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和河北省哪個發展潛力大?

幸fu在雲端


答案肯定是安徽。安徽名正言順加速融入長三角。然而,相比江浙滬一體化的順理成章,安徽被劃入長三角卻多少招致不服,被認為“反正放在哪裡都不會顯眼,總是處於被支配地區。”



不過,若追根溯源,滬蘇皖在歷史上隸屬同一地緣,明朝為南直隸,清初改稱江南省,直到康熙年間出於權力制衡的需要才一分為二,有了今天的江蘇與安徽。

因此,安徽的融入,本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迴歸,亦是對區域一體化的內在需求的順應。

只是,安徽作為後起之秀,究竟如何破局?

安徽今昔


安徽近十年GDP增長3.1倍,年均增長15.78%,2017年以27518.7億元位居全國第13位,8.5%的增速全國排名第6;2018年經濟增長更是與北京同步首次突破3萬億大關,名義增速高達11.06%。

尤其是合肥GDP,在2000-2016年間增幅高達18.36倍,從相當於南京、杭州的32%、23%倍增到60%、57%,足以讓16年分別倍增9.29倍和7倍的南京、杭州望塵莫及。

2007-2017年的十年間,合肥以564%的增速領跑全國,實現了安徽的完美逆襲。

可逆襲前安徽蟄伏多年,並被江浙滬遠遠拉開差距。

這並非安徽“不思進取”,而是受制於地緣生態的割裂、國家政策的邊緣化與資源稟賦的束縛。

因為安徽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是承接南北、溝通東西的過渡地帶,在中國非均衡國策下恰恰落得個“不東不西、不南不北”的尷尬。

計劃經濟時,國家投入集中在“大小三線”,就沒安徽的份;到了改革開放,安徽既沒湊上東部沿海開放,也沒趕上西部大開發,基本都被國家政策所“遺忘”,即便來個中部崛起,也因周邊強省的虹吸而被壓制。

最關鍵的是,安徽“北部平原、南部山區”的地形,北部因歷史上的黃河氾濫而土地貧瘠,皖北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南部則受地形約束無法大力發展農業與工業,西有大別山阻擋武漢經濟圈,東有皖南大山區阻隔杭州經濟圈,以致皖中一帶(合肥為中心)孤掌難鳴。

更何況,安徽被長江、淮河橫向截斷成三個差異明顯的地理單元:淮北、淮南、江南,又有中原、皖江、徽州不同文化圈的縱向攔截,以致在中國沒有哪個省份比安徽的方言更多、文化習俗更煩瑣、人心更分散。

這直接導致安徽區域離散度極大,而且各地各自為戰,更間接致使合肥等地發展戰略左右搖擺並缺乏連貫性。

再加上,安徽東有富庶江浙,西臨華中大武漢,自身又沒有形成超強中心,以致全省不但被地緣生態肢解,還在周邊虹吸下因離心力太強而“精神分裂”,自然在凌亂步伐下發展遲緩。

可正因安徽多年“隱匿”,反而造就了今天的後來居上。

因為時代變了,不單國策已從沿海先富等非均衡走向均衡協調、共同發展,就連中國城市也從單打獨鬥進入區域一體化的都市圈、城市群發展。

這恰恰意味安徽進入國策調整的“法眼”,成為均衡發展的重點。僅是彌補非均衡的落差,對安徽來說就將是極大的市場空間。


因為以前國家“犧牲”中西部地區來補貼東部沿海地區發展,中部“受傷”最大,安徽又為中部之最。

可到如今,長三角內部能量巨大,尤其是上海已成資源集聚高地,未來將從原來的虹吸走向外溢輻射,安徽離得最近,自然受惠也就越大。

畢竟,作為江浙滬的腹地,安徽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將承接江浙滬等產業轉移,尤以二產為主,恰好迎來做大GDP的好時機。


“全球增速最快的城市”合肥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高鐵網的加持。和從前的鐵路時代的株洲、鄭州類似,如今的合肥成了“被高鐵拉來的城市”。以合肥為中點,合福、合鄭、合新、合蚌連、合安九、商合杭,數橫數縱把高鐵畫成了“米”字形。 而蕪湖瀕臨長江,有長江支流青弋江從城內穿過。環抱長江水運第五大港,蕪湖屬於安徽的水運中心,皖北與皖中的對外貿易,水路都要經過蕪湖。 馬鞍山如今在臺灣同胞中,有著“第二崑山”的美名,便利的交通條件,理想的地理位置為其承接崑山的臺資企業轉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019年,建設長三角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徽作為一塊尚未得到完全開發的“處女地”,雖短板明顯,但短板亦易補。各城市應主動出擊,爭取政策,在區域聯合中找準定位,利用土地與人力成本優勢積極承接江浙滬地區的產業轉移。

一線的科研實力,二線且仍在快速壯大的產業實力。過去十年裡,經濟總量連續超越8個省會的合肥,成為中國城市排行榜中異軍突起的顛覆者。對於志在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長三角,合肥是一塊重要拼圖和加分項。作為長三角副中心,合肥與滬寧杭在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領域的協同合作,有著廣闊的現實基礎和巨大的想象空間。

安徽雖然被歸為華東六省,但它的發展水平與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仍有較大差距。這些年來,國家在政策扶持和財政轉移上偏向中西部,而安徽就被納入中部六省範疇,在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下,經濟快速發展。


學霸鐵軍


安徽與河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安徽挨著江浙滬,河北包圍著京津兩大直轄市,在不少人眼中,它們的地理位置很優越,近水樓臺先得月!但是在發展水平上,安徽相對於江浙滬、河北相對於京津來說,差距甚遠,因此江浙滬與京津強大的虹吸效應反而對安徽、河北抽了不少血,安徽與河北為它們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源,無論是礦產資源還是人力資源。

目前安徽與河北的發展水平都不高,2018年安徽GDP為30006.8億元,人均GDP只有4.8萬元;河北GDP為36010.3億元,經濟規模雖然高於安徽,但人均GDP也只有4.79萬元,兩省的發展水平幾乎都差不多,人均GDP都遠低於全國6.45萬元的平均水平。


如今或許真的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了,長三角城市群擴容,安徽就有8座城市加入,其中合肥還被定位為長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在此之前,只有南京和杭州有此殊榮。而京津冀一體化也在推進當中,還成立了千年大計雄安新區,看來這兩省未來經濟發展大有可為,畢竟長三角、京津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在它們的帶動下,兩省的發展前景自然是非常好的,至於誰的發展潛力更大,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都有各自的優勢,最後還是得交給時間來評判。

但就目前而言,安徽的發展更快,自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以來,安徽經濟發展迅速,過去五年經濟增速基本保持在8%以上。而河北過去五年經濟增速基本保持在6%~7%,河北經濟主要以重化工業為主,機械、煤炭、鋼鐵、石油、化學、陶瓷、建材等產業規模較大,過去幾年由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我國出現產能過剩等問題,河北經濟發展比較緩慢。


總的來說,安徽也好,河北也罷,不管它們未來誰的發展潛力更大,還是希望它們未來發展越來越好,攜手共進,為我國經濟繁榮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錦繡中源


又是一個比較哪裡潛力大的問題。

說發展潛力,那就要知道經濟發展的要素有哪些,從經濟學上看,資本、技術(人才)和資源是三個主要方面。那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比較安徽和河北哪裡潛力大。

首先,在資本方面兩省差距如何呢?一個簡單的數據,前三季度安徽省利用外資金額是140億美元,而河北省是82.1億美元。外資利用的金額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投資吸引力水平和資本充足程度。從這點來看,安徽完勝。

第二,技術(人才)。未來的發展,關鍵在人才和技術,有人有技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安徽省有中國科技大學,這一中國科技領域首屈一指的大學之一,合肥也是中國三大科學中心,安徽省今年新增的兩院院士還排名全國第二,甚至超過浙江省。而河北呢?全省沒有一所能在全國排上名的大學,人才都往京津跑,實在乏善可陳。所以,在技術和人才上,還是安徽完勝。

最後,就是資源了。當然,未來的經濟發展資源的作用會越來越弱化,你看現在經濟發達的江浙廣東哪個資源豐富?所以,在前兩點上安徽已經完勝的情況下,資源誰勝誰負已經不重要了。

其實,換個更大的視角來看,河北省屬於京津冀經濟圈,安徽加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兩省的競爭也是兩大經濟圈的競爭,當然在河北雄安這一千年大計和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下,未來河北或許將有出頭之日,畢竟歷史上的河北也在民國時期領先全國。

但是,安徽仍是更被看好的地方。


南山之北


安徽算了吧,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河北養兩直轄市,去除這倆直轄市安徽也不是對手,安徽一個內陸省份註定是塊軟地,安徽就一個合肥而河北遍地開花,港口城市唐山市GDP7000億,京津唐第三極,省會石家莊不斷擴張衝刺一線,美麗秦皇島,承德旅遊勝地,千年古都邯鄲,京津走廊廊坊等等,安徽還是別比了跟西藏比去吧



去去去去SX888881


河北確實比安徽有錢,但是一直以來在定位上就是服務北京的,所以沒有得到放手發展。真正的經濟大省其GDP和資金實力都在同一檔次,所以南方地區也就四川可以。看這張圖就發現像兩湖及福建河南安徽和河北比起來還有很大差距的,河南GDP眼看快是河北兩倍了,但是資金實力卻趕不上河北省,說明經濟發展

有其他成分,其他省份也差不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浙江和四川了,GDP不高的時候資金實力就很強,浙江高出山東一大截!所以山東GDP參假成分很大,看這張表大概就知道那個省份GDP真正參假了



幽冥界還陽管理處


2019全國百強小康城。看這個吧。最直觀體現發展指數。安徽6城,河北3城。石家莊放在安徽只能排第7。



gaolei333


最簡單地說,安徽和江浙滬等是大哥小弟關係,可以坐下來談,吃點虧沾點光,差不到哪裡去,實在不高興,不來往誰也吃不了虧沾不了光。可誰求不著誰,還是互相幫忙的好。

河北和京津的關係就不同了。北京是大爺,天津是大叔,一巴掌打你臉上,你再不高興也不能倒蹄,只能忍,比如環保,河北任務重,不掙錢還要往裡搭錢,還得接下效益低的產業。教育就更不用提了,人才也被吸走。河北有一個豆湯能灌活的方法,就是北京天津真把自己當河北人。

所以,安徽勝出的概率大,河北翻盤缺把鑰匙。


運河明月


我認為還是看好安徽,安徽現在是長三角的一支了,未來上海的產業會外擴,帶動安徽發展。更何況南京可是號稱“徽京”的,有南京帶著滁州馬鞍山等地,杭州帶著宣城等地,皖中跟著合肥混,淮北跟著徐州混!而京津冀說的好聽,可是北京的產業根本不會外遷,只會把有汙染的踢給河北,北京吃肉,天津喝湯,河北湯底都沒有。

再說現在的工業水平,河北除了唐山能拿得出手,還有嗎?一堆鋼企,石家莊一堆藥廠,保定就一個長城汽車,張家口的煤,別的地方根本沒有大企業。再看安徽,合肥主打家電,聲谷,智能製造,京東方,科大訊飛等等,淮北淮南的煤,銅陵的有色金屬製造,馬鞍山的馬鋼,安慶的合力叉車,造船廠,蕪湖的奇瑞,研發走在中國車企前列,還有一個機器人公司!

人才決定經濟,而人才的培養看高校,河北除了河北工業別的沒了,而河北工業還在天津,畢業生大多留在天津了,安徽一所985,2個211,中科大全國理科前三,研發能力很高的,合工大號稱汽車產業中的“黃埔軍校”,還有一個安大。

再說環境,京津冀現在霧霾是出了名的,再來一波藍天行動,整個河北的企業又要停工,安徽很少有這種大氣汙染。

綜上,我認為安徽勢頭猛一些


喜羊羊129051046


安徽地處華東,東靠江蘇、上海,南接浙江、江西,西鄰湖北,北與山東、河南接壤,位置在全國最為尷尬!

東不東,西不西,南不南,北不北,錯過很多次國家發展戰略規劃!建省週期又短,相鄰省份都是經濟強省,更加彰顯安徽的薄弱!

安徽在全國的位置

但是安徽以合肥為界,皖南皖北各個指數完全不同,幾乎是一邊一世界!

皖北貧窮指數、勞動力輸出指數全國最高,發展指數、人口素質指數卻全國最低!一沒有讓人嚮往的環境,二沒有讓人想去投資衝動,所以只能加速沉淪...

黃山迎客松

皖南風景名勝眾多,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既有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全國聞名遐邇,也有古徽州的粉牆黛瓦和江南的小橋流水,無不叫人流連忘返…一夢醉死在江南!

再看看河北:河北位於華北地區,地理條件優越,人口眾多,環渤海經濟帶核心區,省內資源豐富,很多國家重特大型工業都在河北落地,北京天津和首都經濟圈與河北互於一體,秦皇島還是全國最早沿海開放城市;

河北位置圖

就是這麼好的地理位置,卻活生生沒有發展起來,是為可惜!從歷年全國gdp數據排名可以看出,河北近些年沒有前進,卻在加速後退,農村面貌與河南無異,幸福指數與皖北相差無幾……

綜合來看河北整體發展比皖北稍好一些,比皖南差距明顯,不在同一層級……因為皖南玩的是環境,玩的是風景,玩的是流連忘返……


科技生活領域創作者


安徽省和河北省哪個發展快,各有各多優勢。安徽緊靠長三角,安徽人比河北人要勤勞,勤奮,勤儉,智慧聰明。地方工業溥若的地區,百分之九十的人到外打工,全國各地無處不有安徽人的身影,河北,北都的人設有安徽人勤奮,勤勞,我去過張北地區一到東天人們就在房子裡不出來了,不過河北緊靠首都北京有優優勢。國家又辦個雄安新區,可以帶動經濟,總之各有長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