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我國鄉村發生了哪些變化?

天生的白雲在飄


40年的農村變化,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從混沌向清晰有條理的現代生活過渡的過程。

1.農村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2.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觀。

3.農村中不只是人才流失,人口流失也相當嚴重。

4.人口老齡化明顯高於城市水平。

5.空心村普遍存在於現階段的農村。

6.農村人居環境越來越適宜人類的養老居住。

7.農村的綠水青山,正在改變人們對農村髒亂差的舊印象。


大美小鎮風情


變化很多。記得我兩三歲時住的是茅草房,現在不僅在縣城買房,我弟還在廣州買了房。85年我爸的老戰友給了他一個壞了的17英寸黑白電視機,那是我們村的第一臺電視機。我爸鼓搗好後,每晚我家的院子裡都擠滿了人等著看霍元甲,現在50英寸的液晶電視都嫌小。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我爸在我六七歲時給我們三姐妹一人買了一件麻紗裙,引得全村的小女孩滿眼的嫉妒,現在大家穿的都是什麼,這個自己看一下。說到吃,那時父母都吃窩窩頭,玉米麵外加紅薯幹,唯一的一點好面都留給我們吃,現在呢,無論是天上飛的,海里遊的,陸地上跑的應有盡有。以前我爸上班時,家裡的那輛跨大梁的老式自行車我們連碰都不能碰一下,現在小車都平民化了,飛機自駕遊都成為一種時尚了。到交通,小時候我媽總不願讓我們出門,一個是因為穿的是布鞋,怕打溼了,再有就是泥多,現在海陸空由著你,出門坐高鐵,回家坐民航,怎麼高興怎麼來。

記得六歲那年媽媽給了我一把鐮刀,讓我跟著我姐去割麥子,九歲的姐姐給我示範兩下就去割麥子了,我拿著鐮刀胡亂割起來,一個不小心把膝蓋劃破了,血流不止,姐急中生智,在地上抓了一把土給我敷上,看到不流血了才鬆手。我們姐兩個最後還是堅持把麥子割完了。農忙時父母都會吃住在地裡。割完麥子,父母就用板車一車一車的拉到場裡垜好,再用膠布遮好,一旦遇上大雨天,麥子就會發芽。這還不算完,還要到處找牛碾麥子。麥子曬乾了,,再一袋一袋的用板車拉回家。到了上公糧的日子,一家一家的拉著板車,排著隊,希望能劃個好等級,一旦劃不上,還要重新回家拉。劃了等級,再把麥子口袋一袋一袋的扛到糧倉裡倒。這個過程是很累人的,我只去過一次,至今記憶猶新。

大概是95 年吧,聯合收割機開始進村,我記得那時一畝地收50元的費用,一向大方的媽媽都覺得貴,但一想到再不用一刀一刀的割就能收穫涼糧食,掙扎了半天母親說先試試看一下效果,結果半天不到就收完了,而且比自己收的都乾淨。現在農民收糧食都用拖拉機了。就拿我們現在來說吧,2002年添置了小型大米打粉機,05年添了小型收麥機。07年添置抽水機。10年小型旋耕機,12年安裝太陽能,18年電氣水供應到家。今年打算做什麼,宣傳農村。我是農民,我為自己代言。


紅孩兒頂呱呱


一、住房道路改變;由原土坯磚瓦房大多改變成小樓房,道路由土石路改變成水泥路。

二、農田溝渠改變;由原來幾十畝地上百畝地改變成小塊幾畝地,溝渠由寬、深、暢通改變成窄淺不一阻水處多。

三、農田耕種改變;由原農田耕種率達95%上,改變成現荒蕪農田較多。

四、用電飲水改變;由原電力不足,改變家電器隨意用不受限電度,部分村還飲用上自來水。

五、學校衛生院改變;由原來一村幾村或鄉鎮辦的中小學校現存量很少,大多已撤往縣城,醫療點減少轉移至城鎮。

六、農村見年輕人少了,大多都外出打工或進城買房生活,留下老人守家門。


正氣頌歌


自從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制這40年來,我國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我覺得應該從這最關乎農民切身利益四點看鉅變再合適不過了。一:衣。40年以前農村村民穿著單一,色調以暗淡灰色為主,農民伯伯的衣服都是打滿補丁的,衣服的功能以禦寒,遮羞為主,我記得小時候能有一雙洗乾淨後要塗鞋粉的白球鞋穿,就很滿足了。現在農村村民的衣著樣式如林,豐富多彩,美觀大方了。二食。40年前吃不飽,睡不好。40年來不但吃飽,還能吃好,特別是近年來,在飲食上農民們開始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環保食品,綠色食品也出現在餐桌上。三:40牟前住的是泥磚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風,特別遇到颳大風,房子是搖搖欲墜的。改革來農民大多住上樓房,隨著新農村建設,鄉村逐步成為人們旅遊休閒,養生養老,投資創業,詩意棲居的理想地!四:行。“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腿泥”形容當時的農村路,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出行的方式也是步行,最好就是擁有一輛自行車或能搭上順風車拖拉機。現在實現了公路村村通,高速公路,國道,鄉村公路連城的公路網,四通八達!

摩托車,小汽車,大貨車,甚至飛機進八尋常百姓家!五:農村生活方便多了,家電一應俱全,電飯煲,洗衣機,空調等等!不得不讚嘆四十年來農村的變化太大了,隨著各項惠民利農政策的頒佈,使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逐步提升!





大眼看農村


40年來,我國鄉村發生了哪些變化?

1、首先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農民受教育程度更多,覆蓋面更廣,增收渠道也越來越多,思想觀念也大大改變,因此變得更加開朗,也更加隨和,少見鄰里之間發生糾紛矛盾的了;

2、大部地方已通電,這是最為基本的一種狀態;

3、大部地方已實現戶戶通水泥路,農民們永遠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環境;

4、家庭住宅已從低矮的茅草屋、石頭房、破舊平房等變成了現在漂亮的樓房、小別墅等,從根本上改變了居家環境;

5、大部地區寬帶、無線網絡已通至村級單位,家庭可隨時申請接入。

願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村會通上自來水、天然氣。

變化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累述。

謝謝🙏


燕嶺葉


第一故鄉,新疆達板城,我沒去過,我根本不知道;第二故鄉,甘肅省甘谷縣磐安公社大莊大隊,我於l980年離開,再一沒去過,我不清楚;第三個鄉村,山東省青島市,我比較清楚。那時,1984年,我開車到了山東壽光,看到一片片大棚,幾乎沒有閒地,隨車的師傅告訴我:那是大棚,裡面種著反季節的西瓜、辣椒、茄子等等。我聽了贊償不己,心裡想第二故鄉:也種些反季節蔬菜,該有多好啊!第三故鄉:青島西海岸。看來,此生也就駐紮這裡。現在,反季節蔬菜、魚、蝦等,源源不斷的供貨。


用戶64398816166


四十年前沒有的現在有的是電,電燈電話,電視手機,洗衣機,冰箱,等以前草房土牆房現在瓦房紅磚牆。以前吃的是紅芋紅芋麵粉,現在吃的小麥麵粉。以前穿補丁衣服現在穿的沒補丁衣服。以前靠兩腿走路現在靠自行車,電車行路。


博學孫先生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分田到戶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了農村改革進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四十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村的生產活動核心由單一的農產品種養到辦鄉鎮企業,並逐步發展為以增收為核心、產、運、銷一體化的發展新模式。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概念的變化,越來越多農民農轉商、農轉工、農轉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質和社會權益都發生重大變化。取消農業稅、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放活土地經營權,進一步促進了農業、農村發展。

近幾年,環境保護成為“三農”工作的高頻詞彙,農村環境保護投入大大增加,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逐步建立。農村基本生活保障體系在探索中重建,在實踐中發展。從以“面”為主的扶貧開發,到現在的以“點”為主的精準扶貧,扶貧機制取得長足發展,7億人口實現脫貧,成績斐然。四十年來,從看病貴、就醫難,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建立,解決了過去長期困擾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滿足了廣大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需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探索建立,使農民“老有所養”成為現實。各項惠民利農政策落地生根,使廣大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逐步提升。


山東阿龍


大寨田變荒田了建樓了


用戶107705250875


主要鉅變是良田荒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