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名“新基建”後,造充電樁的熱度似乎比造新能源車還高。3月23日,宜昌市與中國燃氣以視頻連線方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中國燃氣將向宜昌投資11.52億元,用於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充電樁項目。
除了充電樁,中國燃氣本次投資總額為73億元,包括三峽區域總部及能源裝備製造基地、鄉村分佈式能源微管網及其裝備製造基地、宜昌生物產業園供熱等七大項目。其中最大單項投資為暖居工程及暖通設備生產基地項目,投資總額30億元。
投資充電樁的11.52億,具體將用於建設公共交通行業、旅遊行業、物流行業三個領域。計劃在3年內建設2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以及27.6萬個電動自行車充電樁。
燃氣公司造充電樁並不是頭一回。2016年上半年,華潤燃氣公司就和杭州公交充電樁項目成立了合資公司;2018年,南昌燃氣在洪北嘗試“加氣+充電”模式。此外還有數家燃氣公司傳出過跨界充電樁的緋聞。
雖然燃氣公司造充電樁,不像電網、兩桶油那樣順理成章。但其商業邏輯也存在合理性。首先是同屬能源行業,燃氣公司也需要新的增長點。充電樁產業想象空間大,且受到國家政策鼓勵,對於多數是國有性質的燃氣公司具有天然誘惑力。另外,燃氣公司有充氣站和小區資源。造充電樁,可以把現有資源更充分利用起來。
有投資機構預測,搭上“新基建”風口後,充電樁市場規模可能達萬億級。工信部、發改委等政府部門已多次強調要加快新基建建設。海南、北京還出臺了充電樁補貼政策。難怪眾多企業試圖在充電樁領域分一杯羹。3月,國際巨頭ABB收購上海聯樁加入戰局。
充電樁投資熱情高漲,自然有利於新能源產業發展。只是希望企業“大建”的同時也能“大治”,提高每個充電樁的使用效率和技術含量。否則,為節省能源而建的充電樁,反而可能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閱讀更多 人民日報數字傳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