬跡。傳國玉璽屬於玉石類堅硬無比的材質,就算流傳萬年也不會壞的,那它究竟是去了哪裡呢?

一,卞和三獻玉:傳國玉璽是怎麼來的?

這個還得從戰國時期的楚國說起。楚國有人,名曰卞和。有一日,他於荊山之上,採得一塊玉石,此玉石在陽光照耀之下,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卞和細看起紋理,果然是白璧無瑕,晶瑩透亮,他深知此物是寶貝,立即進獻給了當時的楚厲王,但厲王不識貨,以為卞和是拿了一塊普通的石頭來求取功名利祿,於是下命以欺君之罪砍掉其左腳。卞和淚崩,一直熬到厲王去世,武王繼位,他又興奮的拿著寶石再次冒險敬獻,沒想到武王一樣也是糊塗,竟然說他是刁民亂獻寶,乃命人砍掉了他的右腳。遭遇兩次悲劇的卞和心死如灰,每天抱著玉石嚎啕痛苦,聲淚俱下,周圍人見到他的慘狀,都感慨唏噓,漸漸 的這個故事,就一傳十,十傳百,再次傳到新繼位的楚文王耳裡,文王招來卞和,耐心聆聽了他的的忠誠陳述,並且命玉匠砸開石頭一角進行打磨,成品之後,果然金光閃閃,無比精美,楚文王將其命名“和氏璧”,這個寶貝也就一直收藏於楚國宮中。而“卞和獻玉”也成為飽含血淚的千古佳話。

二,“價值連城”與“完璧歸趙”:戰國七雄,誰才是真正的天命所歸?

楚國本來是戰國七雄當中,最正統,最核心,也是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真命天子”,極盛時期,楚國廣據長江中下游,西抵巴蜀,東臨大海,極其遼闊,而且楚國乃是玉璽誕生之地,楚王也是天賜珍寶的持有者,無奈當時的楚王昏庸,嫉賢妒能,我國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更是因此才跳進了暱羅江殉國。而種種因素,也顛覆了楚國懷抱玉璽問鼎天下的宿命。

看來這天下之主,另有他人。

一開始,趙國也曾擁有過這個機會。由於時局的紛亂,趙惠文王莫名其妙取得楚國的和氏璧,也不知究竟是福還是禍?秦昭襄公得知以後,垂涎不止。聲稱要以十五座城池來換取趙國和氏璧,趙國藺相如機智過人,對秦國的虎狼之心向來了如指掌,藺相如覺得秦國乃西方偏僻之小國,尚未完全“文明化”。且向來蠻橫,豈能盡守信義?因此他早早的做好了一切準備,果然秦國無信,藺相如怒髮衝冠,以摔毀和氏璧玉石俱焚來要挾秦昭襄公,秦國無奈,最終只好“完璧歸趙”。

但趙國擁有了和氏璧,並不能擁有天下。後來秦趙長平之戰,40萬趙軍死於秦國之手。手握傳國玉璽的趙也慘烈亡國。和氏璧並未給趙國帶來“龍氣加持”的力量,反而因為一寶在手引得天下垂涎,危機四伏於外,最終敗亡。但是,誰都沒想到的是,最後的“真命天子”竟然是沒有和氏璧的秦國!

三,從哪裡來,再回到那裡去:為什麼說傳國玉璽復歸於“楚”?

秦國的新一代繼任者嬴政以恢弘氣勢,不斷東進,橫掃天下,先後滅掉了“天命所歸”楚國和趙國,同時滅掉其他小國,統一了天下。為了表彰自己空前絕後的功績,他自稱“始皇帝”並且命人把從趙國獲得和氏璧拿出來,重新雕琢,準備傳給後世千萬代子孫。秦始皇命:由當時著名玉匠孫壽刻制,並由著名書法家李斯親自題詞,上面銘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成型之後的玉璽,呈現出龍盤虎踞之狀,張牙舞爪,象徵著大國之重器、神聖而威猛。同時,加上寶石本身的價值以及完美的手工,再加上曼妙的書法,意義非凡,從此,和氏璧正式成為了後世無限仰觀、欣羨的至尊之寶。

然而秦朝不過二世,天下又重新陷入戰亂,戰國七雄紛紛復國。其中,楚國出身的項羽、劉邦,擁立楚莊王後人為“義帝”,起兵反秦。“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果然,劉邦率先攻入了咸陽,秦始皇孫子子嬰手捧傳國玉璽,奉迎劉邦。劉邦稱帝以後,授予這個玉璽“漢傳國寶”榮譽稱號,這個玉璽也幫漢室前後傳承了三百多年的基業。因為劉邦本身就是楚國之地的人,一開始打的也是“復楚”的旗號,所以很多人說,楚國才是真正的奉天承運,天命攸歸,戰國七雄最後的贏家不是秦,而是楚!從哪裡來,再回到那裡去,傳國玉璽誕生於楚,最終歸於“楚”。只不過這時候的楚,改了個名字,它叫做“漢”!

四,玉璽通靈詛咒事件:王莽、孫堅竊據玉璽,引致殺身之禍!

公元前1年,西漢權臣王莽意圖篡位,加上漢哀帝病死,皇太后掌管玉璽,王莽欺負他們孤兒寡婦,派人前去索取傳國之寶,皇太后怒斥王莽逆天違理,必遭報應,用力將玉璽擲於階前,王莽拿到之時,寶物的一角已經壞了,乃命人以黃金進行鑲飾,但是王莽不知,傳國玉璽乃是玉石作成,天然純淨,黃金則充滿了世間俗氣,兩者相剋,違背了天道,果然,王莽的新政權雖勵精圖治,頒佈了很多新法,最終一瞬間敗亡。王莽也成了被後人謾罵的第一個竊據江山的不忠之人。但後人揣測,此時的玉璽已經“通靈”,並且成了一道可以詛咒權臣謀逆的器物。

後來玉璽重新回到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中,繼續傳承漢世基業。到了東漢末年,董卓作亂,軍閥孫堅率軍攻入洛陽之時,發現宮中一口枯井裡冒出了五彩雲光,孫堅命人入井搜尋,竟獲得傳國玉璽!翌日,有間諜將此事密報討董卓聯合會的總盟主袁紹,袁紹以盟主身份逼問孫堅,但孫堅卻一直矢口否認,並且當著天下豪傑之面,立下重誓:“我孫堅若敢竊據國器,他日必受萬箭穿心!”果然,玉璽似乎再次通靈,孫堅不久後死於萬劍穿心。

五, 傳國玉璽淚崩:主人,我被強盜竊據,強盜還在上面刻著“主人贈與”!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稱帝建立魏國。他命人在玉璽上刻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明自己是受禪的,不是篡位的。而為了表示的更加名正言順,曹丕還故意三次不受詔,搞的漢獻帝要三次下詔,強行“逼迫”曹丕登位,曹丕的種種行為,可謂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後世皆以此為笑談。哪怕曹丕如此狡黠,但事實的真相卻欲蓋彌彰。而真相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刻在傳國玉璽上面的那七個字。一個好好的玉璽,被刻上了兩個國號,虧曹丕想的出來! 歷史要是照此演下去,我們可能會看到後面的傳國玉璽刻滿了歷朝歷代的國號,毫無留白之處。而玉璽不過方寸之間,哪裡夠這些野心家們一人刻幾個字的。 一報還一報,曹丕的篡位之舉,被司馬家照演了一遍,司馬炎也“被迫”繼承大統,建立西晉,傳國玉璽歸司馬家。隨後,北方陷入混亂,鮮卑族等五胡內遷,前趙、後趙等也曾短暫擁有過傳國玉璽。玉璽一度在混亂的北方十六國流浪,你爭我奪,非常激烈。

六,南朝、北朝的正統之爭:誰有玉璽誰就是正統麼?

公元350年,北朝裡的西魏,乞求東晉軍隊救援,東晉自認為是國家正統,因此千方百計的從西魏手中騙到了玉璽,並派出三百精英鐵騎,連夜護送至首都建康。玉璽重歸東晉司馬家。從此,傳國玉璽在南朝中傳承。當時的宋、齊、梁、陳均以擁有傳國玉璽而認為自己才是正統,他們指責北朝裡的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都是屬於遊牧民族內遷建立的政權,是竊據社稷的偽政權。而北朝也指責南朝屬於地方性割據政權,因為自古以來,華夏最核心的文明中心乃是長安、洛陽等黃河流域一帶,而北朝才是真正的“中原地區”,當時的南朝還是屬於“蠻荒”地帶。 如果按照地域來說,北朝是正統,如果按照傳承來說,那南朝是正統。關鍵南朝確實擁有傳國玉璽,跟秦漢魏晉也是一脈相承。但是隋唐以後,因為北周是勝利者,所以唐朝史官在修史書之時,還是以北方為正統。傳國玉璽表示不服:唐兄弟,說好的我的重要性呢? 公元589年,北周大將楊廣率軍攻入南朝陳的首都健康,統一全國。玉璽歸隋朝。公元618年,唐滅隋,隋朝的蕭太后和太子元德帶著傳國玉璽逃亡漠北。傳國玉璽第一次在遊牧民族區域---突厥境內流轉。



六,一枚傳國玉璽,引領著大唐開拓下廣袤的北方疆土?

李世民玄武門殺害兄弟登上帝位,加上手頭沒有玉璽,心裡十分恍惚擔心,於是命人刻了幾個“受命寶”、“定命寶”之類的假的玉璽。早年之時,唐太宗與突厥族首領頡利可汗早已有“渭水之盟”。然而,突厥不滅,大唐始終無法安心,隨著對北不斷用兵,唐朝的北方疆域開拓至貝加爾湖一帶,中國古代第一次在北方的疆域達到極盛,西突厥、東突厥先後滅亡,唐朝設置了“安北都護府”管轄北方廣袤的地區。不少人揣測,唐朝初年,北方疆域能夠得到大幅度開拓,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傳國玉璽被蕭太后帶去了漠北。李唐皇室為了正統,可能時刻在追尋著蕭太后的蹤跡,作為千年傳承的合法性唯一依據,李世民也許從來沒停止過掃逐漠北,重獲傳國玉璽的野心。而這一枚傳國玉璽也引領著大唐不斷對北用兵,成就了盛唐功績。

七,誰才是最後一個見到傳國玉璽的人?

隨著突厥的覆滅,蕭太后重新回到故土,當然,也帶回了傳國玉璽。之後,玉璽也一直在唐室手中。後來繼續傳給了五代,後梁朱溫、後唐李存勖都掌管過。後唐皇帝李存勖也是最後一個擁有傳國玉璽的皇帝。

但是他並非見過玉璽的最後一個人。後周皇帝郭威也是因為找不到玉璽,刻了一個“皇帝神寶”來代替,最後傳給北宋、南宋的後續的玉璽都是這個了。而真的玉璽卻一直杳無蹤跡,直到宋哲宗年間,有一位農民在耕地之時,偶然發現一枚,他上呈哲宗,一時轟動大宋上下,整個文官士大夫集團欣喜若狂,以為天命重新出世,他們組織大量玉石專家進行鑑定,但經過一番檢驗,發現此物也非真品。

關於傳國玉璽的猜測也是甚囂塵上,更有部分人士揣測,因為傳國玉璽的丟失,中原王朝失去了“龍氣加持”,中原正統之根不復存,從而導致整個宋朝時代,經濟文化雖然非常鼎盛,但始終不能問鼎天下,統一全國,契丹,女真不斷南下,更加引致後來的蒙古南下和清軍入關,遊牧民族也因此幾度長驅直入南下建立政權。不過這種說法,明顯是帶有野史傳奇色彩的,更多的是有心之人故意尋找的巧合之事吧。

那到底真的傳國玉璽去了哪裡?近千年過去了,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雖然有很多捕風追影的信息,最後都證實是謠傳,此時此刻,它依舊是一個撲所迷離的謎團。也許,這枚影響中國古代歷史的至尊寶,正靜靜的躺在華夏大地的某一個角落,等待這有朝一日能重見光明!


只讀帖不評論


中國古代未解之謎:傳國玉璽從秦漢一直傳到隋唐,為何宋朝時期就消失了?它去哪裡了?


在中國人心目中,真正的傳國玉璽,當然只有秦始皇用“和氏璧”做出來的“傳國玉璽”,才能真正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經過了幾千年的朝代更迭,“傳國玉璽”留下了很多傳說,最著名的當然是王莽篡位時,太后“擲璽於地,破其一角”,只能夠用黃金補上,留下了“金鑲玉”的美名。之後,“傳國玉璽”在歷朝歷代的野心家手裡流傳,但是遺失已久,已經真假難辨。當然不管真假,歷朝歷代都會有一枚“傳國玉璽”,成為皇權的象徵。

皇太極手裡的傳國玉璽是多爾袞進獻的,據說多爾袞率兵攻打察哈爾,凱旋迴師時遇到了一個牧羊人。牧羊人對多爾袞說附近山澗有一個怪現象,裡面的青草長的非常茂盛,但是不知何故,所有的羊都不敢吃裡面的草。於是多爾袞就下令搜查,一探究竟,結果在就在山澗找到了一方玉璽,也就是滿清所說的“傳國玉璽”。後來,多爾袞為了討好皇太極,就把玉璽獻了出來。皇太極非常高興,認為天命所歸,滿清該得天下,於是將金國改為滿洲國,並加緊了對中原的攻勢。

皇太極將這方玉璽作為自己的印章,並且於1636年改國號為“清”。這方玉璽一直使用到順治年間。“制誥之寶”的玉璽沿用到順治皇帝,後突然消失在清朝皇帝蓋章的文件上面,全部改用用滿漢兩種文字印章的“制誥之寶”。乾隆皇帝25年,乾隆整理選定皇帝的玉璽,總共選擇了25方玉璽。這裡面有很多講究的。根據《周易》的 說法“大衍天數,二十有五”,古人以奇數為陽,1.3.5.7.9這些10以內的奇數加起來正好25,25為最,因此乾隆皇帝定下自己的25方玉璽。不過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東周歷經25代才滅亡,乾隆希望自己的後代也享國25代,不過清朝十代就亡國了。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一個非常痴迷於古董文玩的皇帝。他的一生收藏過很多字畫,只要被他收藏的字畫,他都會在上面蓋上很多專屬於自己的印章。經他手收藏的各種古董也多到了如山堆積。正所謂熟能生巧,接觸各種古董文玩久了,乾隆自然也培養出了很高超的古董鑑別素養。最終經過種種的考據,乾隆皇帝斷定了這枚所謂的傳國玉璽其實是一枚假貨。而乾隆也是一個非常耿直的人,在發現傳國玉璽是假的後,他一點都沒顧及到自己祖先的面子,直接就把這塊傳國玉璽遺棄,使其在被冷落之後,慢慢消失在了歷史中。


史海閒聊


中國歷史的2000年,相繼有兩件國之重器傳世,一是九鼎,二就是傳國玉璽。

它們同在起始朝代出現,又同在洛陽城消失,可以說出現的時間節點和消失的地點都同樣不幸的異常巧合。

盛世而出

九鼎是夏朝初年由大禹收九州之銅鑄造的,紀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的建立,九鼎消失以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皇帝秦始皇又刻了傳國玉璽以代替九鼎的榮耀。



九鼎和傳國玉璽都被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視為正統的象徵,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不懷好意謀奪皇位的人都費盡心機爭奪傳國玉璽,有了傳國玉璽就等於君權神授,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亂世沉沒

九鼎

歷經夏商周3代傳世,被奉為國之重器,據《史記》記載,在東周末年的時候,九鼎消失在了洛陽城。

《史記·封禪書》:“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傳國玉璽

文面由秦丞相李斯書寫,內容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自秦朝開始,一直歷經漢、隋、唐

最後一次現身是在後唐時期,公元936年,石敬塘攻破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帶著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大火燒燬了整座樓閣,也燒盡了傳國玉璽的痕跡。


《新五代史》:從珂奉曹太后、皇后、次子、及指揮史宋審虔等人,攜傳國寶,登玄武樓積薪自焚。

所以說宋朝皇帝登基是沒有傳國玉璽的,按照迷信的說法,沒有玉璽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從宋朝開始,皇帝開始自己篆刻玉璽,為的就是讓老百姓相信自己是上天所認定的帝王之身。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明清的皇帝對傳國玉璽漸漸的沒有了執念,溥儀下臺的時候有人問過他傳國玉璽的下落,溥儀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也沒有聽父輩祖輩提起過,想必確實是無跡可尋了。


講歷史的倉鼠洋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寶,是中國曆代皇帝相傳的印璽,被視為王朝正統的象徵。

其外觀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為中國曆代皇帝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刻。

此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一直到隋唐時期,玉璽不知所蹤,後來宋朝和元朝時期的離奇出現

北宋時期:農夫撿到後上交國家,“靖康之難”被金國路走後失蹤。


元朝時期:忽現於大都,元末隨元惠宗北歸漠北後失蹤。

綜上所述,我認為傳國玉璽極有可能在五代十國時期隨著後唐的滅亡就已經徹底失蹤了,其後雖然多次出現,但可信度極低。一代美玉,國之瑰寶,就這樣離奇失蹤,實在讓人扼腕嘆息!


先啟歷史


傳國玉璽據記載是秦始皇讓李斯用藍田玉雕刻而成,上面用小篆書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也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皇帝制度中最重要的權力象徵和國家統一的的證憑。歷代皇帝都以傳國玉璽作為繼承或者代替前朝進行統治的合法性的工具,如果沒有的情況下就可能會遭受的社會對正統性的質疑問題,所以在北宋以前對於誰掌握了傳國玉璽誰就掌握了天下大勢。😃😃

傳國玉璽為什麼在宋朝消失?它去了哪裡?筆者將從多個方面去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對是否則宋朝之前傳國玉璽消失了存在著很大的質疑。傳國玉璽是從秦開始傳國,也就是公元前的221年,而唐的滅亡是在公元907年,我們粗略的計算1100年的傳承時間,在這之間經歷西漢、新莽、東漢、曹魏、西晉、東晉、前趙、後趙、宋、齊、梁、陳、隋、唐等大大小小十幾個朝代,歷經的皇帝更是數不勝數(期間還有攝政),使用頻次更是無法計數,磨損程度也可見劇烈。這樣問題就來了,傳國玉璽是否能穿這麼多的朝代誰也說不清楚,也無法考證,不像現代有真實照片作為證據,畢竟那個時代能見到傳國玉璽得人也是鳳毛麟角。筆者認為,幾率不大,很有可能在某個朝代已經消失或者損壞,鑑於大家都沒有見過傳國玉璽,偽造一件也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傳國玉璽的作用在於證明和彰顯皇位繼承的合法性的問題,損壞和丟失這種事情是很有可能被隱藏起來,而後進行偽造。從時間和經歷來說,傳到宋朝之前的概率是小隻有小。假設傳國玉璽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傳到了宋朝,那麼它為什麼消失了呢?我覺得和宋朝之前所經歷的五代十國有著很大的關係,我們知道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更替最為平凡的一個時代,短短的53年時間經歷了這麼頻繁的更替,損壞的幾率非常的大,甚至有可能是被人故意損壞,因為皇位的合法性問題,很難再單純憑藉著傳國玉璽來進行證明,畢竟出現的皇帝種類十分的繁雜。至於它去了哪裡,被損毀的可能性是最大的(無論在什麼時候丟了),當然也不排除埋在哪個角落等待著我們的科考。

最後一個問題,我想從中國哲學的觀點出發談一些看法。我們中國哲學的基礎《道德經》第九章寫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筆者認為這個道理和傳國玉璽的命運走向有著極為相似的道理。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兩大國寶一個是“傳國玉璽”,另外一個則是“九鼎”。這麼貴重的器物,估計是現存的文物無法相媲美的。但凡登峰造極的物質,必會引來一系列的風險與災難,就像老子所說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丟失或者不存在是最好的結果,但凡有這樣的國寶的存在對於人類歷史發展的進步性來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阻礙作用。


劉德子曰


說到玉璽,那是皇帝的象徵。在聖旨上蓋上玉璽,代表的就是權威,是皇帝的金口玉言。玉璽是有很多個的,不同的文書,蓋不同的玉璽。但是有一枚玉璽,卻是“獨此一家別無分號”,唯一而又神聖,那就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是老皇帝在駕崩之前,當著各位大臣的面,親手交到繼承皇位的太子手上,以示將朕的天下傳給下一任新皇。它的創造者,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傳國玉璽是什麼做的?也許有些讀者並不太清楚。但是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叫“完璧歸趙”,可能大家就恍然大悟了。沒錯,傳國玉璽就是用當年藺相如從秦昭王手中拿回趙國的和氏璧做成的。

秦滅六國,和氏璧兜兜轉轉又回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覺得這就是天意,於是把這枚珍貴的寶玉製成了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希望它能跟秦帝國一起,千秋萬代流傳下去。

而後,傳國玉璽便成了皇權和天下的象徵,得傳國玉璽者,才是真命天子,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從此,這枚傳國玉璽就隨著後世的王朝更替,開始了它輾轉流傳的征程。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傳國玉璽的流傳之旅。

秦二世而亡,劉邦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獻上了傳國玉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立新朝。此時,傳國玉璽在王莽的姑母漢孝元皇太后手中。太后痛斥她不仁不義的侄子,試圖把傳國玉璽狠狠砸碎,也不讓侄子拿到它,結果只摔碎了一個小角。王莽拿到掉了角的傳國玉璽,很是得意,命人用黃金把這個角給補上了。後來,王莽被殺,傳國玉璽經過劉玄、劉盆,最終落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中。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獻帝被宦官張譲劫持,傳國玉璽被扔到洛陽城一口井裡。孫堅帶兵入洛陽,聽聞一口井裡居然冒出五色之氣,派人一打撈,撈出了傳國玉璽。袁術得到消息,抓住了孫堅的妻子,以此威逼孫堅,拿到了傳國玉璽,在壽春稱帝,但是沒過多久就兵敗身死。傳國玉璽又回到了漢獻帝手中。

此後,傳國玉璽就傳到了曹丕建立的魏國,司馬炎建立的晉。西晉“八王之亂”後,北方少數民族紛紛稱帝,傳國玉璽被匈奴人建立的前趙所獲,就一直沒有回到漢人王朝,而是在少數民族的王朝中傳遞。

隋朝結束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拿回了傳國玉璽,隨後又由隋朝傳到唐朝。在這1000多年裡面,傳國玉璽要麼父傳子、子傳孫,要麼被將軍或者宦官奪走,改朝換代。大家對傳國玉璽有一種神聖的追求,唯有傳國玉璽在手,當皇帝才是天命所歸。

但是到了唐朝末年,中國歷史又一次墜入到五代十國的紛亂中,皇帝換得跟走馬燈似的,在這樣的亂世裡,傳國玉璽不見了。所以傳國玉璽傳到了宋朝就已經失蹤,宋朝、明朝、清朝,都曾到處尋找傳國玉璽,但每次都無功而返。

傳國玉璽到底去哪了呢?現代考古專家還能找到它嗎?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唐亡時,掌管傳國玉璽的官員把它扔進了皇宮池塘,池塘淤泥甚多,後來又經亂世,也一直沒再打撈上來。

第二種說法,說五代後梁初年,有人得到過傳國玉璽,但是此人覺得不能把傳國玉璽獻出來,自己又沒能力當皇帝,就把玉璽深埋地下,成了一個無人知曉的秘密。

第三種說法,五代十國,爭當皇帝的都是些不懂禮法的武夫,心中已經沒有以前那種得玉璽者得天下的正統觀念,很有可能把傳國玉璽毀掉了,製作成了一些玉質飾品了。

根據這三種說法,如果事實是前面兩種,那麼現代的考古專家或許有朝一日能夠找到傳國玉璽,但如果是第三種事實,考古專家怕是再也找不到它了。我們也希望傳國玉璽能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