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應當如何解決?求比較有建設性的意見,大家一起討論,思維之碰撞,觀點之融合?

鄉村小書屋


我的意見:在現有的基礎上,1.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的農村退休養老制度,對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直接發放養老金,2.建立和完善醫保制度和農村醫療保障機構,普及鄉村醫務室,發揮鄉村中醫師的作用,提高醫療保障,建立和保障鄉村幼兒園和小學義務教育,3.加強集體土地管理,凡土地拋荒閒置兩年以上,取消租賃使用權,交由集體重新出租使用權,放開宅基地轉讓和適當新增宅基地指標,鼓勵城市家庭承租,4.提高主要糧食收購價格(水稻,小麥),確保種糧積極性和收益。5.由集體免費提供大型農業機械服務,低價或免費大量發放小型農用機械,6.建立種苗基地,及時提供生態優質多樣種苗,限制轉基因種苗,7.建立區域糧食收購和食品加工廠以及電商銷售平臺和物流園,8.加強地方傳統文化建設,弘揚地方特色文化藝術,鄉風鄉情,9.劃定大型糧食產區和農場實行國有化管理,確保國家糧食儲備安全。10.任何農產品和加工免稅。


明天134901566


三農問題其實不難,現實版有南街村。過去版有毛澤東時代幾十年的實踐經驗。過去國家工業基礎差,實現不了機械化,中國農業受困於人力手工,解決糧食問題比較困難。如今國家農業機械化己不成問題,只是如今土地分散,管理鬆散,分包到戶己不適於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目前只有將土地收歸國有,實行集團化或人民公社化,結合國家機械和科技的力量,統一管理和運營,相信我國農業必會展現出朝氣蓬勃的新氣象。世事如棋、適者生存,農業的發展也和世事一樣,適應社會的發展才有出路。





老茂805


十四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八億農民,三農問題一直得不到合理解決,它的根源在那裡?廣大關心三農問題的朋友們,看我的建議合情不合情,合理不合理。三農,農村,農業,農民。有的同志說,將農村的土地重新集體化,集約化。

從解放初期的初級農業社,到高級農業社,再到人民公社,向下分生產大隊,生產小隊,那個時期,那個時代,土地到集體管理,它的效益是什麼?全民鬧飢慌,全民餓肚子。

農村現在的村委會就是從前的生產大隊。按現有狀況每個村委會基本上4000畝左右土地。村委會有五至七名領導人員,大部分國家用財政給發了工資。按國外發達農業國的模式,用先進的方法,方式,管理4000土地,人員都多多有餘。

國家應加大力度,糾正農村土地多佔濫用現象。將各家各戶土地登記造冊,輸入電腦程序。雖然各家各戶土地是分散的,但電腦程序是一體化。採用農業機械化,灌溉科學化,良種化,施肥統一化,收割機烘乾化,打包化。因為田間統一管理化,所以產量基本是一致的,統過電惱計算,分到農民應分的成果。

我提出的農業生產模式,將農村分散的土地化零為整,有不應響農民的利益,還能高產豐收。通過各個環節統一化管理,八仙過海,各顯技能,各個環節,各掙各的錢,各個環節都不承擔風險,實現大面積機械化作業,高產,高效。

有詩為憑

劃零為整統一化,

電腦無私人人誇。

八仙過海都創收,

果實豐收分回家。


松鶴延年5016


機制體制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思路決定出路,社會主義集體富裕的道路就是一條康莊大道。一雙筷子🥢和十雙筷子🥢捆在一起哪個好?小孩子都知道眾人拾柴火焰高,單打獨鬥是小兒科。


抱薪者


一是土地必須集中,二是資本下鄉科技下鄉,三是高素質人才進入農業,四是搞好安置農民進城鎮工作。現在的現實情況是土地分散在個人手中,勞動生產力太低造成農業無利可圖,有土地的個人不願意種地造成土地荒蕪,相當於國有土地資源閒置,後果很嚴重。40年前包產到戶政策已經嚴重不適合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廢除包產到戶。一個包產到戶政策用了四十年,造成現代農業到了崩潰的邊緣


用戶87700705221


解決三農問題的條件己成熟。如今的包產到戶家庭承包的模式屬單打獨鬥。與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極不對稱。嚴重阻礙了農村的現代化發展的步伐。農業集體化勢在必行。必須首先選好乾部。在黨內要有高度統一認識。徹底清除小農經濟給當前解決三農問題帶來的危害。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大打一場農業農村大改變的人民戰爭。走出一條真正屬農民自己的發展之路。當前農村的各方條件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時的條件要好出很多倍。機不可失。只等上層建築作出決策。


盧明洋109


二三十年了,還不得不重提三農問題,說明仍然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途徑,某些所謂成功案例,譬如華西村,南街村等等,為什麼不能推廣呢?因為他們的成功恰恰就是以不能推廣為前提的。切實可行在於切實二字,真要切實,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三農問題,然而四十年來的事實是農業領域的所謂專家恰恰是最反感歷史唯物主義的,甚至根本不知道馬克思關於農村現代化的精闢論述,要麼幻想用西方新自由主義那套走西方二百年前農業破產的道路,要麼繼續沉迷在馬克思批評的空想社會主義之中。

也就是說,只要讀讀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裡關於農村現代化的論述,所謂實踐一下就能夠證明了,但是這是中國三農領域精英最不情願的事情喲。


環居比鄰居家養老


當大家都酒足飯飽時討論三農是不適時宜的。誰都會對三農嗤之以鼻,包括我自己。說是從事農業的,從孃胎裡就低人三分。投胎時沒問好路當了個農民。如自己聰明點,投個公務員,警察,醫生,公司老闆什麼的,大家都背個公文包在街上行使自己的權力,或大家都戴著大沿帽盯著另一個戴大沿帽的小偷,因沒有吃的,難道他不偷麼?或者一個醫生盯著另一個因沒吃而奄奄一息的醫生下手,或者一個老闆等著另一個老闆倒閉吃掉他的公司……。當得手時又才恍然大悟。哦,我也沒吃飯!我也是一個活不過一星期的人了。原來不說農是要死人的。


簔笠釣翁


實際上毛主席的人民公社農業發展模式是(一)眼前生產需要與(二)長遠的三農機械化現代化作了辯證發展觀,對三農作了戰略性的規化。從(一)當時國家工農科極都是0起家,面對國際封鎖這個外部壓制,對付歷史以來大自然遺流下來的自然災害不組織起來,一家一戶的原始生產,根本不能講建設。如農業水利,整頓江河,擴大耕地,鄉村公路…,所以當時發展人民的大生產組是必要的,現在有人自以為毛主席集體化辦早了是不看當時的事實。(二)當時事實必須織織起來,從毛主席的戰略眼光不只是集體力量是當時建設,戰勝困難的途徑,而且更看得遠,即鋪開了一個制度的大道,即打破國際的封鎖,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洋為中用,把先進的科技武裝人民公社,也就是人民公社把西方科技拿過來自己用,農村人民公社走向現代代,強大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從這我們清晰的看到毛主席思路,鋪開了這一道路,萬事俱備,下一個奮鬥,即打破封鎖,把世界選進的科技拿過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規模農業。這就是毛主席著名的“洋為中用”的論述,統帥之所以偉大,必須是做眼前事必是為更宏偉的未來。在兩霸封鎖中,必須突破,毛主席周總理選擇了突破美國的封鎖大門,偉人開始了世界開放的偉大起點。也是毛主席的集體經濟,人民公社的宏偉操作的起點。南街村等就是一面紅旗,初心。毛主席的偉大理想,是建立在共產黨的先鋒隊的黨性上,建立在現代化大科學大工業,大農業(也是工業)的科學上,農民是工人階級最大的同盟軍,是反剝削壓迫的中流砥柱,但中國幾千年的小農經濟習慣,在馬克思主義論農民革命中也有所闡述。隨著人類科學的發展,必然會使農民農業農村走向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化。毛主席的偉大探索會成為現實。


手機用戶88171451338


三農工作牽一髮而動全身,深得上級的關心與大力支持,然而屢屢見效不大,那麼問題來了,說明三農工作的艱鉅性、漫長性、起起伏伏易反彈,真真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但是環顧四周,其他國家卻是農業強國,機械化、深加工等程度高,也許會說,國情不同,誠然。我們走我們的適應模式,早在華執政時期,我們大隊做試驗,把土地分成集體經營和人均二分自留地,用於解決口糧或種菜,確實有成效。還是老話,農民是小私有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有所改變,實行股份聯合,或農業集團公司,下設分公司轄若干小農場,小農場與三農直接對口接管受理各項事務。在國家法律允許範圍之內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