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烏臺詩案”是怎麼一回事

“烏臺詩案”是發生在宋神宗朝的一樁文字案。

這裡解釋一下,所謂“烏臺”,就是御史臺,蓋因御史臺官署內栽滿了柏樹,所以又稱“柏臺”。而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也稱“烏臺”。

“詩案”,就是與詩有關的案件。

蘇軾的“烏臺詩案”是怎麼一回事

“烏臺詩案”的最終爆發有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早在蘇軾通杭州時,沈括到浙江考察農田水利法的執行情況,竊將蘇軾此期的詩歌抄錄,還朝後奏說蘇軾的詩歌存在反對“新法”的隱語,然而此時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震怒。

元豐二年四月,蘇軾被任命到湖州為官。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中寫道:“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

蘇軾的“烏臺詩案”是怎麼一回事

由此幾句可以看出蘇軾生不逢時的困苦之感,也正是這種消極的態度,使得“新法”人士對蘇軾表示強烈的不滿,紛紛上章彈劾蘇軾,指責其詩文中的“譏諷文字”是“愚弄朝廷”,要求皇帝將其下獄。正是這種政治形勢,迫使神宗在全面考慮後降旨將蘇軾逮捕到御史臺。

蘇軾的“烏臺詩案”是怎麼一回事

七月二十八日,皇甫遵到湖州逮捕蘇軾前來御史臺。據《宋史》卷三百四十六《陳師錫傳》:“軾得罪,捕旨臺獄,親朋多畏避不相見,師錫獨出餞之,又安輯其家。”透過這段話,我們看到了蘇軾此時對世情冷暖的體會之深。而通過《蘇東坡評傳》中 “有人說途中蘇東坡曾想自殺。

蘇軾的“烏臺詩案”是怎麼一回事

根據他自己給皇帝上的奏章上說,在揚州渡江時,他想跳入江中。但按孔平仲的記載,開船之後不久,船停在太湖上修理船槳時,他想跳水自殺。”這樣一些文字,我們也可以看出蘇軾對人生的擔憂。

蘇軾的“烏臺詩案”是怎麼一回事

八月十八日,蘇軾終於到京並直接下獄,為期130天的文字獄爆發。八月二十日開始對蘇軾進行審問。直至十月十五日,“烏臺詩案”終於偵破完畢,在其數十篇作品中找出“謗訕”詩句60餘處。另外, 還牽連出包括司馬光、範鎮、張方平等二十九人。十一月二十八日,烏臺詩案以“蒙恩責授黃州團練副使”結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