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如何謀朝篡位:看南唐建立者徐溫如何一步步顛覆楊吳政權

謀士給人的感覺就是文弱書生,只會在君主面前出謀劃策,有時候還要考慮功成身退。中國歷史上湧現出了一大批謀士,但這些人只是君主身邊的配角。比如劉備和諸葛亮,曹操與荀彧。當然還有一批謀士轉換思路,自己當主公,最負盛名莫過於隋朝末年的李密,但是他最終失敗被殺。難道謀士真的不能自己當主公嗎?

在五代十國時期的江淮一帶出現了地區性強國楊吳,楊吳是唐朝末年的楊行密和他的“三十六英雄”建立起來的獨立王國,國號為“吳”,故而稱作楊吳。而在楊行密建立楊吳的過程中,“三十六英雄”之一的徐溫就屬於楊行密的謀士,他在自己的一生裡就完成了謀士的轉型,從一個沒有戰功的謀臣到一個國家的開國之君。

謀士如何謀朝篡位:看南唐建立者徐溫如何一步步顛覆楊吳政權


楊吳謀臣徐溫

徐溫是唐朝末年海州人,他年輕時是一個販賣私鹽的強盜,而且徐溫還不識字,這與一般認為的謀士大相徑庭。在883年,楊行密在廬州起兵,當時的徐溫,劉威等人參與謀劃,被後人稱為“三十六英雄”,不過與其他英雄攻城略地、戰功赫赫不一樣,徐溫反而以謀略見長。

  • 884年,楊行密攻入宣州,楊行密手下的將領爭先恐後得搶奪金銀財富,只有徐溫拿著糧倉裡面的糧食救助百姓。
  • 902年,楊行密奉皇帝詔令進攻朱溫,楊行密手下的將領認為可以用大船運送糧草。徐溫認為運河長久失修,有的地方已經有些阻塞,應當用小船運送軍糧。但是沒人採納,恰好當時連綿大雨,大船不能夠進入前線,士兵十分飢餓,而徐溫主張的小船送得糧食到達,由此徐溫進入楊行密的謀士團。
  • 903年,楊行密手下宣州節度使田頵舉兵叛亂,潤州團練安仁義響應田頵,楊行密派王茂章帶兵攻打安仁義,但是王茂章久攻不下,於是楊行密派徐溫前去增援,徐溫故意讓手下士兵換上王茂章軍隊的服飾,安仁義不知道王茂章已經有援軍,在出城作戰時被徐溫擊敗。
  • 同年,壽州團練使朱延壽暗中勾結田頵,被楊行密所知,徐溫獻計楊行密,楊行密假稱眼睛不好,讓朱延壽前來揚州,最後朱延壽被殺。事後徐溫被封為尚書右僕射,成為楊行密的心腹謀士。

我們觀察徐溫跟隨楊行密期間的行事,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典型思慮長遠的謀士。在入宣州時通過放糧幫助楊行密穩住人心;在楊行密和朱溫交戰時,通過實地考察發現運河阻塞,只能夠通過小船運糧保障了楊行密的後勤;在田頵、安仁義、朱延壽叛亂時,徐溫兩次設計消滅叛亂。

謀士如何謀朝篡位:看南唐建立者徐溫如何一步步顛覆楊吳政權


一個謀士要有最為重要的兩點原則:

  • 在複雜的政治局面中,分析君主所面對事件的利害糾紛,讓君主瞭解情況。
  • 解決問題時給出的建議,如何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政治利益。

而徐溫在協助楊行密期間時,為楊行密的策劃可以說很好的體現了這兩點原則。所以徐溫深得楊行密的信任,成為楊行密的心腹謀士,在楊行密晚年的時候,徐溫擔任楊行密的右牙都指揮使,這意味著徐溫在楊行密政權的權力中樞擁有了軍權。

另一方面徐溫以謀士的身份出現在中樞,也得到了楊行密長子楊渥的信任。904年宣州觀察使臺濛去世,楊行密派自己的長子楊渥繼任宣州觀察使,在楊渥臨走前,徐溫送行,徐溫對楊渥說:“大王臥病,而讓長子出藩,這一定是奸臣的陰謀。他日召您回來,不是我派遣的使者及吳王的令書,千萬不要立即回來!”楊渥哭著道謝而上路。

從這裡也能看到楊渥和徐溫交往深厚,作為謀士的徐溫也為楊渥分析了當前的局勢。當時楊行密已經53歲,在古代中國50多歲已經是高齡。此時的楊渥年僅19歲,在這個時候把楊渥派出去,確實不太合適。

  • 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長子外出,下場都不好:春秋時期晉國太子申生外放最後自殺;秦朝時期太子扶蘇外出最後自殺。
  • 如今在楊行密高齡之際,把自己的長子外放。一旦楊行密去世,自己的其他兒子幼小,長子在外。在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年代,楊行密的政權很容易被傾覆。

徐溫作為謀士的判斷並沒有錯,楊渥身在其中,他看到徐溫的謀劃和自己的情況,自然會有感動到哭泣地舉動。

徐溫在楊行密時代可以說是全心全意為楊氏服務,並沒有什麼很大的野心。但是接下來的政治紛爭卻給徐溫帶來不一樣的後果。

謀士如何謀朝篡位:看南唐建立者徐溫如何一步步顛覆楊吳政權


政治紛爭的勝利者

905年,也就是楊渥擔任宣州觀察使的第二年,楊行密病重。在病重期間,楊行密讓身邊的節度使判官周隱前去召楊渥回來繼位,但是周隱反對,他說楊渥性格有缺陷,不適合繼位,而楊行密的諸子年幼,不如讓大將劉威掌管軍府大事,等楊渥等人長大後再把位置傳給他們。楊行密沒有說話,此時的身為楊行密親信的左、右牙都指揮使張顥,徐溫表示反對,他們認為父死子繼,楊渥應該繼位。

楊行密同意了徐溫,張顥的意見。於是徐溫和張顥偷偷召回楊渥,十月楊行密以楊渥為淮南節度使留後,十一月楊行密病逝,楊渥繼位。但是楊渥卻有著自己的權力危機:

  • 沒有權威。楊渥才二十歲,他身邊的臣子都是楊行密時代的舊臣,屬於楊渥的父輩,楊渥的權威對於這些人來說很低,這也是幼主的特質。楊渥的權威低下意味著無法有效實施自己的權力。
  • 在中樞,徐溫和張顥控制了揚州城內的親兵,而且兩人還有擁立之功,但是兩人不是楊渥的親信,在唐朝中後期有著親兵控制主帥的案例,這也使得楊渥十分擔憂。
  • 在地方,鎮南節度使劉威,歙州觀察使陶雅等人手握重兵,他們對於楊渥的威脅很大。

二十歲的楊渥顯然太過於年輕,沒有沉住氣和忍耐,他繼位開始了大刀闊斧得鞏固權力。

  1. 楊渥首先選擇殺人立威。楊渥離開宣州時希望帶走自己的親兵,結果繼任宣州觀察使的王茂章不同意,楊渥繼位後派人襲擊王茂章,王茂章被迫投奔錢鏐。隨後楊渥殺死反對自己繼位的周隱,又逼迫黑雲都指揮使呂師周逃奔湖南。這使得淮南將士人人自危。
  2. 楊渥建立自己的親信部隊。他精心挑選了一些人組成了東院馬軍,用自己的親信朱思勍,範思從,陳璠為統領,這些人對於楊行密時期的勳貴十分無禮。同時楊渥大力提拔自己的親信,冷落了擁立的自己的徐溫和張顥,這使得徐溫和張顥對於楊渥不滿。
  3. 楊渥本人有十分驕奢淫逸,他在服喪期間喝酒,喜歡用數萬錢製成的蠟燭照明,方便自己打馬球,又經常一個人外出遊玩,這使得楊渥統治下的百姓對於楊渥也心懷不滿。

此後楊渥對於淮南節度使牙城內由徐溫和張顥控制的牙兵也不滿,楊渥把這些牙兵遷出了牙城,

這一舉動增加了徐溫和張顥的不安,同時此時的楊渥統治下的人心浮動,這為此後的暴動奠定了基礎。

謀士如何謀朝篡位:看南唐建立者徐溫如何一步步顛覆楊吳政權


楊渥在清理內部事務後發動了對於江西的戰爭,楊渥的本意是想要藉助攻打江西建立聲望,樹立權威。但楊渥無力指揮淮南的楊行密舊部,只好讓自己的親信朱思勍、範思從、陳璠帶著部隊跟隨秦裴攻打江西,但是徐溫和張顥發動了兵變,他們首先派陳祐前去江西前線殺死了朱思勍、範思從、陳璠三人。隨後在楊渥處理政務時,徐溫、張顥帶著牙兵殺死了楊渥的親信十數人。從此徐溫和張顥控制了大權,楊渥成為傀儡。908年,張顥擔心楊渥不受控制,於是他指使親信紀祥帶兵殺死了楊渥。

張顥在事後想要自立為王,但是畏懼盤踞在各地的楊氏舊部,於是扶持楊隆演為傀儡。他與徐溫商議對外假稱楊渥暴斃身亡,但是很快張顥和徐溫發生矛盾,張顥想要除掉徐溫,結果被徐溫指使鍾泰章襲殺,此後徐溫控制了左右牙都,就這樣揚州的兵權被徐溫掌握,徐溫成為楊吳政權的實際掌權人。

謀士如何謀朝篡位:看南唐建立者徐溫如何一步步顛覆楊吳政權


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徐溫能夠勝利,主要原因在於徐溫手中掌握一半的淮南節度使的牙兵,而這種牙兵的存在並非是偶然,而是當時歷史的現狀。

在唐朝中後期節度使普遍有蓄養牙兵的習慣,所謂牙兵其實就是衙兵,是當時唐代藩鎮的親衛部隊,一般都是在藩鎮的各個軍隊挑選最為精銳的士兵組成,這些人起著保衛藩鎮和節度使的目的,但是這種牙兵組成並不是沒有代價的,那就是節度使要保證牙兵的經濟富裕,這樣牙兵才會賣力,這也是所謂得等價交換。

實際上在五代十國的前期這種風氣依舊存在,徐溫和張顥作為牙兵的統帥,他們的政治主張是要符合牙兵將士的需要,尤其是楊渥上臺之後提拔自己的親信,將有擁立自己的牙兵將士晾在一旁,扶持自己的親信無疑是對牙兵利益的損害,尤其是楊渥還把牙兵從自己的牙城遷出去,牙兵自然不能夠忍受。而作為牙兵的統帥徐溫和張顥的利益損害最大,所以楊渥才會被兩人最後殺害。而張顥之死只是在內部鬥爭中輸給了徐溫。

謀士如何謀朝篡位:看南唐建立者徐溫如何一步步顛覆楊吳政權


徐溫謀朝篡位的過程

徐溫在殺死張顥之後,楊隆演封徐溫為左右牙都指揮使,從此楊吳的權力掌握在徐溫手中,但是徐溫並不能立刻把楊吳的江山篡奪,為什麼呢?

  1. 楊行密本人的聲望還在。楊行密本人並不是朱溫或者李克用一樣竭盡民力用於戰爭的君主,或者大肆屠殺敵對勢力的民眾的暴君,相反他本人在攻取淮南時期以寬厚為本,愛護百姓,而且又很節儉。《新五代史》記載:稱行密為人,寬仁雅信,能得士心,這使得楊吳的通統治基礎比較牢固,徐溫想要篡位恐怕根基不穩。
  2. 楊行密的舊部基本都在。比如劉威,陶雅等人,他們雖然被楊渥所猜忌,但是他們又是維護楊吳政權的關鍵人物,他們的政治利益來源楊氏政權,在地方又有軍隊,假如徐溫篡位,他們很可能打著復興楊氏的旗號滅亡徐溫,建立自己的政權。

面對這種情況,徐溫有計劃的磨滅這兩點,開始了謀朝篡位的步驟:

  • 設立法度,禁止強暴,以此安定百姓。徐溫當時面對判決書,他都要別人讀給自己聽,然後依據情理來判決對錯。同時大力打擊楊行密舊將的為非作歹,一則可以剷除這些舊臣,二來也可以收買地方的人心。比如壽州團練使崔太初因為虐待百姓,被直接帶回揚州懲罰。
  • 培養屬於自己的腹心力量。徐溫執政後,由於楊行密的舊部多為武將,於是徐溫大力招攬文士。他讓駱知祥掌管選舉,用以選拔人才,提拔自己的親信嚴可求,重用陳彥謙,這也使得吳國的局勢走向穩定。
  • 打擊不服從自己的勢力。楊行密舊將李遇此人十分不服徐溫,徐溫故意以楊隆演的名義召李遇入朝,李遇不願,於是徐溫集合大軍大敗李遇,並且族誅李遇,使得楊行密的舊將害怕,最後劉威,陶雅等人被迫入朝當官。
  • 對外征戰樹立威望,鞏固權利。徐溫先是進攻軍閥割據的江西,很快攻取了江西全境。在後梁鼓動下,吳越進攻楊吳,徐溫親自率領軍隊在無錫迎戰,大敗吳越軍隊。吳越此後不敢同楊吳交戰。

最終徐溫得到了民心,剿滅楊氏舊臣,樹立了威望,可以說改朝換代已經近在咫尺。

謀士如何謀朝篡位:看南唐建立者徐溫如何一步步顛覆楊吳政權


在915年,徐溫按照古代的禪讓儀式,強迫楊隆演封自己為齊國公兼任兩浙招討使,以升、潤、宣、常、池、黃六州為齊國,以潤州為齊都。917年,徐溫遷都金陵,讓兒子徐知訓在揚州控制楊吳的朝政。但是在此時依舊出現了重大問題,徐知訓對待楊隆演無禮,同時肆意妄為觸犯了朱瑾,朱瑾起兵殺死了徐知訓,隨後擁立楊隆演,但遭到楊隆演拒絕,朱瑾最後兵敗自殺。

不過這也是最後的風波,徐溫的養子徐知誥進入揚州控制了揚州的政事,徐溫最終承認徐知誥輔政的事實,回到金陵遙控吳國大政。至此楊吳政權已經完全落到了徐溫的手中,只是在927年,徐溫突然病逝,沒有來得及登上皇帝寶座,而這個任務傳到了徐溫的養子徐知誥的手中。937年,徐知誥建立南唐。

謀士如何謀朝篡位:看南唐建立者徐溫如何一步步顛覆楊吳政權


結語

徐溫一個謀士般的人物,不過在史書他的評價並不是很高,《新五代史》直接稱他“奸詐多疑”,這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權臣,在君主專制王朝的角度是需要醜化的對象。假如沒有他的謀朝篡位,恐怕又要稱呼徐溫才智甚高,是輔助楊行密的好謀士。

但徐溫也許是受制於自己的謀士思維,他並沒有在權勢穩固之後學習權臣殺死皇帝,然後篡位。而是選擇安定民生,使得天下大亂時江淮民眾得以休養生息。這使得他和歷代的權臣的面貌截然相反,以至於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也稱讚了徐溫保境安民的功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