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84年裡發生了4次“玄武門之變”,絕大多數人只知道第一次

唐朝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皇帝自然是太宗李世民,他著手開創了第一個治世——貞觀之治。盛世大唐是從貞觀年間開始,而唐朝的政治動盪也從李世民登基開始。眾所周知,李世民是以秦王之身殺掉儲君李建成登上皇位的,那場改變歷史走向的“玄武門之變”也深刻影響了大唐帝國權力核心的穩定。這場“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經過多部影視作品的宣傳,已經為世人所熟知。然而在唐朝前期的歷史上,在玄武門所發生的政變遠不止這一次。

唐朝在84年裡發生了4次“玄武門之變”,絕大多數人只知道第一次

玄武門始建於隋朝,為其大興宮的正北門。唐朝建立後,原有的大興宮被改建為太極宮,北面開二道門。其中偏東的為安禮門,偏西的則是玄武門。玄武門地處龍首原高坡,在地形上成為了控制太極宮的制高點,再加上門上建有樓觀,所以這裡也是發動政變的“風水寶地”。有李世民這位雄主的帶頭作用,再加上玄武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所以唐王朝的多次宮廷政變都有著玄武門的身影。然而除了李世民發動的政變被冠以“玄武門”之名外,其他的幾場政變都沒有重複使用“玄武門”的名字。

唐朝在84年裡發生了4次“玄武門之變”,絕大多數人只知道第一次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705年2月20日),已經82歲高齡的武則天身體抱恙,以張柬之為首的一批擁護李唐的大臣開始採取行動,準備逼武則天還位太子李顯。張柬之與聯合的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羽林兵500餘人駐紮在玄武門外,同時派人去東宮請太子李顯。接到李顯後,張柬之等人率兵由玄武門進入後宮,先是在集仙殿將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處死,緊接著進入武則天居住的集仙殿包圍了她的病榻。第二天武則天便讓太子李顯代行處理國政,同時大赦天下。第三天,武則天正式傳位李顯,李唐皇室成功復辟。

唐朝在84年裡發生了4次“玄武門之變”,絕大多數人只知道第一次

這場政變雖然也是從玄武門開始的,但是在命名上,採用了這一年的新年號——神龍。所以這場推翻武則天的政變,被稱為“神龍政變”或“神龍革命”。奪回政權後,李顯並沒有勵精圖治,以至於大權被韋皇后和武三思把持。對於這一切,身為太子的李重俊自然不能坐視,便在景龍元年(707年)七月發動政變。李重俊先是率300羽林軍和300餘千騎殺入武三思府邸。在將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及其黨羽十餘人處死後,李重俊又殺入皇城搜捕韋皇后、安樂公主與上官婉兒。

唐朝在84年裡發生了4次“玄武門之變”,絕大多數人只知道第一次

韋皇后聞變後立刻裹挾中宗奔向玄武門,帝后登上門樓召羽林軍在門樓下護駕。李重俊等人殺至玄武門後,準備突破防守攻上城樓。不曾想,皇帝趴在樓檻上,親自對叛亂士卒喊話,引得士卒們倒戈相向,政變宣告失敗。這場發生在景龍元年(707年)的“玄武門之變”,被稱為“景龍政變”。轉眼間時間來到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軟弱無能的中宗皇帝李顯被皇后韋氏和安樂公主密謀毒死,韋皇后立幼子溫王李重茂為帝,欲仿武則天故事。這一舉動引起了相王李旦及其背後勢力的牴觸,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由此開始。

唐朝在84年裡發生了4次“玄武門之變”,絕大多數人只知道第一次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聯手姑母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李隆基率禁軍由玄武門殺入內宮,將韋太后及安樂公主處死,隨後擁相王李旦入宮。緊接著,太平公主逼即位不足一個月的小皇帝李重茂退位,李旦成功復辟為唐睿宗。這場發生在唐隆元年的“玄武門之變”,也以年號冠名,被稱作“唐隆政變”。從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到唐隆元年(710年)的84年間,李唐皇室內部一共在玄武門發動了4次政變,每一次都深刻影響了大唐帝國乃至歷史的走向。

玄武門之變、神龍政變、景龍政變、唐隆政變這4場政變通通發生在玄武門,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通通可以被叫做“玄武門之變”。然而只有李世民發動的那場被命名為“玄武門之變”,所以許多人也誤以為唐朝發生在玄武門的政變,有且只有這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