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拔武松做都頭的知縣,為何後來不肯幫武松報仇?

用戶447464217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正常,知縣只是利用武松而已,談不上提拔。

武松打死了猛虎,被知縣任命為都頭。

都頭相當於今天縣公安局刑警大隊長。

這個位子可不好做,因為需要直接抓捕罪犯的。

古代沒有手槍,抓捕罪犯完全需要靠冷兵器肉搏,這是非常危險的。

即便你是武功高手,稍有不慎也會送命。

所以,都頭的人選很難找,願意幹的人不多,能夠勝任的更少。

而武松的武功高超,連老虎都打死了,對付普通罪犯肯定是沒有問題。

同時,武松也是一個沒有牽掛的單身硬漢,敢於拼命,敢和犯罪分子搏鬥。

其實,知縣提拔武松,不過是利用武松而已。

武松是他能找到的最好都頭。

然而,武松大哥被毒死,武松曾經寫狀子上告。正常來說,武松如果真的是知縣心腹,知縣應該不分青紅皂白把西門慶和潘金蓮抓了嚴懲。

然而,西門慶給了不少行賄以後,知縣就不追究了。

名義上,武松是知縣的忠實部下,知縣去京城行賄打點都讓他去。

然而,遇到這種大事,知縣卻不罩著他。這說明知縣只是利用武松,不願意為此丟掉一大筆行賄的收入。

官場就是互相利用,這種事情也不稀奇。

話說回來,知縣也不是完全不看重武松,畢竟武松是他的部下。如果他對部下完全不管,以後誰還為他效力?

所以,當武松殺了西門慶以後,知縣無法再從西門慶那裡得到行賄,就轉而幫助武松,減輕了他的罪名,從輕發落。

說到底,白花花的銀兩,比義氣要更有誘惑力。

套用古惑仔中烏鴉的一句名言:出來混的,沒一個講義氣的。


薩沙


報仇?不要說知縣收了西門慶的錢了,就是沒有收西門慶的錢,作為一個國家工作人員也不可能明目張膽的去暴力報仇。

使“陰招”呢?就需要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了,武松的性格,可能等十年嗎?

十天他也不會等的。

知縣不會和他這種“粗人”一夥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再說了,知縣提拔武松做都頭,官場潛規則來說,是武松欠知縣的恩情,不是知縣欠武松的恩情。

按照官場潛規則來說,武松應該好好的幹活,不要招惹知縣的富豪朋友——西門慶。西門慶是知縣的錢袋子。

武松你一個小職員,知縣看你一眼,你也應該跪下謝恩。

為你家的破事要知縣拿出自己的政治前途,開玩笑呢!還要撕爛知縣的錢袋子!開玩笑大了!

天下沒有如此“傻氣”的知縣。

中國自古以來,從來是唯上,武松應該叫知縣一聲“恩主”的。

不去回報“恩主”的提拔之恩,還在“恩主”的地盤鬧事殺人,影響“恩主”的年底考核不說,還影響“恩主”的經濟收入。

知縣不親自拿著刀子斬殺武松也只是因為知縣是一個文人,身份所限,不好殺人。

武松一爆發,整個陽穀縣最恨武松的除了西門慶也就是這個知縣了。

  1. 第一,武松不報恩,還搞事破壞知縣的治安政績。
  2. 第二,殺掉西門慶之前,不和自己打招呼,讓知縣有個準備。眼睛裡沒有“恩主”。

怎麼幫武松!

知縣瘋了呀!幫武松對他有一丁點好處嗎?


再來一句題外話,知縣的齷蹉價值觀裡面,也許認為武松是和自己大嫂潘金蓮不乾淨呢?

不然,幹麼這麼非要殺人呢!

整個縣城潘金蓮名氣在外,武松近水樓臺,現在又鬧這麼大,典型的“奇淫有奇禍"嘛!


葭明通半瓶歷史


另類君答題^_^

提拔武松的知縣,之所以不幫助武松,反而偏袒西門慶,這個源於武松和西門慶身份的差異。

武松是都頭,相當於縣刑警隊長,西門慶是提刑副千戶,相當於縣司法局長,雖然兩個人職位都屬於公檢法,但武松這個都頭的工資是知縣個人給的,和舊社會的師爺地位相同,都是知縣個人僱傭的合同工(比臨時工好一點),但武松這個合同工沒有正式編制,不是國家供養的體制內人員。

西門慶就不同了。他這個提刑副千戶是有編制的,工資福利都有政府供給,以西門慶的財力物力,陽穀縣的提刑千戶早就被他用財色手段俘虜,他這個副的千戶原要比正職管事管用。

兩相比較,武松這個合同工說換掉就可以換掉,但西門慶這個提刑副千戶是朝廷命官,根基非常硬,加上西門慶還是當朝宰相蔡京的乾兒子,所謂樹大根深,絕非武松這個小小的都頭可以比擬。

因此, 所有涉及到陽穀縣的刑名訟獄事件時,知縣也常常要受到西門慶的轄制,雖然有點以下犯上,但西門慶有的是錢,能用錢解決的事情,那都不是個事兒,所以久而久之,知縣也成了西門慶的提線木偶。

綜上所述,西門慶犯下的事兒,即使是武松擺到了檯面上,知縣也是偏袒西門慶愣是不作為。

所以武松:你不給我個說法,我就自己來!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另類文史


知縣不肯幫武松報仇?

陽穀縣知縣是個什麼人品?

有句話說得好,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水滸中,就有很多知縣,比如鄆城縣的知縣時文彬、壽張知縣、提拔武松為都頭的陽穀知縣等。這幾位知縣都不是好人,鄆城知縣好色,陽穀縣知縣貪財。

我們重點介紹一下陽穀縣知縣:

那日,武松在景陽岡打虎出名,成了當地的打虎英雄。眾獵戶引他到縣衙,沿途還有圍觀的人,好不風光。知縣大人見武松身材魁梧,威風凜凜,又是老虎英雄,當即把武松提拔為都頭。但知縣大人提拔武松,並非慧眼識英雄,而是私心,以後就要用武松為他辦私事了(見不得光的私事)。

武松工作差不多兩個月,知縣大人就派他去送禮。

卻說本縣知縣自到任已來,差不多二年半的時間,“積攢”好些金銀,需要送到東京去,打點關係疏通網絡,謀個升轉,又怕路上被強盜打劫,須得一個有本事的心腹人去便好。“……欲要送一擔禮物去……。”——《水滸傳》

這件差事,全權委託武松去辦理,武松一個來回差不多50天。前有楊志押送生辰綱,後有武松押送“金銀擔”。武松雖然成功押送了金銀,但卻失去了哥哥。因為就在這期間,潘金蓮和西門慶勾搭上了,並謀害了武大郎。

那麼,這“一擔禮物”是多少錢?我們可以從梁中書的生辰綱來推算。

梁中書給蔡京送的禮物,價值十萬貫。這些禮物,後來被楊志分成11擔挑著。這就說明一擔差不多是9090貫左右。

北宋末年,770文充當一貫錢,叫“省陌”,而當時一兩銀子價值差不多2000文。也就是說,1兩銀子摺合2.6貫錢。而在水滸中,1兩銀子差不多摺合今天1000塊錢。具體參考第十五回,吳用出一兩銀子,阮小七買了20斤生熟牛肉、一甕酒、一對大雞,另外還把自己欠酒店的錢給還了。

1兩銀子1000塊,1貫差不多385塊錢,那麼知縣大人價值這9090貫的一擔禮物,摺合今天的錢差不多是350萬。兩年半搞了這麼多錢,算下來,知縣大人每年平均賺140萬左右。而這些,顯然不是他貪汙的全部。

就因為太值錢了,所以知縣才找武松幫他送到東京,否則容易被人劫去了。

眾所周知,宋代官員待遇高,但實際上,基層官員的俸祿還是很低。直到宋神宗時,才提高基層官員的工資,其中縣尉的工資,從7貫2石米,提高到12貫3石米。甚至直到南宋,做了通判的陸游,還寫詩說自己工資低,養不活妻小。

總之,陽穀縣知縣僅在兩年半內,就搞到了這一擔禮物,僅憑俸祿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有灰色收入。事實上,文中多次暗示,武大郎死後,西門慶就多次給知縣送錢。西門慶給何九叔送錢時,一次性就給了10兩。要給知縣大人送錢,肯定就更多了。

故,我們知道陽穀縣知縣就是一貪官汙吏,這種人只會利用別人,包括武松在內。

他不會真心把武松當作朋友,更不會幫助武松。

他眼中只有錢才是朋友。失去了一個武松,可以找別人替代的,錢可不能被替代。


博而化易


知縣為什麼要幫武松報仇?

打虎,幫忙安定了地方,幫忙出了政績是不錯,但也提拔你做都頭了呀!

體制內精髓就是交換。

以後就是上下級關係了。

無論下級受了何種冤曲,但都不能殺人,一旦出了人命,性質立刻就變了。

知縣總不能冒著天下大不諱來對抗政府,對抗法律,來幫助武松吧。

就是武松他爹,老武頭復活都不能。

散了吧,這種問題,以後就不要提了,就算提了,也不要再邀請我回答。


江狄


毛主席說過,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丘吉爾也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計算。斯大林也說過,勝利者不受任何指責。陽穀縣知縣為啥不幫武松,因他在西門慶那裡得到的利益要遠遠大於從武松這裡得到的利益。只要不是傻逼。這個賬就能算明白。

西門慶是陽穀縣的地頭蛇,大富豪,在陽穀縣經營多年,歷任知縣都跟他關係很不錯,照金瓶梅的說法,宰相蔡京都能跟他攀上關係。關係網盤根錯節,所以知縣也得讓他三分。而且知縣從他手裡也得了不少好處。



武松只是剛乾了半年的都頭,無權無勢無錢,只有一身力氣,所以知縣給知府送禮就讓他去。換言之,知縣跟西門慶是朋友關係,跟武松是上下級關係。武大被弄死,誰都不知道怎麼死的,全靠潘金蓮一張嘴。潘金蓮說病死了,也就病死了。

唯一知道真相的就是仵作,但是仵作也被買通了。雖然留下一塊燒焦了的骨頭,但是當時又沒有DNA檢驗,也不能證明這塊骨頭就是武大的。因此知縣說,眼見尚不為實,何況揣測乎?按照當時的破案條件,也不能說知縣偏袒哪一方。如果你武松當場看見西門慶一腳踹死了武大,肯定知縣也不敢這麼隨意就把你打發了。



但是武松是個亡命之徒,一看官司打不贏,直接動手把西門慶和潘金蓮這對狗男女殺了,提著人頭前來投案自首。這時候知縣就向著武松了,因為西門慶死了,知縣從西門慶手裡也得不到啥利益了。但是武松還活著,而且是個亡命之徒,誰知道這傢伙有啥關係,如果知縣知道武松跟柴進宋江關係不錯,估計當時就能嚇得尿了褲子。

所以知縣給武松的案子定了性,兩人鬥毆,失手殺人。本來武松是鬧市上故意殺人,性質非常惡劣,結果弄成鬥毆失手殺人,而且是為了一個女人,這就幫武松脫了罪,所以上面下來的判決,武松只是流放,而不是死刑。而且流放的地方也不遠,滄州而已。



所以知縣還是幫了武松很大忙的。


唐風宋月


提拔武松做都頭的知縣,為何後來不肯幫武松報仇?

一、武松和陽穀縣知縣的關係。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上了景陽岡,醉意襲來,在山石上休息,猛聽得老虎動靜,嚇得酒醒了,在這時候,武松沒有退路,只得拼死一搏,最終武松憑藉神力和高超的武藝,竟然把這頭猛虎活活打死了。武松打死猛虎被眾獵戶敬為天神,抬下山去稟告知縣。知縣賞識武松英雄了得,相貌堂堂,賜武松一千貫賞錢,武松當即表示要轉贈給眾位獵戶,這一舉動讓知縣更加欽佩武松,心下甚為讚賞武松的義氣深重,就主動邀請武松擔任陽穀縣步兵都頭。武松深感知縣的知遇之恩,把知縣當作恩相來看待,而知縣也甚為倚重、賞識知縣,委派武松親自赴東京一趟,為他完成一件重要任務,武松完成得十分出色,知縣極為滿意,對他更加倚重和信賴。

二、武大郎之死。

就在武松去東京出差的這幾個月中,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卻遭遇了人生重大變故:潘金蓮國色天香、姿色妖嬈,偏偏嫁給了武大郎這樣的男人,心中始終覺得十分窩火又委屈,在清河縣被眾多浮浪子弟撩撥、騷擾,武大郎無奈只得把家搬到了陽穀縣,但潘金蓮淫蕩之心不改。武松打虎後偶遇哥哥武大郎,武大郎欣喜萬分把武松帶到家中,潘金蓮對武松生出非分之想,一心想勾搭,但武松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見潘金蓮不守婦道,三番兩次撩撥自己,便義正辭嚴斥責了潘金蓮,潘金蓮對武松死心了。便把求歡的眼光拋向了他人,在王婆攛掇下,潘金蓮和陽穀縣著名惡霸西門慶勾搭成奸,武大郎捉姦不成,反被西門慶踢傷,潘金蓮乾脆一把砒霜毒死了武大郎。

三、陽穀縣知縣為何不肯幫武松報仇?

武松從東京出差回到陽穀縣,第一件事就是來探望哥哥武大郎,卻聽到武大郎的死訊,這在武松看來絕對是件蹊蹺的事情。武松極為精明、機警,先是從潘金蓮口裡探聽到了一個關鍵人物團頭何九叔,由此打開缺口,找到了武大郎真正死因的物證和人證(鄆哥),武松便徑直帶著物證和人證去縣衙,狀告潘金蓮和西門慶毒殺哥哥武大郎,不料被知縣拒絕。按道理知縣對武松極為器重和賞識,為何不幫武松呢?武松不知道的是,他在追查哥哥武大郎的死因,蒐集有關證據的時候,西門慶也沒閒著,他四處使銀子打點並施加壓力,陽穀縣知縣等大小官吏都受了西門慶的好處,也迫於他的壓力,不敢為武松報仇,因為他們害怕遭到西門慶這個惡霸的打擊報復。

四、陽穀縣知縣最終為何又幫了武松?

西門慶這個惡霸可不是浪得虛名,他既欺男霸女,凌虐百姓,又有諸多手段詐人錢財、陷害他人,在陽穀縣臭名昭著、劣跡斑斑,更兼西門慶還有一身好武藝,因此上,滿縣的人都懼怕他的勢力,無人敢惹,包括知縣。武松是極其聰明的人,早就洞悉到了這個要害,於是,在蒐羅了潘金蓮和王婆的口供後,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再把王婆押至縣衙,再次向縣衙狀告潘金蓮和西門慶毒殺武大郎,這一回,知縣不但受理了訴狀,還想盡辦法幫助武松減輕刑罰。這又是為什麼呢?知縣所懼怕的就只是西門慶,因為他惹不起西門慶這樣手段歹毒、卑鄙下作的人,更何況自己也受了西門慶的賄賂。武松殺了西門慶,這壓力自然沒了,也就願意幫助武松了。


喬鞅


這個問題很奇怪,知縣為什麼要幫武松報仇?兩個人既非親非故,也不是拜把兄弟生死之交,又沒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樣的恩情,倆人只不過普通的上下級關係,實在找不出知縣幫武松報仇的理由和動機來。

知縣提拔武松的動機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我們先看看知縣為什麼要提拔武松?武松回清河縣看望哥哥武大郎,路過陽穀縣景陽岡,在痛喝十八碗酒之後大發神威,赤手空拳將危害鄉里連傷人命的吊睛白額猛虎打死,為民除害,轟動陽穀縣。知縣見武松威猛高大又忠厚仁德,便有意抬舉他,讓他做了陽穀縣的都頭。

武松打死猛虎為民除害其實功勞也有知縣的一份。因為武松打虎是在知縣的轄區發生的,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知縣領導有方,除掉猛虎是知縣的一大政績。知縣審時度勢提拔武松當都頭一方面可以為己所用,另一方面也能為自己贏得政聲,那就是知人善任。

可以說知縣提拔武松更多的是為自己的利益和前途著想,領導有方和知人善任為他在仕途上更進一步提供了有利資源。

事不關己,關心則亂這是知縣為官之道

對自己有利的事才幹,對自己無利的事屬於浪費時間和資源。知縣就是十足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武松報仇的這個事情上其實是知縣將武松逼到撇開法律自己復仇的道路上去的。一開始,武松是通過法律途徑狀告西門慶與嫂子合謀毒死武大郎,為此他還找了兩個證人何九叔與鄆哥。實指望知縣能公事公辦通過法律途徑嚴懲西門慶等人。但是知縣、縣吏早已暗中收受了西門慶的賄賂,以證據不足為由拒絕受理武松的案件。武松被逼無奈開啟了自己復仇的道路。

可見知縣的所作所為全部圍繞自己的利益展開。利用武松為自己贏得政績;利用西門慶為自己增加收入中飽私囊。至於最後知縣改動供狀從輕發落武松,主要還是念在武松幫了他不少忙,尤其是上東京替自己把金銀財寶安全送到親眷處是大功一件。他只是利用手中職權做了個順水人情而已。

總而言之,指望這樣的知縣替武松伸張正義純屬痴心妄想。


鄭非夢妙文


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們來對比一下,當時武松和西門慶對知縣的重要性就能得知。

先說武松和知縣

武松和知縣的關係好嗎?只能說不能算差;兩人初識在武松打虎之後,領了賞銀的武松出於同情,把賞金分派給了受到杖限的獵戶群體;

知縣見武松儀表堂堂、忠厚仁德,對武二郎很是欣賞,提拔了武松做了陽穀縣都頭。

之後更是委以重任,把上任兩年多搜刮得來的金銀財帛,託付武松押送到東京;這些金銀是知縣的大部分家當,用來孝敬上官、謀求升轉用的,把自己的身家前程託付給武松,可見對武松人品武功的認可和倚仗。

總的來說知縣對武松僅限於欣賞和利用,這裡的利用並不是貶義,有本事才能被利用。

再說西門慶和知縣

很多人認為西門慶和知縣關係好、交情深厚,然而並不是;知縣和西門慶屬於利益共享者,是知縣在當地的代言人。

書中說西門慶只是一個財主,其實這只是表面身份,

書中有介紹:

原來只是陽穀縣一個破落戶財主,就縣前開著個生藥鋪。只是近來暴發跡,專在縣裡管些公事,與人放刁把濫,說事過錢,排陷官吏。

這裡的“說事過錢”其實就是充當一箇中間人,幫人收受賄賂,說和辦事。結合前面講知縣也是剛來陽穀兩年多的時間,而且西門慶也是近來才爆發跡起來。

這樣一看事情就很明顯了:西門慶是知縣在當地樹立的一個代言人,充當白手套的角色,專門幫著知縣收黑錢的。

由此可見,西門慶就是知縣的錢袋子,這也就不難理解知縣為什麼不肯幫武松報仇了,畢竟關乎自己的實際利益。

可是武松殺了西門慶之後,知縣為什麼還要幫他迴旋呢?

這個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死了的西門慶是不值錢的。知縣之所以選定西門慶作為代言人,最大的原因就是西門慶在縣衙前面開了個藥鋪,所以和衙門的人混了臉熟,本著就近原則,選定了西門慶。


現在西門慶既然已經死了,那就從新在培養一個,官場中人也不會因為義氣幫西門慶報仇;並且知縣對西門慶只是利用,沒有像是對武松那樣欣賞。

而武松因為之前押運金銀的事情有功,並且誅殺西門慶此事,輿論影響重大,人證物證俱全,所幸就賣個人情,幫武松周全一二,未來再有相見之日也不會太難看。


也是因為知縣幫著武松周全了性命,才有了後面的行者武松、名標千古,聲播萬年。



三點文墨


《水滸傳》的時代背景是已經腐朽的北宋末期,官僚們想著升官發財不管不顧民生律法的大有人在,同時也不能得罪治下有錢有勢的人。陽穀知縣不願意得罪財大氣粗的西門慶,想來平常也沒少得西門慶的好處,對武大郎被毒殺這件事當然裝糊塗了。武松殺潘金蓮和西門慶拿到了證據,陽穀知縣趨利避害,判武松“鬥殺”西門慶,“鬥殺”不是謀殺,武松因此保住了命,刺配孟州。知縣同樣沒有為西門慶出頭,因為同樣不願得罪武松,武大郎之死是全縣頭條話題,早已輿論沸騰,武松查出了真相為兄報仇,知縣根本不敢偏袒西門慶,何況西門慶已經死了。為了彰顯律法平息眾怒,不但輕判武松,還把王婆遊街處決。此事處置妥當,知縣繼續當他的太平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