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併購潮起:兩大上市公司易主,下一個是誰

撰文 | 葵醬Aoi

時值3月下旬,國內中小學的正常教學秩序遠未恢復正常。對於體量龐大的補習行業來說,第一批“陣亡”名單正在變長,而且以兩種不同方式。

一種是“明死”,直接關店、倒閉,甚至跑路、走人。一種是“暗死”,要不演化為殭屍機構,進入無止境的休眠,要不勉強撐住檯面,暗地裡插上草標,尋求賣身

國內中小學課外輔導市場高度分散,好未來、新東方兩強佔據的市場份額總計不到5%,市場活躍著上百萬家中小機構。2018年起,教育主管機構掀起一輪又一輪監管風暴,大幅提升行業門檻,淘汰缺乏競爭力的中小機構。然而,龍有龍道,蛇有蛇路,實際執行起來,減負收效甚微,補習班越減越多。

倒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辦到了教育主管部門想辦而辦不到的事情,連續一個月的線下停課正在批量“餓死”中小機構,一場大規模的行業整合風暴正在悄然興起。

- 01-

生死時速,中小機構的三道坎

一些研究者發現,在肆虐的新冠疫情面前,中小機構想要活下去,必須經歷三道坎:一是寒假班控退費,一是春季班保營收,一是暑期班強運營。

由於雲平臺、直播技術的普及,第一道坎大多數中小機構都能順利跨越,寒假班的教學“平移”至線上。一些表現優異的線下機構,線上復課率甚至可以高達90%左右,表現一般的機構也有70%上下的復課率。

教培併購潮起:兩大上市公司易主,下一個是誰

春季班的招生,卻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惡戰。疫情當中吃進大量免費流量的大型在線機構,索性將“免費”贈課進行到底,在春季班招生開啟之際打出第二波“免費”攻勢,繼續收割流量。

互聯網第一大成功商業模型,無可爭議便是免費。疫情期間,正是免費的在線蛋糕,讓不少中小學生第一次品嚐到在線教育的便捷。可以想見,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用戶,定會留存、沉澱。據說,學而思網校的大規模投放+“免費”攻勢,令其15天內完成了全年的拉新任務。

- 02-

暑期班大考,暑假縮短是沒頂之災

對於中小機構而言,大型在線機構的免費營銷,一方面搶走學生,另一方面又在產品端提升了競爭的門檻。以往,“名師”主講的同步課程可以找家長、學生用戶收費,如今這麼一免費,叫中小機構如何生存?

所以,

相對於疫情,大型機構的“免費”營銷對於中小機構的傷害更大。基礎的產品已被免費,成為大型機構拉新的工具,不在本地化教研上下功夫鑽研的中小機構,便無從建立自己的差異化,競爭的第一階段便會進入“陣亡”名單。

即使春季班招生再一次勉強及格,中小機構想要活下去,暑期班則是一個必須挺身趟過的雷區。

進入4月,國內大部分中小學將會陸續返校復課,似乎是一個重大利好。但仔細一分析,卻發現:復課之後,為了追趕落下的教學進度,中小學校必定千方百計管住學生的時間,儘可能把學生留在校園。周內單休,暑假縮短,基本是一個必然的選項。周內單休,意味著學生線下補課的時間縮減一半

暑假縮短,使價比黃金的暑期兩個月成色大為降低。對於嗷嗷待哺的中小機構而言,不正為沒頂之災?

- 03-

併購潮起,佳一教育併入上市公司

三道坎的存在表明,一部分本身便已缺乏差異化特色、競爭力偏弱的中小機構,正式加入教培業“陣亡”名單,實際上並無懸念。一些研究者指出,據保守估計,至少有35%的中小機構根本邁不過橫在面前的三道坎。暑期班勉強過關,估計會“陣亡”在春季班招生。春季班爬過生死線,復課之後的大考、暑期班的強運營,估計又會收容一大批“陣亡”者的殘骸。

教培併購潮起:兩大上市公司易主,下一個是誰

2019年主要併購事件,數據來自IT桔子

傳習邦注意到,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早已喊話:2019年,中小機構大面積跑路,新東方體系接納了數千名“失學”的學生用戶,2020年,估計中小機構死亡名單更長,新東方已早好準備,接納更多“失學”的學生用戶。

對於一部分盼望復課“紅利”的中小機構而言,最好的“姿勢”也許是:快速認清超乎想象的慘淡現實,趁著至少“面子上還過得去”的寶貴窗口期,給自己估算一個合理的價格,儘可能快地賣掉自己,也許還可以賣個好價。

先知先覺者早已暗中行動起來。疫情期間,大的教培行業至少發生了四次大型的企業“易主”事件:一是師訓+教育信息化賽道的全通教育,一是幼教賽道的威創股份,一是中小學補課賽道的佳一教育......要知道,距離疫情發生不過兩個月時間,兩大教育上市公司,一大地區龍頭補習機構便已集體換了老闆,難道不正預示著:國內教育板塊,新一輪的併購潮已悄然開啟?

- 04-

進軍OMO,線上併購線下是必然趨勢

美股上市的樸新教育,拼盤式上市,一直扮演國內教培行業整合者的角色。雖然樸新尚處於鉅虧狀態,但畢竟還有大把的現金在手作為底氣。在新一輪併購潮醞釀之際,樸新已明確表示重啟併購戰車,優先收購營收規模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標的公司。

另一方面,經過2019年的暑期投放大戰、2020年的疫情營銷大戰,在線教育3+1的頭部陣營已然成型,線上流量的爭奪實際上大局已定。所謂3+1,學而思網校、猿輔導、作業幫+跟誰學。以猿輔導為例,實際上一直採取策略性虧損、做大體量蛋糕的策略。中小機構以謀求獲利為運營目標,猿輔導以擴大規模為運營目標,面對不計成本的大手筆投放、“免費”贈課,中小機構焉有不敗之理?

正如電商行業發生過的那樣,線上流量的爭奪分出勝負之後,對於線下流量的開掘便成為大型在線機構的主戰場。隨著OMO概念的風行,流量平臺背景的今日頭條系、互聯網基因的作業幫,都已悄然啟動併購,找尋具備流量潛力的線下標的。

種種跡象表明,2020年的新冠疫情,正是國內中小學課外輔導的一大拐點。一場摧枯拉朽的併購大潮,正在拉開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