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不如無書,該如何理解?

月下清溪浣舊裟


關於“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就是:完全相信書上講的,那不如不讀書,因為書上的東西不一定完全都是正確的東西,有的可能還會誤導你。這句話我深有體會,因為過去我們學習周易預測,有本書籍叫“增刪卜易”,這本書卦例都是古代八卦聖師野鶴老人自己斷卦的卦例,也就是都是他老人家斷準的卦,但當時他只是記載卦例,而沒有詳細對卦的理論系統知識講解。於是乎,後來有人就寫了“增刪卜易”,其實例子都是野鶴老人的,這本書主要是對例子理論知識的講解,但裡面講解的卦的理論知識都是矛盾重重,如果您看這本書解說的,您永遠學不會斷卦,因為裡面很多都是錯誤的理論,有的是強加上去的。通過這個案例,我就是想解釋這句“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我們平時學習看書,一定要經過自己的大腦思考,然後把學到的東西拿到實踐中去檢驗,我想這才是學習的好方法。


權奕高端風水


“盡信書,則不 如無書”這句話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原文如下: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 也?”

很有意思,這裡的書專指《尚書》。大概意思就是,孟子說,如果《尚書》裡說什麼都想相信,那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於其中《武成》篇,只相信二三成。仁人是天下無敵的,武王以仁義之師討伐昏暈無道紂王,怎麼會流血漂杵呢?

那麼孟子對書的質疑有道理嗎?武王的軍隊真算是正義之師嗎?恐怕也不盡然。劇現代的歷史學家考證,紂王帝辛其實也是難得的有為之君。武王來伐時,他正在對東南的夷人用兵,兵力明顯不夠,所以只能將戰爭抓來的奴隸湊數。無奈,紂王對這些戰俘思想工作沒做到位,導致他們臨陣反水,他也最終為武王所滅。

我們再來看一下《武成》中的有關記載:“ 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大意就是,商、周兩軍相遇,商朝的軍隊前面的人倒戈相向,自己人跟自己人幹起來了。周軍從後面相北進攻,商軍死了很多人。

孟子對《武成》篇的記載加以質疑,我們再對孟子的說法進行考證,那麼歷史的真相也就一點點兒還原出來。

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千萬不要迷信書本,唯有獨立思考,才能獲得真知!


樂優夢然


這句話的是孟子說的,主要是對《尚書》這本書的內容,其中說西周取代商朝的時候攻打鎬京,書上寫的是血流漂杵,孟子的意思是:西周正義之師,民心所向,攻打鎬京應該是手到擒來,天下順從,怎麼可能會出現血流漂杵的事情呢?

這句話話的含義已經轉變為:不能盲目的信奉書本上的教條。可以理解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不能只相信理論而不用實踐來檢驗。


也夢範丹窮


盡信書不如無書!有對亦有不對。有字書可作參考,借鑑,但無字書要親身體驗才能得出真理!不知對不對?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