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奇葩說》選手接連翻車,延伸來看網絡的“知識分子”風氣是否變質?

用戶4474589971


這其實是語言類節目必須面對的。無論相聲,脫口秀,還是小品或其他語言節目,這是必須經歷的檻。

一是岀位需要。語言類節目,無論什麼形式,要想岀位岀名,都必須說別人不敢說的,演別人不敢演的。中規中矩,很難脫穎而出。所以,很多演員,比如郭德綱等,就會在紅線上下游走,講些“電視上不讓播”的段子,以博人眼球和留住觀眾。郭德綱是老江湖,尚且偶爾失足。那些沒這個修養和底蘊的,嚐到甜頭後得意忘形,突破法律和道德的低線,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是斷章傳播。語言節目,最基本的技巧,就是“情理之中,但意料之外”。意料之外的埂在傳播中脫離了情理之中的鋪墊,語境就變了,再如果話題敏感,翻車只是遲早。

三是忽視了語言和文字的區別。沒有什麼演員天天能上臺,即使可以,身體和儲備也不允許。那麼,通過各種平臺維持熱度,不致讓人遺忘,也是職業所需了。所以,無論是微博,還是其他平臺,最早的受眾都是公眾人物。語言和文字在表達上是有代溝的,而且話說錯了可以馬上找補,而且轉彎快還是情商高的表現。寫錯了上網了,再找補就遲了。劉德華都在舞臺上下過跪,所以別以為事後說個對不起就能挽回。

四是脫口秀更容易突破底線。脫口秀雖然也有彩排,但終究要看現場效果。為了挽救現場效果,口不擇言也是必然。再加上沒有搭檔及時剎車找補,岀事只是早晚了。總體來說,在這個問題上,小品最穩當,相聲次之,脫口秀就是在鋼絲上跳舞了。郭德綱說于謙是他在祖師爺那裡預定的,不是沒有道理的。

最後是為了表態站隊了。港亂中,不少人通過這種方式表明立場,這就是價值取向和道德底線的問題。個人覺得最可惜的案例就是畢老爺了。酒桌上講段子,本質還是取悅他人調動氣氛表明立場。到了他那個地位,真不知道他還要表明什麼。但言之至此,皆是求仁得仁罷了,應是想好後果,怨不得別人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