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後,美國從中得到了什麼?

v好v好吃


不得不說,在伊拉克的問題上,當初的美國人還是有些比較理想,但現實非常殘酷,他們對伊拉克的形勢產生了誤判,所以如今的伊拉克一地雞毛,而美國人也沒了當初的“心氣兒”。

如果硬要說收穫,那應該就算是將薩達姆政權徹底推倒,並將薩達姆絞死,布什家族算是大仇得報。而如今美國依託庫爾德人獲得了撬動伊拉克、敘利亞、伊朗、土耳其四國局勢的戰略抓手,總算是撈回了一些投資。

為何美國沒從伊拉克拿走一滴油?

關於戰爭的目的,大家眾說紛紜,所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今來看就是無稽之談。

而更多的觀點則更傾向於“石油美元”,但也有很多人反駁,因為戰後的美國並未將伊拉克的石油資源收入囊中,而是展開了公開招標,引入了許多國際資本(包括我們),貌似並沒有“吃獨食兒”。

但持這種觀點的人顯然低估了美國人的野心,或者說,他們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

實際上,美國在入侵伊拉克之前的2012年就已經制定了一個《大中東計劃》,一年後,美國就向伊拉克舉起了屠刀,而佔領伊拉克的一年後,美國藉助八國集團的平臺正式發表了這個計劃。

這個計劃的內容限於篇幅小編就不在這裡詳細解釋,雖然十多年過去,關於這份龐大計劃的細節在網上還是可以找到的。

簡單的說,美國希望在中東的所有國家進行民主化改造(包括其盟友)。如果成功,整個“大中東”地區將成為另一個西歐。那麼不管是中東地區海量的石油資源,還是該地區極為重要的海、陸通道,都將歸於美國的嚴密控制之下。美國將迎來蘇聯解體後的又一次輝煌勝利。

因為這個計劃過於龐大,美國非常需要中東盟友以及國際社會的全力配合。但非常可惜,即便美國的中東盟友們,覺悟也沒高到對自己舉起“民主的刀子”,而國際社會也對這個計劃心存疑慮。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急需要一塊“試驗田”來充當這個龐大計劃的“樣板工程”,展示美國製度的巨大優越性,吸引更多國家主動加入計劃。

當時美國人手中捏著阿富汗和伊拉克,阿富汗缺乏自然條件,重建難度大,其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也極為有限。而伊拉克則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可以吸引巨量的投資以減輕重建壓力,其在中東地區的體量也足夠大,完全符合“樣板工程”的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將伊拉克打造成中東地區的“民主典範”就成為《大中東計劃》中最重要的一環。

講道理,當時的美國在伊拉克是下了血本的。

為了取得其他主要大國的支持,美國在幫助伊拉克組建“民主政府”的同時,也將伊拉克的巨量石油資源當做籌碼,用來換取主要大國對該計劃的支持。

這也就有了美國人沒有從伊拉克拿到一滴油的梗。

所謂捨不得孩子,套不來狼,如果美國能夠通過《大中東計劃》將該地區改造成西歐,那麼整個地區海量的石油資源都將徹底掌握在手中,那伊拉克的那些外國投資想賺錢就只能看美國人的臉色。

但劇本跑偏了;

美國在伊拉克重建的問題上不可謂不努力,也希望搞得不偏不倚,以體現民主的終極奧義。但伊拉克的局勢卻一直無法好轉,薩達姆政權雖然高度獨裁,但他卻是一個世俗化的政權,在他執政期間,宗教力量一直被壓制。

隨著薩達姆政權的崩塌,伊拉克開始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宗教力量走向臺前,教派之間、民族之間的衝突不斷。同時,滿目瘡痍的伊拉克成為原教旨主義者的溫床。另外,大量前薩達姆時代的老兵也重新拿起武器,將美國人定位為侵略者而非解放者。

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伊拉克變成了一座巨大的泥潭,美國當初打造“樣板工程”的心氣在一次次的襲擊中被磨滅殆盡。

“試驗田”徹底變成了“爛泥塘”,以解放者自居美國變得“裡外不是人”,而所謂“樣板工程”的成本也急劇增加。

接任小布什的奧巴馬一看形勢不好,拔腿就跑,還藉此混了一個“諾貝爾和平獎”,而所謂的“大中東計劃”也再也不提了。

失去美國幫助的伊拉克民主政府無力控制局面,極端原教旨主義者與薩達姆時代的老兵合流,ISIS的雛形初現。

後面的故事估計大部分看官老爺也都清楚。總之,到了奧巴馬從伊拉克撤軍的時候,伊拉克這個“樣板工程”已經徹底“爛尾”,小布什時代的“大中東計劃”以失敗告終。


應該說,美國在伊拉克幾乎是“血本無歸”,其根源在於美國的戰略高層低估了中東問題的複雜性,按照咱們的說法,這就是“不符合國情”。

他們認為,只要按照他們的民主範本來進行改造,任何問題都能夠解決。而美國也能夠藉此將整個中東掌握在手中。

但現實就是這麼打臉,如今伊拉克和伊朗卻走到了一起。而美國只能在伊拉克的庫爾德控制區弄幾個軍事基地,宣示著美國在伊拉克的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