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著4%-5%的理財不要,多數人為何偏偏中意2%-3%的定存?

成喜英


更高的都有但是你敢別人不敢。支付餘額寶有的定期有你說的那個點但是普遍的人都是把錢存在銀行。以前有的銀行也坑明明是存款變成了保險。最危險的那是那些P2P的高利。你想他的利他還想你的本。所以說還是存銀行安全點。我的錢有很大部分放的支付寶簡單撇託。活期利也高不像銀行活期低的可憐。別想那些高利。超過百分之一十的估計都是下誘餌。



拿穩就發了


我不看評論怎麼說,反正銀行理財有風險。我去年在某商業銀行理財,一年期50萬元,眼看還有十幾天到期了,銀行理財經理打電話告訴說:這個項目賠錢了,就是說沒有利息了,有可能還要損失一部分本金,最後還好,拿到了1千多元的利息。


老丁220023376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人們之所以放著4%到5%的理財不去購買,而是選擇銀行定期存款 ,我想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種:

一、對理財產品缺乏認識。很多人,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對理財產品認識不足,在內心深處總認為理財產品風險很大。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正規的銀行的理財產品應該說還是比較靠譜的。雖說現在大部分的理財產品也是不保本,但風險基本上非常小。

二、看中了銀行定期存款的穩定性。銀行存款之所以區別於理財產品,就是銀行存款是能夠保證你的本金安全和利息的安全,但理財產品就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雖然說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比較穩妥,但也不排除某些投資失利的情況,導致本金和收益都無法保障。所以說很多看重穩穩妥的人還是選擇銀行定存。

三、小額的錢款用於定存和用於理財收益差別不大。以定期存款利率3%和理財收益5%為例:如果是100元,那隻差兩元;如果是1000元則差20元;如果是1萬元,相差兩百元。所以說,很多人感覺差別不大,就選擇了銀行定期存款。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回答問題不易,也希望路過的小夥伴動動小手幫我點贊,我祝您笑口常開、心想事成、多多發財。想學習理財知識的朋友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謝謝!


小峰談理財


在去年很多的高額回報的理財平臺出事了,P2P一個接著一個跑路了,所以給人的印象就是理財的最好可能連本金都沒有了。害怕啊。不是一個兩個出事,而是大部分高回報的理財產品都出事了。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有些銀行正規的理財產品,4-5%收益的理財產品還是相對靠譜的。當然也有少數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問題。但這只是極少數小銀行。大型商業銀行一般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保本問題不大。不過,理財產品也是有風險提示的。那就是不保證這個收益一定會實現。基本上每個理財產品都會有這樣的提示。這是銀行的義務。事實上,到最後基本都能實現這樣的收益。有可能會往上或是往下偏差一點,都偏差不會太大。

而銀行定存,2-3%則是百分之百安全的。錢存在銀行裡面,雖然沒有理財收益那麼高,但存在銀行裡面就買一個放心。最少也還有3%左右的收益。而且上面也沒有風險提示。這點是理財產品所不可比的。

因此,主要是現在的社會太複雜,大部分人虧怕了,出於謹慎的心理選擇沒有風險提示的定存,而不敢選擇有風險提示的理財產品,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股海重生2015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銀行或者其它的理財顧問經常會給客戶說的話。事實卻是是這樣,比如銀行的理財產品多數有4%~5%的年化收益,但是定期存款只有2%~3%的收益。常理來說我們肯定會選擇收益高的理財產品的,但是為什麼多數人都會中意3%左右的定期存款呢?難道是他們不想賺更多嗎?

1,資金不夠大。

很多人之所以不選擇收益高的理財產品是因為資金不夠大,銀行確實有4%~5%的理財產品,但是是有門檻要求的。超過4%年化收益的理財產品門檻基本都在5萬以上,而有5%年化收益的理財產品門檻估計要在10萬以上甚至更多。現在的有大額存款的多數是老年人,年輕人都是一身債務哪有那麼多錢去買理財呢!門檻高拒絕了多數想買銀行理財的投資者。

2,方便度不夠高。

有這麼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必然是有時間限制的,比如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年。限制時間越長那麼其方便程度就會越低,對比網絡理財多數的年輕人自然會選擇網絡理財。網絡理財隨時可取,即便是活期存款也比銀行的高的多,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也並不比銀行查,而且時間也會相對比較短。對於年輕人來說,微信,支付寶的理財產品更有吸引力,所以就不會選擇銀行的理財產品了。

3,害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銀行理財坑害了不少的老年儲戶。本來說好的是存款,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變成保險了。這樣的事情我想大家都聽說過甚至在我們的身邊就發生過,為了獲得那一點的高利息不少的老年人都被欺騙過。各大銀行都有自己的保險公司,業務員為了衝業績隱瞞事實欺騙了不少的儲戶。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原因,寧願少賺一點也不要冒那種血本無歸的風險。



投資觀


很多老百姓都喜歡將閒錢存在銀行吃利息,而不是選擇買理財產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而定存的收益是固定的:

根據2018年央行出臺的資管新規規定,任何理財產品都不得承諾保本保息,也就是說,購買理財產品你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可能收益很高,但也有可能會損失本金,而銀行的定期存款雖然利率不高,但起碼本金很安全,而且還有一定的利息收入,所以很多人都寧願做定存也不買理財產品!

二、理財產品的名聲不好,很多人都反感:

買過理財產品的人都知道,很多理財產品的風險還是比較大的,如果你長期持有某隻理財產品,到頭來換來的不僅沒有高收益,而且本金還出現虧損,這種心理落差是很難受的,尤其是那些之前一直做定存的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再加上,理財產品有很多騙局,騙人的套路花樣百出,所以,很多人都對理財產品沒有好感,聽說理財產品就直搖頭!

另外,從風險偏好來說,購買理財產品的人一般都屬於穩健型的投資風格,而如果要談穩健的話,理財產品肯定沒有定存穩健,所以,二者比較而言,追求穩健的投資者更偏向於做銀行定存!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震驚!!!!銀行來了一群“傻子客戶”,放著高收益的理財不要,卻選擇了低收益的定存。

01 知曉率

雖然我們一直在談理財,在談收益的問題。可是事實上國內真的還有一大批人都不會理財,不瞭解理財。去了銀行只會去存定期,好不容易有人找他們買理財產品居然還是保險業務員,上當之後更加不會去存理財了。

特別是農村百姓,只知道埋頭掙錢,對於錢生錢那就是存銀行定期了。根本都不知道還有理財,那就不可能去做4%到5%的理財啦!

02 風險承受

上面不知曉有4%到5%理財的人就有一部分了,而還有一部分知曉有收益高一點的理財產品,但是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這個是不保本的理財,他們就不敢買了。

雖然理財虧損的可能性很小,但是銀行的工作人員也不能承諾這就是保本的理財,因為這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而我們很多人的錢都是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即使不能多拿多少利息,也不能本金都不保障啊!風險承受能力很差,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即使知曉有4%到5%的理財產品也不會去申購,而是把錢放在定期裡面拿肯定會有的收益。

03 資金額度

還有一部分人,知曉有收益高的理財產品也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但是資金額度卻不夠進行申購。因為銀行的理財很多都是5萬起投,10萬起投的,一下子拿不出來這麼多錢。

那就還是老老實實的存在銀行定期拿固定的利息好了。

綜上:這群人真的傻嗎?不是,只是他們的錢掙來不易,不能承擔一點風險。上面三種情況就讓好多人都選擇了定期而不是理財產品。


掙錢不易,將本求利。我是@易將學財,感謝閱讀!!!

易將學財


定存利率確實不高,官方定的是2.75%,兩年到五年都是。但是實際上,完全是不同的。

最高的已經超過4%了,和理財有一拼了。

如果利率差不多,那肯定定存保障比理財更高一些

《存款保險條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這一限額高於世界多數國家的保障水平,能為我國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額保護,可以說是很好的保障了。

與之相反的,理財由於資管新規的推出,保障大不如前!去年實施的資管新規對居民的最大影響就是打破理財產品剛性兌付,也就是說,理財產品今後不再“保本保息”。甚至貨幣基金都要打破剛性兌付了!

一個是推出存款保險,一個是打破剛性兌付,一進一退之間,對保守投資人而言,肯定選定存啊!

定存尤其對老年人很有吸引力,比如我爸,動不動就存定期,利率和理財差不多,而我呢,基本上就是理財,因為流動性會更好。

一個是追求安全性,一個是追求流動性,各有各的客戶群體。


趙冰峰財經


之所以很多人,會選擇2-3%年收益的定存,而不是4-5%的理財,主要原因如下:

一. 定存要比理財靈活。定存不到期,是可以將本金取出的,利息則是按照活期存款的利率計算。而理財,不到期是無法取出的。因此,對於未來存在不確定性用錢的人來說,定期是個很好的選擇。

二. 定存要比理財穩定。定存是確定無疑保本的,利息也是確定的。而理財呢,存在虧本的可能性,儘管絕大多數都是盈利的,但畢竟沒有定存穩定。

三. 部分顧客,尤其是老年人,對理財產品不是很熟悉。櫃檯辦理理財,需要簽署一些文件,而不少老年人,眼睛花,看不清楚,或者無法完全明白文件的內容,因此不敢貿然參與。再加上,媒體時有爆出,銀行的理財經理或保險公司派駐銀行的業務人員,為了業績,欺騙老年人,將保險產品辦理成了是理財產品,造成了不良的口碑跟較差的社會影響。這也使得老年人警惕性增強,不敢買理財,子女們更是告知“不能簽字一些看不懂的文件”,也使得很多人排斥了理財產品。

四. 理財的收益比定存多1-2%,存入資金不太大的時候,感覺收益差別不太多,因此辦理哪個無所謂。而對於有大額資產的人來說,諸如分紅型保險,信託等,收益更為可觀,穩定性也不差。

我是老蔡,希望以上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老蔡扯生意


不請自來。這兩種情況的選組,主要是每個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不同。

選擇2%-3%定存的人,是對風險承受能力特別小的,不能承受風險的人,選擇定存是因為有《存款保險條例》,存款有法律保護。相對的風險較小的投資,收益就偏少了。另一類人就是對理財不太懂的人,怕理財虧了本,老年人的佔比比較高。


選擇4%-5%理財的人,是可以一定承擔風險的人,而且對於理財也是有一定基礎的人。選擇自身相適應的風險,收益自然也會有所提高。


再有一點,門檻。定存多少錢都可以去存,但是理財產品的門檻就比較高了,4%-5%的理財產品基本門檻就是5萬元起,阻擋了一小部分投資金額偏小的人。


最後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流動性。定存可以隨時取出,損失些利息就能取到現金,對於流動性要求高的人還是不錯的;如果買了理財產品,通常都有封閉期,4%-5%的理財封閉期基本都在一年,對於流動性要求高的人來說確實有一點不合適。


綜上所述,選擇2%-3%定存,還是選擇4%-5%理財,主要是每個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