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現在農村包地的反而少了?

紫荷夢


你好,我是頭條美食,支先sen。很感謝頭條推送的問題。“為什麼感覺現在農村包地的反而少了。”我的回答是;

隨著時代的變化,農村的年輕人己徑不是走出來,而是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生根發芽了,就說上世紀90年代後期出生的人說吧!他(她)們已經是社會的主力軍了,可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沒有接觸過農村生話,那他們又怎麼可能務農、種地呢!那包地就更不可能了。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化,我相信未來的農村土地,會由更專業的人士,專業的進行種植,管理。(保括學習農業的高材生)所以說咱們現在只是感覺包地的少了,實則正是農村峰迴路轉的時候到了。我柤信未來的農村一定會越來越好,因為每個人都是要吃糧食的。


支先sen


不是包地的少了,是大戶多了,小戶少了。我不知道你說包地的“少”了是從哪兒說起,我說說我們這裡的情況吧。我們這裡大規模開始包地是從13年左右開始的,原因是當時種地大戶有政策補貼(當時種地是不掙錢的),然後成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合作社。有很多是空頭的,目的當然不是種地,就是為了套取補貼。後來發現補貼沒有那麼好拿到手,這些合作社折騰一場就陸陸續續倒閉了。真正種地發現管理好了還有利可圖,便堅持了下來。後來糧食價格上漲加上種地機械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種地大戶的利潤也多了起來,這三年包地的也越來越多,地租也越來越高。只是模式轉變了,以前農場主當甩手掌櫃的賺錢很難,自己一家人包個二三百畝親歷親為的利潤很客觀,這類地主也越來越多。


泰山伯龍


本人從事農業十幾年,見過不少大戶,現在包地的少主要原因有,一,糧食價格便宜,許多包地大戶到年底一算賬都虧欠。二,工人不好管理,人工工資貴,農忙時找不來人。農民工的素質普遍偏低,曾經見過有些農民工趁主家不注意,把藥倒了,說打過藥了。現在找個幹農活的人,一天至少要100元,還不出活,農忙季節出300也找不來人,遇到雨天,莊家都爛地裡。三,不懂技術,有一部分包地大戶,是城裡回去的,手裡有點錢,想在農村大幹一場,由於啥也不懂,處處受制於人,結果賠的一塔糊塗,只能回城打工。四,為了國家補貼,這部分人的心思根本不在種地上,撈一把就有,苦了老百姓,有些地租錢都要不回來。五,地租過高,現在地租普遍在700每畝左右,貴的1000多,一年下來剛好夠本,只能掙個國家補貼。遇到災年,只能跑路了。欠種子,化肥,農藥一屁股債。以上是本人見解,春手打比較慢,望有所幫助。


保護傘花生植保餘老師


本人從事農業十幾年,見過不少大戶,現在包地的少主要原因有,一,糧食價格便宜,許多包地大戶到年底一算賬都虧欠。二,工人不好管理,人工工資貴,農忙時找不來人。農民工的素質普遍偏低,曾經見過有些農民工趁主家不注意,把藥倒了,說打過藥了。現在找個幹農活的人,一天至少要100元,還不出活,農忙季節出300也找不來人,遇到雨天,莊家都爛地裡。三,不懂技術,有一部分包地大戶,是城裡回去的,手裡有點錢,想在農村大幹一場,由於啥也不懂,處處受制於人,結果賠的一塔糊塗,只能回城打工。四,為了國家補貼,這部分人的心思根本不在種地上,撈一把就有,苦了老百姓,有些地租錢都要不回來。五,地租過高,現在地租普遍在700每畝左右,貴的1000多,一年下來剛好夠本,只能掙個國家補貼。遇到災年,只能跑路了。欠種子,化肥,農藥一屁股債。以上是本人見解,春手打比較慢,望有


農村阿杰9897


我就是農村人,不是包地的少了,而是外出打工的多了,我們這邊就是一些年紀大的在老家種種橙子或者烤煙這些,賺的也不多也很累,年輕人肯定受不了這個。平時村裡就幾個老人還有就是留守兒童,到過年的時候年輕人才會回來。大年初四又開始外出復工了。


80後小蔣


我34歲了,座標山東聊城,我們這都是蔬菜大棚,我是我們村最小的搞蔬菜種植的,種植太累了,又傷身體,所以年輕的都不種植了,不是打工就是創業去了,年紀大的幹不動了,每年都有年紀大的不再搞種植的,對外包地的越來越多可沒年輕的種地的了


囉裡囉嗦惹人煩


一:種地效益不堪導致承包比例下降

1、農民朋友都知道,土地承包在前幾年非常的火爆,無論是承包戶,還是被承包人,都能獲得不錯的收益,可隨著這幾年農作物價格的下降,越來越多的承包戶表示種地不掙錢,有不少人退出了承包的行列。

2、原因就是效益原因,這兩年種地不比往年,糧食價格處在一種下降的趨勢,因此在一年內,除了付出成本,壓根就掙不了多少錢,甚至會出現賠錢的情況,因此很多承包戶選擇了退出。

3、原因就是補貼問題,雖然有關農業補貼方面的福利有很多的,但每個地方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再結合市場的行情,很多時候無法滿足農民缺失的差價,而且有時候有些地方是拿不到相關補貼的,所以,這也是很多農戶不願意再續租的原因。

4、跟被承包人是有關係的,現在非常流行“土地託管”的種植模式,雖然農戶會出一些費用,但農田裡產出的莊稼是自己的,這對於很多農民來說,是比較踏實的,畢竟自己除了可以外出打工外,家裡的田地還能收穫糧食。因此很多承包戶即使想承包土地也沒有辦法。

總的說來,本人覺得無論是承包戶,還是被承包人,都想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無論是退租,還是不願意出租都在情理之中,你說是不是呢?

二:荒廢的土地常年無人耕種導致無人承包

1、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人年齡都大了,沒有精力。越來越多農村年輕勞動力,都跑到了沿海地區的工廠裡面做起了事。在這裡不用看天吃飯,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收入。在採訪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土地承包戶老李,老李趕著一行幾十年了,他的手下有一百六十多畝地,而且現在也不是以前的人工操作了,老李家裡有各種各樣的種地的工具,比如說三輪車,收割機,機械噴霧機等。

2、午季作物不值錢,消費水平上去了,收成沒上去。光靠種一季的水稻肯定是賺不了什麼錢的,所以大多數的農民會選擇在修整的時候重一些油菜和小麥,可是近年來,小麥賣出去的價格並不怎麼高,付出和收入無法成正比。有時候一些中間商還總是不講信用,說好的什麼時候給結賬,卻總是一拖再拖,這也戳傷了大家的積極性。這使得很多農戶都選擇閒暇時間出去打工,畢竟勞動人民怎麼會在家裡吃光飯呢。而且這幾年經濟發展大家也看的到,物價不停的再上漲了,農民的種植成本變高了,可是糧食賣出去的價格還是那個價,使得大家的生活水平沒怎麼提高。

3、種地養不活自己,更養不活一家人。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有勞力沒技術的農民,敗給了那些有高科技的科學家們,比起科學家們的高效率低成本,農民往往抵不過。大多數時候只靠種地賺的錢比較少,根本無法支持要上學的小孩,年邁的父母。隨著時間的變化,現在大多數的孩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所以都覺得種田太苦了,寧願出去打工,這使得農村喪失了很大一部分勞動力。

雖然我們中國在很多其他方面優秀,但是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本人實在不忍心看大片大片的農田就這樣被雜草掩蓋,我相信很多讀者也會有同感,其實現在農村也特別需要有智慧的人去帶領。

三: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總體是平穩健康的。但必須看到,隨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模擴大、速度加快、流轉對象和利益關係日趨多元,也存在一些問題,那麼,這些問題主要有哪些呢?

1、土地流轉不規範,普遍存在民間化、口頭化、短期化、隨意化問題。

(1)目前農村土地流轉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親戚朋友流轉的多,專業大戶流轉的少;轉包、出租或代耕的多,轉讓的少;口頭協商多,文字協議少。

(2)土地流轉隨意化:農地流轉不確定性強,不受約束,容易引發矛盾。安徽、湖南、四川等省流轉期限不確定的比例均超過60%。有的即便籤訂合同也不遵循一定的程序以及履行必要的手續,存在著手續不規範、條款不完備等問題,缺乏法律保障,造成土地流轉關係的混亂,對耕地的保護和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土地流轉規模比較小,流轉效益不高。

(1)影響土地流轉的規模與效益主要問題在於需求的規模化與交易的零散性之間的矛盾。一些農業龍頭加工企業和種植大戶需要大塊土地搞規模經營,而掛牌交易的基本上是零散土地,大塊土地少之又少。土地在小戶之間流動的多,向大戶流動形成規模經營的少。由於土地流轉規模較小,流轉期較短,集中程度不高,耕地進行規模經營、實施機械化作業的效果難以凸顯。流轉期短也會助長租種農戶的掠奪性生產經營,造成土地肥力難以為繼。

(2)農地市場價值並未體現,流轉收益偏低。農村土地流轉中,流轉租金的定價,地區差異性很大,取決於雙方協商。短期流轉的土地主要以實物支付為主,長期流轉以現金支付為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7年的調查顯示,土地流轉租金全國平均只有293元/畝,有的乾脆撂荒,也不願放棄土地使用權讓其流轉。東、中、西三大區域平均分別為417元/畝、185元/畝、171元/畝,即使經濟最發達的江蘇蘇州市和上海金山區,租金也分別僅有595元/畝、468元/畝。

(3)土地租金不斷攀升。在農村稅費改革前農民負扭較重,糧價偏低,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往往是土地免費送給對方耕種,對方代交各種稅費;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中央支農政策力度的加大,土地收益也呈明顯上升趨勢。受市場價格影響,為租金或轉包費發生爭議時有發生。

3、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認識模糊,積極性不夠高。

(1)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在經濟落後地區,農民對土地具有根深蒂固的依賴情結。有些農民擔心土地流轉對自身利益不利,因而不敢大膽參與流轉。寧肯免費將土地轉給別人種,甚至拋荒也不願流轉給別人耕種,導致撂荒、遺棄土地的現象不斷增加,成為土地流轉中流轉不出去的一大現實問題。

(2)在經濟落後地區,多數農戶還處於傳統農業生產經營階段,土地仍然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大部分農民擔心土地流轉後會喪失土地的承包權,失去生活的基本依靠,客觀上制約了土地流轉。尤其是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由於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不能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農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土地的依附性仍將長期存在。

4、土地流轉服務不夠到位,流轉信息渠道不暢。

(1)目前,大部分地區尚未形成統一規範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流轉中介組織較少,缺乏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價格評估機構。一些地方儘管建立了流轉中介組織,但服務滯後,市場運作機制尚未形成,限制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近年來,許多鄉鎮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但大都有名無實,只在農經部門掛掛牌子,作數字統計,真正充當流轉服務媒介、履行服務職能,發揮中介效能的還不多。

(2)目前,流轉信息暢通、發佈功能齊全、中介服務完善、管理規範嚴密的土地流轉市場運作機制和服務機構尚未完全形成。沒有實現農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流轉信息渠道不暢,流轉的供求雙方信息不能及時溝通,客觀上限制了土地流轉的規範發展。

5、農村土地流轉管現缺乏規範管理。

(1)農村土地流轉管理缺乏具體實施細則,在流轉程序、流轉手段、流轉檔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統一規定。基層政府和村級組織能夠有效提供流轉服務的還不夠多,土地承包管理部門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和監督職能也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2)對基層行政干預缺乏約束。很多農地流轉不是農民自願和通過市場運行的,而是社區、村委會通過行政命令的單方面推行。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一些地方是由村幹部做主,代替農民決策流轉土地。由於土地承包期限短,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意識不強,很多農民對村幹部做主流轉自己的承包地漠不關心,以至於在流轉土地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失去了土地。

(3)目前,仍有少數地方還沒有全面落實土地延包30年的規定,個別地方承包合同簽訂不規範,經營權證發放不到戶,農民缺乏對承包土地的安全感。流轉合同沒有考慮土地升值和物價上漲因素,容易產生糾紛。同時,缺乏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扶持政策,種養殖大戶貸款困難,也制約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

6、土地流轉利益糾紛在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

(1)據對江蘇省52個鄉(鎮)部分鄉村幹部的調查,由於無土地流轉協議、合同或土地流轉協議、合同不規範以及土地流轉規模擴大等原因,在少數地區土地流轉糾紛仍在增加。在調查的104位鄉村幹部中,有56位認為2003年土地流轉糾紛與往年差不多,佔53.9%;有33位認為2003年土地流轉糾紛比往年下降,佔31.7%;有15位認為2003年土地流轉糾紛比往年增加,佔14.4%。這15位鄉村幹部所在鄉(鎮)2001年發生土地流轉糾紛64起,2002年發生土地流轉糾紛107起,2003年1~6月發生土地流轉糾紛66起。

(2)土地流轉糾紛主要表現為:農戶間流轉以及短期流轉中合同簽訂率不高,土地流轉雙方形成的利益關係和權利義務約定不明確、不規範,容易引發糾紛;由於在長期流轉中流轉雙方利益協調機制不健全,因經營風險和市場變化等原因也容易引發利益矛盾。此外,在一些地區,基層幹部對維護農民的土地權益和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片面強調和追求農業規模經營而忽視甚至侵害農民土地合法權益;有的地方不顧條件盲目對流轉下指標定任務,違背農民意願強行流轉,也導致土地流轉糾紛問題。

7、土地流轉過程中承包人改變土地用途的問題突出。

(1)有的地方在流轉中改變土地農業用途。如將流轉的耕地用於種樹或挖魚塘,有的甚至搞非農建設。有關耕地的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的問題最為突出。由於種糧效益低,在規模流轉的耕地中,很少用於種糧。在流轉的土地中,種糧的面積和比重有進一步縮減的趨勢。據農業部調查統計,目前農戶之間流轉土地中用於種糧比重佔71.9%,而規模流轉入企業、業主的土地中用於種糧比重僅為 6 .4%。今後不少地方將可能出現流轉面積遞增、種糧面積遞減的情況。

(2)在南方部分丘陵山區,有的外出務工農民無償轉出的生產條件較差土地無人耕種,有的出現拋荒。調查中發現流轉的土地,除大部分用於種植業用地外,還有部分用在牧業、漁業、和第二、第三產業中,特別是還出現了破壞性比較嚴重的非農土地流轉。個別地區出現了把規模流轉的農用土地用於進行土地掠奪式經營,有的甚至取土挖沙、建磚廠、修建永久性固定設施,違背國家關於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


鄉村古月


農村在家的基本都是老人孩子,年輕人都出去務工了,不像以前都是指望地裡的莊稼吃飯呢,現在大多都是為了不讓地閒著,空著怪可惜的,也有個別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包地種植瓜果,藥材之類的,有的沒有銷售渠道就爛在地裡了,打擊信心還損失巨大,還不如一年兩三季的莊稼,收益雖然少但是穩賺,我認為現在的時局以後終歸還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有前途,城市裡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密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自然農村風光,可以弄農家小院,怡情雅趣也可頗有收入,只是需要堅持幾年才能見成效




大眼張七月


為什麼現在農村包地的少了呢?就本題而言,其原因各地有異,我不知道別地方包地人少的原因,我只知道我們當地包地少的原因,今和大家分享一下,請大家思考:包地是一種投資,投資是為了賺錢,這裡的投資有兩種,一是農業種植投資,二是工商業投資。而至於工業商業投資就目前看來在內地還不多,一般都在沿海地區,其原因一句二句也說不清楚,大概是受各種因素的限制而已,我今天只談談農業種植的投資。所謂的包地並不是說一畝二畝的農戶承包地,而是大面積上千百畝的承包地歸幾個人或是一人來使用,這麼大的面積就不能採用往常各家農戶那樣的種植環境和種植手段,必須採用大機械化生產,高科性立體種植模式,產值高的最新優良品種,高技術指導管理,廣域性產品流通渠道,寬闊性的環田道路和交通直接,每一個承包區域必須要有一個受保護的農田水庫或有一個專供的農田用水大塘(因水是農業的命脈),這裡必須做到水庫或農田用水大塘始終保持塘渠相通,渠渠相連才行,再者就是電力配備。至於農田大面積承包者,除了農田轉讓租金,高科技立體化種植技術,高科技管理技術,廣域性的產品流通渠道,最新時尚的優良品種引進,加上大機械化生產設備的籌備,這些必要自己承擔的外,其餘的就是生產環境和生產條了,千百畝的生產環境必須要有可靠切有保障的正常生產條件,那就是千百塊田地必須組成一大塊或組成幾大塊才能實行大機械化生產,必須有水有渠,渠渠相通,必須擁有可受政府部門保護的專用供水水庫或是供水大塘,還要有必備的供電設施,另外還要當地政府部門的大力扶助及國家的資金補助,以上這些條件,若不具備,土地是沒有一個人敢大面積承包的,因土地大面積承包是一很複雜的過程,政府部門若不出面籌備以上這些環境條件,農業大機械化農莊是無法生成的。就目前來說我們當地就不具備以上條件,如河渠被開荒甚至破壞,阻塞不通,大量農田水渠被消毀,環田道路被消失,蓄水農塘被填平,承包戶農田不成片,相互穿插,相互影響,農民只能隨大流種植,哪裡還敢考慮科學經濟性種植?全靠水電站供水那幾天從上至下,等到後面的農田用水時,水電站就停了,一些經濟型種植更不敢想了!因此農田都沒人敢種了,哪還有大面積的承包戶呢?再說,沒有大面積種植的條件及環境,承包戶能賺到錢嗎?若賺不到錢,還有人承包嗎?!若果我說得這些大家覺得有理,大家就點贊,若覺得不很興趣,我也不怪,由大家評說吧


振興中華246016682


農村包地行為,很多基本上是看到大熱的農產品後,跟風去種植,然後造成來包地的人越來越多,地租就越來越貴。大熱的農產品多人種了,自然供過於求,價格下跌。當成本過高,收益低或者虧本,就沒人種了。地也不包了。

另一個方面,農業很多都是講靠天吃飯,風險性太高,經過之前種巴戟,香蕉,三七,瑪咖等一系列大熱後,很多人投資農業失去信心。

其實,做農資,靠的就是堅持,人總要吃飯的,加油吧,農業的朋友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