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讀書最大的誤區是什麼?

靈智學君


最大的誤區就是: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很多人看到這句話的意思以為是:讀書可以直接的改變命運。好想讀了書出去別人就該給你一份好工作,你就該因為讀的書換很多的錢,否則就對不起你讀的這麼多書。

讀了這麼多年書之後,發現其實讀書不是用來改變什麼的。它是一種讓你更深入交流了解你所在的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並不適合所有人,甚至中國目前的教育模式有點畸形,並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有時候適得其反讓學生有了厭學情緒,家長有了出逃去國外的心理。

且不談教育方式,教育目的,最初的全民教育是希望所有人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樹立基本的人格和道德,有了這樣的基礎,就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能勝任的學科去探索。

而現在這個社會,新的信息太多,電商,直播,闢謠,外賣這些不相干的詞滿天飛,他都是現代人需要掌握的知識的一部分,書本上學不到。

只有將生活和知識融合和積累,樹立好的心態,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這才是讀書能給你的,等你有了這些,命運才會漸漸開始善待你。


流浪的金魚


相信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大學考試周時,身為學渣的你夜夜通宵,犧牲睡眠時間,用功複習,持續的考試將你折磨的憔悴不已,其他的學渣呢,有些每日按時睡覺,到點才看書,書看得也沒有那麼仔細,日子過得瀟灑滋潤。等到成績出來,他們卻分數遠高於你,你納悶、氣憤,感慨簡直沒有天理,他們就是僥倖才會分數高。其實他們的高分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他們雖然看書的時間短,但是他們的效率卻是很高。


那為何我們的閱讀就是低效的呢?


三個錯誤的閱讀認知幫你解開你這個疑問。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心理盲點,是指我們視而不見、考慮不周的東西,這些盲點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我們產生錯誤的認知和行為。事實上,對於讀書這件事,閱讀速度緩慢歸根結底也是因為我們存在關於讀書的心理盲點,也就是對讀書的認識欠妥。


第一,閱讀理念要麼沒有“包袱”,要麼“包袱”太重。


讀書沒有“包袱”,即沒有明確的閱讀目的。今天有時間,便拿起一本書翻閱,完全不在意內容是什麼,也不在意自己應該要從這次閱讀中取得什麼收穫,純粹是為了讀書而讀書。這種閱讀狀態就像駕著一葉小舟,漫無目的地漂泊在茫茫大海上,漂到哪兒算哪兒。看似每天花了不少時間,但真實的閱讀效果卻差強人意,經常讀著讀著,思緒便飄到了九霄雲外,不知作者所云,以至於讀到最後一行,又完全忘了前面的內容。於是只好返回閱讀、週而復始,讀書的速度自然快不起來。

讀書“包袱”太重,即閱讀是為了記住更多的內容。許多人認為閱讀就是把書的全部內容裝進腦子裡,因此在閱讀時總是想著將內容100%的複製下來。但如果閱讀的目的僅僅是記住一本書的內容,那麼閱讀就很可能會變成一件最沒有意義的事情。


回顧我們的閱讀經歷,那些深深打動你、給你帶來巨大影響的書籍,你真的牢牢記住了書中的大部分內容嗎?恐怕沒有。能夠給你留下深刻記憶、對你產生重大影響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兩個知識點,甚至是一兩個片段、一兩句話。更常見的情況是:讀完之後想不起來這本書具體寫了什麼,只記得“這是一本好書”。


我們要從“仔細閱讀”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因為無論你再怎麼仔細閱讀,大部分內容在將來還是會被你遺忘。法國作家達尼埃爾·佩納克提到過“讀者權利十條”,其中第三條就是“讀者在讀書的時候,有不讀完的權利”。每本書重點掌握它的精華,或者有價值的部分即可。閱讀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複製100%”的原文,而是“邂逅1%”的收穫。


第二,閱讀方法習慣“從頭到尾、逐字逐句”。


“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讀,是我們從小就被長輩們和學校教導的閱讀方法,以至於當我們拿到一本書,習慣性地就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所以很多人對於“怎樣算看完一本書”這個問題的回答多數是“從第一頁詳細地看到最後一頁”,但其實,逐字閱讀是速度最慢的閱讀方法。

因為根據人眼的結構,要想看清一個物體,我們的視線必須停止跳躍,停留在某一點上,然後像照相機一樣調整焦距,直至生成清晰的圖像。我們逐字閱讀的時候,需要視線在每個字上停留、聚焦,浪費大量時間。


逐字閱讀的人往往還有默讀的習慣,回憶我們的閱讀經歷,即使嘴巴沒有發出聲音,大腦裡也會有一個聲音無意識地把它讀出來。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閱讀路線往往是由視覺中心傳至說話中心,經發音器官發出聲音傳至聽覺中心,再由聽覺中心傳到閱讀中心,最後才開始理解文字意義。這個過程太曲折迂迴,費時又費力。


逐字閱讀除了讀得慢,還會分散閱讀注意力,導致“讀不進去”。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羅傑·斯佩裡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們大腦每秒鐘有意識處理的信息量是126個神經比特,逐字閱讀時,大腦每秒鐘差不多隻處理40個神經比特的信息,造成大腦的大量空閒。但是大腦是個非常勤奮的計算機,一旦空下來就會去處理其他信息,那你逐字閱讀的時候,你的大腦運轉的太慢了,它很容易閒下來,然後不可避免地開始分心、走神。這些分散注意力的行為,又會再一次阻礙你的閱讀進度。讀的越慢,越讀不下去,越讀不下去,讀的越慢,由此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不建議逐字閱讀和默讀,而是要培養“眼腦直映”的快速閱讀方式,由眼睛識別完文字後,直接把信息傳到大腦的理解中心。它的速度很快,需要眼睛每次停留時捕捉更多的信息,減少對焦次數。


第三,閱讀層次太低,沒有深度閱讀


基礎閱讀只是簡單地瞭解文字意思,深度閱讀需要體會概念背後的原理,不斷提高視角以及看問題的能力。


比如同樣是閱讀《追風箏的人》,只能做到基礎閱讀的小學生,讀完會興高采烈地跟你講,書中有兩個少年,哈桑和阿米爾,他們小時候在一起玩,他們放風箏了,玩得很高興的,然後關係又變差了,他們就不在一起了……而讀完這本書的成年人可能會進一步思考:是什麼造成了兩個人最後這種結局?他們會考慮到歷史、宗教的關係,會分析人性的弱點,感受作者寫書時的心境,他們還會結合自己的經歷,進行一系列的思考。這就是深度閱讀,做到了深度閱讀,才能真正沉浸到作者的世界,與作者產生共鳴。從長期來看,如果你經常進行深度閱讀,你的思考會變得更深刻,你對世界會更有自己的觀點,同時你也會加快對其他書籍的閱讀速度,提高理解深度。


談判專家詠哥


你好,我是一個文憑不高的全職寶媽

在上學期間我的學習也不是很好。多讀點書是非常有好處的,如一個人他的學習很差,要是讓他上完高中、大學後,他的素質跟沒上高中大學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我認為上學沒什麼誤區,重要的是要按照自己的理想來


王超妹


就是認為書讀的越多以後工作越好找 中國教育一大誤入就是認為只要讀書才有出息 紙上談兵大於實踐操作 為什麼非要到大學才出來實踐 為什麼到了大學才可以選自己想要的東西學 一個孩子想象力是從小對事物的好奇產生的 知識在實踐中知道的才老靠 我想問問大家自己在讀書時的知識還知道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