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用代替機構信用,是信用中國的發展方向

個人信用,個人給他人背書信用。通過使用大數據,雲計算,AI等技術方式。

通過每個人的信用,交替的背書,構建無核心,無機構的,以人民為核心的信用體系。

張三看到李四會騎行自行車,自己做出判斷李四會騎車。這條記錄被記錄下來。李四是否會騎車?通過記錄查詢,張三確認的李四會騎自行車。

技能,知識,能力,品德等等,通過細枝末節,或者通過模塊化,比如:知識模塊化為5-10分鐘能夠充分表述和驗證的單元知識。這樣,便於背書和驗證。

這樣構建起來的新型信用體系,就是無中心的信用體系。

比如:某華大學的王教授,今年55歲,他的信用背書22380條,給他背書的有門口的修鞋匠,他看到了王教授9歲時候,能夠騎行自行車,賣菜的王阿姨,王教授在20幾歲時,在菜市場買菜,王阿姨找錢,錯找了50元,年輕的王教授(一個門衛小青年)把錢還給了王阿姨。某山村的退休老師張老師,現在已經89歲了,他是王教授的小學老師,當時背誦沁園春雪,是張老師提完的考核的,張老師給王教授背書的王教授的15篇文章的背誦以及理解。

王教授,通過自己的前8869條信用背書記錄,申請到的某華大學的教師職位,幾年後,憑藉著前16807條背書記錄,通過大數據分析,王教授的5000多名背書人的誠信記錄超過95分。被提拔為正教授。提拔的過程,沒有討論,開會,沒有填表,系統根據王教授的記錄自動篩選出來的。

個人信用代替機構信用,是信用中國的發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