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機是如何傳入中國的?當時人們是怎麼接受這個能裝任何東西的“箱子”的?

歷史小地主


說起電視機在中國普及的歷史,那真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從中也能看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是如何開始接觸現代化的。

電視機的普及得力於日本松下電器,鄧小平請求松下幸之助給予幫助

有人說,電視機早在民國時期就有。確實是如此,但在改革開放之前,一般老百姓家中很少有人能夠擁有電視。電視真正普及,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是要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而且與現在我們情感複雜的近鄰——日本,息息相關。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當時的日本,家庭產品已經趨於飽和,尤其是電視機,已經普及化了(就如同我們十年前,彩電爭相促銷,大幅度降價)。

因此,日本必須尋找新的國家,新的市場。於是,很多企業都紛紛將目光盯向了中國。當時,中國老百姓家裡幾乎都沒有電視,連見都沒見過。因此,日本企業就躍躍欲試,準備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1978年,已經復出的鄧小平訪問日本。他特意來到大阪,參觀了松下電器廠,並親自會見了松下幸之助。


鄧小平在那裡參觀了電視機的生產線,還見到了中國完全沒有的傳真和微波爐。鄧小平把一塊微波爐加熱的燒賣放到嘴裡,然後稱讚“味道不錯”。

當時,鄧小平不諱言當時中國的落後現實,他對松下幸之助說:“我們確實是抱著一種請教的態度同你們見面的”。然後請求松下幸之助:“你能否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幫點忙”。

松下幸之助不假思索地答道:“無論什麼,我們都將全力相助。”


松下電器與北京電視機廠合作,幫助建設生產線

後來,松下幸之助果然兌現自己的諾言,雖然沒有把核心技術轉讓給中國,但是松下電器開始在中國建廠。

1979年,日本松下電器開始出現在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的櫥窗裡,在面積不大的7號櫥窗裡,密密麻麻放著許多松下電器,其中就有電視機。這可以被看成是,日本電器第一次進入中國,向老百姓售賣。

隨後,松下電器開始與中國的工廠進行合作。1980年,北京電視機廠派出了技術人員前往日本考察學習,引進了彩電生產線,然後開始進行配件加工。

1981年7月,這條生產線建成,裝配工作全部自動化,每天可生產420臺彩電。後來,這些彩電以牡丹牌電視機開始在社會上售賣。

就這樣,彩電正式進入了中國社會。

老百姓購買彩電,需要憑票,還要搭上自己五年的工資

1983年,中央電視臺轉播了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這場晚會在當時的威力非常巨大,雖然當時中國的電視普及率只有沒千人5.1臺(甚至低於朝鮮的每千人7.1臺)。

但是,當老百姓知道,可以從電視上看到如此精彩的節目,於是紛紛決定要攢錢購買。

不過,那個時候買電視可不容易。有錢還不行,最主要的是必須要有票(那個時候,還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渡期)。要想獲得票,必須要跟單位申請,然後進行排隊,一般會等待很長時間。


即使有票了也不行,那個時候一臺電視幾百塊錢,有的甚至要上千。當時,一般工廠工人,月工資才三四十塊錢,相當於他們不吃不喝幾年的工資。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就曾拿著自己5年的工資——1600元錢去買彩電,結果中途看到了鈞瓷掛片,於是沒買彩電,買了鈞瓷(當時根本不值錢,現在應該幾千萬不止)。

當時很多中國人,第一次看到彩電都非常不理解,想不出它的科學原理。有些老人甚至不讓小孩看電視,害怕他們的魂魄被電視勾走。

在很多地方,如果一個衚衕或者一個樓裡面,有一家人買了電視機,其它鄰居,尤其是小孩子,一到晚上就會跑去,圍坐在一起看電視,有些小孩甚至還會趴在窗戶外。這成為了上世紀80年代獨特的景象。


兮兮說事兒


電視機是何時進入中國的,還真不好查證。我這裡講一個當時的人們是怎麼看待電視機的事?

在上世紀70年代,重慶市北碚區,我們村有一個先進青年李某,因為有文化,並且在各方面都表現很好,當時政府派他到蘇聯去參觀學習交流,在蘇聯的賓館裡面有電視機,他也是第一次見到。電視機裡面有很多的節目,唱歌跳舞,還有新聞節目,當然,也有很多關於中國的節目,他在蘇聯住了一段時間,然後回到村裡,就像鄉親們介紹蘇聯的情況,電視機這東西是他印象最深,最神奇的一個玩意兒,他向鄉親們說,我在蘇聯看見有一個東西有面篩(一種竹製的傢俱)這麼大,雙手比劃著,它可以說話,還有很多人住在裡邊,有唱歌的,有跳舞的,還看見很多人打仗,我還看見毛主席啦!(這事是1976年之後,毛主席已經過世了),這些村民看見他講的津津樂道,但對他完全不相信,一米見方不到的一個箱子,居然能夠裝下那麼多人唱歌跳舞,居然還看見過世的毛主席了?他一定是跑到蘇聯撞見鬼啦,說的話都是風言風語。村民開始疏遠他。還沒結婚的女友,也不相信他,離他而去。後來他就“被成為村裡的神經病”了。


長江大夾


過來人啊!就是這麼硬氣!農村也一樣情景,我們村一開始(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大隊書記和電工家有電視機)兩臺電視機,平時我們去蹭電視還好點,但一下雨,村路又不好都是泥巴,別人就有點嫌了,老爸一硬氣,大概82年找關係搞了一張票,買了一臺熊貓的電視機和一臺鑽石的吊扇,天天燒一鍋三品罐的茶,誰來都岔的,《上海灘》的時候連木梯子上都是一格坐一個人![大笑][大笑][大笑]



相思結8


七十年代中期電視機已經進入百姓的視野,記得第一次看電視是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時,鄰居家的一臺黑白電視機搬到操場供大家觀看,當時電視機貴也買不到,過了兩年我家也託人買了一臺十二吋黑白電視機,四佰十四元。當時電視機普及率低,頻道也少晚上一般都是演電視劇,每到那時候家裡就坐滿了人最多時曾經有三十多人,一九八五年,用上了日立二十吋彩電,是親戚用四百多外匯券買的,不過那時電視機多一些了,家裡也冷清了.前幾年孩子給買了一臺三十二吋的液晶電視,現在電腦普及了電視也就經常靠邊了,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段王爺896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電視機進入中國比我們想象的要早。

王朔的《動物兇猛》中,寫了一個溜門撬鎖的小孩,在文革時期入室盜竊。

期間,他曾經看到幹部家有一臺木殼的黑白電視機,蘇聯製造。他一時激動,想將電視機抱走。

可見,文革時期的六十年代,中國已經有電視機了,不過在少數高級幹部家庭。

實際上,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沒見過的,不代表沒有。
比如林彪的兒子林立果的房間,就有一臺29寸的進口電視。林立果是1971年玩完的,那麼他的電視肯定是在六十年代就有了。


我國第一臺電視機是天津無線電廠生產的,時間是1958年,叫做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最初產量只有10臺,後來年產量達到200臺

嚴格意義上說,這也不算生產,不過是組裝蘇聯的元器件。

這些電視機主要用於政府機關,不對民間銷售。

話說回來,就算對民間銷售,也沒人買得起。當時一臺電視高達700元。

而當時中國大陸甚至還沒有電視臺,中央電視臺是電視機誕生以後半年才出現的。

在1958年3月17日,她第一次實現了中國人在電視機裡播報節目:第一個是女聲二重唱,最後一個是動畫片《小貓釣魚》。


中國第一臺民用電視,是著名的孔雀牌。孔雀牌是蘇州電視機廠的產品,早在1970年就生產了一臺黑白電視機。

同年,全國電視總產量不過1萬臺,仍然是針對政府機關使用,數量比今日的私人飛機還少。

到文革結束,蘇州電視機廠有了第一條流水線,開始準備對民間銷售。

不過,即便如此,1977年中國的電視機年產量不過20萬臺。


隨著改革開放,一切都由很大轉變。

1980年,蘇州電視機廠就成了中國電子行業的骨幹企業,甚至還成立了出口基地。

同年,全國可以生產250萬臺電視。

到了1982年就更牛了,電視產量為300萬臺,其中還有6萬臺是少見的彩色電視。

到了1985年,電視產量就高達1663萬臺,逐步普及到千家萬戶。

同年,大陸引進了香港電視劇83年《射鵰英雄傳》。


一時間,萬人空巷,比過春節還誇張。

據說隨後幾年,只要83年《射鵰英雄傳》播放,各大城市的犯罪率就會有很大下降。

小偷和強盜都在家看電視了。

薩沙記得,當時電視的尺寸都是很小的,而且基本都是黑白電視。

但是,沿海卻有一些大尺寸的彩色電視,比如“日本原裝”18寸彩電。



自然,這些多是通過香港走私過來的,很多漁民通過走私電視積累了第一桶金,隨後逐步成為老闆。


薩沙


1991年,我爸爸在家裡面做點小買賣,賺了一點錢,花了500來塊錢吧,應該是,買了一臺上海產的金星牌的黑白,17英寸的電視機,我靠,買回來,好多鄰居都在放鞭炮啊!就像現在買的小汽車一樣,這個電視機現在還能用啊,還在家裡面用,我估計傳給我孫子用都可以


實體企業加油


北京電視臺是1958年成立的,那時懷仁堂就有電視直播,六十年代的“樣板戲”黒白電影就是電視翻拍的,那時較好的單位就有電視機,1971年我到一個地區的“五七幹校”體驗生活那裡就有電視機,1976年周總理去世我們就是在隔壁糧食局看的電視,不過那時都是黒白機。


常洵1


記得小時候村裡有了第一臺電視機,從此那家人的客廳就擠滿了人,大家都非常好奇的看著這個新奇的東西,哪怕是廣告也看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電視上在播放拳擊比賽,圍觀的一位老奶奶一邊看一邊說:“那兩個人打得要死了,周圍這麼多人看著怎麼不上去救架啊?”結果引來鬨堂大笑!

那時候類似這樣的笑話很多,在看電視的人群中,經常有人跑到電視後面去找人,還好奇的說:“這麼小的盒子怎麼能裝這麼多人?”

這就是電視機剛進入我們村的情景。

電視機何時傳入中國的?

中國的第一臺電視機不是從外國進口來的,而是我們自己生產的!

第一臺電視機於1958年在天津的712廠(當時的天津無線電廠)製造成功,並接著量產了第一批電視機共10臺,這些機器在當時只限於中央政府機關使用。電視機不是單獨使用的電器,必須要有電視臺與之配套,因此就在電視機制造的當年5月,中國第一個電視臺——中央電視臺誕生了!

中國第一臺電視機制造出來以後,分別在天津和上海進行量產,分別是“北京牌”和“上海牌”。這兩個品牌電視機的質量在當時超過了蘇聯和日本,但由於當時電視機普及範圍有限,因此電視機技術發展也變得緩慢,直到改革開放後開始引進技術,國產電視機又開始有了新的飛躍。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視機成了一個家庭富裕的象徵,一般只有“萬元戶”家庭才買得起。在80年代初期,市場上開始出現進口電視的蹤影,日本松下是第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品牌,當時一臺松下黑白電視機要一千多元,那是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了。

到了九十年代的時候,二手電視機開始在市場上出現,當時一臺二手東芝黑白電視大概需要300元左右,我家的第一臺電視就是爺爺從電器維修師傅那裡淘來的。當時的300元也是一筆大開支,但以九十年代的工資水平來看,也就是普通工人一個多月的工資,比起80年代的一千多要便宜多了。

如今我們的電視機已經升級到幾十寸,技術也相當成熟,從電視畫面上可以清楚看到演員臉上的毛孔。不過回想起我們小時候看電視的場景,一大幫人圍在屋裡看著10多寸的黑白電視,屋外還有一個人在移動著竹竿天線,一邊移動一邊問:“好了嗎?”屋裡答應著:“沒好,再移一下!”這種回憶對於70後、80後一定特別親切和熟悉。


水煮汗青


我97年的,記不太清了,估計大概是七八歲的樣子那時候家裡雖然有21寸長虹彩電,但是家裡窮天線還得問人家借,當時有那種大鍋能接受到好多套節目,大概08年09年那種小鍋也出來了,小鍋的誕生是因為比大鍋有一個優勢可以放在家裡不用日曬雨淋,大鍋就不行了,可是儘管都出來但家裡還是裝不起,我家前面的鄰居就有大鍋,我就趴窗戶到他家看,後來也就到他家裡蹭著看了,到我上小學四年級得時候家裡就一趟了個大鍋,那感覺好爽,我相信此時有一個絕大部分人小時候都幹過的事,那就是夏天熱,我們為了看電視但是受到的教育又說電視太熱容易爆炸或者壞,於是我們就把電風扇對著電視吹也不對自己吹,熱的出汗只為看電視,😂


輝山亭


在我小時候我們村有一臺電視機📺是從側面換臺的(本人是70後的)那是全村唯一的,戲曲白蛇傳就是在那臺上看到的(驚奇的不得了)在80年左右吧各家開始零星的有買電視的了,一臺9英寸的還得看人家臉色,那會兒《加基森敢死隊》《姿三四郎》後來逐漸的多了82年吧一部~尼爾斯切旅行記看了整整一年52集那會兒買的大多是崑崙牌子的,……還是兒時的記憶最深刻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