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秦始皇不安的三件事,躲過了熒惑守心,卻沒躲過第三件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了六國,開創中國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之先河,被李贄稱作是“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一個非常有自信的人,他覺得自己的功勞大過“三皇五帝”,於是就採用三皇中的“皇”和五帝中的“帝”來作為自己的稱號,

始稱“皇帝”。

讓秦始皇不安的三件事,躲過了熒惑守心,卻沒躲過第三件事

秦始皇的這種自信讓他在初次遇見怪事的時候,能後冷靜處理。這地一件怪事就是“熒惑守心”事件。

“熒惑守心”事件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六年,熒惑守心。”

“熒惑”在今天的天文學中是指火星。這一“熒惑守心”現象其實就是宇宙中較為罕見的一種天文現象。人們將火星停留在星宿旁邊稱作是“熒惑守心”。這一現象其實就是指土星和火星跟心宿連成一條直線。這種現象三十年會發生一次,若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世界各地都可以觀賞到這樣的奇觀。

讓秦始皇不安的三件事,躲過了熒惑守心,卻沒躲過第三件事

可是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科學技術並不發達。人們雖然會通過占卜術來預測吉凶,可是對於這種神秘不可解的自然現象,會自然而然產生恐懼的心理現象,將其比作是天神的預示。

當時有一種說法,一旦出現“熒惑守心”現象,那國中必有大喪,這不是預示著秦始皇即將駕崩,或者秦始皇的后妃即將大難臨頭了。所以這件事,一度引起了恐慌。

相傳當時有一種做法可以免除災害,那就是對大臣進行屠殺。比如,宋景帝時期也曾遇到過“熒惑守心”的現象,當時的司星子韋就勸說宋景帝將災禍轉移給大臣活著百姓。宋景帝雖然害怕,但是出於仁慈並沒有這麼做。於是乎司星子韋說上天會被宋景帝德行所感動,不會輕易將災難降臨在他頭上。

讓秦始皇不安的三件事,躲過了熒惑守心,卻沒躲過第三件事

秦始皇和宋景帝樣,並沒有大開殺戒,但有一點不同的是。秦始皇似乎並不害怕,反而十分自信,覺得自己有能力等夠度過此劫難,所以絲毫不在意這“熒惑守心”之說。

始皇帝怒殺村民

到了第二次奇怪現象發生的時候,秦始皇的態度是極為憤怒。還將當地的農民全部都殺了。

《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六年)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皇帝死而地分”。


讓秦始皇不安的三件事,躲過了熒惑守心,卻沒躲過第三件事

這一記載表明在秦始皇三十六年的時候,在東郡發現了一顆隕石,上面還雕刻著“始皇死而地分”的字樣。

秦始皇聽說是當地百姓惡意詛咒,所以身為憤怒。

東郡原本是魏國的領土,當地的百姓不服秦始皇的統治,所以有人惡意製造這顆隕石來詛咒秦始皇和他建立起來的國家。秦始皇想要找出肇事者,最後連個人影兒都沒見到。一怒之下,秦始皇法令將隕石附近的所有村民一律殺死。

此時的秦始皇怎能容忍有人來冒犯自己的威嚴,威脅自己的生命安全呢。

始皇帝沙丘避難

到了第三件事發生的時候,秦始皇的態度一下子慌了起來。,沒有了之前的冷靜和果斷。心中極為不安的秦始皇趕緊找來占卜師進行占卜,占卜師認為秦始皇此次若離宮出遊也許就可能躲避災難。秦始皇趕緊召集人馬,準備他的第五次巡遊。

讓秦始皇不安的三件事,躲過了熒惑守心,卻沒躲過第三件事

而令秦始皇惶惶不安的原因就是一個手持當年秦始皇投向江中的玉璧的人說,了一句話:“今年祖龍死。”

《文心雕龍·明詩》記載:“在當年秋天,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

讓秦始皇不安的三件事,躲過了熒惑守心,卻沒躲過第三件事

可秦始皇因常年累月處理朝中大事,政府繁忙,加上多次巡遊,給身體健康埋下了隱患。秦始皇或許就是因為自己的身體原因,所以才命人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也由於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才會對這樣的謠言產生極為恐懼的心理。

對比這三次事件,秦始皇從最初的冷靜,到憤怒,在到最後的恐懼,其實就像是青年、中年、來年在面對死亡話題時所會做出的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