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曹操在白門樓上為何聽從劉備的意見殺了呂布?

清山雅舍


其實曹操本來就想殺呂布,以曹操的閱歷和處事方法殺呂布是肯定的,根本不是聽了劉備的見意,是劉備的話給他了一個臺階,一個殺呂布很合理的理由。為什麼?曹操是最看不起不忠的人,而且有很高防範心理,它假借夢中殺人提示不讓任何人在他不在他休息時靠近他,土山約三事,封金封侯留關羽,收張遼,可以看出他愛才惜才,以曹操的聰明才智他決對不會留這個養不熟的白眼狼的。他只是做給別人看,讓人知道他愛才,做秀而已 。這個時候另一個高手劉備看出了曹操的心思,馬上給了一個大大的臺階。




奇門初學者


樓上提問,答案無非三個方面:

1.曹操性情多疑,加上劉備煽風點火一時做了錯誤的判斷。曹操因蔣幹誤殺蔡氏兄弟等都是例子。

2.曹操喜歡忠誠之將,尤其是對他忠誠,曹操親自看到了呂布三次賣父求榮,如此不忠不義不仁不孝之人必須誅殺之,反正都是要殺的,不如藉此撕破劉備的虛偽,也是在告訴天下只有自己才是漢室正統。

3.劉備一個沒落皇族,甚至都算不上,長年生存於最底層,善於察言觀色、尋找敵方存在的漏隙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知道呂布這樣的猛將關張趙也不及,不為己用更不能送人,因此一句讓曹操做呂布第四任義父被曹操憤怒之下殺了,連曹操都說憤怒會降低人的智慧,這就是劉備的高明之處


倚於愚


曹操當時對呂布,屬於可殺可不殺狀態

呂布勇武,曹操是親眼所見,當年虎牢關呂布一己之力力克群雄,換誰都想手下有這種猛將。

曹操這人自己武力一般,所以偏愛武將,我已經說過多次了,曹操手下,武將好混,文官難熬。他本人也可以算文武雙全的人。

呂布善變性格曹操心知肚明,他其實就是有點猶豫,一方面肯定呂布的武力,但另一方面也知道呂布的德行。

這就是一個古老話題了。對於人才的定位

一等人,有德有才

二等人,有德無才

三等人,有才無德

四等人,無德無才

無疑,呂布屬於第三等。如果說呂布就是一些其他毛病也就罷了,譬如貪財好色等等,但這廝一直野心龐大,誰當他主公誰倒黴。劉備收留他結果也被鳩佔鵲巢……實際上這裡就看出陳宮的謀略確實一般水準。呂布是莽夫,佔徐州必定是陳宮的主意,這個用腳趾頭都能猜到。當時那種情況,陳宮應該讓呂布把徐州讓回來,而不是取而代之。

這個事辦得特別餿。

呂布名聲不好,先殺丁原再殺董卓,我覺得當時除了他親兵,應該沒幾個良將願意投奔他,他聚攏的無非物以類聚,都是些三等四等

劉備的話只是幫曹操下了一個決心,其實也是,這呂布動不動就窩裡反,真用上了,不說其他曹將不滿意,要是有一天也被呂布背後捅一刀,曹操估計也得後悔死。所以藉著劉備的話,殺了也就殺了。

曹操這麼問,還有一層意思,含義是告訴天下人,你們看,我是沒打算殺呂布的,是玄德的意思,其實就是甩鍋,殺呂布用劉備來頂鍋。其實劉備想殺呂布也說得過去,畢竟呂布奪了他的徐州,這個理由說得過去


善良之子86


曹操雄才大略,非常愛才,而且其人才觀“看任人唯才”,不同於當時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的風尚,所以赤壁之戰才有“八十萬大軍,上將千員”的說法。而呂布稱得上是三國前期的優秀武將,與貂蟬是天作之合,一杆方天畫戟,更得胯下赤兔馬,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稱!

按理說,曹操愛才,呂布這樣的終極武將,他是求之不得呀,為什麼會聽劉備一言而殺之呢?

原因如下:1,曹操愛才,但是猜疑心很重,不像劉備,用人不疑,人盡其用。比如楊修一案,楊能揣度曹操心思,曹疑心重必殺之而後快;2,呂布為終極武將,卻與同時期多數武將不同,反覆無常,劉備提丁原,董卓之事,更多是從道德上指責呂布,而曹操疑心重,必不能容;3,呂布與一般武將不同,他是類似於孫策,馬超一類能割據一方的勢力,曹操想一統天下,就必然是不斷掃除割據勢力,他要的是依附型人才,不是獨立型人才,4,呂布和劉備曾聯手抗曹,呂布有個女兒,袁術曾有意聯姻,對於呂布這樣反覆的人,不排除投奔,聯合其他勢力的可能,曹操名言“寧可我天下人”,絕不會留後患;5,曹操愛人妻,恰好貂蟬又是個絕世美人,因為有納張繡嬸嬸,被圍攻失典韋的先例,只能殺呂布才能納貂蟬

曹本有意要殺呂布, 但又怕天下人說,正好借劉備之刀殺呂布,劉備深知曹操多疑,此一功,正是劉備為了寄居曹操勢力做出的“投名狀”~~日後青梅煮酒論英雄劉備處處小心,不得不說劉備比曹操更識人,不然後來劉備難逃一劫


筆刀耕火種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呂布這哥們確實不厚道,三易其主,當然劉備比他次數還多。但是人家劉備可沒有殺主,就算攻打益州反客為主,也是戰場上見。呂布殺丁原、董卓都是私下殺的,也就是在人家完全把他當自己人時殺的,見利忘義,極其可惡。

其次,曹操是什麼人,有人說他愛才不重德德,那太武斷了,他只是不拘小節。張遼、張郃、龐德等都是降將,但是於節無愧,曹操深愛之。蔡瑁張允等,曹操就非常厭惡,殺他們是早晚的事。

另外,怎麼樣投降才算於節無愧,這裡引用一下《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的話說一下。司馬懿曰:“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不能走當降,不能降當死。”

總之,呂布此時已經被俘,於節應該是求死,而不是呼救。並且此人反覆無常,聰明人曹操是不會留他的。


中原一條蟲


以曹操的聰明,怎麼會不知道劉備對呂布恨之入骨?曹操放著自己的一群謀士不問,單單就問劉備,已經證明曹操此時已經決定殺了呂布了。

呂布和劉備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1、劉備是呂布軍的救命恩人。呂布從長安逃了出來後顛沛流離,投靠過長江以北的所有勢力過。結果呢?袁術直接拒絕了呂布的投靠,袁紹雖然一開始接受了,但是後來想暗殺呂布。而曹操這邊,呂布偷襲兗州這事算是跟曹操結下了樑子。放眼天下,呂布居然已經無處可去。呂布最後的救命稻草其實就是劉備。如果劉備不收留呂布一黨,呂布要麼拼死強攻,要麼只能寄希望於偷偷穿過袁術的地盤,到南方孫策地盤或者是荊州劉表地盤了。所以說,劉備對呂布來說是有救命之恩的。

2、呂布對劉備呢?趁劉備舉兵與袁術會戰時居然偷襲劉備老巢?忘恩負義到這地步也真是無話可說了。就這麼一個傢伙居然還能舔著臉說,我呂布對你劉備有軒門射戟之功,也不想想到底是誰逼的劉備只能跟袁術談和的?

作為這一切的主使者曹操,當然知道這個來龍去脈,畢竟當初搞驅虎吞狼之計的不是別人,正是曹操帳下的謀士。所以說,曹操問劉備,就是想殺呂布。而且順便可以用呂布的人頭拉攏一下劉備。畢竟,對曹操來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


金晶林


你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覺得:

1.曹操不算是聽從只能說是建議 因為三姓家奴不是白叫的 曹操也害怕呂布背叛他 所以他就殺了呂布

2.殺呂布對劉備和曹操都是有利的 他們都害怕呂布與他們為敵 所以殺了他才是最好的選擇




絕圇影視


曹操沒說收呂布當義子,只是呂布跟曹操說,他願意向曹操投降,他服了,願為曹操效力,說曹操帶步兵,他自己帶騎兵,這樣就天下無敵了。可惜他多嘴向劉備求助,說是讓劉備看在他曾經救過劉備一次(轅門射戟)的份上幫他說幾句好話。但劉備卻對曹操說,你不記得呂布是怎麼對待丁原和董卓的嗎?結果呂布被殺了。 《後漢書》記載布見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令布將騎,明公將步,天下不足定也。”顧謂劉備曰:“玄德,卿為坐上客,我為降虜,繩縛我急,獨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縛虎不得不急。”乃令緩布縛。劉備曰:“不可。明公不見呂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操頷之。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操謂陳宮曰:“公臺平生自謂智有餘,今意何如?”宮指布曰:“是子不用宮言,以至於此。若見從,未可量也。”操又曰:“奈卿老母何?”宮曰:“老母在公,不在宮也。夫以孝理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操復曰:“奈卿妻、子何?”宮曰:“宮聞霸王之主,不絕人之祀。”固請就刑,遂出不顧,操為之泣涕。布及宮、順皆縊殺之,傳首許市。 《三國志》記載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然後葬之。


農村孫哥


曹操其實不算是聽從劉備的意見殺了呂布,而是本身就已有殺意,即使容其歸順也是要時時提防的,畢竟前車之鑑擺在那。呂布其人品及作為本不為曹操所欣賞,但於現場廝殺勇猛無比,而曹操向來愛才,所以一時又起了招攬之心,故而有此一問。而劉備的這句話只是使他心裡的平衡更加偏向了殺呂布的一邊而已。

從後面青梅煮酒的談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曹操眼中袁紹之輩都不足以稱為英雄,所以呂布這種貪生又無義之人的生殺根本不在他考慮的範圍內。若是生,則得一員猛將;若是殺,則除去一隱患。當時一起被擒的將領中,唯有當初對曹操有救命之恩的陳宮是曹操真心想留住的,文中寫到“操有留戀之意”,但反覆勸說最終無果,只能“起身泣而送之”之後厚葬。除此之外,呂布即使為主將,也並不得曹操青眼,他的生死根本無足輕重。而劉備當時的這句話只是提醒曹操呂布其人威脅極大,留之弊大於利,不如殺之。

而劉備的這句話說的也很有藝術,及其恰當的起到了警醒的作用,又不是直接表明態度。換而言之,劉備如果直接表明呂布威脅甚大,應除之。以曹操多疑,可能反而未見得會聽。

那麼劉備為什麼說了這樣一句話呢,原因其實有三。其一,此前劉備為徐州之主時曾收留呂布,而此時劉備投靠曹操帳下,劉備沒有為呂布求情首先有避嫌的傾向。以曹操多疑的性格,如果此時為呂布求情,必會引來曹操的猜忌,有勾結拉攏之嫌。所以劉備此時不能求情;

其二,劉備此前收留了呂布,而呂布卻恩將仇報趁其在外時奪了徐州。雖又轅門射戟解圍之事,但呂布與劉備實是有仇怨的,劉備沒有理由為敵人求情;

而其三,即使不為其求情,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置呂布於死地呢?前面說過,有了上面兩點原因,劉備當時是不能為呂布求情的。而呂布又是翻臉無情之人,若是留下,日後必然記恨劉備不為其求情之事,且二人本就有仇怨,必然不死不休,劉備此時將其置於死地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其實在於曹操,曹操乃世之梟雄。丁原董卓之輩無法駕馭呂布反被殺,但曹操未必不能駕馭。且曹操實力雄厚,可以為呂布提供一切他想要的高官厚祿,良駒美妾。以呂布之勇,若是日後真的死心塌地的為曹操所用,必然是劉備爭奪天下的一大勁敵。

所以,劉備必然在曹操多疑擔憂上面加上一筆,借曹操之手除掉呂布,也除掉自己當下的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心腹大患。


寒汐


大家好我來說下我的觀點

1:呂布願意向曹操投降,他服了,原為曹操效力,說曹操帶步兵,呂布帶騎兵,這樣就天下無敵了,可惜他多嘴向劉備求助,說是讓劉備看在他曾經救過劉備一次的份上讓劉備幫他說幾句好話。

但是劉備卻沒有幫他說好話,反而對曹操說你不記得呂布是怎麼樣對待董卓和丁原的嗎?結果曹操就把呂布殺了。

2:(三國志記載:)布日: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日: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日: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日: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

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然後葬之。

3:《後漢書》

記載:布見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令布將騎,明公將步,天下不足定也。”顧謂劉備曰:“玄德,卿為坐上客,我為降虜,繩縛我急,獨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縛虎不得不急。”乃令緩布縛。劉備曰:“不可。明公不見呂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操頷之。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操謂陳宮曰:“公臺平生自謂智有餘,今意何如?”宮指布曰:“是子不用宮言,以至於此。若見從,未可量也。”操又曰:“奈卿老母何?”宮曰:“老母在公,不在宮也。夫以孝理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操復曰:“奈卿妻、子何?”宮曰:“宮聞霸王之主,不絕人之祀。”固請就刑,遂出不顧,操為之泣涕。布及宮、順皆縊殺之,傳首許市。

總結一下劉備對曹操說了呂布以前怎麼樣對待董卓的,怕以後也會背叛自己。所以把呂布殺了。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