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蕭雜說:善良的人把面具摘下來,湖北人連跪謝的機會都沒有

老蕭雜說:善良的人把面具摘下來,湖北人連跪謝的機會都沒有

刀爾登在其一本書的後記中說,“正是天涼、筆涼、心涼之際”。

他寫下這行字的時候,是十年前的11月,想起來還不算是最涼的時日。最涼的永遠在當下和進行之中。

倒不是生著一雙黑色的眼睛,卻不去尋找光明。現實中的光明當然是有的,我不能假裝看不到幽暗。

比如在對待湖北人這件事上。

三四天前,多個湖北縣市政府組織的點對點復工大巴包車,千里奔波到達上海市附近卻被勸返。說是所有鄂字開頭的大巴,都不許進入市區。

不少返程復工人員,只能在大巴車上過夜。

兩天前,湖北的一家五口,帶著可追溯健康綠碼,返回廣東佛山市三水區打工,被要求去酒店自費強制隔離。

戶主和家人幾個月沒上班,拿不出錢住酒店,哭著哀求“可不可以居家封門”。

今天一大早,又看到北京市出臺規定,一律不準湖北人進入,連自費集中隔離的機會都不給。

對此,網上輿情洶洶。

喝著從湖北丹江口調過來的水,怎麼就不怕被染病呢?

除了外國人可以進,待在國外的二代們也可以進——誰讓人家有掌握著制定政策權力的爹呢,唯獨湖北人不能進。

看不下去的人,為此創作了一副對聯:入境者有毒似無毒四處亂串,湖北人無毒似勝有毒動彈不得。橫批:到底誰毒。

走自己的路,讓湖北人無路可走。

以上這些,是看得見的排斥。相信在湖北之外看不見的地方,也絕對不會沒有湖北人在暗自垂淚。

這些從湖北出去的復工者,在家乖乖隔離了近兩個月,都來自武漢之外、按照國家標準評估出來的低風險地區,已連續20多天無新增。

從穿棉褲熬到穿單褲。熬過了疫情,卻熬不過此起彼伏的地域歧視。

疫情一緩解,英雄的湖北人民,就成了“狗熊”。

英雄和狗熊的區別,一個是人,一個是熊。英雄的手腳不值錢,狗熊的熊掌很好吃;英雄人見人愛,狗熊人見人怕。

英雄歷經千險,狗熊國家保護。只是狗熊多了,在勞務輸出大省湖北有600萬之眾,怕成群結隊破壞莊稼,迎接他們的是一杆杆“獵槍”。

現今一些地方的態度是,地平線有多遠,狗熊就滾多遠;光速有多快,狗熊就滾多快。

揣測湖北人的心情,大抵像吞進了玻璃的碎片,滿口的血卻吐不出來。

疫情肆虐的時候,我在一篇小文中說過,喊“湖北加油”是空洞的,不如道一聲“湖北人,了不起”;喊“湖北挺住”是矯情的,不如說一句“湖北人,不容易”。

你喜歡湖北人無所畏懼的樣子,但湖北人也都是凡胎肉身,要養家餬口,要吃喝拉撒,終歸不是超人。

大疫過後,每一個急迫走出去的湖北人,一定都有一本難唸的經。背後都站著大把花錢讀書的子女、大把花錢住院的老人、大把要還給銀行的房貸車貸。

數萬偉大的醫者,拼死救治了無數的湖北人。以他們的仁心,該是沒有一個會希望被救下的人,沒被病毒致死卻被生活逼入絕境。

幾年前,號稱“北大醉俠”的孔慶東同志,好像出過一本書,叫《口號萬歲》。口號萬歲不萬歲我不知道,只記得這次抗疫中,要湖北加油使勁的聲音,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這些口號,聽起來無比正確,滿滿的正能量,高喊的人不用付出代價、承擔風險。

有人習慣活在口號裡,活在概念化的精神臆想中,進而高潮迭起。他們從來都懶得設身處地去想,“加油”的湖北人揹負著怎樣的重壓,有著怎樣的沉重代價。

現在看起來,“武漢加油”“湖北加油”這些口號,實在有著一種“藍色小藥丸”的作用。它在很短時間內調動起人體內的睪丸酮和內分泌,讓人血脈噴張。

短暫的亢奮期過去之後,當初呼天搶地的鼓勁,顯得很沒意思。那點事完了,對其他任何事都再無興致,只想裝得什麼都顧不上。

善良的人把面具摘下來,湖北人連跪謝的機會都沒有。

嚴格說來,口號這東西,未必都一無是處,講常識、說人話、合人性的口號就不失為好口號。

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接受媒體採訪,嘴上不離“精準防控、科學防控”。

說的人多了,且深入人心,這也可以視為一句口號。

做起來就未必是那麼回事。他們擅長欺負最聽話、最認真執行國家防疫政策的自己人,並且總是一副“不需要你理解,只需要你快滾”的傲慢與蠻橫。

疫情防控戰役打響之初,高層就定下了“依法防控”的調子。這無比正確。

法律是神聖的,執行法律的人是痞子,還痛痛快快地承認“就是一刀切”了,徒喚奈何?

君不見,在“政治正確”之下,對湖北人的排斥和驅趕,正在正當化與合法化。

不知道在首善之區的示範效應下,其他一些地方有樣學樣,該是怎樣的迅速跟進。

武漢之外的湖北人,真正的艱辛或剛剛開始。

分明已經看到一些人滿臉的訕笑:一輩子那麼長,湖北人再等幾個月算什麼。

只差喊出,湖北人,祝你早日攢夠艱難和失望,然後開始新的生活。

倘不“睜眼看世界”還好,可以像伏爾泰筆下那個一身血汙的老實人一般感嘆,“我已經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國家了尚且如此,只不知其他國家的人們該怎樣悲慘”。

看看自己人對自己人的決絕與無情,如何再有臉腹誹無恥的異邦,對我們的某些異樣眼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