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單反5個月了,用的是全畫幅的機器,現在進入了迷惘期,不知道要用單反去創作些什麼東西。希望給些指點?

馬鵬堃


如果你想吃攝影這晚飯,你就要先認認真真的系統的學習攝影方面的知識,確定你的發展方向(風光攝影?人像攝影?民俗攝影?……),多看攝影大師們的作品,還要不斷的去實踐。但是,現在不論是攝影的專業人士還是攝影愛好者多如牛毛,而且其中的很多人的攝影水平還是相當高。因此,要吃攝影這碗飯不是那麼容易。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你是以攝影為業餘愛好,也是建議你去學習一些知識,多看知名攝影師們的作品,並且在日常拍攝中不斷的發現不足才能不斷的提高。與吃攝影飯不同的是,作為業餘愛好沒有壓力,自己高興就好。

不論是做專業攝影師還是業餘愛好,要拍出好作品的關鍵不在攝影器材,也不在被攝主體,而是攝影人自己。你要具有與眾不同的發現“美”的敏銳的目光,和捕捉“美”的能力。“美”不單是被攝主體的外在,也是其內涵。

自己要對自己有個客觀評價,是否能吃這碗飯。


明天比今天老


14年買的單反,70d套機,當初小白一個,除了會按快門其他一概不懂,很單純的就是因為兒子出生,所以買來拍娃用,用了沒半年,懂點皮毛,開始學手動了,什麼三腳架痰盂餅乾頭的,懂了殘幅全幅後,開始用力倒騰了,5d2機身配痰盂,存到錢上了2470,後來慢慢就是湊齊大三元,閃光燈,各種濾鏡,當時我老婆還做點澳代,所以買了各種補光燈什麼亂七八糟的,總之錢沒少花,然後我兒子上幼兒園開始就越來越少給他拍了,也不知道是懶了還是對拍照沒興趣,機器就一直吃灰,千年難得會拿出去拍,拍也就一直光圈優先,現在基本就手機拍拍,雙十一入了11pm和大疆mini,無人機買來到現在還飛不起來,住在禁飛區,想飛要跑郊區,現在又有點後悔買這東西了,總結就是不差錢的就什麼都無所謂,其他人不是靠攝影吃飯的話,個人感覺一手機基本足夠日常記錄了,加個無人機能有手機拍不到的鏡頭就足夠了


一本正經的油腔滑調


拍什麼沒有怎麼拍重要,這事我是這麼理解的

圖1,我家廁所水龍頭

圖2,濱江道星巴克

圖3,星巴克門口

我重新拿起相機學習一個來月,因為外出旅遊手機遇見瓶頸,再好的手機也拍不了大景深,所以又開始搞單反,我就是個入門殘幅機








小胖一家去旅行


想當初記得自己買第一個單反的時候也是一時興起,買回來後玩了一段時間就覺得不知道拍些啥了,後來隨著對攝影瞭解的深入,才又重新拾起對攝影的興趣。下面我來分享一下作為一名攝影新手,如何去拍攝創作的一點點經驗。

1.如果你買在的是一臺全畫幅的單反相機,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具備成為一名專業攝影師的硬件基礎。我個人建議是先不要著急去拍攝創作,而是把相機的操控以及攝影的基礎知識吃透,為以後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如果你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學習的差不多了,那麼就可以開始進行拍攝創作了,拍攝還是建議先從簡單拍攝開始,例如拍攝一下自己的生活細節,或者拍攝街頭風光,具有人文情懷的一些鏡頭等等,因為這些鏡頭往往伴隨一定的樂趣,同時對於光線的變化的也可以比較好把控。

3.隨著拍攝的深入,就可以慢慢的嘗試拍些有一定難度係數的鏡頭了,比如用三腳架和慢門拍攝風光,或者是拍攝逆光的鏡頭,以及棚拍等等,如果感覺拍攝難度比較大,建議找一位攝影水平好點的前輩帶一帶,這樣提升的速度肯定會快一些。

4.在拍攝期間我覺得有一點非常的重要,就是我們要珍惜每一次的拍攝機會,多與人溝通交流,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有機會結交一些圈內好友,同時還會獲得更多的拍攝機會,路肯定會越趟越廣,越走越寬。

最後,成功的背後,是不斷的堅持和努力。攝影也一樣,沒有人一開始就會是攝影大咖,大家都是靠不斷的學習理論知識,不斷的拍攝創作才成長起來的,所以,小夥伴們,為了自己也能成為一名攝影大咖,加油努力吧!


清靈STUDIO


2016年入手了佳能5D3,陸續也購置了愛死小白兔和35定,相機包三個,腳架,閃光燈都添置到位。堅持每天一小時的學習泡壇,也拍了一些自己認為不錯的作品。原以為就這樣一直拍下去了,誰知手機市場異軍突起,如果只發朋友圈用,目前手機拍攝的與相機拍攝的已經不相上下,甚至還有過之,今年入手華為p30,畫面色彩細節都比相機要出色,手機芯片和軟件算法很厲害了。但是!!!我不會捨棄相機,出門還是不厭其煩的背上,哪怕只帶一個鏡頭,透過取景框,調節相機參數,摒棄按下快門,不斷變換角度構圖,都是手機不能代替的感覺。尤其導出照片整理當日收穫時,用24寸顯示器放大看細節時,相機片子的優勢一下就凸現出來。買了相機,就時常玩玩,做為愛好,可以玩到老。用相機入門,輕鬆玩轉手機攝影。反之未必。一點感受,與大家分享。附兩張片子,分別是相機和手機拍攝,好壞不論,差別自找。




A點亮心燈


不要相信什麼手機革了單反的命,這類無知的蠢話。

稍有單反常識的人就會知道,其實,目前最尖端、像素最高的手機,也拍不贏20年前200萬像素的單反效果。

單反最大的優勢,就是感光片(相當於底片)面積大;而且可以運用鏡頭玩景深;其成像的光影層次感,也是手機無關相比的。

這個優勢,是由單反相機光學成像系統的特性決定的。單反的感光片(相當於底片)很大,尤其是全畫幅單反,其感光片,比手機的大出N倍。在專業單反面前,手機那點感光片就像玩具,因此,儘管手機像素越來越高,但抵不過人家單反的“底子厚”啊!

攝影是光影的藝術。手機受限於其尺寸、厚薄、重量,沒有條件使用大面積的感光元件,而相機的底片越大,其成像越清晰,細節就越多,所謂“底大一級壓死人”啊。

其次,單反是“真景深”,手機是“假景深”。單反相機是用調解鏡頭的遠近與光圈大小來控制景深效果(虛化效果),是一種純光學的景深,是照片拍攝之前的景深,攝影者是可以通過取景器預覽,運用調節鏡頭來精準掌控照片的景深,控制成像細節,進行前期調節與創作,滿意後再進行拍攝,拍出來的照片也是與取景器預覽的效果一模一樣,所見即所得。

目前,手機的景深,都是用多個鏡頭拍攝多張照片,然後運用手機的處理器與軟件,後期模擬合成的“假景深”,是用多張照片合成一張。相當於後期PS出來的景深。在手機小圖看看還行,一旦放大,那是慘不忍睹的啊。比如拍攝花朵,可以沿著景深邊緣,看到如同鋸齒一樣的電腦合成痕跡。還有因為電腦軟件誤判,形成的合成景深的PS痕跡。(可以參考下圖,筆者用手機拍攝的景深圖,放大的細節)

手機便攜,簡單易用,但畢竟不是專門為攝像、攝像而設計。玩光影效果,其成像單元是需要一定空間,一定體積的。一個好的鏡頭,往往由十幾片凹凸鏡精密排列組成。

手機與單反的區別。就像放大鏡與顯微鏡的區別。一個簡單便攜,一個是專業設備。

手機如果不提升光學成像系統,不增大感光片,是永遠無法與單反相比的。但提升了,就成了單反,或者微單。




科普平論猿






蘇哥849


五個月的時間太短,你根本就沒有了解你相機的長處,好像你更容易看到別人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長處,你再用五個月的時間好好了解你的相機和你的鏡頭,先了解一下手機拍照的缺點,你就不會再迷惘了。要進行哪個方面的創作?還要看你手裡的鏡頭,你身邊的資源。比如說上海有個小夥是塔吊司機,那他的資源就是可以在很高的高空中進行拍攝,你也可能會說我身邊沒有任何資源的,沒有好看的風景,沒有公園,沒有美女。其實這個世界從來都不缺少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下面這個海鷗是用70/200拍的,這是1000多萬的像素,但是細節可能手機比不了的



行走中的令狐


買單反5個月了,用的是全畫幅的機器,現在進入了迷惘期,不知道要用單反去創作些什麼……

題主所說的這個問題,我覺得大部分初學者都遇到過。剛開始把單反買回家的時候,可能會比較新鮮。一旦新鮮勁兒一過,往往會陷入迷惘期。





這種情況很正常,其實這就是攝影中經常會遇到的瓶頸。作為初學者,經過了一陣子的撒網式拍攝以後,其實多多少少已經對攝影有了一定的認識。悟性好的攝影者,可能很快就會明確自己發展的方向,悟性稍差的攝影者,可能會繼續陷入迷惘。





攝影是一門長期的藝術,是需要攝影師不斷的實踐總結,沉澱突破的藝術。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剛玩三五個月就像有所成就,未免有些太急躁了。






這個時候其實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多看看別人的優秀作品,多學習學習理論基礎,多掌握一些攝影技巧,或許就能找到突破口。當然這時候我們也可以嘗試更換一些鏡頭,從照片的成像素質或者藝術效果上尋找一些突破。





每個人對攝影的理解不一樣,學習的方法與過程也有所不同。每個人對攝影瓶頸的突破方式也不同。但是請記住,一定要堅持下去才能獲得成功。





好了,關於這個話題就簡單的聊到這裡。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蘇州三憶影像。


蘇州三憶影像


凡事有個過程,先要學習攝影的基本技術,人的視覺(物)效果與通過鏡頭產生的效果是有區別的,說到攝影創作這一層,各人的審美能力高低不一,除了“天賦”,更多的是日常的努力學習與勤于思考來提升自已的能力,多欣賞各類優秀的攝影作品,甚至於美術作品,也能從中獲益,好的攝影創作全憑眼界與想法再加上表達方法與美好的形式,這決非三言兩語能說明白的,得靠“修煉”,多與高手交流也能受益。有的攝影愛好者巳拍了幾年、甚至二、三十年,但是好多人基本的能力都不具備,例如,構圖、用光都十分拙劣,儘管拍了這麼多年,發出的圖片就像初學者,走了彎路就難有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