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如果在鴻門宴中殺了劉邦,那項羽會當皇帝嗎?能建立什麼朝代?

小易談歷史


對於劉邦來說,鴻門宴是改變了他一生的一次宴會。通過在鴻門宴上的一系列運作,劉邦得以活命,並放鬆了項羽對他的戒心,從而為他的統一之路做好了鋪墊。

但是對於項羽來說,鴻門宴卻只是其中一個不怎麼要緊的宴會。就算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死了劉邦,也還會有別的人來當這個皇帝。總而言之,項羽他註定只能做霸王,而不是皇帝。

項羽的格局太小

劉邦在拜韓信為大將軍之時,韓信曾經對項羽進行過點評。其中有一句話令我尤其印象深刻:“項羽待人和藹可親,十分溫和,但是一旦等到項羽封官的時候,他卻寧願將官印稜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此乃婦人之仁。”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項羽連本錢都不願意出,卻指望別人為其賣命,豈不是太過於滑稽。付出和收穫應該是成正比的,在項羽手下付出卻得不到回報,自然也不會有人替他賣命。

楚漢戰爭打響之時,劉邦手底下的能人,例如韓信、彭越之類的人,劉邦眼睛都不眨就封他們為王。而在項羽帳下做事,不僅待遇差,還要時刻看著劉邦那邊的人加官晉爵,是個人也知道如何選擇。因此,項羽不能怪英布臨時倒戈,而是要怪自己太過小氣。

項羽格局小的地方還不止於此。

起義軍滅秦朝以後,項羽已經成長為諸侯之中勢力最強的,因此,接下來的分封也是由他指揮的。然而,他卻憑藉自己的一時之氣,不僅將整個咸陽城燒燬,還將能夠稱王稱霸的關中之地拱手讓出,還提出了所謂“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之類的蠢話。

要知道,項羽可是出身名將世家,他不可能不知道關中之地的地理優越性。因此,我只能將他的這些行為歸結為他的格局太小。

項羽太過自負

項羽小時候和大家一樣,也不喜歡讀書。但是大家是因為學習太枯燥而不願意讀書,而項羽則是因為看不起書中的知識才不願意讀書。

《史記》中記載,項梁在項羽小時候,教他念書,他不念,教他劍法,他也不學,教他兵法特倒是有興趣,可是他只學了個大概就不肯深究了。

原因就是項羽認為自己天賦無雙,比這些古人更厲害。

實話實說,項羽的天賦確實十分之高。這不僅僅體現在武力上,還體現在其兵法上。力能扛鼎就不說了,是形容項羽武力高超的。咱們來說一說其兵法上的造詣。

雖說項羽小時候不愛讀書,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在兵法上的造詣。鉅鹿之戰前夕,眾多諸侯都害怕強大的秦軍只敢左臂上觀,只有項羽及時地看透了形勢,認為此時是擊潰秦軍的最好機會。於是,他斬殺宋義,親自帶兵前往鉅鹿,並採取破釜沉舟之計在鉅鹿之中大敗秦軍,成為了壓垮秦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而所謂的成也天賦,敗也天賦,說的大概就是項羽。正因為項羽天賦異稟,所以他認為沒什麼事情是自己無法解決的。

於是,他在鴻門宴上放跑了劉邦(劉邦敢反,再打便是),在分封諸侯之時將關中之地大大方方地拱手讓人。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建立在他對自己的自信上面的。

正如項羽在垓下之戰說的那樣:“今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結束語

因此,項羽性格上的缺陷,註定了他當不了皇帝,只能當一個霸王。就算他子啊鴻門宴上殺死了劉邦,也會有劉邦的後繼者來統一天下,至於他項羽,註定只能是陪襯。


品茗論史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相信項羽一定會後悔自己放過了劉邦,那麼如果鴻門宴的結果是項羽殺了劉邦。那麼如果項羽獲得楚漢之爭的勝利之後會建立怎麼樣的一個朝代呢?

朝代特點一:設立分封制度。項羽是貴族之後,那麼為了延續家族的榮耀,他應該會設立以周朝的分封制為標準的制度。若封項羽為西楚霸王,那麼他的氏族家族中將會有其他的十八位諸侯王出現一起來鞏固勢力。

朝代特點二:被劉邦割據一定的勢力範圍。與項羽過於高傲的性格不同,劉邦的座右銘大概就是好死不如賴活著,只要活著就還有希望。我們可以從劉邦在鴻門宴中的表現,真切地看出劉邦在逃跑這一方面做得駕輕就熟,項羽很大可能是殺不死劉邦的。那麼活下來的劉邦,一定會像一隻蚊子一樣嗡嗡嗡地騷擾著項羽,屬於項羽的勢力範圍也會被劉邦割走一部分。

朝代特點三:疏於內政管理。從歷史上我們可以發現,項羽的人才資料庫裡精於內政管理的人才比較稀缺,相反則是以舞刀弄槍的將士為主,這就導致如果建立了大楚王朝,那麼在內政的管理方面是比較困難的。

朝代特點四:遍地為諸侯。依據項羽非常重情義的性格特點來看,在打敗劉邦之後,他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賞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們,那麼就可能會演變成遍地是諸侯的景象,而這並不利於王朝的統治。





速看歷史劇


人生有命,富貴在天!項羽蠻橫、狂妄自大、剛愎自用!註定滅亡、沒有皇帝命,而劉邦廣攬人才、知人善任!放手讓部下隨時應變、大膽決策,由弱變強終獲全勝,天下歸漢實屬必然!



泰安方圓


歷史無法假設,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於項羽的功敗垂成,特別是英武帥氣幾乎滿足了女孩一切美好想象的一代西楚霸王,竟然會敗給一個年過不惑的地痞流氓,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項羽並非想象的那樣美好,劉邦也並非認為的那樣不堪。在大局意識之上,劉邦確實能甩項羽好幾條街。

鴻門宴後,為了避項羽的鋒芒,劉邦退出關中,讓出了已經收入囊中的咸陽。此舉雖然示弱,但是卻獲取了項羽的信任,平添了項羽的目空一切的傲氣。而後,項羽率領諸侯大軍入城,縱容自己的部下燒殺搶掠,咸陽城頓時哀鴻遍野。這還不能讓其盡興,搶掠一番後的項羽,著人火燒咸陽城,大火連續少了三千三夜才熄滅。

從這裡其實就能看出,如果項羽自己準備成就帝王之位,這些歸順的百姓理所當然成為自己的子民。活著的百姓自然能比死了的百姓產生更大的效用。然而,項羽卻不這麼認為。狹隘的仇恨迷濛了他的眼睛,凡是秦朝的一切,他都要摧毀。用強勢去令天下臣服,這其實和暴秦並無二致。

如果說這僅僅是他對咸陽城百姓如此,那就大錯特錯了。在起兵階段,幾乎每攻下一城,類似的一幕都要上演。這也就是為何人們總是認為他不過是一介莽夫,眼中僅僅盯著金銀財寶這些身外之物,而對成就一世霸業,黃袍加身成為一國之主的前景,並未多上心。

最令人大跌眼鏡的則是在咸陽燒殺搶掠之後,他竟然令大軍帶著搶奪來的財物浩浩湯湯的回到彭城。

彭城是其發跡的地方,但是卻並非鑄就都城的最好地點。而項羽回彭城同樣不僅僅是為了建都於此。

在《史記·項羽本紀傳》裡記載:“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楚霸王項羽攻佔咸陽後,有人勸他定都,可因為思念家鄉,項羽急於東歸,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明白了吧,項羽急吼吼的回鄉不過是為了在自己的鄉親父老面前炫耀一番。如此格局,又怎麼能夠成就大業?

如果說這只是他的人品存在障礙,格局不夠寬廣,那麼接下來他的做法簡直讓人目瞪口呆。

定都彭城之後,他便分封諸侯,並稱自己為西楚霸王。

論道理而言,當時天下幾乎項羽一家獨大,那麼不該是稱帝才對嗎?千古一帝的位置雖然沒有了,但是開闢一個王朝應該沒有問題吧?項羽竟然僅僅想做一個霸王。這還不算什麼,竟然開了歷史倒車,分封諸侯。和實行了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的情始皇簡直背道而馳。

開了歷史倒車的項羽果然沒坐穩幾天位置,一年後,十八路諸侯為了利益又開始了火併。天下再次陷入混亂之中。

所以,對於項羽而言,其衝鋒陷陣是一把好手,但是讓其成就帝業,卻著實難為他了。


Crazy歷史


除了鴻門宴,項羽還有很多機會殺劉邦,但他沒有。

所以鴻門宴不殺劉邦和他能不能稱帝沒關係。

他楚懷王都敢殺,秦王都敢殺的人,只是封自己做西楚霸王的人,胸無大志吧,心中沒有天下,只有楚國。怎麼能做皇帝,建立自己王朝呢。


國民往事兒


謝謝你的問題!

查閱《史記》等相關歷史文獻,通過分析秦末時期的相關記載,我覺得即使項羽在鴻門宴殺了劉邦,項羽也不會當皇帝。原因如下:

一、項羽沒有當皇帝的心思

實際上把秦王朝推翻以後,項羽團隊已經是實力最強的軍隊,當時就有資格稱帝,劉邦還不敢和他叫板。但是項羽卻選擇了分封天下諸侯,要衣錦還鄉當楚霸王,沒有聽韓生“

居關中而阻四塞”的建議。有人可能會認為當時還有個被尊為“義帝”的原楚懷王羋心在,項羽還好不好意思稱帝。可沒過多久,項羽就把“義帝”殺了,他還是沒稱帝。

由此可見,項羽的心思沒有放在當皇帝這件正事上。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史記•項羽本紀》

第二、殺了劉邦,漢軍不會亡,甚至可能會更強

去參加鴻門宴的人是:劉邦、張良、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以及其他隨從。鴻門宴上如果真的動起刀槍,這些人肯定都會玩完。雖然張良死的很遺憾,但是蕭何還在。要麼蕭何自立率領漢軍,要麼讓幼小的劉盈當漢王,自己攝政,總之,基本上蕭何說了算。劉邦在當皇帝后論功勞,把蕭何擺在了第一位,認為他是指揮牧羊犬的獵人。可見蕭何的能力非常強,而且韓信也是因蕭何的賞識而有用武之地。

另外,鴻門宴之後劉邦和項羽打的第一仗是彭城之戰。由於劉邦的驕傲自滿,又恢復到入關前的“婦女有所興,財物有所取”的放蕩狀態,導致五十六萬被項羽三萬人打敗,漢軍死了幾十萬人,屍體把河水都堵了

這一仗打的損失慘重啊,後面還是蕭何重新招兵買馬才振作起來的。所以說劉邦在鴻門宴之後拖了漢軍的後腿啊。由此可見,沒了劉邦,在蕭何韓信的帶領下,漢軍可能會更強。

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史記•高祖本紀》

三、項羽殘暴不公,眾人不服

他覺得礙眼,把“義帝”羋心給殺了,引起了眾怒。另外我覺得這也許是和范增鬧分歧的開始,畢竟是范增提出的建議立羋心為王的。後來項羽又殺了韓王,這讓諸侯們由之前的怒轉變成了恐慌、害怕,漸漸的,大家就想叛變了。於是,由齊王田榮公開造反引發的亂局一發不可收拾。

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為天下宰,不平。《史記•項羽本紀》

以上是對外,對內也同樣不公平,讓親戚朋友分得好地方,而打仗厲害的鐘離昧等人卻沒分到啥好處,最後連范增也跟他鬧掰了。

這些殘暴和不公平,都是項羽自發的天性,和劉邦沒啥關係。

四、總結

從以上分析來看,項羽自身事業理想不在當皇帝上;劉邦鴻門宴之後拖了漢軍一次大後腿;項羽對外處事不公,對內分贓不均。所以,如果鴻門宴項羽真的殺了劉邦,項羽的結局也不會變。

別人的好歹,不會影響你的成敗!想要成功,必須自身變強!

{吉橙加鹽 味道更甜}

創作不易,記得添加關注哦(´-ω-`)


吉橙加鹽


鴻門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的一次宴會。

宴會的雙方劉邦和項羽劍拔弩張,一度要到了火併的邊緣,但是最終劉邦通過自己主動獻出來關中之地和秦國的金銀財寶都給了項羽贏得了項羽的寬恕,項羽最終沒有殺死劉邦,並且把劉邦放了回去。

很多人都會說正是因為項羽這次放過了劉邦,才導致了最終項羽的失敗和自殺,也有人說項羽這次放過劉邦實際上是一種政治上的遠大見識,為項羽之後做到西楚霸王打下了基礎。那麼如果項羽殺害了劉邦天下的局勢又將會怎麼樣呢?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當時的項羽和劉邦的實力差距,項羽有四十萬人但是其中很多都是依附於項羽的諸侯,劉邦的軍隊雖然僅僅有十萬人,但是都是自己的嫡系部隊。項羽如果殺了劉邦,劉邦手下肯定不會願意,雙方肯定要大打一仗,這一仗的勝負誰也不敢於預料,因為項羽手下的那些諸侯的忠誠度確實值得懷疑,這些人後來很多都跟著劉邦反對項羽。

所以說雙方很有可能打的不可開交,這些諸侯也都回到各自的國家繼續割據,這時候反而會出現一種歷史倒退,那就是這些諸侯又重新建國,天下又變成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混亂局面。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劉邦手下擊敗了諸侯聯軍,這樣天下的局勢將更加混亂,項羽和諸侯們一旦戰敗,劉邦軍隊又失去了統帥,這時候誰也不能穩住天下的局勢,很有可能進入東晉十六國那種混亂的時期。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劉邦被殺之後軍隊一片混亂,劉邦手下的曹無傷等人控制了劉邦的軍隊,並且投降了項羽,但是項羽本來就是一個沒有政治眼光的人,即使殺死了劉邦,他也會分封諸侯。而且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明顯沒有分好蛋糕,導致了很多人都反抗項羽,劉邦沒有攻打項羽之前,項羽就已經被各方的叛亂搞得焦頭爛額了,這種情況下項羽想要真正能像劉邦一樣坐穩天下也是很難的。

可以說項羽在鴻門宴殺死劉邦雖然對於項羽可能是有害的,但是對於整個歷史的走向是好的,劉邦最終建立了大一統的漢朝,改變了割據混亂的局面。


口袋歷史聽棠


朋友們都挺喜歡項羽這個人,我也是喜歡他是個真爺們,喜歡歸喜歡但對於他能成就霸業,開疆拓土當黃帝這一點我感覺有點不可能,因為從各個歷史資料看,他都是一個自以為是獨立獨行,和誰都一副水火不相融點現象,有大智大謀,

如果讓他衝鋒陷陣絕對是一等一的高手,如若是安家定國確實缺少一些耐性,他和劉邦的格局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兩個人都是起義劉邦的隊伍越創越勇,人才越來越多而項羽在起義後每次戰爭中都爛殺無辜百姓,甚至屠城,燒殺搶奪給人民留下很不好的印象,失去很多人的愛戴擁護,從以上種種情況分析,他不可能當上黃帝,更不用說稱號了。




亮亮1116800485020


說到項羽,用幾個詞大概可以概括:勇武輕狂、胸懷大志、剛愎自用、任性多疑……項籍出身楚國沒落的舊貴族,戰場上的項羽驍勇善戰,豪氣蓋世,叱吒風雲。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以寡擊眾,全殲秦軍主力;楚漢之爭中,項羽破田榮、救彭城、救滎陽、奪成皋,一生大戰數十次,百戰百勝…在這些耀眼光芒的背後,卻又隱藏著他的諸多缺陷,項羽缺乏遠見,自持功高輕視諸侯,導致他缺少同盟,他又嫉賢妒能,不善於任用賢才,他還缺少戰略家的眼光,不納良言,屢次三番失去大好的機會!如果項羽在鴻門殺掉劉邦,他依然不會做皇帝,在後人的眼裡劉邦是個可以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梟雄,可在當時的項羽眼中,劉季不過是和其它諸侯一樣,對他絲毫構不成威脅的土雞瓦狗而已。當時劉邦的存在,並不能影響項羽對是否稱帝做出決策。項羽是一個悲情式的人物,又是一個矛盾體,在世人眼裡,他生性殘暴,憤怒時狂暴如虎,坑殺數十萬秦軍,憎恨時大肆屠殺敵方軍民,流放並殺死了主上懷王熊心。但另一面的項羽,他寬厚對待同伴,禮遇長者,他鐵骨錚錚,即使四面楚歌也打不到他,面對愛姬又柔情刻骨。項羽身上刻著很深的舊封建貴族的烙印,有時表現出近乎紳士君子的丰度,所以說即使沒有什麼力量去阻擋,他自己去稱帝的可能性也很小,他的內心裡,只想去做那個虎視天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他寧可在漳水河畔,一身征塵,踩著萬千屍骨,讓諸侯將相顫抖著膝行來見,也不願在王宮內庭,銷金帳中耗盡一生!如果說非要我們的英雄稱帝,那麼我猜想霸王所建立的朝代,也會近似東西周的社會制度,以分封制為基礎,圍繞著楚國在恢復舊有六國的同時,新增一些為獎勵功臣親信,而建立的小國。因為項羽從小開始,就被叔叔項梁寄予厚望,培養薰陶,立志恢復舊貴族的思想和統治,他不會將比較進步,以集權制為核心的封建帝制發展下去,而更可能令國家退回到僵化守舊的分封制。如果那樣的話,我想我們的霸王項羽,或者說皇帝項羽,只會因為逆勢而為,很快被各種崛起的新生力量推翻,淹沒在浩渺的歷史長河中…………



近似無限透明的藍1314


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中殺掉劉邦,他可能會建立一個國家,做他的西楚霸王,但仍然做不了皇帝,因為他的政治智商太低,戰略思考能力不足,他無法統領各路諸侯,跟他同時代的很多人在這方面都超過他,如張良,蕭何等。

但他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一個生命的舞者、一個永恆的鬥士,我跟崇拜他,所以我想在這方面多談一下。

他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他的失敗標誌著中國英雄時代的結束,自他以後,中國大地再無英雄,盡是流氓,地痞和奴才。

項羽的功績無與倫比,僅憑一己之力,鉅鹿之戰統合各路諸侯,三年時間,推翻秦國幾百年辛辛苦苦建立的萬世基業。

他是一個追求完美,追求極致體驗的生命舞者。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就像一道閃電照亮了整部二十四史,他的生命之光僅百餘年之後的冠軍侯霍去病可與之比肩。可霍去病的一生僅有戰功相伴,沒有親情也沒有愛情,他的生命是孤獨而單薄的。項羽的一生是飽滿的,熱烈的,奔放而又任性的,他追求極致的生命體驗,聽從內心的真實渴望。

據史記,項羽少時,觀秦始皇遊會稽曰:“彼可取而代也”,數年以後,他就幹翻了大秦帝國,取代了秦始皇的位置。鴻門宴,他本可輕而易舉剪滅劉邦,可他不願意做這種小人,他需要的是一場光明正大的決戰。

他對待江東部屬推心置腹,關懷備至,我一直認為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講老鄉觀念的人,成為西楚霸王之後,他的江東舊部全部重用,你說他狹隘也可以,反正如果有這樣的領導,我絕對願意跟他幹。

但是,我最為欣賞的卻是他謝幕的那一刻。我記得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讓每個同學上臺教一首詩,我教的就是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我一直在想象,當項羽辭別虞姬,將烏騅馬送與烏江亭長,回首面對劉邦千軍萬馬的那一刻,是何等地豪邁,悲愴與決絕!中華五千年曆史,男兒千千萬,能有幾人英雄如斯?

他又是一個永不言敗,絕不低頭的鬥士!秦國暴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項羽領江東八千子弟以響應;鉅鹿之圍,秦軍十倍,各路諸侯均作壁上觀,唯獨他毅然決然破斧成舟,以一當十,殺蘇角,虜王離,降章邯,一戰成名。彭城一役,他領精兵三萬,破劉邦五十六萬,跟他比,劉邦純屬一個流氓小人。

最後,中劉邦垓下之圍,明知將亡,他仍然突出重圍,反抗命運之神的不公,就算自刎也不給敵人折辱他的機會。鬥天鬥地鬥命運,他無所畏懼,他是真正的戰神,真正的鬥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