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父母,是該更加努力去掙錢還是陪在孩子身邊見證他的成長?

湘南多妹子


好糾結呀這個問題。我還是選擇在孩子三歲前掙錢,三歲後儘量陪著孩子長大。

我家大妞6歲,小妞1.5歲。如果必須選擇的話。我只能趨利避害,儘量選擇傷害小的方式。小妞吃飽就行,對大人依賴不是那麼大,因為她找,需求主要是吃飽,穿暖,玩得開心。大妞就不行了,3歲以後,就是開始學本領了,比如教給她多和朋友玩,多領著出去見見外面,動物園,植物園,遊樂場,聚餐等等,她已經有了社會需求,而且這樣的過程最好媽媽陪著,因為要及時,耐心的回答她的各種問題。

如果錯過了3歲到6歲這個,孩子認識世界,形成她性格的關鍵時期,也可能孩子會和大人沒有依賴感,也就是感覺不那麼親。這是一輩子的感情基礎,後果很嚴重。


年輕媽媽愛上課


我覺得都挺重要的,因為我家就是有個現成的例子,我大兒子自己帶到1歲半左右就斷奶,然後去他爸爸那打工了,孩子跟他爺爺奶奶帶,爺爺眼睛不好,看電視喜歡坐電視機面前看,結果我大兒子也跟著一起看,把眼睛看壞了,導致很小就近視了,性格也很內向,膽子小,但現在跟我們一起慢慢的好了點。小兒子就從小都是我自己帶大的,為了兩個孩子更好的成長,我跟老公就回老家自己創業,方便照顧孩子,小兒子性格就開朗活潑多了。但是也要努力掙錢,才能讓孩子過得無憂無慮啊!


輕煙無雨好風景


我很榮幸可以回答您的問題

雖然我現在不是父母,但是我是一個男孩的姐姐,對於您的問題,是要努力掙錢,還是見證他的成長,那麼我的觀點是,首先要讓他能安全安心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社會非常的現實,金錢很重要,那麼等你已經在經濟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就可以多抽時間來見證他的成長,如果你選擇一直陪在他的身邊見證他的成長,我覺得這樣你們的生活會有點困難,甚至於可能相處的並不是那麼愉快,我和我的弟弟之間相差六歲,我已經步入大學的生活,而他才正開始人生中重要的時刻,所以,我覺得,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多陪伴他,畢竟孩子們成長的也快,祝你幸運,也祝你們幸福



思岺


我覺得,還是陪在孩子身邊比較好。

作為一個老師,見證了太多父母不在身邊,孩子長歪了的例子。我們都在感慨,父母真不能為了錢離開孩子,還是陪著他健康成長比較好。

小學兒童年齡比較小,正是需要品行引導的好時機,一些父母不在家,把孩子就給老人,老人不會教,也溺愛,孩子脾氣越來越大,而且拉幫結夥,幹一些不好的事,老人管不了,學校教育也不聽,學習也越來越差,更不想學習,慢慢就長歪了。等父母回來想管教,結果管不了了。

之前統計留守兒童信息,問他們的心願需求是什麼,大部分都說,希望父母陪在身邊,陪伴成長。我覺得父母不在身邊,對孩子心靈影響是比較大的。因為父母長時間不在家,很多孩子都不親近家長,矛盾比較多,也不會溝通。有時候弄的家庭氛圍很差勁。

看新聞上也有這樣的例子,山區的父母外出打工,弟弟交給姐姐照顧,家裡也沒老人,孩子過的很苦,成熟的比較早。而且出事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有的孩子也說恨父母,恨父母不管不教,不愛自己。對孩子心理成長影響太大了。

所以,身為父母,我覺得更應該陪著孩子健康成長比較好。如果既能掙錢,又能陪伴那就更好了。




2020秋風畫扇


對於這個問題,之所以糾結,前提還是不夠有錢,沒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所以不得已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至於如何去做還是要看自身情況,我堂嫂家的兩個小孩都丟在家裡爺爺奶奶帶,爺爺奶奶大部分有農活,有事忙,多數只會給吃飽穿暖就行,教育上面就會有所欠缺,導致小孩脾氣大,學習跟不上。我覺得要求小孩自律,首先得有一定的環境引導,如果滿足這個環境,父母可以出去賺錢,如果不能,還是想辦法把小孩帶身邊,一旦到了叛逆期,是很難改變的。


陽光213少女


很高興能為您回答!

這個問題似乎總是成為父母的糾結點。要想弄清楚如何選擇,哪個更重要,這就要首先弄明白,賺錢是怎麼回事,陪孩子又是怎麼回事!

關於賺錢:

1.我不知道家裡的經濟狀況是怎樣的。現在人活得很累,壓力很大,一個是生活的確不易,一個是,不想比別人差。從生活本身來說,寬裕的經濟,不僅僅是讓家人過得舒服,更重要的是,很多好的教育資源,也是需要錢的。甚至是,你想給孩子多長見識,多接觸新事物,都是需要錢的。這就是“骨感的現實”。(舉個例子:眾所周知童話大王鄭淵潔自己在家把兒子教成才了。除了他自己的知識之外,他也儘可能的給孩子提供長見識的機會,比如,電腦剛出現那會兒,毫不猶豫掏錢給兒子買了。那時候電腦可不便宜,沒錢,能買的成嗎!)

所以,錢肯定要賺,要能夠讓家人從容的生活,也能適當的給孩子提供一個,不說最好,起碼是最基礎的,或者中等的教育資源。至少孩子想去發展一項愛好,你能有錢給孩子提供學習機會。每個人價值觀不同,對教育看法不同,所以具體是賺多少,就看自己了。外人是無法給標準的。

如果是打著“陪孩子”的旗號,卻賺不到能孩子去接觸更多更開放的教育資源的錢,我覺得,在現今的社會,對孩子是不負責任的。

2.很多時候,我們都容易跟別人比較,比人家差了,不舒服也不甘心。不比別人差了,那就要儘可能的比別人好,讓別人羨慕。從這個點出發,想去賺錢,賺更多的錢,那麼,跟陪孩子比起來,大概是不如把時間花在陪孩子上了。

同樣的,也有很多人,打著為孩子好,要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好的教育的旗號,很勤奮的賺錢,實則卻是攀比心在作怪。而孩子是敏感的,孩子會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麼,也在悄悄的吸收著大人價值觀--為了啥而賺錢,人生要追求什麼。

關於陪孩子

現在人們的觀念在慢慢的改變,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了。也意識到了陪伴的重要性。這是好事,真的是好事!從心理學,兒童發展的角度來說,嬰幼兒時期,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一生人格的形成,都非常的重要。甚至可以說,一個人幸不幸福,根源都在童年。

但是,我們要怎麼陪,或者說,陪伴到底是什麼?怎麼陪才是對孩子成長有益的呢?來看幾種常見“陪伴模式”:

  1. 陪著孩子:這是非常非常普遍的一個誤區,認為陪著=陪伴。所以你會看見很多人帶著孩子,孩子自己做著什麼,大人自顧自做著什麼;基本沒互動,孩子過來要跟大人一起玩兒,大人會嫌煩或者找理由推脫,用別的來吸引孩子注意力。簡單說,人在心不在。與其這種“陪伴”,還是去賺錢吧!
  2. 監督(監視)孩子:這種也常見,常見於老人帶孩子。出於安全考慮,緊緊盯著孩子,一般不會讓孩子有什麼大的舉動。處處限制,這個不行那個不許。或許還加上包辦代替,能給孩子做的都做了,不可謂不用心啊!但是,這對孩子成長好嗎? 可不僅僅是老人,很多年輕父母帶孩子,也是這樣。
  3. 控制孩子:這個年輕父母就太常見了,正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裡面的虎媽王勝男,就是代表,孩子要幹嘛,那都得按照自己的意願,大到上什麼學,小到喝什麼水,你說,這不用心嗎!?可是,你若是林妙妙,你要不要這樣的媽?
  4. 苦肉計:啥是苦肉計?前幾種都是方式,這個是態度,苦肉計就是: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可不能對不起我啊,你可要知道感恩呀,你可要孝順呀! 前面三種形式,最終,都有可能用這條苦肉計來領導。“我為了陪你都不去賺錢”“我為了陪你放棄了事業”“我為了陪你...”STOP! 你還是賺錢去吧!

那怎麼陪孩子呢?

陪伴,是人在,心也在。真誠的欣賞一個小孩兒,見證一個生命的成長。你跟孩子之間,每天很愉悅,你能給到孩子安全感。簡單說就是陪伴質量。這需要陪伴的人,有耐心,有愛心,情緒穩定,心理成熟。

所以其實比陪不陪更重要的是,怎麼陪,陪的人是什麼樣!

好了,弄清楚就可以做決定了。假設你的決定是去賺錢,現在通訊這麼發達,每天聯繫不是難事。打個電話視個頻,人不在,但讓孩子感覺,,心在,關注在。別說忙的沒時間,再忙,假設領導說,從現在開始每天10分鐘彙報工作,你是不是也能做到?關鍵是重不重視。(奧巴馬忙不忙?這個都知道不說了哈!)

假設你想陪孩子,經濟允許情況下,那就踏踏實實陪,也別說是付出多少,自己的娃,付出多少都是責任。

所以其實,把賺錢和陪孩子的本質搞清楚,這可能就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事兒,更多要考慮的,是精力,關注,如何分配的事。

祝好!


劉聰聰ly


這個問題應該是多數父母都會遇到的,抱起磚不能抱你,放下磚不能養你!尤其是媽媽,在工作和孩子之間尤為煎熬。該努力工作還是該陪孩子,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後作出的抉擇。如果有值得信賴的人幫忙看寶寶,當然也可以考慮去工作,如果沒有,那自己陪伴孩子也許是更好的選擇。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外國學生問中國留學生:你父母都很少說愛你,那他們是怎麼表達愛的呢?中國學生回答:他們一般直接給錢。原本外國學生是想炫耀一番,到聽到中國父母都是直接給錢,他們羨慕極了。這說明孩子往往會對得不到的東西萌生嚮往。如果媽媽全職帶娃,他可能會羨慕別的小朋友優越的物質生活,如果媽媽努力賺錢,他可能更希望媽媽多陪陪自己。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多問問自己:我想要哪種生活,我怎麼樣會更快樂?因為不管是賺錢還是全職看娃,一個快樂的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最積極的!願孩子們快樂成長,願父母不再焦慮!


我只是個遊客


很多父母都覺得,只有賺了很多錢,才會有更多的安全感,才會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這本身並沒有錯。

但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還必須有父母的關愛。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

努力賺錢和陪孩子成長,並不衝突。事少錢多離家近,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實現。

但是,忙碌之餘,設法提升自己,讓自己更加值錢,休閒之餘,開啟一份副業,讓自己不至於被一項工作死死捆綁,也是可行的。存錢之餘,學學理財投資,錢生錢總比人掙錢來得容易。

千萬別說忙死了,沒時間做這個,沒時間做那個,每天刷手機追劇的時間,擠出半小時一小時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成年人的差距,很多時候都是八小時以外你在做什麼拉開的。


大吉大李


這個事情是很多人都面對事, 身為平常人如果兩個人都工作孩子沒人帶 ,一個人工作的話一年也就幾萬塊除去日常開銷基本也剩不了什麼,我感覺在現在這個時代與其每天愁孩子的問題不如自己做點小生意,也有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自己苦點累點沒什麼 為了孩子的以後生活過的有質量。



為何情不是情


題主好,我是倆個孩子的媽媽,針對這個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

其實努力賺錢和陪孩子成長是要根據自己家庭狀況來決定的。作為我們平凡人,自然要努力賺錢,這樣才能養育我們的孩子,保證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給他們以後的成長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長大以後,他們也會從父母的行為中學會努力、學會堅持,他們自尊、自信。反之,我們靠什麼,我們拿什麼滿足孩子日益長大的需求,沒有經濟支撐人是沒有安全感的,何況慢慢長大的孩子。

當然,有錢人,富豪不在此列。他們完全可以陪在孩子身邊見證他們的成長。

這只是我的淺見,希望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