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下葬後,工匠該怎麼從墓裡出來?

鼓坊萬達分部周老師


古人迷信,在封建時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無一不是迷信的,他們相信人死後是有靈魂的,人死後也要同生前一樣吃穿用度,他們“視死如生”,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更要講究體面排場,這就造成了其後的盜墓文化,而皇室的葬禮尤為隆重繁瑣,陪葬的寶物更加豐富值錢,這就讓盜墓賊有機可趁,即使堵上性命也要挖到財寶。

帝王究竟對葬禮“講究”到什麼程度?

我們知道人死後不能馬上下葬,需要停靈幾日,才能下葬,普通百姓尚且如此,皇帝更是如此,皇帝死後首先要在乾清宮停靈,時間長短不一:短的十多天,長則幾個月。皇帝為何要停靈呢?一是因為祖宗的規定,大家都是這麼辦的,二是,陵墓還在不斷修葺,以求達到最完美。有的皇帝去世的太快,陵墓還沒修完,只能讓他的屍體在酷暑中等待下葬。

皇帝的喪事是“國喪”,“國喪”的意思是,不會讓任何一個人好過,管你是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在皇帝死後三年,只能忍受清苦的生活了。

按例,皇帝死後,在上諡號入葬之前稱為“大行皇帝”。死當日要進行“小殮”。小殮後,當日或過幾日進行“大殮”喪儀,親王以下,頂戴官員以上;和碩福晉,佐領三等侍衛妻以上等,要到乾清宮內瞻仰皇帝的遺容,近支王公、公主、福晉等要到乾清門內的丹陛上,隨嗣皇帝行“大殮禮”。

大殮後,靈堂設在乾清宮內,正中寶床上停放梓宮。乾清宮是皇帝睡覺的地方,在此處停靈,含有“壽終正寢”的意思。

頭三日,朝、晡、日中三個時辰,嗣皇帝要到靈前舉茶、上食,奠酒行禮。在京的文武候補官員、進士、舉貢、吏典、僧道等官穿素服,齊集順天府三日,早、晚行禮舉哀。
由此可見皇帝葬禮的繁瑣。

古代帝王下葬有三種形勢,有的依山傍水,利用山丘作為墓地,有的在地宮上砌宏偉的磚城,不過大多是木槨地宮。


出殯那天的陣容也很豪華,就那慈禧來說吧,出靈那天有72個人抬棺出東華門,64個引幡人,高舉旗傘,然後是浩浩蕩蕩的,體現皇家威儀的儀仗隊,有一千六百多人,他們舉著兵器,旗幟和“燒活”,也就是燒給死人用的紙品。

最累的是扛夫,在此之前扛夫就經過很久的訓練——他們要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進行練習,用和棺木同等重的木頭,上面放一碗水,練到走路時水不會灑出來才算合格。

出靈那天扛夫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避免力氣用光發生棺木落地的事情,那可就不吉利了。

皇室宗親按照順序加入送葬行列,大小官員傾巢出動,和尚道士手持法器或者經文,不斷念誦經文超度,還有樂器班奏哀樂,他們一直走到下葬的地宮臺階才停下,由扛夫或者修葺陵墓的工匠抬入下葬,最後封墓。

那麼我們就有疑問了,皇帝的陵墓封上後,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

秦朝時期,我們有殉葬制度,別說修建陵墓的工匠出不來,就算活著的宮女、士兵也得殉葬。可隨著封建文明的發展,殉葬這種制度太殘忍,慢慢被一些帝王摒棄,修建陵墓的工匠還是可以逃出生天的,那麼他們究竟如何出來呢?

首先,“自來石”是能夠自動封墓墓門的,這是運用了槓桿原理,撤掉另一頭的物品時,墓門就會關閉。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這一點我們古人早就會弄了。

其次,工匠們設計出一個條石,在裡面將石頭門頂住,外面是無法打開的。那麼就必須有一個工匠留下來頂門,那他就不能活著出來了?

後來工匠發明了一個辦法,人站在外面先關掉一扇門,從鎖孔大的眼裡將條石慢慢傾斜移動,條石靠衝擊力就能自動堵上門,工匠也就不用犧牲一個了。

第三,封門石的運用。墓門在外面關閉,封門石自動將門堵住。宋元時期的皇陵採用石球滾動的方法將門頂住,先做出一個斜坡的世面,然後挖出溝槽,把石球放在溝槽頂部,人一關門,石球受力,從溝槽頂部滾落,在設計的終點死死卡住門,封門石就形成了。

明清時期開始使用“拐打鑰匙”,這是一種特製的工具,工匠先關一扇門,然後站在外面撥弄條石,當另一扇門關上後,條石像鑰匙一樣卡在門與門之間,墓門也就堵上了。

不過也有很多狠心的統治者,想要殺人滅口,想把工匠都殺死,比如慈禧,她去世前讓81名工匠封墓,這些人都知道自己必死,不過只有一個工匠,因為封墓的時候被石頭砸暈了,負責看守的士兵以為這傢伙掛了,就扔亂葬崗了,後來他又“活”了,在孫殿英盜墓的時候,還起了作用,發光發熱,這也是挺搞笑的一件事情。


靜說歷史


慈禧太后陵墓被孫殿英盜竊,就是因為有一個工匠從陵墓中逃了出來,當了孫殿英盜墓大隊的領路人。

這個工匠姓姜,是修建晚清慈禧太后陵墓的一名石匠,也不幸成為了最後封閉陵墓口的81名匠人之一。據姜石匠描述,當時建工對他們說封閉完洞口還有一出口,讓大家出去,誰都知道這是哄騙小孩的把戲,所以大家當時特別沮喪,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姜石匠也不例外,當時他才40歲左右,妻子剛生了孩子,自己第一面還沒有見到,想到這姜石匠不免傷心走神。就在這時,一塊石頭掉下來正好砸在姜石匠的頭上,把他砸暈過去了。

陵墓未修建好死人是不吉祥的,因禍得福,監工以為姜石匠死了,怕他玷汙了皇陵,便把他抬出去扔在了山崗上。姜石匠醒來後,發現自己在陵墓外邊,欣喜不已,撿回了一條命,真是大難不死呀!也是因為姜石匠沒有死,所以後來成為了孫殿英的引路人。

古人能活到老真的不容易,戰爭時候抓壯丁參軍,和平時候抓壯丁修陵墓都是常有的事情,這些都是有去無回的行當。

當然也有仁慈的皇帝,後周太祖皇帝郭威就是這樣的。他下令自己的陵墓一切從簡,不許打擾百姓,也不許放大量的金銀財寶。

修建陵墓是大工程,要想把工匠全部殺死並非易事,也會招惹民怨,所以更多的皇帝只是把封閉洞口的工人殺死或者圈養起來,只有極少數如秦二世和成吉思汗那般殘暴。

關注歷史,更關注被歷史忽略的角落!


尬聊歷史


一般來說,修陵墓的工匠是沒有機會活著出來的。但是人挪死樹挪活,工匠們腦洞大開之後,為自己尋得了一條活路。


我國殉葬歷史悠久,那些被用來殉葬的人當中,有一個很特殊的群體,那就是修陵墓的工匠。之所以將工匠也用來殉葬,無非就是統治者為了保證陵墓的隱秘,防止被盜。這些工匠生前努力修陵墓,陵墓修好了竟然也成了自己的墳墓,實在可悲!

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規模最大的殺工匠殉葬的事件發生在秦朝。

據記載,秦始皇死後,秦二世除了讓秦始皇未生孩子的妃子全部殉葬之外,還將所有參與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全部關在陵墓之內,讓他們給秦始皇陪葬。秦二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秦始皇陵的寶藏太多,他擔心工匠們將陵墓的內部結構和機關洩露出去,所以殺了全部工匠,防止被盜。

據文獻記載,秦始皇陵前後動用了七十萬人,花費了三十八年的時間來修建,到秦始皇去世的時候都還沒修好。修陵墓的人數如此龐大,我們可以大膽猜測,那些參與陵墓內部建造的工匠數量自然也不少。那麼這麼多人就不反抗被秦二世殉葬嗎?

其實當時秦二世耍了一個小心眼,在秦始皇的靈柩安放完畢之後,秦二世下令工匠們到陵墓中領取賞賜,等到工匠們都進入陵墓之後,秦二世便命人將陵墓的門全部關閉封死,然後在門外用封土封住。那些工匠在裡面鬼哭狼嚎數日之後,活活被渴死餓死,無一倖免。

我國曆史上最成功的殺工匠防止盜墓的陵墓是成吉思汗的陵墓。

公元1227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西征西夏的途中暴病身亡。按照蒙古人密藏的習俗,成吉思汗的子孫將他的靈柩用駱駝來送靈,一路上遇到任何人都會被殺死,然後帶到陵墓殉葬。等駱駝到達陵墓之後,士兵會將修陵墓的工匠和全部送靈的人全部殺死殉葬。而那些駱駝一樣會被殺死殉葬,只是因為駱駝善於記路。

最後,士兵們掩埋完陵墓之後,會騎著馬將地面踏平,不封不樹,等到上面長滿野草之後方才離開。當然,這些士兵回去後也是會被殺死的。就這樣,連成吉思汗的子孫都不知道他葬在哪裡,更不用說盜墓賊了。時至今日,成吉思汗的陵墓依然是未解之謎,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都曾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墓,但是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雖然說,古代皇帝為了防止陵墓被盜而將工匠殉葬的事件時有發生,但是我們也不得不佩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工匠們學會了“陵墓逃生術”,以後就再也不用擔心修完陵墓出不來啦。

我國曆史上比較出名的“陵墓逃生事件”發生在明朝,具體來說就是萬曆皇帝的定陵。

當時我國在發掘定陵的時候,考古工作人員怎麼也推不開地宮的大門,突然有個工作人員突然發現門縫裡面有東西,湊過去往裡面一看,原來是一塊長約1.6米的石塊抵住了門。

這塊石塊就叫做“自來石”,它就是我國古代工匠的發明。

簡單來說,就是工匠們在修好陵墓之後,會被要求將陵墓大門反鎖。但是要想反鎖大門,人就只能待在裡面才能做到,這不是死路一條嗎。工匠們自然不甘心死在裡面,變成殉葬品,於是發明了自來石。具體做法就是,地宮大門關閉後,工匠在裡面將自來石豎起一定得角度再打開門,人就可以出去了。等到人出去後,關上門,自來石就會因為自重而傾斜,門完全合上之後,自來石就剛好卡在大門內側的突起物下面了,這樣門就完美密封了,也沒人知道工匠逃脫了。

那麼能不能在外面打開大門呢?當然古代人不知道里面的機關,自然是不知道如何打開的,但是現在我們通過考古發掘知道了自來石的原理,我們通過使用一個叫做拐釘的工具就可以打開大門了。具體做法是,將拐釘從門縫塞進去,套住自來石,慢慢將它抬起,然後使勁推大門,等到自來石完全豎起的時候,大門就完全打開了。

當然這個方法也不是每個人都想得到的。孫殿英當年盜掘清東陵的時候,也是遇到自來石擋住了大門,他們開始是用炸彈炸開了乾隆皇帝的陵墓,最後將許多寶物給炸壞了。等到盜掘慈禧太后陵墓的時候,他學乖了,讓幾十人拿著工具將大門撞開,裡面的自來石都給撞斷了。自始至終他就沒動腦筋想想怎麼輕鬆地打開大門,沒文化真可怕!


圍爐煮酒話春秋


其實大部分都是出不來的,只有小部分能出來!

大部分都會陪葬,少數能在自己挖的暗道中跑出來,但僅僅是少數,就算跑出來也是隱姓埋名,所以說在古代給皇帝建皇陵是件悲傷的事情,妃子陪葬還會有大量金銀珠寶,然後有一個棺木做歸宿,而工匠們可能在建成陵墓的那一刻便被殺頭了吧!有可能很多是客死他鄉,屍體就那樣被扔在一邊。盜墓賊來了可能還會將骨骸踩的七零八落。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孫殿英盜取慈禧墓,為什麼那麼輕鬆,據說有當時活下來的工匠幫助其指路,但也可能是猜測吧,反正孫殿英是把慈禧的墓盜的一乾二淨!

其實,每一個陵墓的建立,都離不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陵墓建成後他們的命運大多數都是殉葬,因為你知道整個陵墓結構,怎麼敢讓你活著回去,因為裡面寶物太多了!這是其一。

其二,就算你不來盜墓,好多人畫一副地圖,留給後世,讓後世去盜墓,或者家裡沒落了,地圖流失,被另外的專業盜墓賊得到,那不就搞得墓陵太熱鬧了嗎!



少爺無情


皇帝死後有一套繁瑣的喪葬程序。皇帝死了不能說是死了,要說 “駕崩”。

駕崩的皇帝首先要處理屍體,將屍體淋浴後,塗抹各種香料,然後穿壽衣,嘴內放上玉或者珠子,名叫“口含”。

太子和其他子孫都要身穿孝服守孝,普天之下百日內不準奏樂,四十九天內不得屠宰牲畜,一個月內禁止婚嫁。

服喪期內天下寺廟、道觀每日整點鳴鐘一百零八下。 先皇遺詔頒佈後,僧侶們開始進入靈堂誦經。

此時抬棺人員開始在德勝門演練,要求在一根萬斤的獨龍木上放一碗水,抬這個木頭時要做到沒有一滴水灑出來。

同時民夫們日夜搶修通往陵墓的御道。 接下來將皇帝入殮“梓宮”,移到乾清宮,停放27天,進行祭奠。

守靈大臣在此期間不得離開靈堂。二十七日後,梓宮移到景山壽皇殿,等待擇日入葬。

到了吉日,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在前面引路,接著是一千六百人的滷薄儀仗隊,再下來是七十二名槓夫抬著皇帝的“梓宮”,出東華門往陵寢而去。

“梓宮”後面是全副武裝的侍衛,然後是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的送葬隊伍,連綿數里。

至於皇帝安葬入陵後,最後一名工匠是如何出來的,就不得不佩服中國人的智慧了。

我們以萬曆的定陵舉例。

定陵地下玄宮外部是由23層城磚疊壘的“圭”字形封牆,後面是六十多米的長方形隧道,前面連接著金剛牆,兩壁用九層石條疊砌,頂部用灰磚起券,地面同兩券一樣,也由光滑的石條鋪成。

由地面至券頂通高7.3米,隧道後部與地宮大門相連。位於金剛牆內的地宮隧道,實際上是石隧道的最後部分,也是地宮的引導建築,這部分建築稱為“隧道券”。券門之下,就是兩扇輝煌威武的石門。

石門內有石條把兩扇大門死死頂住,使外來的衝擊力無法破門而入,防止有人打擾皇帝的靈魂。

這塊封門石是怎麼進去的呢?放石頭的人又怎樣出來的呢? 首先可以排除是殉葬的放置的封石。


殉葬者都是殺死之後和皇帝的棺槨一起入葬的。地宮也不可能有別的秘密通道,讓人用石頭把門堵死後再從秘密通道爬出來。

只能是安葬完畢後,墓門在外面關閉,裡面的封門石自動將門堵住。

宋元時期有些皇陵墓道的石門,是採用石球滾動的方法將門頂住的。

先在石門內側做成一個斜坡石面,門檻處鑿出溝槽,槽的頂部放好石球,用敞開的門擋住。

入葬完畢,人走出門外,兩門逐漸關閉,石球便沿著地面斜坡滾動,直到石門完全關閉,石球在兩門交合處的一個更深的石槽內停住,門也就被堵死了。

明清皇陵墓門是用封門石條封住的,這就必須使用一種特製的工具——“拐釘鑰匙”。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由一根長條形鐵製成有拐彎的鑰匙,頭部折成一個“∩”形,墓門關上後,將這把鑰匙豎起來順著石門中間的縫隙的最高處塞進去,套住封石的上部往下一拉,立著的石條就斜倒下來,靠在門後,在外面無論使多大的力氣,再也推不開了。

這樣就不需要人工在裡面關門,也不存在怎麼出來的問題了。 怎麼樣,看到這個辦法,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剛日讀史


古代皇帝下葬後,工匠該怎樣出來?

古代皇帝的身份都相當尊貴,生前享受了榮華富貴,死後對於自己陵墓的修建也格外重視。有些皇帝在自己還沒有去世時,就已經命令工匠去修建自己的陵墓了。有些工匠都是從民間召集而來的,但是古代皇帝入葬之後,這些修建的工人到底是怎樣出來的呢?


其實每個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陵墓被盜墓賊盜,下葬之後墓室的入口就會被堵住,按道理這些給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基本上都會給皇帝陪葬,可是皇帝已經去世了,所以難免有些工匠想要活命,自然就會給自己留條出路。而且在漢朝之後,很多皇帝就禁止用活人殉葬,畢竟這樣的事情很不人道,而且後代也會被其他的文人所批判。



古代的工匠的確有方法出來,首先在皇帝去世之後,太子和大臣都要先齋戒49天。下葬之前負責抬棺材的人員進行演練,以重達萬斤的龍木作為實驗對象,而且還會在木頭上放一碗水。在演練的過程當中,必須要保證碗裡的水不會灑出去。等到真正下葬後,工人們就會按照之前演練的方式將皇帝的棺材抬進去。按照道理陵墓的大門的確會被頂死,而這些負責把皇帝棺材安放好的工匠手裡會有一把名為“拐釘鑰匙”的工具。之所以會有這個工具,是因為在他們進入到墓室之後,其他人會通過外力的作用將千斤的石頭頂在大門上,進入墓室的工人就會利用這個工具開動封鎖的石門。這個鑰匙的形狀非常特殊,呈現出了一個倒u型。最後一名工匠出去之前,就會通過這個鑰匙慢慢的繞開石門。之後再用鑰匙勾住後面的巨大封石,只要用力拉動封石就會有所傾斜,慢慢的倒下最終靠向石門。這樣其他人就沒有辦法進入到皇陵當中了,必須要通過一些特殊武器爆破或者是從其他的地方才可以進入到皇陵中。之所以會採用這樣的方法將石門封上,是為了讓工匠能夠更好的出去,不需要費多大的力氣,利用角度的問題就可以把陵墓的門口封死。

所以說通過這樣的方法,最後一個工匠離開內室之後,再利用特殊的鑰匙將石門徹底封死。之前有不少人都覺得是其他人將外界的石門封好之後,下葬的工匠會用工具挖一條出路,但是挖任何條路,都有可能改變整個陵墓的結構,很容易發生意外,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更方便工匠進出。


以史正衣冠


古人對墓葬一事一向極為看重,認為有冥界可以接納去世之人。因此越是身份顯赫的高官權貴,其墓穴就越是極盡奢華。他們以為憑藉這些可以死後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皇帝更是如此。帝王的陵墓自他活著就已開始修建,一般要耗費數十年之久。有時直到帝王去世,陵墓還沒有完工。當帝王靈柩歸入陵墓時,最後一道工序乃是封墓,到這裡才算悉數完成。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封墓是從墓內完成,那工匠又該如何出來呢?

實際上帝王本就沒考慮過讓工匠出來。墓中有成千上萬的珍寶,而工匠又多是貧苦之人,難免會對寶藏有非分之想。他們掌握墓中的機關及路徑,無論是自己下手還是引賊入室,都不是帝王所喜聞樂見的。修建陵墓的工匠如此之多,自然不能全部陪葬,否則難堵悠悠眾口,帝王一般會將核心工匠以及善後的工匠殺掉。比如說秦始皇修建秦始皇陵時所徵集的工匠多達六十萬,據統計陪葬的約有十萬人。

人對生皆有渴望之心,帝王雖然要其陪葬,但工匠們也不是沒有對策的。有很多工匠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死裡逃生,這些逃生的方法也在工匠中秘密流傳下來。其中最巧奪天工的方法便是自來石。所謂的自來石,其實只是在墓室內用以頂住門的石柱。由於槓桿原理,室外的人在不憑藉外力的條件下,對打開此門幾乎毫無辦法。這樣看自來石其實並無玄機,但事實卻截然相反。自來石的巧妙之處,在於與它相配的墓門的設立,門軸的頂端與底部被設計成球形,而兩篇墓門中間又分別製作一個突起。與此同時在室內門的中軸線所對的地面,挖鑿出近門淺而遠門深的槽,此槽的寬度恰好與自來石寬度吻合。自來石在封墓之前一直存放在石槽中,讓它一頭靠著墓室門。在封墓時工匠離開墓室,自來石就會由於重力和門軸石球重力而落下,然後頂在墓室門口讓墓門關閉。

大名鼎鼎的定陵的墓門便是採用自來石所關閉的,當年考古人員為開此門煞費苦心。最後想到了古籍記載的拐釘鑰匙,將其伸入門縫中,抬起自來石,並同時推門,這才打開。可見自來石的設計十分巧奪天工。而當年孫殿英盜慈禧墓時,就不得其法,動用了四十多人,生生將墓門用炸藥炸開的。

關於工匠的出墓,還有一種說法是工匠會隱秘地挖掘地道,此地道可通向墓外。這樣一來即使封墓,工匠也可全身而退。當然在監工的監督下,工程量如此之大的工作,還是很難完成的。因此這種說法也有待考證。

不論工匠有多少種出墓方法,僅自來石一計就足以令人歎為觀止,這是工匠智慧的一種體現。到現在為止,自來石已經守衛了諸多墓穴,也保住了很多的墓中珍寶。


鄧海春


在民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事情:孫殿英光明正大的盜了慈禧的墓。在孫殿英去世之前,他道出了一個秘密:他們設計了一個長石條從陵墓內部將整個門頂住,這樣就沒有人可以從外面推門而入。但是這樣做的話,就必須有一個人留在內部關門,也就是說必須有一個人要留在墓中出不來。 雖然也有一些不敢違背至高無上的聖旨,只能死在那淒涼的墓室裡。但總有一些朝代的修墓室的最後一名工匠,會存活下來。 大家也會好奇建造墓室的工匠們把帝王墓室建造好了之後,帝王下葬後,那些墓匠就要把墓室封鎖起來,但又要怎麼出來呢? 在先輩們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訓下,工匠們也變聰明瞭,他們會在皇陵內,設置出一些非常精妙的機關,為自己做逃生之用!



A渣女賽貂蟬


一個很殘忍的事實:

古代帝王為了防止墓葬被盜,會採取很多極端的殉葬措施。

而修築帝王陵墓的工匠,必然是最為熟悉墓葬結構的人,因此在陵墓封門的那一刻,他們就全成了陪葬品,帶著帝陵的秘密,隨著帝王一起長眠於地下,直至千年萬載。

(漢景帝陽陵)

歷史上著名的殉葬坑,比如漢景帝的陽陵,整整修建了26年,在這26年裡,徵用了大量工匠,這些工匠對墓室的構造與各種機闊瞭如指掌,因此在陽陵封門時,為防止有人私自出逃,便將他們用堅固的鐐銬縛住手腳,再全部殺死,最後掩埋在殉葬坑裡,直到千年後,考古人員發掘出漢陽陵,才讓這些無辜慘死的工匠被世人所知,後來據清點,發現隨同殉葬的工匠超過一萬人。

當然這些工匠也有可能是從外族部落裡抓回來的奴隸或者戰俘,也有可能是罪犯囚徒,但放在今天來看,這些可都是一條條鮮活的人命,所以為帝王修建陵墓的工匠,在開始修建帝陵的那一刻,就早已註定了他們的悲慘命運,於帝王眼中,他們不過是為了保守秘密而必須要犧牲的陪葬品。

這也是封建主義的殘忍之處,雖然我們看待歷史,會選擇性的去歌頌古代帝王或朝代的豐功偉績,但同樣的,還是那句老話:

伴隨著一代帝王的登基,多的是累累白骨與血流成河。

而有些秘密,也隨著生命的消逝,被永遠的掩埋在歷史長河之中,直到千百年後被後人所知,卻也只能感嘆一句: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錢品聚


其實古時候負責給皇帝修建陵寢的人都很可憐,他們需要拋家舍業一直修建皇陵,有的皇陵會持續幾年的修建時間,有的則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而且很多帝王還會讓這些負責修建皇陵的人給自己陪葬,很多工匠因為被關在陵墓中而送了命,可見在封建社會帝王對於底層人民有多殘忍。那麼這些工匠是否有辦法從陵墓中跑出來呢?

大部分工匠自然是無法從墓中出來的,因為在封建社會,帝王的命令無人敢違背,就算明知道是死路一條也不能抵抗,更不要說,當時帝王讓工匠陪葬是不會事先告訴他們的,所以工匠即便有聰明才智,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關在陵墓中也是無計可施。對於工匠來說,辛苦了這麼久還要陪葬確實不值,而對於掌權者來說,因為這些工匠參與了皇陵的修建過程,所以他們對於地宮的機關都十分了解,如果將他們放出去,這些工匠難免會暴露地宮的情況,到時候地宮中所陪葬的寶貝可能就會被盜走,所以統治者會選擇將他們都關在地宮中陪葬。

在歷史上秦始皇陵墓中的陪葬人數是非常多的,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前後後持續了三十多年,在這幾十年間,有七十萬左右的工匠參與到皇陵的修建工作中,雖然陪葬的人數沒有達到這個數字,應該只有後期收尾的工匠慘遭噩運,但是人數應該也不少。秦始皇陵在秦始皇離世時還沒有完工,胡亥登基後依然在修建中,後來工程在收尾階段,胡亥想出了一個方法將這些工匠封死在地宮中,當時他下令,讓所有參與皇陵修建的工匠們到地宮中領賞,這些工匠聽說有賞自然都跑到地宮中等著,就在這些工匠滿心期待的時候,胡亥下令將地宮的門封死,就這樣這些工匠們都被關在裡面無法出來了,他們都成為了秦始皇的陪葬品。

但是在一些朝代中,有的工匠也考慮到在工程結束後可能會被關在墓裡無法逃生,所以他們為此發明了自來石,自來石的設計十分巧妙,當所有人都離開地宮後,只需要事先將自來石設置成一定的角度,然後再將大門關上,這樣自來石就會將地宮門徹底封鎖,也沒有人會被關在裡面了,只不過在自來石發明之前,工匠們想要活著出來基本上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