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一個人能有多大成就,取決於做了多少利他之事

稻盛和夫:一個人能有多大成就,取決於做了多少利他之事

日本有四大經營之聖,分別是:松下電器的松下幸之助。本田汽車的本田宗一郎,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以及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

其中稻盛和夫是僅存的依然健在的經營之聖,其餘三位已然作古。

能擔得起“經營之聖”稱號的,必然有拿得出手的經營業績、自成一派的經營理念和高尚的個人品德。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立功”、“立言”、“立德”。

稻盛和夫:一個人能有多大成就,取決於做了多少利他之事

令人讚歎的是,稻盛和夫這三點都做到了。

他一手創建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京瓷和第二電電,還帶領瀕臨破產的日本航空走出困境,重獲新生。

他有系統的企業管理方法論,著名的“阿米巴經營”就出自他手。

他倡導“動機至善、私心了無”的精神,用“利他”之心指導企業經營,因為他深信,這個宇宙常吹著一股“利他”之風,凡是“利他”的行為,必然會受到上天的眷顧。

這就是稻盛和夫,也是我今天要寫的主人公。

1

少年不幸

1932年,稻盛和夫生於日本鹿兒島市,家裡共有7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

父親經營著一家印刷廠,在二戰前夕,他們家還算富裕的。

但戰爭改變了這一切。

當時的日本,正和美國打的不可開交,日本本土長期遭受美軍空襲,鹿兒島被炸的一片狼藉。

稻盛和夫家也未能倖免,家裡的房子、印刷廠都被炸燬。

殘酷的戰爭,瞬間讓一家人陷入食不果腹的境地。

國難、家難已是如此,稻盛和夫的個人成長也充滿坎坷。

12歲時,他考高中,沒考上。13歲時,再考,還是沒考上。最後經過父母和老師的強烈支持,找人託關係,四處說情,才算上了高中。

因為長期的生活艱難,心情鬱悶,在13歲時,他還得上了肺結核。

在當時,這幾乎是一種不治之症。稻盛和夫差點因此而死掉。最後總算老天開恩,讓他重新恢復了健康。

國家不幸、家庭不幸、學業不幸、健康不幸,都集中到少年稻盛和夫的身上。很幸運的是,他都扛了過來,要不然,今天我們也看不到一個這麼牛的人物。

2

青年迷茫

1955年,23歲的稻盛和夫畢業於鹿兒島大學。

這是他們當地的一所地方院校,很普通,說出去幾乎沒人知道。

大學一般,又趕上朝鮮戰爭剛剛結束,日本國內經濟不景氣,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問題。

稻盛和夫苦苦尋覓了很久,依然沒有找到工作,成為典型的“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

後來在大學老師的推薦下,進入了當時位於京都的一家制造電線絕緣體的公司。

這是一個很小很破的公司,工資都無法按時發放。一到發工資的日子,公司就會說“真不好意思,工資還要等一週才能發”。

大學剛畢業就來到這麼一家公司,你說你能有多大的幹勁兒?

當時一塊兒入職的大學畢業生有5個人,其他人接二連三都走了,就剩稻盛和夫沒走。

不是他不想走,是找不到好的門路。

也不是沒找到,他曾經聯繫了一家公司,是一個自衛隊幹部後補學校,那邊至少能保證按時發工資。

去那裡入職需要提交一個類似戶口本的材料。稻盛和夫讓家人幫忙郵寄,家人卻不給他,說:“你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工作,不踏踏實實的去幹,你對得起給你推薦工作的恩師?對得起我們在家辛勤勞作供你上大學的付出嗎?”

一番大道理教育下來,稻盛和夫也沒辦法,只好接受現實,想著怎麼從自己身上做出一些改變。

3

轉變心態

經過一番痛苦的反思和掙扎,稻盛和夫轉變了思維。

他想著,既然事已至此,怨天尤人已經無濟於事,乾脆在這裡好好幹,幹出一番成績,幹出一番事業來。

自從下了這個決心,以前那個對公司牢騷滿腹的稻盛和夫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每天都充滿熱情、全力工作的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輸電線用的絕緣體,主攻新型陶瓷材料方向。

作為一個研究員,他沒有好的試驗設備,也沒有老師指導,全憑自己一個人摸索。

不過稻盛和夫有一股子狠勁兒,為了專心做好研究,他覺得回宿舍休息的時間也不應該浪費,直接把鋪蓋搬到實驗室裡,每天實驗結束後就在實驗室裡煮飯吃,困了就在椅子上打個盹。

慢慢的,他逐漸對搞研究產生了熱愛,找到了工作的樂趣,每天不再對上班厭煩,每天都想著:工作太有趣了,搞研究太好玩了,我簡直太快樂了。

因為長時間的專注和努力,經過一年多後,稻盛和夫成功合成了一種叫“鎂橄欖石”的新型陶瓷絕緣材料。

當時,正值日本松下電器大規模生產電視機,急需這種絕緣材料。稻盛和夫的研究成果立馬產生了經濟效益。他所在的公司也很快扭虧為盈,賺了不少錢。

可以說,是稻盛和夫一個人拯救了一個公司,也不為過。

當然,稻盛和夫的志不在此,如果安心做一個研究員,我們也看不到他後來連創兩個世界500強公司的壯舉了。

最優秀的人,早晚是要單幹的。稻盛和夫也不例外。

4

工作即良藥

1959年,27歲的稻盛和夫以300萬日元的啟動資金,創辦了一家叫“京瓷”的公司。

他自己身上只有1.5萬元,這300萬註冊資本金,都是借來的。

為了把借來的錢儘快還掉,為了不辜負借錢給他的人的信任,稻盛和夫拼命工作,每天晚上12點以後才回到家,早上6點就又來到公司,很少休息,常年如此。

作為老闆的他,同時也是公司的技術總監。可謂生產、管理兩手抓。

關於拼命工作,稻盛和夫有一套自己的說法。

他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要付出不亞於任何的努力。如果離開了這個首要條件去談成功,那肯定是不牢靠的。

稻盛和夫:一個人能有多大成就,取決於做了多少利他之事

他觀察到一種現象:自然界的一切動植物,他們都在竭力生長,拼命求生存。

比如,在灼熱的沙漠裡,一年只會下幾場雨,而有些植物就趁著下雨的的這幾天功夫,很快的完成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然後枯萎,把種子留在泥土裡,然後等待下一次下雨。

植物尚且如此拼命求生存,何況是萬物之靈長的人?

受此啟發,稻盛和夫形成了一種近乎偏執和瘋狂的工作觀念。

他認為,工作是治療萬病的良藥,它能幫你扭轉不順利的人生。

工作是磨鍊靈魂、提升心智的方法,因為一心一意的投入工作,聚精會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這本身就是磨鍊人格的修行,讓你的人格更美好。

稻盛和夫不僅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稻盛和夫經營京瓷這家企業的幾十年中,他一貫如此,並從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快樂和非凡的成就。

時至今日,京瓷已經成為日本首屈一指的電子製造商。

因為醉心研究 ,稻盛和夫先生本人,也在陶瓷行業獲得了十幾項專利,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企業家+科學家”。

5

私心了無

成就還遠不止於此。

1984年,52歲的他又創辦了一家名為“第二電電”的公司,這是一家通信公司。

彼時,他的京瓷已經創辦了25年,公司各方面都進入了成熟的軌道,他早已不用操太多的心,就能把企業做的很好。

但他為什麼還要再去涉足一個陌生的行業呢?

說起來,還要先看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

80年代的日本,通訊產業已經很發達,但因為通訊業務都掌握在一家公司手裡,也就是日本移動通訊,導致日本的通話費用非常高,令普通老百姓十分苦惱。

想象一下,如果中國的通信運營商只有中國移動一家,那話費會不會貴死?反正他說多少就是多少,你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本。

而稻盛和夫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日本再造一個通信公司,類似我們的“中國聯通”,所以叫“第二電電”。

他的初心就是要降低日本國民的通話費用,改變這個不合理的現狀。

身邊很多人都說:“稻盛先生在陶瓷領域的確能做到獨領風騷,但對電氣通信領域,根本是一竅不通啊,貿然進入這個行業,是不可能成功的。”

稻盛先生自己也感覺有點草率,但他有自己的底氣。

他認為,自己進入這個行業,就是為了真真正正為了普通老百姓做點事情的,並沒有賺錢的目的,有這種“動機至善、私心了無”的初心,是一定能成功的。

只有盡心為社會、為他人所做的貢獻,才能長存於世。

這是他心中的哲學,如果這次創辦第二電電能成功,就可以證明心中的哲學是正確的,也可以證明,哲學對經營是多麼重要。

這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能比證明自己堅守的世界觀是正確的,更令人心動呢?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稻盛和夫終於把第二電電做成了,成為第二大綜合電器運營商。

第一次創業成功,證明了努力工作的力量。

第二次創業成功,證明了常懷利他之心的力量。

都說“事不過三”是一句讖言,但在稻盛和夫先生這裡是行不通的。

稻盛和夫:一個人能有多大成就,取決於做了多少利他之事

6

拯救日航

2007年,65歲的稻盛和夫先生宣佈退休。整天過著讀書、閒散的生活。

但這麼一個國寶級的人物,註定是無法閒下來的。

2010年,在日本政府的再三懇請下,稻盛先生以78歲的高齡出任日本航空公司的董事長。

在此之前,被譽為“日本翅膀”的日航已經連續虧損多年,瀕臨倒閉。這次請稻盛先生來,就是想讓他做一個救火隊長,看看能不能救活。

稻盛先生說,他履職日航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為了日本經濟的重生,二是為保證日航三萬多員工能繼續能在這裡工作,不至於失業。三是為了以後更方便的利用飛機。

鑑於此,他出任董事長,卻不領一分錢薪酬。快80歲的稻盛和夫,再次開啟工作狂模式,以無私的姿態拼命投入到日航重建的身影。

有感於他的精神,日航全體員工也受到鼓舞,幹勁兒十足。

經過一年的努力,日航迅速扭虧為盈,重獲新生。並創造了日航60年曆史上最高的利潤,這個利潤還是當年全世界727家航空公司的最高利潤。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蹟。

幹啥啥成,不服不行。

奇蹟的背後,不僅有稻盛先生拼命努力的工作觀念,還有他大公無私的個人品德。

以上兩點,可以概括為:勤奮和善良,但只有此兩點,似乎還不夠。

稻盛先生還有一點足可傲稱於世,那就是他的企業管理方法,著名的阿米巴經營。

7

阿米巴經營

什麼是阿米巴經營?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這個奇怪的名字:阿米巴。

生物學上說,阿米巴是一種單細胞生物,音譯為阿米巴。

稻盛和夫借鑑這個意思,把一個小型的集體組織稱為“阿米巴”。這種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由自在,不依靠大組織而生存,還能重複進行分裂。

所謂阿米巴經營,就是把一個大型的組織劃分為一個個小組織,通過獨立核算制加以運作,在公司內部培養具有經營意識的領導,實現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經營的模式。

稻盛和夫為什麼要提出這樣一個管理理念呢?說起來,還要從他年輕時經營京瓷這家企業開始。

傳統企業的管理模式,就是老闆請員工來幹活,幹多少活發多少工資,明碼標價,似乎很公平。

但這很容易帶來一種矛盾和對立關係。員工總覺得老闆太小氣,剋扣工資,無休止的加班。老闆卻覺得是員工太沒格局,不替公司著想,不理解老闆的苦衷。

怎麼消除這種對立情緒呢?稻盛和夫想到了一種辦法,就是賦予更多員工經營者的思維,站在老闆的角度考慮問題,讓企業裡有更多為公司操心的人,而不至於老闆一個人孤家寡人。

所以他就把偌大的公司架構拆解為一個個的小單元,讓這些小單元獨立做主、自負盈虧。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站在老闆立場上考慮問題的人多了,而這些人不會太計較個人得失,自然能促進公司更好的發展。同時也讓公司在應對外界信息的時候更靈活,反應更快。

利用這套管理方法武裝起來的京瓷和第二電電,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世界500強。

不得不說,這個方法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已經被證明了可行性和有效性。

稻盛和夫:一個人能有多大成就,取決於做了多少利他之事

8

利他之心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阿米巴經營這麼有效,為什麼沒被全世界推廣呢?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企業管理架構,絕大部分還都是等級森嚴的金字塔形式呢?

我想,除了國情、文化的原因,“阿米巴經營”對領導者的個人能力、個人品行要求太高了。

把公司劃分為一個個獨立運行的小單元,以什麼標準來劃分?選擇什麼人才領導?這些小單元之間會不會相互掣肘,形成窩裡鬥?

這些都是問題。

技術性的問題可以通過學習摸索來解決,最關鍵的還是心理和格局問題。

首先老闆要問自己,有沒有真正為全體員工謀福利、為社會做貢獻的初心?

可能這一句話就把老闆很多老闆問住了。

大部分人都認為,開公司就是為了賺錢,賺錢是第一位的,要不然我起早貪黑做什麼?

賺錢沒錯,但首先應該考慮,我這個公司能為社會帶來什麼貢獻?能幫社會解決什麼問題?如果沒幫社會解決問題,反而更加添亂,那憑什麼去賺錢?只有解決了社會的痛點後,賺錢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稻盛和夫先生創建京瓷的時候,就設定了這樣經營理念:“追求全體員工物質與精神兩方面幸福的同時,為人類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貢獻”。

這不是一句空話,如果你認為是一句空話,就無法理解以下這些事情:

為什麼京瓷從開業至今60多年來,沒有開除過一個員工?

為什麼很多員工死後,還自願葬於公司的墓地?

為什麼稻盛和夫在他65歲退休時,就把個人財富絕大部分都捐掉,只留一點錢來個人維持基本生活?

為什麼78歲高齡出任日航董事長時,甘願拿0元薪資?

在家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不香嗎?

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一些人,他們沒有太強的物慾。他們努力奮鬥,只想讓別人過得更好一點。

他們常懷利他之心,每天只想著怎麼把家人安頓好,怎麼為社會多做一點貢獻,怎麼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如果能做到這這些,他們就很幸福,即使自己終日奔波,一刻不停的操勞,那也是樂趣之所在。

同時,那也是他們成就所在。

當所有人深陷溝渠的時候,總有人能抬頭看到天上的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