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積極浪漫主義小說,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里程碑式代表作,其瑰麗的想象,奔放的語言,對真善美的熱烈追求,將積極浪漫主義文學推向了文學史上的至高點。

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講述了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絲美拉達。

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愛絲美拉達捨身而死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那麼,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是如何運用積極浪漫主義手法對權貴階層進行無情反諷,借主角悲慘故事給大眾以啟迪的呢?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1,雨果高明的寫作手段,把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比較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在描寫形式上喜歡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抒發對理想世界的一種熱烈追求。

濃郁的主觀感情色彩使得人物形象愛憎分明,鮮活生動,美與醜,善與惡等各種矛盾事物的高下對比,極大限度的彰顯了追求真善美,鞭策假惡醜的小說主題。

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和強烈的戲劇性,更容易反映出十九世紀巴黎權貴對底層的殘酷壓榨,以及普通人在那個腐朽時代裡堅持內心追求的艱辛。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手法塑造出生動人物形象

小說開篇是眾人在巴黎聖母院司法廳大舞臺前,等待觀看有紅衣大主教出席,為迎接他心中鄙視的外國使節而安排的戲劇節目。

在紅衣主教未到場前,平時飽受欺凌的底層們大肆張狂的抨擊著所有人,但紅衣主教進來時的一聲響,立即讓喧鬧的現場陷入靜寂之中。

即使聖·若望教堂所有的鞭炮一起炸響,即使二十張弓箭集體開弓射擊,即使畢利炮臺名聲在外的蛇形炮蛇形炮圍城巴黎時——1465929日星期天,它一炮炸死了7個勃艮第人,即使聖殿門倉庫裡全部的火藥都被引爆,以上種種產生的聲響,都不如此時這一聲波旁紅衣主教大人駕到

讓甘果瓦更為震驚。

一連四個氣勢磅礴的排比句,誇張而又形象的表現出當時權貴階層帶給普羅大眾的無形壓力。

緊接著,在外國使節團隊進場時,竟然有個買襪子的商人一起上臺來,紅衣主教頗感丟臉,他的狡猾幕僚想讓報幕員稱這小商人是個書記員,卻遭到他本人嚴詞拒絕。

不對!他聲如雷鳴地吼叫著:我,雅克.科珀諾爾,是個賣襪子的,你聽清了嗎?我是個貨真價實賣襪子的,這有什麼不好?大公先生不止一次到我店來買他那高貴的手套哩!全場頓時爆發出一陣笑聲和掌聲。

這段誇張搞笑的情節,有力的諷刺了巴黎上層社會人物的虛偽,及其對底層民眾的冷漠與鄙視,全場爆發的鬨笑和掌聲,則反映了底層人們內心深處對平等的渴望與期盼。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抒發對理想世界的一種熱烈追求

小說女主角愛絲美拉達是個心地善良,貌美如花的吉卜賽姑娘,雖然生活貧困居無定所,但一直保持著對生活,對真摯愛情的熱烈追求和嚮往。

她把人們給她的賞錢,分給窮苦的孩子們,並對他們說:

把這些錢全部拿去,你們去過節吧!孩子們問她:那你怎麼辦?她說:別管我,我天天都在過節。

她給遭受鞭抽打的加西莫多送去解渴的泉水,為救流浪藝人的命跟他做名義上的夫妻,不慕權貴,數次拒絕副主教克洛德的明暗追求與威脅,以致被他陷害致死,在即將被執刑前還幻想著花花公子弗比斯的愛情。

這聲音正是她心心念唸的弗比斯..夏託佩爾。

愛絲美拉達一聽,頓時思緒翻騰到難以言表,他就在這兒!她的心上人,她的靠山,她的保護人,

她的庇護所,她的弗比斯!

她一躍而起,母親還沒有來得及阻攔,她已經衝到窗洞口,大聲叫道:“弗比斯!救救我,我的弗比斯!”

可弗比斯已不在那兒,他早策馬繞過刀剪街的拐角處離去了。

一個熱愛生活的天真少女,慘遭封建王朝和教會迫害而死,還有什麼情節比這更能彰顯作者反封建,反教會的民主精神和積極求變的人文精神。

浪漫主義文學有兩個分支,一個是消極浪漫主義,從保守的立場批評啟蒙思想和資本,一個是以《巴黎聖母院》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支持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要求進一步改變現狀。

雨果在此運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手法將一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再現到讀者面前,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生動活潑的十五世紀巴黎眾生相。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2,雨果把視角放到巴黎聖母院,凝聚、對比,從而反諷當時社會,給人們以鞭策

巴黎聖母院,這座擁有一千多年曆史的大教堂,不但是法國建築史上的偉大奇蹟,更是法國幾代王朝“政教合一”統治的神聖象徵。

但就在這樣一座堪稱神聖的地方,卻上演了一幕幕的滑稽醜劇,自視神聖莊嚴的教會,卻將集美麗與純真於一身的吉卜賽女郎視為邪惡而送上絞刑架。

巴黎聖母院裡那些規矩,市區那種偏見,偏執在小說裡面非常重要,從寫作手法上來講它是小說情節線索的集結點。

巴黎聖母院在小說中是巴黎上層社會的代表,而副主教克洛德又是巴黎聖母院的代表,他的言行不一,陰險殘忍就是雨果對權貴階層的真是寫生。

在巴黎聖母院長大,把這裡視為他慈母的加西莫多,是巴黎最底層的代表,他們兩人關係的發展與結局,正是巴黎權貴上層與底層的發展必然。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副主教克洛德與底層敲鐘人加西莫多的對比

一個大腦袋,紅棕色頭髮豎起,兩個肩膀之間聳著一個偌大的駝背,與其相對應的是前面雞胸隆凸,大腿與小腿七扭八歪,不成個架勢,兩腿之間只有膝蓋才能勉強併攏,從正面瞧就像兩把接合在一起的月牙形大鐮刀......這純粹是打碎後又胡亂焊接起來的一個巨人。

以上就是男主角加西莫多的出場,極其誇張的描述令人物栩栩如生,彷彿就在眼前晃動,與愛絲美拉達的美麗活潑形成鮮明對比,像極了天使與魔鬼。

加西莫多在被眾人耍笑鞭打時,是個粗鄙又可笑的可憐蟲,但在搶救即將被執刑的愛絲美拉達時,一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強悍氣勢,義無反顧的像個超級英雄。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反觀莊嚴持重的克洛德,在被愛絲美拉達的絕妙舞姿喚醒埋在心底的慾念後,一邊對她美貌垂涎不已,心生齷齪,一邊又對她出格言行大加貶斥,令女孩對他越發反感。

為排遣心中的煩悶,他到廣場上驅趕正在叫賣的攤販,聲言不準在教堂前面胡鬧,雖然表面上依舊維持著冰山一樣的尊容,但內心早已翻江倒海,夜思不寐。

克洛德慾火中燒無法入睡,因為牽著小山羊的愛絲美拉達還在教堂門前的廣場上唱歌。他高聲對自己說:在人世間我只有痛苦。她長得那麼美,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舞跳得那麼好,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能夠使人發瘋,難道是我的過錯?他實在無法自制:去!他命令卡西莫多去把她抓來!

克洛德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權貴階層的代表,而加西莫多是個醜陋殘疾,連普通人都敢肆意耍弄的底層的底層。

平時儀態祥和,道貌岸然的克洛德,暗中萌生了對愛斯美拉達的強烈佔有慾,數次表白遭到她拒絕後就施展陰謀詭計,最終將可憐的女孩置於死地。

而醜陋粗鄙的加西莫多,為報答愛絲美拉達的“滴水之恩”他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將她從絞刑架上搶救出來,百般呵護照料,並對她萌生了純真的愛情,直至殉情而死。

現實中他們是收養人與被收養者關係,是主人與僕人關係,是賞賜與敬仰關係,但在面對摯愛時,前者是得不到就毀滅,後者是不能同生,但求同死。

本該為仁愛化身的主教,為一己私慾殺人陷害,無所不用其極,醜陋卑賤的敲鐘人卻不惜生命搭救對他有滴水之恩的女孩,故事情節如此設置,不僅是他們個人情感私德的對比,更是對當時的權貴階級自私殘忍的無情反諷。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捲走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正是浪漫主義小說的魅力所在。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克洛德矛盾內心與殘忍言行的對比

人是什麼?是神性與獸性的混合體。

克洛德因職業需要而過久地將自己置於神性狀態,所以獸性的一面就折磨他,讓他瘋狂,一方面對自己信仰的坍塌痛苦不已,一方面又對愛絲美拉達的美色念念不忘,慾火焚身。

求愛不成,嫉妒使得他對與愛絲美拉達幽會的菲斯比痛下殺手,然後嫁禍給可憐的女孩,再以救命之恩迫使她就範。

對感情一向執著的愛絲美拉達堅持愛著菲斯比而拒絕他,惱羞成怒的他遂下定決心,他得不到的別人誰也休想得到,至此他已經完全拋棄神性,被邪惡獸性佔領。

教士瘋也似地把她緊緊抱住,縱聲大笑起來,那笑聲令人毛髮悚然,他說道:“那又怎麼樣?我一定得到你不可,我有個巢穴,我要把你拖到那裡去,你將跟我走,也只能乖乖跟我走不可,要不我就把你交出去。

美人兒,你只有兩條路可選擇,要麼屬於我!要麼死!屬於這教士!屬於這叛教者

!屬於這殺人犯!你這瘋女人!要麼進墳墓,要麼就進我的床幃!

克洛德並不是天生惡人,他也有過愛心,收養弟弟和被遺棄的加西莫多,但教規逐漸使他人性異化。

愛絲美拉達的出現,使他的信仰出現危機,儘管他認為這是魔鬼作怪,會將他帶入地獄,但他仍然無法抗拒這一誘惑。

在副主教地位和權力中燻蒸已久的他,已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去愛一個女孩,一旦目的不能達成,妒忌便變成了可怕的迫害,雨果通過這個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深刻表達了權利荼毒人性的批判主題。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3,雨果的鐘聲——巴黎聖母院鐘聲——是他對世界的警示和啟迪

巴黎聖母院是鳥瞰全城的最好去處,站在此處可以將全巴黎的繁華落寞,三教九流盡收眼底,從這意義上而言,聖母院就是觀察當時巴黎,乃至法國社會的一個真實窗口。

而鐘樓又是在聖母院俯視全城的最佳駐足點,發生在這裡的悲歡離合可以看做是巴黎社會的縮影,對於教堂的鐘聲,雨果在書中做了淋漓盡致的描繪。

激情澎湃的鐘聲,在他筆下一度承載了巴黎底層的渴望和希冀,意蘊悠長的鐘聲最後成為他對世界的警示和啟迪。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鐘聲是巴黎底層代表加西莫多的無限期望

加西莫多是個可憐的殘疾孤兒,被主教克洛德收養後,把聖母院當成他的慈母,聖母院鐘聲是這個可憐聾啞人唯一能聽到的聲音,也是他全部感情寄託。

鐘聲轟鳴的日子裡,加西莫多那興高采烈的樣子是難以想象的。

只要副主教一放他走,說聲去吧!”他便連忙爬上鐘樓的螺旋形梯子,速度快過任何人,他氣喘吁吁地一頭鑽進那間四面懸空的大鐘鍾室,虔敬而又滿懷愛意地把大鐘端詳了一會兒,柔聲細氣地對它說話,拿手慢慢摸了摸,好象它是一匹即將騁馳的駿馬一般。

他因要勞駕它而感到心疼,這樣一番愛撫之後,他隨即呼喊鐘樓下一層的幾隻鍾,讓它們先動起來,這幾隻鍾都懸吊在纜繩上,絞盤軋軋作響,於是那帽蓋狀的巨鍾便緩慢晃動起來。

加西莫多心跳的厲害,兩眼緊盯著大鐘擺動,鍾舌一撞上青銅鐘壁,他爬上去所站著的木樑也隨之微微震動,加西莫多隨大鐘一起顫抖起來,他狂笑,喊叫道:“加油呀!”

加西莫多對鐘聲的喜愛,對聖母院的依戀,就像流浪藝人格蘭古瓦對他劇本能如實上演的期盼,就像奇蹟宮廷的乞丐們對每天能討到果腹食物的期盼,就像愛絲美拉達對遇到真心愛人的期盼。

這些巴黎底層的願望相對權貴階層來說,渺小而卑微的不足一提,但即便如此他們的期望也將會全部落空,成為永遠無法實現的夢。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鐘樓上發現的命運二字是一次鐘聲預響,暗喻了故事結局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的序言裡說,數年前他在遍索巴黎聖母院全上下的時候,在兩座鐘樓之一的黑暗角落裡,發現牆上有這樣一個手刻的詞:ANAГKH,幾個大寫的希臘字母受時間的侵蝕已經發黑,深深陷入石頭裡面。

詞語所蘊含的宿命、悲慘寓意深深打動了雨果,後來因建築師們的刮磨,字跡蕩然無存,這個希臘詞語的意思是“命運”因這詞語而誕生的小說就是《巴黎聖母院》。

每個人的命運本該由自己掌握,但生在那個腐朽時代的加西莫多與愛絲美拉達們,在擁有了自己的渴望與追求後便註定了悲劇結局。

就像加西莫多說的那樣:“我的不幸正因為我還是過分的像人,我情願完全是一頭牲畜,向這隻公羊一般。”

與此同理,愛絲美拉達假如不堅持追求真愛也不會被花花公子菲斯比欺騙,更不會墜入克洛德的陰險陷阱。

不是愛絲美拉達和加西莫多們不該追求理想,而是生在那個時代的底層,並沒有被賦予平等追求的權利,他們的自由,他們的渴望都掌握在權貴階層手裡,他們被權貴階層視為沒有任何情感需求的僕人與奴役。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加西莫多和愛斯美拉達不可分開的遺體,兩個孤兒之死是對巴黎底層敲響的長鳴鐘

加西莫多和愛絲美拉達雙雙赴死的結局是《巴黎聖母院》全本的高潮部分,小說在此戛然而止,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故事結束了,把全部的淚水與思索,反省與啟迪留給了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們。

從絞刑架上解下來的愛絲美拉達屍體,被人們放在蒙孚貢大墳窟裡,卡西莫多找到她之後,靜靜地躺在她身旁。

兩年之後,人們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的屍骨,當人們試圖分開他們時,屍骨便化為塵土。

愛絲美拉達對真愛的追求實現了,雖然在她死後才得以實現,加西莫多在把克洛德拋下鐘樓那一刻就開始了絕地反抗,最終跟愛人相擁死去的他,用生命對巴黎權貴階層進行了無聲的控訴與反抗。

《巴黎聖母院》這部浪漫主義文學史上的輝煌鉅作,之所以歷經四百年長盛不衰,正是由於它把普世大眾的悲歡離合深深關心,讚揚積極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諷刺並痛斥權貴階層對底層的壓榨迫害,以愛絲美拉達與加西莫多的悲劇故事給世人敲響了歷久彌新的長鳴警鐘,尊重善良,對同類也要善良,對生活和世界充滿愛


《巴黎聖母院》:雨果積極浪漫主義的反諷和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