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計——13打草驚蛇

遇到寫文詞不達意詞窮

情況,都可以留言或私信。儘量幫大家解決表達困難或文筆差的囧境^^


13 打草驚蛇:打蒼蠅,嚇老虎◎醉翁之意不在酒

【通俗涵義】人未到,聲先到

【策略核心】連鎖反應

以此探彼,觀其反應,伺機而動。

唐朝段成式所寫的《酉陽雜俎》,有這麼一則故事:

當塗縣縣令王魯,貪鄙斂財,人人皆知。有一天,百姓聯名具狀控告王魯手下的一名主簿貪贓枉法,王魯審案時非常心虛:主簿被告,自己哪能洗脫嫌疑?情不自禁之下,他在狀紙上寫下了“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八個字。

王魯一是膽小,一是貪術不到火候,看到人家狀告主簿,一時草木皆兵,嚇得不打自招,為後世留下了一段“打草驚蛇”的佳話。

讓你不敢造次

打草的本意,不在於草,而在驚出蛇來,其意圖不外三種:

——暴露敵人的目標,進一步予以警告或打擊。

——藉由宣示性的行動,讓對方知難而退。

——試探對手的反應,以便採取適當的對策。

春秋時代,鄭國商人弦高的打草驚蛇之計,表現得非常捷智。

秦穆公不顧老臣蹇叔、百里奚的勸諫,任命 孟明視 等三位大將率軍攻打鄭國。大軍開抵距離鄭國不遠的滑國時,鄭國使者 弦高 求見,說:“鄭國國君聽說秦軍不遠千里而來,特派我備送牛隻,犒賞秦軍。”孟明視見弦高未帶任何國書,懷疑他的身份,弦高又說,“將軍在去年12月就出發了,我國君在倉促間惟恐來不及犒軍,只好以口諭替代修書。”孟明視心頭一驚:鄭國情報精確,連我何時出發都瞭如指掌,想必是有備而來。於是改變計劃,滅了滑國之後,不再侵鄭,班師而返。

弦高之舉,是借宣示性的行動,讓對方知難而退。

放出“試探汽球”

從刺激、反應的連鎖關係中,可以暴露事件背後錯綜複雜的脈絡。每次掃蕩黑金行動一展開,背後的利益團體便會現出原形,代言人紛紛出面關照、施壓。如果想知道特種行業背後有哪些利益團體或民意代表撐腰,只要祭出“讓特種行業蕭條”這類的宣示,即可從風吹草動中一目瞭然。同理,欲知公司哪些人在外兼營副業或兼差,只要採取不定期的打草(如:加班),一樣可以驚出蛇來。

在組織中,重要人選的指派、重要政策的擬定,尚未拍板定案之前,往往會先施放“試探汽球”,測試輿論的反應,這一招已成為政府部門慣用的手法;有鑑於這種刺激反應的威力,在用人時如果已有強烈的定見,最好不宜事先走漏,以免“見光死”,干擾了既定的人事佈局。

所以面對“打草驚蛇”招數,須凡事謀定而後動,腳步踏穩,眼光放遠;切莫隨波逐流,盲目而行,像草叢中的蛇、驚弓下的鳥,在風吹草動中嚇唬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