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實現隨到隨買,會“威脅”銀行理財的投資地位嗎?

隋中平


從2019年4月份開始,儲蓄式國債開始隨到隨買,不像之前只能每個月的特定時間購買,2019年儲蓄式國債3年期票面利率4%,5年期票面利率4.27%,從利率上看還是比較可以的,而且只要百元起投,但是要說國債威脅銀行理財的投資地位,這個基本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

  • 國債的發行規模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國債每年發行的總金融大約是4萬元左右,而整個理財市場的規模是百萬級的,國債的規模是無法滿足投資需求的。

  • 國債的產品單一,利率單一

以儲蓄式國債為例,只有兩種期限產品,而銀行提供的產品種類多,利率多樣,更能滿足投資人的多樣化需求。

  • 國債購買體驗較差

以儲蓄式國債為例,提供兩種購買方式,第一個是櫃檯,第二是網銀,櫃檯需要線下去銀行櫃面購買,而網銀需要使用電腦並且需要使用Ukey等工具,兩種方式操作便利性比較差,比較適合老年人,而銀行理財基本上APP就可以購買,方便快捷。

附儲蓄式國債承銷機構名單,有需要的可以購買。


互金圈


根據財政部的發文,從2019年4月份起,我國的儲蓄式國債開始試行“隨到隨買”的政策,用戶無需在和以前一樣,在每個月固定的10-19號期限購買。不過雖然可以隨時買,但是要說對理財產品產生威脅就有點過了,因為相對於銀行理財產品而言,國債根本沒有任何的競爭優勢,國債目前也就只能賣給中老年人,年輕一代的人,購買國債的,可以說少之又少。

收益性

目前儲蓄式國債只有兩個期限:三年期及五年期的,利率分別為4%和4.27%,這個利率在當前的市面上來說並沒有任何的競爭力。目前銀行一年期的低風險理財產品收益率在4%以上的比比皆是,甚至有達到5%以上的。一年期的收益率就可比擬國債三五年期的利率,試問國債的收益率的競爭力在哪裡?

雖然說國債可以提前支取,但是這個提前支取的損失度非常大,小於6個月的,直接不計利息,滿1年的利率為2.74%,而且要扣除半年的利息,實際上相當於只算半年的利息。

而銀行理財產品雖然不能前提支取,但是目前很多銀行推出了理財轉讓,未到期的理財產品急需用錢時可以進行轉讓,雖然也有利率的損失,但是它的損失度遠遠低於國債。

總結

國債是財政部發行的,其兌付方為財政部,所以安全性堪稱國內所有投資產品中最高的,也正是因為這點,才會吸引眾多的中老年人客戶喜愛及購買。

但是風險與收益一直都是相匹配的,作為最安全的國債,其收益率並沒有任何優勢,甚至目前很多地方中小銀行三五年期的利率都可以超過國債的利率。所以對於追求高收益的年輕人而言,國債並沒有任何的吸引力,這也是每次我們在銀行窗口看到買國債的都是中老年人的原因。

因此,國債對於銀行的理財產品尚構不成威脅,最多就是流失部分極度沒有任何安全感的客戶。


鯉行者


有什麼可擔心的?就看看自己身邊有幾個人購買國債?說到底,國內購買儲蓄國債的人還是以老年人居多,尤其是在憑證式國債上幾乎都是老年人。而現如今正在發行的4月份第五期和第六期電子式國債,並不受老年人的青睞。因為他們更喜歡憑證式國債拿在手中的踏實感。


在我來看,無論是國債還是銀行理財產品,各有各的投資者,誰也威脅不了誰。即便是可以在今年4月,將發售期由原來的10天延長至全月,實現儲蓄國債(電子式)的“隨到隨買”,但畢竟還僅僅是試點。


同時,我們也不要只注意到國債“買賣”的方便問題,還應該多關注一下其收益率,從本次的兩期電子式國債票面年利率來看,三年期4%和五年期4.27%,根本就不是有多麼高的,顯然無法吸引更多進取型的人投資。

根據融360監測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31%。

無論是購買國債還是銀行理財產品,都需要手頭持有一定的閒錢才行,而今的年輕人基本上都是“月光族”,甚至“月欠族”,真正投資理財產品的人並沒有太多。即使手上有點儲蓄,也就選擇貨幣基金等更為靈活的投資方式。話說回來,這麼多年輕人投資餘額寶,對於銀行理財有什麼影響嗎?嚴格意義上說是有的,但並不大,因為截止目前國內私人銀行管理的客戶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而餘額寶不過就是1.94萬億元。也就是說,總有適合自身的理財產品。


東震木


不會,當前大部分的年輕人中年人都是當前銀行理財,包括互聯網金融理財的主要對象。如果我們平時關注銀行情況的話,就會發現平時排隊購買銀行國債以及大額存單,包括定期儲蓄的人群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截至目前為止,2020年的最新國債已經於3月10號開始正式在銀行發售,有些地方可能會有一定的延遲,但是從4月10號開始,每月的10日一直持續到11月都可以到銀行去購買電子式和憑證式的國債。

按照2019年最新的國債利率情況來看,三年期的國債年化利率基本上可以穩定在4%左右,5年期可以穩定在4.27%,這個利率對比於當前的銀行大額存單而言,基本上是相持一致區間的。除了銀行國債之外,現在還有很多的地方債務也在不同的出售,這個出售時間節點基本上是通過手機銀行和線下實體銀行隨時可以購買的,但是出售情況也遠遠不及當前的銀行理財產品。


所以當前如果年輕人喜歡通過網絡理財以及手機銀行理財的話,絕大部分投資者都會選擇當前的銀行理財產品,包括穩健式的中低風險的理財投資產品。對於定期儲蓄,大額存單以及國債的購買進去都是比較低的。


晴天財經閣


不會的!國債實現“隨到隨買”,這的確會導致部分投資者回流,但說會“威脅”到銀行理財,有點誇大其詞咯!

國債實行“敞開供應、隨到隨買”

2019年4月,將試行儲蓄式國債“發行常態化”,個人投資者可在全國40家金融機構、共計約13萬個營業網點,及27家網上銀行渠道購買。此次將分成三個批次、滾動發行6期國債,在整個4月份,可實現“隨到隨買”、不再有額度限制、也無需排隊等待,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個人投資者購買的熱情!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的確是有所降低,但規模卻保持相對穩定

據相關機構(融360)監測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已跌至4.31%(截止2019年3月),持續13個月下降,跌至兩年以來的最低值!

而相比於收益的降低,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始終保持相對穩定。2016年、2017年、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總規模分別是29.05萬億、29.54萬億、28.97萬億,變化幅度並不大!

銀行理財不斷創新,高收益產品層出不窮

受到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的影響,這兩年銀行理財產品也在不斷創新、轉型當中。比如,銀行智能存款、結構性存款、定期理財產品等,目前預期年化收益可保持在4.5%以上,尤其是部分明星產品,預期收益更是能達到5%以上、甚至更高!

總之,相比於國債而言,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眾多、收益更高、流動性更好,因此,即便是國債試行“隨到隨買”,也不會對銀行理財產生多大的衝擊,更不可能影響其市場地位的!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財經者思】,記得多多點贊哦!!!


財經者思


2019年4月,財政部連續發行三期儲蓄國債電子式,試點實行國債隨到隨買。有的人想,如此不限規模的發行國債,會不會威脅“銀行”投資理財的地位呢?

國債

國債可以分為儲蓄國債和記賬式國債。國債跟我們國家政府的信譽掛鉤,安全性不用質疑。

記賬式國債多是在證券市場上進行交易,一般分為記賬式付息國債和記賬式貼息國債兩大類。普通人接觸的不多。

儲蓄國債是大家接觸最多的一種國債產品。就是跟存款一樣,定期發行。很多老人定期到銀行網點去買,到期兌付。儲蓄國債又分為憑證式和電子式,憑證式儲蓄國債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電子式儲蓄國債每年向指定的銀行賬戶支付利息。

國債的票面利率。目前三年期儲蓄國債利率4%,五年期儲蓄國債利率4.27%。國債也可以提前兌取,不過需要收取不超過1%的手續費和額外降低相應的票面利率。

國債另一項重要優點就是起購點低,只有100元。像銀行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往往利率也能達到4.26%左右,但是起購至少20萬元。

國債餘額。按照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底我們的國債餘額是15.69萬億元,預計2019年底國債餘額將達到17.52萬億元。



國債想“威脅”銀行存款和理財差得太遠

第一,規模差距太大。

2019年我們中央財政赤字是1.83萬億元,通過國債予以解決的話,也就是說新增國債只有1.83萬億。

2018年末,全國住戶存款餘額高達68.27萬億,這是居民存款的總額了。2018年末,銀行保本和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合計32萬億元。

這些存款和理財產品高達100萬億元,隨便拿出一小部分就能夠把國債餘額買完了。

第二,銀行產品更靈活。

銀行產品不僅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還可以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付息以及最新開發的大額存單。

銀行理財產品更是豐富,投資方向不僅包含存款、國債、央行票據、同業存款,還可以有股票市場權益和其他基金類產品。

銀行理財資金主要投向債券、存款、貨幣市場工具等標準化資產,佔比約為70%。其實也包國債的。

第三,銀行理財收益更具優勢。

國債的票面利率在最高也就在4%~4.27%之間。一些地方性銀行或民營銀行銀行定期存款利率能夠超過這種利率水平,個別銀行存款利率能達到5.3%~6%。

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多數是浮動的,而且收益率高低和風險是掛鉤的,4%~5%的預期收益率,幾乎不可能虧本。

很多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也就在一年左右,而國債的期限一般在3年到5年。

綜上所述,國債和銀行存款、理財雖然有一定的受眾重複,但是夠不上強力競爭。銀行存款、理財始終會在居民儲蓄理財中占主導地位的。


暖心人社


財政部和央行關於國債發行的改革舉措,會對市場資產什麼影響,還需要等4月份結束,有關數據出來之後才能看到。



這次改革,一個是放開了發行額度,二是發售時間延長至4月份全月,通過40家銀行金融機構櫃檯和27家網商銀行渠道,讓投資者隨到隨買,期望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經過2018年以來的6次降準,目前整個貨幣市場的利率是呈現下降趨勢的,國債、銀行間市場、貨幣基金等收益率數據都在下降,而且下降幅度普遍有30~40%以上。

在這樣的貨幣市場大環境下,流動性預期偏於寬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降也在意料之中。

據融360數據監測顯示,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在2018年2月份達到最高值4.91%,之後一路走低,2019年2月份已經跌至4.35%,在連續下跌12個月後創造了22個月以來的最低值。

與此同時,M0數據在今年第一季度增速有點偏高,比去年四季度的水平高出5000億以上。



因此,我認為4月份國債敞開口發售,而且利率延續去年水平——三年期4%、五年期4.27%,明顯高於市場資金的平均收益率,此舉有從市場上回籠貨幣的目的。

財政部和央媽的心思你別猜,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在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相比國債利率沒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下,國債的吸引力肯定大於銀行理財。一切結果,讓我們靜等4月份國債發售數據再說。


顏開文


70年代,即無內債,也無外債,今天到處是債,有美債,外債,國債,銀行債,個人債,分期債,還有中人的十年過渡期債,債真多呀!


中國人123qaz


儲蓄式國債和一般的國債不一樣。


儲蓄式國債是指買入以後就不能動了,直到到期。雖然利率水平比一般的存款要高,但是流動性被犧牲掉了。而傳統的國債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既有高利率,又有流動性。因此儲蓄國債不會對原本的國債造成多大的影響。


以理財產品來說,就更不會了,因為理財產品的利率還比儲蓄式國債高,雖然安全性不如儲蓄式國債,但是至少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因此,儲蓄式國債實現隨到隨買不會影響到理財的投資地位,甚至不會對其他主要的理財方式造成影響,因為實際上社會上有這種需求的人並不多,主要以老人為主。


以股易金


未來中國資本市場會更加開放,越來越多金融產品門檻越來越低,收益多樣化,也就是收益可以高中低,滿足不同的人群,讓中國資本市場活躍起來。這樣才可以帶動中國實體經濟騰飛,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儲蓄國債雖然隨到隨買,以前就是限日期,現在一個月任意某天都可以買,為什麼?因為供大於求,再不這樣那賣不出去了。儲蓄國債,三年不可以轉讓,流通性差,對一些中年儲戶來說可以,對年輕人來說肯定不滿足了。利率4%,沒有什麼用,都跑不過通貨膨脹,通脹率每年在7.5%。懂一點投資的人,肯定不玩國債了,直接投股票型基金,看準機會就買,牛市來了,收益很可觀的啊或者買一些有價值投資的股票都比買國債的強了。所以不是說一種產品出來就會威脅到一種產品的投資地位。只能說多樣化競爭,目前民營銀行的智能存款能會威脅到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地位,三年的年利率5.72%,你想想,三年國債利率才4%,存款都有5.72%,看看這個才牛了。銀行理財產品現在定期期也有4.2%啊,國債雖然說用國家信用保證,但是銀行4.2%年化收率理財最近以來也沒有出現過損失本金的啊。

我們再看P2P,比如排在前五名前十名的年化收益率在8%左右,也經歷了十多年了,沒有見跑路,投資它一到三年,結果一樣最後還是拿到收益。國債讓人心裡感覺安全,實際上P2P也很安全的啊。雖然有爆雷風險,不過頭部平臺還是很少有爆雷。你有十萬塊,花2萬買P2P理財,這有什麼不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