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東阿行:微縮的古村居


大河東阿行:微縮的古村居


看過了魚山再來看苫山,會讓你產生另一番不同的感受。苫山儘管不像魚山那樣與仙人結緣,但由於它獨特的價值所在,也算得上是黃河岸邊的一道動人的風景了。像魚山貌似甲魚而改名一樣,這座山因為酷肖苫蓋而得名,同時由於“山峰西巖有峰,突起狀若臥羊”,因此還被稱為羊山。當地人又將二峰合而稱之,曰苫羊山,簡稱苫山。

苫山曾經有一座寺廟,叫做石佛寺。傳說寺院內有一眼“部落井”,說明早在數萬年前,這個地方就有原始部落人居住。春秋時期,苫山村為巂地。發掘出的古墓文物證實,漢代時期,這裡已形成完備的居民村落。明代東阿人蘇則曾在《重修石佛寺記》中說:正德七年(1512年),“環山而居者無慮數百家,多縉紳鼎族”。也就是說,早在500年前,苫山村已是遠近聞名的大村鎮。明清時期,苫山村人才輩出,科甲相繼,被視為東阿一大奇蹟。那時的民居有“九十九座樓”之稱,可見樓房建設之多。現在全村尚保留近10座,而且較為完好。這些古民居建築風格具有“鄉村士大夫”風範和文人風雅,堪稱中國北方村落建築的典範。

大河東阿行:微縮的古村居


苫山有許多宗教寺廟遺址,其中摩崖碑下碧虛觀、西南隅石佛寺、西麓三官廟及村東關帝廟最為有名。由此可見,這是一個集佛教、道教、儒教於一體或者說相混雜的地方,各個教派在此交流碰撞,融會貫通,和諧共存達千百年之久,形成了十分獨特的宗教文化現象。在苫山村莊四處,還散見著眾多的墓塋遺址,多為古代顯赫人士的墓地,比如元武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大都屯田經歷侯德尉墓,明兵部武選司郎中李學詩墓,最為壯觀的還屬明劉氏父子三進士墓塋,位於村西北地帶,號稱劉林,頗具規矩。1994年,人們還發現了一個漢代墓穴,其構造為青磚(也有部分紅磚)砌拱形頂,呈南北走向,墓中出土了青銅鏡、陶釉罐等文物。

苫山村的劉氏家族,曾為東阿縣的名門望族。據劉氏家乘記載,劉氏始祖從宋代便生活在這裡。縱觀整個明朝,東阿共有十七人考中進士,而苫山就獨佔五人,其中劉約父子一門三進士,同朝為官,實屬罕見。其他進士如於慎行、孟浡如等,則就讀於劉約創辦的東流書院,為劉氏的門生。于慎行是劉約的外孫,在朝為萬曆皇帝的老師,被譽為“天下文章官,三代帝王師”。劉氏的東流書院帶動了整個苫山士族的文明高度,更為東阿和周圍一帶培養了大批優異人才,構建並形成了沿河兩岸文學家群現象,是厚重文化累世積澱的必然產物。

大河東阿行:微縮的古村居


一本《苫羊山志》向我們真切地展現了苫山曾經的輝煌。這本頗具鄉土氣息的地方誌成書於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現存於世的一部為清後期抄本。雖然名為“山志”,其實內容為“村志”。據有關史學專家說,此志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鄉村志,起碼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比其更早的鄉村志。《苫羊山志》的作者李濠,是苫山本地人,一生熱愛山水、繪畫、治史,信奉佛教,為那個時期極具名聲的學者型文人。

我像一個夢遊人一般在苫山村子裡走動,每抬一下腳步都十分小心,似乎稍一不慎,就會驚擾了睡在地下的古人似的。那個時刻,我彷彿遠離了真實的現實世界,沒有經過穿越,便來到了明清或者更為遙遠的時代,在那個如同夢境一般神奇的境地裡遊蕩。我實在難以想象,東阿還如此完整地保存了久遠時代的村莊景觀,讓一個普通的村莊成為整個魯西平原地帶民居文化的縮影,這對於研究歷史的人來說不知具有怎樣重要的意義。在苫山村莊裡夢遊的時候,我還聽到了許多發生在本地的神話傳說,那些也如夢中人一般靠不住的苫山人信誓旦旦地告訴我,苫羊山是由天將楊二郎從天宮擔來的仙石形成;石佛寺十八羅漢石雕佛頭不知去向,是當地的“紅矮妖”所為;還有一個蛻仙任瘋子的奇異故事,說他得高人傳授,在苫山三官祠端居閉戶,行胎息功6年,能月餘不飲食,能分身散影,能知千里以外事,仙聲大振南北,後在張秋顯惠廟羽化而逝,“紫氣浮空,竟日不散,觀者如市。”此外,還有荒誕怪異的李木匠砍門檻之謎,神秘難解的劉家著火之謎。當然,最使我難忘的還是劉文扶難濟貧的傳說……

大河東阿行:微縮的古村居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走出了苫山村莊,告別這次頗為辛苦的考察遊覽之旅,踏上了回返的路途。但我很快又回了一下頭,看見我剛剛走出的苫山村落浮在通紅的夕陽下,像一幅美麗的圖畫一般散射著多彩的光。我真的懷疑我走出的這個文化積澱如此豐厚的村落,甚至包括我走過看過的所有東阿景觀,都是一幅鐫刻在北方大地上的巨大而美好的圖畫,走進去或者走出來,你就會發現自己不僅是一個觀賞者,更不只是一個畫中人,此時此刻,你已經變成了一個技藝高超的繪畫家,因為東阿這幅畫,這幅繪就在黃河岸邊的迷人圖畫,離不開我們自己勤勞的雙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