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20尾部下垂的部分是什麼,為什麼只有J20有這樣的部分,其他五代機沒有?

TZ小賽


殲20垂尾下面有兩個腹鰭,這兩個腹鰭起的作用是保持飛機的橫向穩定,增加或者彌補飛機尾翼的舵效不足,其他的五代機沒有,是因為也採用了其他的辦法予以彌補,不過也有說法是因為殲20的發動機沒有矢量能力,所以還需要腹鰭。

腹鰭,又被稱為是下垂尾,他是強調機動性能的戰鬥機在垂尾面積已經無法增大,但是還需要繼續提高飛機在機動中的穩定性的一種常見的裝備,幾乎所有的飛機都有這個設備,比如美國的F16、俄羅斯的蘇27、蘇30、蘇35、我國的殲11B、殲10以及FBC1飛豹和殲20等,這些戰鬥機都有腹鰭,因此腹鰭是一種常規的提高戰鬥機飛行穩定性的方式。

但是腹鰭有他的劣勢,那就是破壞隱身,飛機的翼面越少,隱身能力越強,畢竟飛機其餘部分都很容易做到隱身,但是翼面不行,翼面只能保證互相平行,把主要的雷達波束朝著唯一的兩個方向散射出去,因此形成了雷達閃爍現象,而雷達會自動屏蔽閃爍,因此就達到了隱身,可是腹鰭的存在對這種閃爍有不利的影響,他會提高飛機的暴露概率。

當然了,殲20使用了腹鰭,但是也使用了全動垂尾,這樣他的垂尾高度做的比較低矮,提高了飛機的正向隱身能力,這一點可以說是彌補了腹鰭帶來的不利影響,不像美國的F22A戰鬥機那樣,有一個巨大垂尾,就是不捨得加腹鰭,於是他的垂尾雷達反射信號要大於殲20。所以殲20加一個腹鰭也無可厚非了。

至於俄羅斯的蘇57,他不加腹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有三維矢量發動機,再一個人家用的是升力體佈局,兩個發動機是扁擔式結構,本身也就起到了保持飛機橫向穩定的作用,他的兩臺發動機從正面看上去,就是像是一對傾斜佈置的腹鰭。何況,蘇57戰鬥機機翼下的繭包也能發揮出類似於翼刀的效果,所以橫向穩定不成問題。


海事先鋒


腹鰭,F22是沒有,不過,F22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取消了腹鰭,來,你看看F22的垂尾有多大!吃驚😱吧?為了彌補取消腹鰭造成的大迎角飛行時對飛機的控制,不得不做了個史無前例的碩大的垂尾。



傷心時吃糖


腹鰭,某種程度上,腹鰭會對隱身造成不利影響

位於機腹的類似舵一樣的叫做腹鰭,他的作用跟垂直尾翼一樣,是長在下面的垂尾尾翼。兩者的作用都是用來保證航向穩定性,仿製偏航的出現。

腹鰭多在第五代戰鬥機前非常普遍,我國在1978年從埃及獲得米格-23,借鑑了其腹鰭設計,首次在殲-8II上採用腹鰭,之後殲-10、梟龍、JH-7飛豹等都有應用。

相比較垂尾,腹鰭最大優點在於大仰角飛行時,作用效果非常顯著。當戰鬥機在進行大仰角飛行時,寬大的機身和主機翼會減弱並攪亂其後方的氣流,從而導致垂尾的作用大幅度削弱。殲-20進行大仰角飛行,可以看出垂尾大部分被埋進了機身和機翼拉出的激波雲中,垂尾的作用被大幅度削弱,而腹鰭則沒有絲毫影響。

美軍F-22在不採用腹鰭情況下,採用的方法就是水多加面,設置了超級大的垂尾來確保大仰角飛行的航向穩定性。

毛子的蘇-57在這方面難得的設計非常精巧,在機翼位置弄了個繭包,可以容納一枚格鬥彈作為格鬥彈艙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腹鰭的整流效果,俄羅斯在設計上的確還有相當的匠心。

腹鰭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隱身效果,特別是對於下方照射的雷達效果隱身效果要較差。這是美軍所不能容忍的,美軍習慣就是飛天上炸炸炸,對於下方地面照射上來的雷達波隱身要求很高,而垂尾因為機身可以一定程度上進行遮蔽,對下方雷達不敏感。所以美軍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都沒有腹鰭設計,寧可增加垂尾面積,削弱側面和上方隱身效果,也要確保對下方雷達更好的隱身能力。殲-20的副鰭作用,可以說是有利有弊,對於下方隱身性能肯定會受到影響,但整體來說影響不大,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殲-20尾噴管沒有像F-22A一樣採用隱身的二元噴管遮蔽,這樣的話,腹鰭存在反而可以防止對方雷達直接照射尾噴管,反而對隱身來說,可能更有利。


五嶽掩赤城




殲-20尾部下面順氣流方向佈置的刀狀翼片結構叫做腹鰭,腹鰭的作用是垂尾的補償,以提高飛機飛行時的航向穩定性,在高空大迎角飛行中,垂直尾翼受到機翼和機身的“遮蔽”,航向穩定作用嚴重下降,而腹鰭不受影響,因此超音速殲擊機普遍採用腹鰭。




第四代戰鬥機中的F-22、F-35都已經取消了腹鰭設計,只有殲-20還保留腹鰭。殲-20使用腹鰭的原因有三點:第一、特殊的氣動外形設計,由於採用了鴨翼氣動佈局,沒有水平尾翼;第二、垂直尾翼為全動式,垂尾面積太小,需要腹鰭來補償穩定性;第三、傾斜設計的腹鰭能夠屏蔽發動機的雷達反射和紅外特徵。




F-22高大的垂尾足以提供航向穩定性,而且其發動機尾部的二元噴口設計也具有屏蔽紅外特徵的作用,所以不需要腹鰭;F-35為單臺航向發動機,雖然垂尾面積較小,但是其採用用雙垂尾設計,足夠保持航向穩定性,所以F-35也不需要腹鰭(單引擎採用雙垂尾佈局的飛機十分罕見)。



至於俄羅斯的蘇-57則不在討論範圍內,畢竟這款號稱“四代機”的飛機有太多奇葩設計。比如直通的發動機艙,由於發動機葉片能夠強烈反射雷達電磁波,所以四代機為了達到隱身效果必須使用“S”型進氣道設計,以保證發動機葉片不外露,然而蘇-57卻仍然使用傳統的直通發動機艙設計,說明沒有考慮到隱身要求;另外,蘇-57只有狹小的機腹彈倉,據目測僅能容納兩枚中程空空導彈,無法像F-22、F-35、殲-20那樣在機腹彈倉內掛載大型制導炸彈;還有,蘇-57使用的是一對小面積垂尾,卻沒有腹鰭設計做為補償,圓乎乎的發動機尾部也沒有任何屏蔽設計……



蘇-57的種種奇葩設計體現其並不是一款符合四代機“4S”要求的四代機,它不使用腹鰭的原因恐怕只有老毛子自己清楚了。


兵器知識譜


殲20尾部的哪個叫腹鰭,這個裝置我們在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戰鬥機上經常能看到。就像早期的米格21、殲8以及F16、還有殲10、甚至是MQ1捕食者無人機,都是具有腹鰭的。但是第五代戰機確實只有中國的殲20才有腹鰭。

那麼這個腹鰭到底有什麼用呢?據我瞭解作用主要是用來在戰機飛大迎角等超機動動作時的穩定性, 有人說: 殲20的腹鰭還能擋住部分發動機尾焰,降低紅外雷達的可探測性。我覺得應該作用不大,沒有一篇論文和教材提到過,確切的說根本就沒有證據能證明腹鰭有這種功能。





廬州往事


我們知道,先進的戰鬥機,一物一設非虛陳,何況殲-20作為中國的下一代制空主力戰鬥機呢?如圖,這個尾端下垂的突出物,名喚腹鰭,在三代以前,是常見的設置,有穩定和減小前方反射雷達波的作用,可以視為一大匠心獨運的設計。航空大國的戰機設計,都有自己的絕招秘笈,無論怎麼樣的氣動細節,只要用得好,正能增益戰機性能,比如此前詬議了多年的殲-20鴨翼,還拿出不知什麼人的“名句”說,鴨翼最好裝到敵人的飛機上,真是這樣嗎?美國波音和雷聲對六代機的設計,都有鴨翼,於是這夥子被啪啪打臉,再不吱聲了呢。殲-20的鴨翼,巧妙地與主翼在同一個平面內,使渦流得以作用在主翼上面,以利提高航速,非但沒有破壞隱身,反而有利隱身,這正是我們設計師的精到之處呀,如何傻傻分不清,偏要做那學舌鸚鸚鵡模樣?怪令人不恥的唄。好了,不囉嗦,還是三個意思來簡單解釋一下。

▲猛龍的腹鰭。第一次真正地自主設計,這飛機,操縱起來非常靈活,尤其在起降的瞬間,猛拉猛推,飛行員初始接觸,都這樣,似乎忘了離去角度受限的事,何種飛機,都有氣動設計的侷限,並不奇怪,這樣也造成不少的起降事故。世上並沒有一種飛機稱完美,找一找“陣風”抬頭困難的問題,世上的噴子們,更有何話可講,要在注意了是一問題,不斷推進設計,以近趨完美,達到沒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的氣動設計。

▲以毒攻毒。沒有腹鰭不穩,有了腹鰭,實事上在正面正會增大信號反射信號。不少人感到心裡委屈。其實不然,想一想世人津津有味的F-22二元推力矢量噴管,就會好過一點,笨重的尾撐結構件,雖說減少了使用腹鰭的麻煩,但其垂尾算小嗎?尾部紅外特徵是減小了不少,又多出了死笨死沉的尾撐,與之相比,咱們的殲-20則沒有這兩個麻煩,垂尾小,腹鰭還能有效遮蔽尾部氣流反射特徵,這不是很好嗎?如果現在再讓我們設計一次,恐怕還會這樣設計。

▲懂得取捨。才是王道,什麼都想最好,沒有這樣高明的氣動設計大師,我們如此,美國一樣。不能說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正像過去傳唱了二年鴨翼,不懂行的門外漢,聽上去,威龍直被這些人糟踐得不成模樣。到如今,還有人不解鴨翼之妙,有時間不妨翻一翻魂舞大漠的解釋,就能知道,到底是何種原因。原因正因為局勢複雜,凡我們弄成一款裝備,總有人跟著哄,群起而攻,讓不明就裡的人士,心裡直犯迷糊,不由跟著嘀咕。記之,懂得取捨之道者,才是高明的設計師。


魂舞大漠


殲20戰鬥機尾部下垂的部分是腹鰭,與垂尾一樣同屬於垂直安定面,是用來保證航向穩定性,防止偏航的設計


美國的f22沒有是因為它的垂直尾翼足夠大,不需要,俄羅斯的su57使用翼下繭包作為垂直安定面,順便把格鬥彈塞了進去

除此以外,還包括腹鰭對於隱身性能有所影響的原因。但是這個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腹鰭是飛行器設計環節中的常用設計,採用腹鰭的戰鬥機,遠不止殲20

(殲10猛龍戰鬥機的腹鰭也很明顯。)(殲7,殲8,殲10,jl9山鷹 jl10獵鷹,jf17梟龍,全部有腹鰭


(蘇33的腹鰭)

f14的腹鰭尺度較小,但是也有

f16照樣有 ,腹鰭其實挺常見的




f22的垂尾比殲20的垂尾+腹鰭的面積還要大.....

所以說,實際上還是因為各國飛機設計思路不同,f22一切思路力求穩妥,不然服役的就不是f22,而是f23黑寡婦。

蘇57RCS已經夠大了,並且俄羅斯實在沒錢,他也不想嘗試那些高機動的設計佈局(難度越大,性能越大,風險也越高)沒錢不敢浪


嘯鷹評


可以分兩部分說,

三角翼鴨式氣動佈局的重心比常規佈局靠後,垂尾的力臂短,所以需要更大的力矩來維持安定,可以翻看一下主流三角翼鴨式佈局的飛機,比如殲十,颱風,陣風,鷹獅,它們都有一個巨大的垂直尾翼。20全動垂尾比較小,所以加裝腹鰭。

我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是後置大三角翼會在大攻角狀態下嚴重遮擋流經垂尾的氣流,而大攻角性能對於戰鬥機來說非常重要。所以增加腹鰭,避開主翼遮擋,提高偏航軸安定性





西風秋雨81


那是殲20的腹鰭,用於穩定在大迎角飛行時的穩定性!殲20之所以有腹鰭,主要是因為其外傾式全動垂尾的面積太小,在大迎角飛行時全動垂尾容易被機身擋住,導致出現側滑,影響大迎角飛行時的航向穩定性。而F22,F35,蘇57就沒有腹鰭!

眾所周知,垂尾的作用就是保證戰鬥機航向的平穩,飛行的穩定。如果說,垂尾的面積足夠大,在戰鬥機大迎角飛行時,機身遮擋不住尾翼,戰鬥機的航向穩定性不會受到影響,如F22和F35戰鬥機。反觀蘇57戰鬥機戰鬥機的垂尾面積也很小,和殲20的垂尾面積不相上下,也沒有采用腹鰭。但是蘇57有矢量發動機,當其在大迎角飛行時,矢量發動機的噴管可以改變方向,以保證其航向的穩定性。而殲20既沒有F22那樣的大垂尾,又沒有蘇57那樣的矢量發動機,為了保證大迎角飛行時航向的穩定性,就只能採用腹鰭了。



採用了腹鰭之後,雖說解決了殲20大迎角飛行時航向不穩定的問題,但是還帶來了另外兩個問題。第一:腹鰭對隱身性的不良影響。第二:腹鰭也會影響其起降性能。殲20戰鬥機通過對腹鰭的精心設計也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腹鰭對殲20隱身的不良影響

由於腹鰭安裝在殲20的機腹下面,也極易反射敵方輻射源發射的電磁波。減輕20的腹鰭使用了複合材料,外加與機腹呈一定的夾角,還有經過微波暗室的實驗,腹鰭對殲20隱身性能的影響已經降到了最低。

腹鰭會影響殲20的起降性能

由於殲20的機身較為修長,所以其起飛時與地面的夾角不大,就很容易擦到腹鰭。所以說,殲20的腹鰭進行了切尖處理,避免起飛時擦到腹鰭。



由此可知,殲20的腹鰭經過處理後,對其整體的性能已經降到了最低。事實上,隨著渦扇-10TVC發動機的試飛,渦扇-15大推力發動機的順利進行。在未來,渦扇-15發動機也可以具有矢量噴管。等到殲20安裝渦扇-15矢量發動機時,在大迎角飛行時,利用矢量發動機噴管的旋轉,也可以保證其航向的穩定性,此時就可以去掉腹鰭了。其實,現階段殲20的隱身性能已經不錯了,關於腹鰭是否取消已經不再重要了。(圖片來自網絡)


江山何沉


你看的真仔細,殲20的尾部下垂部分叫戰鬥機的尾鰭,有些像船的舵,取得縱向平衡,船還有轉向功能,其實加20也能做。就像上面的垂尾,是全動的。殲20和蘇57一樣,垂尾都是能動的,增加靈活性。在正面和尾部看來,特別科幻。

很多戰鬥機尾鰭,有的還能動。殲7,殲8,殲10都有,F16也有。其中間,殲8的尾鰭還能動,八爺起飛後,能夠垂直收起,就是為了縱向平衡。尾鰭有的兩面,有的一面。



殲20的尾鰭有兩大作用,一是平衡。也像垂尾,砸進身體,上面一部分,下面一部分。上面一部分垂尾,下面一部分叫尾鰭。殲20上面是全動的,也比較小。不像F22和F35,兩個高高的v型垂尾,很威武,不過得隱身有影響,也可以說他們各有千秋。

殲20的尾鰭第二個特點是遮蔽紅外。殲20的尾部氣溫比較高,噴管的顏色趨於藍色,殲20的尾鰭在噴口外側,可以擋一下。等到渦扇15發動機到位的時候,殲20的尾鰭應該去掉,做一個和F22相似的全動噴口,殲20會更加強大。這是我的個人理解,應該有錯誤和紕漏,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