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一章該如何理解?

用戶681125918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如果說《道德經》是一座豐富的寶藏的話,那麼《道德經》第一章就是打開這個寶藏大門的鑰匙!而且是唯一的一把鑰匙!後面的八十章都是在這第一章的基礎之上得以闡述發揮的!

對於古代聖賢的經典,我不敢冒然解釋,這裡只是自己的一些膚淺見解而已!

什麼是道?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諸子百家都喜歡闡述發揮的一個主題。每個學派都認為自己找到了道的根源,發現了道的真諦!但所有這些“百家論道”的陳述,碰到偉大的老子立馬就變得黯然失色了!

因為老子將“道”引向了無形!

“道可道非常道”!凡是能夠講說的道都不是恆常之道!所謂的“名”亦是如此!

我們如果要想了知老子心中的道,必須先搞清楚“無”和“有”的概念!

什麼是“無”?世間一切萬物未曾開始出生的狀態就是無!記住!“無”是萬物未曾開始出生的狀態!這個太重要了!

什麼是“有”?那個能夠出生世間一切萬物的剎那間就是“有”!記住!“有”是出生萬物的剎那!這個也太重要了!

我們明白了“無”和“有”的概念,其實就了知了世間一切萬物生髮的源頭,我們就如同站在了天地發端!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正確的瞭解那天地和萬物之間最具靈性的一種物種!這個物種是什麼呢?它就是“人”!

所謂“域內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這裡就引申出一個問題,老子的《道德經》到底是說給誰聽的呢?

說給天聽嗎?蒼天不語!說給地聽嗎?大地無言!說給道聽嗎?道本是道,何須多言!所以老子的《道德經》是說給人聽的!為什麼呢?一者是因為人類是宇內四大之一,最具靈性!通過修行可以了達道的真諦。二者是因為人類有慾望,需要教化引導,不然天地之間,四宇之內,無有一刻得以清寧太平!

那麼我們人類在什麼時候就可以覺知“道”的奧妙呢?“無慾以觀奇妙”!當我們人類清淨無慾的時候,就可以觀照到“道”的妙處了!

可是我們人類如何能從“有欲”走向“無慾”呢?“有欲以觀其徼”!利用“觀其繳”的方法達到“無慾”的境界,進而進可以看到“道”的妙處!

“有”於“無”“同出而異名”,有與無是不可分割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玄”!而“玄”是我們愚迷凡夫輕易不可測不可知的!那怎麼辦呢?

偉大慈悲的老子向我們發出了邀請函。老子對我們說:“來來來!跟我一起來!我帶領大家一起走進這座眾妙之門!”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萬境自如


這個道不是人們所認為所可以說的道,是老子說的無形無物看不見摸不著,而的確存在的且威力無窮的,可又無有名稱,是老子強行定的名的這個道。

故無慾覌其妙,常有欲覌其徹。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

玄而又玄,無中生有。無也是有,所以說無,是人看不見的這個有。所以稱玄。這便是丹經書中所說的:順生人,逆生仙,兩般只在顛倒顛。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幽谷之內,重樓之下,便是一關,稱之為玄關。玄關者,一竅也。過此竅者須吸接天根,呼接地根。入此關內方見顏如玉,才能得奼女。所以說玄,所以稱妙,所以成為眾妙之門。

此乃道德經第一章之正解。


用戶7416400958451


第一句話就回答了你這個問題,道可道的話,就是常道了。你若是在頭條上來尋找答案,你找到的都是常道。

我們經常說大道三千,萬法歸宗。這個宗大概就是道的近義詞了。他既可以衍生出三千大道,也可以將這三千大道各自的演化發展融合歸總。

這樣說著太過抽象,我舉一個例子。奇點爆炸,賦予宇宙物質,疆域和速度。受爆炸慣性繼續擴張的宇宙,慣性殆盡之時,受立場互相吸引又緊縮,最終匯成一個奇點。無論中間演化千千萬萬,都是在奇點之時賦予了規律和準則。

而道唯一的作用,就是創造和收回奇點,玄也不玄。


juessgg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仙女有點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我的翻譯:

道的意思,可以說出來的,不是真正的道的意思;道的名字,可以叫得出來的,不是真正的名字。無名(真正的道)是萬物的本始;有名(被定義的道)是(解讀)萬物的根源。所以,用無慾的心態(不對道進行定義、用心感受)可以觀察道的玄妙,瞭解本質;用有欲的心態(對道進行定義、解釋)能觀察到道的效應。“無名”和“有名”兩者,是同一來源而不同的名稱,都是一種玄妙的東西。玄奧而又玄奧的東西,就是開啟大千世界無窮奧妙的總門。

3.我的理解:

道,是描述不出來的,能描述出來的道是不同於真正的道。描述道,需要給予定義,需要命名。而道,和名,是同一個來源,也就是無。它們都是非常玄妙的,是大千世界的總門,也是解讀、理解大千世界的鑰匙。樸實、無求的心態,才能體會到道的本質,若是企圖解讀和定義,則能看到道產生的效應、功能、變化、規律。

4.聯想和應用

對比現在的學術研究,包括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我們所採用的方式都是“有名”、“有欲”,所以我們能夠了解到他們的功能和規律,但卻不能解讀到它們的本質。理解它們的本質,還是要靠理解、感受。基於“有名”,成於“無名”。用馮友蘭先生的話來說,現代的這種流行的學習方式是用加法,而我們最終成就還是要採用減法。

用另一種方法來解釋“有名”和“無名”,就是“有名”是採用構造和拆分來解讀事物;而“無名”則是理解很分析整體來解讀事物。關於構造和整體這一點,我們都知道事物是一個整體,就算拆分研究了,它們之間也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薈文堂主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國學學子


《道德經》

第一章

道,

可道,

非常道。

名,

可名,

非常名。

無,

名天地之始;

有,

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

欲以觀其妙。

常有,

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

同,

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道,

一個 道字,包含很多,天道,地道,人道,道理,道路……甚至惡道,老子的道是什麼道?

可道

老子的道可以道,可以傳,可以得,可以受,可以……嗎?

非常道。

上面的可以,統統的不可以,可以的道不是老子的道,老子的道就是道,包含一切道,又超越一切道,

名,

可名,

非常名。

無,

無不是沒有,空。

名天地之始;

天地的起始是從沒有天地來的,

有,

有了天地萬物後,

名萬物之母。

有就是萬物的母,

故常無,

所以常無,

欲以觀其妙。

是要觀無的玄妙

常有,

常有,

欲以觀其徼。

是想要觀有的作用,

此兩者同,

有與無是同一個來源,

出而異名,

有,無,出來就名不一樣,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李四ns


《道德經》蘊含的意義博大深遠,非常之玄妙。對我來說,我覺得只有把它理解成我能理解和懂得的語言。然後結合自己的認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領悟受教於它的智慧,才是我讀道德經的意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自然發展規律。而這些規律,又不是完全可以用語言去描繪出來的。就如真理它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而不同。就如有些人用那樣的方法獲得了成功。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複製他的路而取得同樣的成功。   

名字對於人和事物不過是代號而已。並不是這個人或事物的本質。而我們不要只看到表面現象。而被這些表象所迷惑。要透過表象去更深的瞭解它的本質。而這些看不到的本質才是真正的代表著事物或是這個人。   

任何事物都是從無開始的。不可能一出現就是有形的。但是我們看到的都是有形狀的實物。也只有看的見的實物它才進入了我們的思維,記憶之中。一件事情我們一般都是隻看到結果,看到別人的成功。車,房,錢之類的。卻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由外人看不見的努力長期堅持所換來的。就如一個人只去追求那物質上的東西。而忽略了精神靈魂這些無形的卻,能帶給我們充實,快樂,喜悅的東西。所以,世人才會物質越來越滿足,卻還是有那麼多煩惱。忘記對自己智慧的修行。  所以我們應該經常以旁觀者空無,本真,沒有功利性的心態,去看待人和事。這樣才能獲得最真的快樂,也才能看到事物真正的玄妙之處。而如果一味的用自己的情緒,成見,經驗,置身事情之中去看待。就會有侷限性,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以影響對人對事正確合理的判斷。    有和無是相互支配,相互存在的,缺一不可。不過是有形的結果看得見,但是沒有形的規律和力量卻看不見而已。就如人的意念,思考,潛意識在無形中支配著身體的言行舉止。它們相互交替,運轉,才形成了生命,世間萬物的玄妙。而這一切玄妙,如果我們不看悟,不去探索,是不會明白的。這這也是智慧之門的開啟。那將看到的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


三軒茶屋2018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達,那來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無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所以,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卻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康華蘭家文化


《道德經》

春秋時期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老子在本章裡闡述了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唯物論”的哲學思想。

老子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就發展到“科學知識”的階段了。人類用科學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慾望,正是這個慾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先有物質存在就是“道”,後有意識產生就是“名”,這就是兩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論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論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認識是在否定的過程中不斷髮展的,不斷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揭示出來了。與今天人們所說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否定之否定過程的哲學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