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原是徽州地區的,不管方言,還是徽派建築都是一脈相承,他們還想回歸故里嗎?

科技生活領域創作者


我是土生土長的婺源人,回答這個問題,不代表別的婺源人想法。

可能是從小受到爺爺的薰陶,在我們還是懵懂無知的年齡,他就和我們說:“我們是安徽人,可別忘了自己的故鄉!”

爺爺是純粹在婺源被安徽管轄的年代長大的,他對徽州情節特別深,雖然在被婺源改制江西管轄的幾十年後,依然戀戀不忘自己是安徽人。

那時候我們剛上學,就知道有這麼一句話,“寧為安徽人,不做江西鬼!”我們還不懂得這句話的意思,但婺源曾為徽州的部分,從此,就根深蒂固地成為了腦海裡不可忘卻的一種徽州情節。

九十年代的時候,猶記得第一次去屯溪坐火車,我們去飯館吃飯,老闆聽說我們是婺源人,馬上就說:“老家人來了!”態度特別熱情,加上風俗大都相同,除了語言不同之外,就覺得在屯溪就和我們在縣城沒有什麼區別,那時候的很多屯溪人根本沒把我們當外省人!

如今,徽州改名黃山,徽州這個當年曾經在中國大地,顯赫一時的稱謂,似乎已經被歷史的洪流逐漸淹沒了。

婺源在江西的管轄之下,還算很好地保留了徽州特有的風格,沒有被江西臨近的地方所同化,這是幸運的。

唯一的遺憾,隨著改革開放 幾十年過去了,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對於徽州這個名詞,顯得相當陌生,也絲毫表達不出那種像我們那一代人對徽州的親切感。

婺源也在這幾十年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經濟和沿海發達城市有很大的差距,但在內地來說,還算一般,老百姓過得也算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對於想不想回安徽已經不重要了。

況且,徽州都沒了,婺源人真要回歸的不是安徽這兩個字,而是徽州,婺源曾經的老家!








煙雨江南45280246


我是休寧人,和婺源就隔著一座山,我97年的,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沒有了徽州,我一直把婺源人和績溪人當老鄉,雖然你們績溪婺源不是我們黃山的,但是你們是我們徽州的,是我們一府六縣共同的徽州,你我都是徽州人,有著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房子,粉牆黛瓦馬頭牆,八仙桌,太師椅。等我孩子長大了我也會告訴他,我們都是徽州人,徽州人不分宣城黃山不分上饒,更不分江西安徽


國服沙漠之雕


婺源,最美鄉村婺源是劃給江西而秀美的,打造出一張最美鄉村的名片而出名,如果沒有劃到江西,我估計早就成了一個荒郊野嶺了,

徽派建築就是照搬了蘇南的白牆黑瓦和贛派民居的山牆, 江西的民居叫贛派建築,現在有部分人分不清主次,贛派建築是老子,徽派建築是贛派和蘇居的兒子。 徽州閉塞的窮鄉僻壤山溝裡,幾千年來,真能創造出優秀燦爛的文化?就是一些自大狂在煽情,山民心態使然。江西的民居叫贛派建築,徽派建築就是照搬了蘇南民居的白牆黑瓦和江西贛派民居的山牆,現在部分人主次顛倒了。贛派建築是老子,徽派建築是贛派和蘇居的兒子。

目前的行政區劃問題,大多在清末民初、民末共初政權換代之際以及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胡亂行政造成的,與民主科學行政、尊重傳統文化相離太遠,調整起來也並非你說的那麼難。

看到這些說要回徽州的,其實我是有點無語的,婺源人說話我鄱陽人聽得懂,還有就是現在的安徽省的人也有一大半是江西近幾百年移民過去的人。還回徽州,那意思就是我們江西也應該發動江西移民出去的人都回到江西的懷裡,把湖南湖北安徽四川雲南貴州都合成江西省算了。

婺源迴歸有難度是假命題,婺源劃江西,硬將其從徽州切割,讓其單立原生文化範圍外,與異於原體系的另一個體結合,,沒有難度嗎?當時上層考慮的是政治需要,而未及文化傳統考量。

說實在話,文化雖然是徽派,但我心裡還是希望在江西,江西對待徽派的態度上真的不是安徽可比的,大家有興致去景德鎮、餘干、鄱陽、德興等贛東北地區看看,幾乎都在大興土木搞徽派建築,都在脫貧攻堅路上建設馬頭牆、刷白漆、蓋青瓦,徽派文化在贛東北地區重現輝煌。而安徽在皖文化上越來越近,越來越緊密。故此,徽州6縣已成歷史印記。婺源在目前來看並沒有丟掉徽州文化,從自然形態而反而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與壯大,所以,所謂徽派不一定就是徽州六縣,而徽州鼻祖自己放棄改名黃山,就更沒理由婺源迴歸了。再說了,婺源從地理位置而言,屬於江西更合理。

第一是婺源人自己努力的結果,不要說什麼江西大力支持,江西大力支持怎麼就只有婺源冒頭?第二,徽州和黃山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假如說績溪和婺源與太平比,我們還是覺得績溪和婺源親切些。我們很少叫他們宣城佬和江西佬。這是文化傳承的基因。迴歸固然是好事,想回我們歡迎的。不想回我們也尊重。但是局外人就不要搞很多借口這個不可能那個不可能,一點都沒意思。

新輩已經產生五十年,而且對江西有感情,江西養母嘔心滴血撫養,早已忘記生母。養母對婺源不錯,婺源老百姓比婺源在徽州的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時代久遠,新輩沒多少感情!首先今日之婺源得益與徽派、徽文化的影響,沒有黃山(徽州)輻射哪有現在的婺源,看看德興、樂平相連的幾個縣為什麼旅遊業搞不上去?獨有婺源,再想想當年的廬山,再看看現在廬山,不同樣在江西嗎?

江南西道,包闊安徽省長江以內所有地區和浙江部分地區!徽北是吃麵的淮北文化跟南邊吃米的徽南是一個文化?還有江西的文化遠在什麼徽州文化之上!廬陵文化,臨川文化哪個不遠在什麼徽州文化之上?徽派建築天天說,徽派建築都是贛派建築風格的衍生品!今江西人還本末倒置的推崇什麼徽派建築!這不是文化的喪失嗎?江西有個皇家建築世家,江西永修 雷發達 家族 8代世襲御用,主設計修建有 圓明園 頤和園 故宮 這幾座夠分量嗎?少提什麼徽派建築在贛派建築面前真不值一提。

說婺源,就是徽州以前都隸屬於江南西道也就是說屬於江西,徽州已經不存在了,第四婺源從地理上看和周邊江西其他地區相處很融洽比黃山要親近,第五徽州文化婺源保存的好是江西的功勞不是安徽的。

其實婺源在江西很好,婺源話說的和我鄱陽話沒什麼區別,我們村有個人娶的婺源的老婆,有一個事情是很多人不清楚的,就是說婺源是徽文化,其實徽文化是受贛文化影響而來,這個可以查的,贛派徽派的房子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還有一個事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江西省也沒有安徽省,但是江西卻有一個國家叫著番國,也就是現在的鄱陽,那時候的鄱陽管轄的範圍是不小的包含了現在上饒九江南昌很多地方,也包含了安徽一大塊地方,其中宣城,還有徽州現在的地域,都是鄱陽管轄的。這個是有記錄的。還有就是現在的安徽人有很多人口都是江西以前的移民,不信現在大家聽聽安慶人和東至人講話。我鄱陽人幾乎聽的明白。

安徽有徽州六縣的5縣,江西只有婺源一縣,卻能把徽州文化做出名氣,以至於現在提到徽州文化讓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婺源。這才是安徽應該反思的,而不是去不切實際地去要求江西把婺源還回去。


歷史深度揭秘


我們姑且先不討論婺源為什麼劃給江西,換個思路,看看民國以後婺源地區著名的“回皖運動”,所謂“回皖運動”,顧名思義,就是要回到安徽。

1934年,國民政府正式公佈將婺源劃歸江西,由此引發徽商的強烈反對。民國時期,商人組織有很多,像商會、會館、不同行業的同業公會以及在外省的各地同鄉會。首先反對的就是這些商人組織,尤其是婺源旅滬、徽寧旅滬、安徽旅滬同鄉會以及上海徽寧會館的商人,他們強烈要求收回成命,言及徽州六縣千百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早已融為一體,不容分割。他們的反對最終引起了蔣介石的重視,故有《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令婺源縣政府文》,其核心意思是正值“剿匪”的關鍵時期,婺源與江西的浮樑、樂平、德興三縣地域犬牙交錯,且有兩條重要公路,均分隸兩省,不利於剿匪,所以婺源劃歸江西不容有改。因為蔣介石的強硬,“回皖運動”陷入低谷。同時,當時江西省長熊式輝和安徽省長劉鎮華都是政學系成員,是蔣介石的鐵桿粉絲,所以,“回皖運動”陷入低谷和他們也不無關係。此後,又經抗戰等,婺源始終隸屬江西。

1934年報刊《人言週刊》關於婺源改隸江西的討論

1946年,中華民國還都南京,國民大會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主張回皖運動的各團體均認為抗戰勝利,婺源劃歸江西的主要原因已經不存在了,所以均以國民大會為契機,準備以婺源回皖。為此,他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其一,成立專門的組織,即回皖運動委員會,下設總務組、宣傳組等六個小組;其二,組織婺源、徽州等在外的商人組織負責聯繫國民大會代表,希望在大會上提議回到安徽;其三,組織縣內各商人團體等籌集經費;最後,鼓動婺源縣各界以罷工、罷課等形式請願。聲勢浩大的運動最終引起了國民政府的注意,確切地說是警覺,國民代表大會召開在即,擔心這次的請願是別有目的的活動,但所幸江西省及婺源縣的報告均表明是純粹的請願活動,回皖運動遂得以繼續。最終在國民大會召開時期,引起了包括徽州籍胡適等的重視,由胡適提交了請願書,與此同時,婺源縣繼續進行罷工等請願活動,國民政府遂同意與1947年初派員實地勘察。1947年8月,國民政府最終同意將婺源劃歸安徽。並且,回皖運動影響的不僅是婺源,還有1934年同時劃入江西的福建光澤,也同時劃歸福建。

1947年報刊《地理教學》中婺源回皖的報導

後來,紅軍“二野”解放婺源,後來解放江西的“四野”進駐,為方便管理,遂將婺源劃歸江西,新中國成立時,婺源被江西接收,遂至今一直劃歸江西。

參考文獻

唐立宗:《省區改劃與省籍情結———1934 至 1945年婺源改隸事件的個案分析》

徐建平:《互動:政府意志與民眾意願——以民國時期婺源回皖運動為例》




南天彡


我要想講三點

第一點,難度問題。

這個問題涉及到省界調整的問題,就太大太大了。要知道省界的調整涉及面廣,是通著天的,沒有最高層的批准,是根本不可能的→_→

說到省界調整,至少有內蒙與黑龍江的加格達奇地區,以及河北廊坊的北三縣問題,這些哪一個不比江西婺源縣突出?他們都不動了,婺源縣能動得了嗎?

第二點,徽州的主體問題。

婺源縣是徽州六縣之一,他的傳統的母親是徽州。然而今天的徽州已經不存在了,叫黃山市。雖然兩者之間有一定的區劃繼承關係,但不能夠完全劃等號。讓婺源迴歸,在這之前還有一個徽州名稱的迴歸問題沒有解決呢?

第三點,黃山歸屬問題。

現在的黃山市,實際上管轄了五個古縣的範圍。徽州六縣只餘其四,除婺源劃歸江西,績溪縣劃給了宣城市。黃山市還管轄了一個以前不屬於徽州的縣,就是現在黃山市黃山區,古代叫太平縣,是屬於宣州(寧國府)的,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省宣城市。

如果要婺源迴歸,徽州六縣仍然沒齊,績溪回不回?同時,你不能搞雙重標準吧?太平也迴歸宣城?這一回歸不要,把黃山帶走了,這就麻煩大了。

綜合這些因素,婺源迴歸是根本不可能的。

現代社會不同於古代社會,中國現代的行政區劃格局是近代以來170多年逐步演化而成的,是以現代交通體系和工業格局作為基礎的,有其內在的合理性。歷史的倒車不可以重開,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對於故鄉的歷史有濃厚情節,但情節並不能取代現實。


萬里蜀江客


你是安徽人[捂臉][捂臉]?600多年前的明初,朱元璋的一紙“移民”政策,讓當江西瓦屑壩周邊的幾十萬人背井離鄉遷到安徽安慶、合肥一帶。有資料表明,現今安徽人的先祖,60%以上都來自江西。你如果家譜完整就該查一下你祖先到底是哪兒人。



美好的1997


江西省到吉安市泰和縣百分之九十老房子是徽派建築,江南特色。不要拿民國的資料說事。


我心問道


婺源人還是婺源人,不論歸哪個省管;想不想劃回徽州(徽州都沒了),婺源的山水田地綜歸還是婺源人的家園。在原徽文化區,類似婺源的景觀比比皆是,但除了高聳的黃山,其他無一揚名;婺源被人認知也是近二十年的建設發展和宣傳,此前卻是極度閉塞落後,默默無聞的地處深山幾千年。這說明了什麼?不在於婺源是什麼文化什麼風俗什麼傳承,而在於如何發掘如何保護如何經營!從這個意義上說,婺源現在的孃家——江西上饒功不可沒!


歲月如歌0318


婺源屬於古徽州,簡稱“徽”,歷史地理名稱,古稱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現歙縣徽城,前四個縣現屬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

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雛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後安徽之“徽”的來源,“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的首字,稱為安徽省。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

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主要內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程大位珠算法、徽派樸學、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州工藝、徽州刻書、徽州文獻、徽州文書、徽派建築、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

婺源是安徽南部,不同於安徽北部也就是皖北地區(皖北地區乞討人員比較多,但安徽歷史上皖北地區名人輩出,曹操華佗朱元璋,徐達,胡惟庸,等大批軍政名人)安徽南部是典型的江南人,以安慶人和徽州人為代表!(這裡才子佳人商人輩出,安慶一個地級城市竟然出了三十多個院士,徽州的休寧縣是古代狀元最多的縣,徽商稱霸中國商界三百年!)作為婺源人對徽州有著深厚的感情!江西總體不如安徽,但是婺源劃到江西后,江西對婺源也不差,大力發展婺源、讓婺源沒有落後於其他徽州地區!尤其是旅遊發展的特別好!


鍾正觀先生


把婺源從安徽劃入江西,把武夷山從江西劃給福建,都是歷史的原因。也有其深刻的道理在裡面,不是你我這樣的斗升小民可以完全理解和討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