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的慧眼與丁謂的溜鬚

丁謂,字謂之,號公言。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年少時,以才出名。宋史載謂機敏有智謀,憸狡過人,文字累數千百言,一覽輒誦。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封為晉國公。顯赫一時,貴震天下。後貶崖州,逾三年徙雷州,又五年徙道州。明道中,授秘書監致仕,居光州,卒。

一說到丁謂,必然會聯繫到寇準,因為寇準與丁謂的關係非同尋常,寇準是丁謂的伯樂與恩人,而丁謂卻成為寇準的對頭與構陷者。宋真宗朝,寇準為相時,便經常稱讚說,丁謂是個很有才幹的人。一日,寇準與另一宰相李沆議事,丁謂來拜,談了一會兒,離開。李沆叮囑,像丁謂這人,萬萬不可使得勢。寇準一笑,不以為然。北宋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記載:“寇萊公始與丁晉公善(即指寇準與丁謂),嘗以丁之才薦於李文靖公沆(李沆)屢矣,而終未用。一日,萊公語文靖曰:‘比屢言丁謂之才,而相公終不用,豈其才不足用耶?抑鄙言不足聽耶?’文靖曰:‘如斯人者,才則才矣,顧其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萊公曰:‘如謂者,相公終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文靖笑曰:‘他日後悔,當思吾言也。’晚年,與寇權宏相軋,交至傾奪,竟有海康之禍,始服文靖之識。”

天禧三年(1019年),三起三落之後的寇準再度出山,取代王欽若成為宰相。也就在與寇準拜相的同一天,丁謂也再次升官進入中書省成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二人為同事,關係也非常親密。有一天,朝廷召開最高國務會議,會後,身為內閣成員的寇、丁二人都一起吃工作餐。宴會間,寇準的鬍鬚上沾有一些飯粒湯水,身旁的丁謂見了,起身上前替他徐徐拂去。這一舉動在同事兼好友間,自是常理也合常情。可是寇準不以為謝,反而板起了臉,冷笑著說了一句讓丁謂下不了臺的話:“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這就是典故“溜鬚拍馬”中“溜鬚”的出處。

丁謂為官尚算勤勉,凡事能動腦筋,辦事都有謀略,巧造玉清昭應宮一舉三得便是一例。治理水利、一舉多得更顯示其運籌帷幄的能力。在應對和處理突發事件上有較強的能力,兵不血刃,安撫邊民;面對遼兵犯境,引導難民巧渡黃河、機智退敵。

如此看來,丁謂可謂國之能臣,但其雖才智過人,然而心術不正,做事"多希合上旨,天下目為奸邪"。他與王欽若、林特、陳彭年、劉承珪都以奸邪險偽著名,人稱"五鬼"。宋真宗趙恆相信迷信,丁謂極力迎合,以神仙之事啟迪皇帝。寇準的慧眼也多半為其“多希合上旨”而矇蔽,所以才會引以為知己。儘管“溜鬚”煞了寇大人風景,雖有親諛之態,但讓寇大人感到不爽的是:此舉豈非向眾人告之寇某人儀態失範,故此拂然。最讓人不可理喻的是,丁謂一旦上位,就漠然了寇準的舉薦之恩,把寇準貶謫到蠻荒之地,最後客死貶所。也許這時的寇準才終於明白自己在識人上的短視。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言:“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可見在選人用人上要慎之又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