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效應:越獎勵孩子越不像話?這樣獎勵才有用

有一段時間,朋友的女兒總是不按時睡覺,鬧著要看電視,於是朋友對她說“早點睡覺,明天媽媽帶你去買洋娃娃。”

一聽到買洋娃娃,孩子瞬間就興奮了,自己乖乖地把電視關了,跑到臥室裡睡覺了。

這一招很有效,於是朋友的家人們紛紛效仿起來。

孩子不好好吃飯,奶奶馬上搬出一句:“你快點吃飯,奶奶就給你買洋娃娃。”

孩子生病,鬧著不肯吃藥,爺爺說一句:“你乖乖吃藥,爺爺給你買洋娃娃。”,雖然孩子還是不情願,但最終還是把藥給吃了。

漸漸的,孩子越來越會講條件了,“我睡覺,媽媽給買洋娃娃嗎?”、“我去幼兒園,給我買洋娃娃好嗎?”

看著孩子現在無論做什麼,都想用洋娃娃來做交換條件,越來越不像話,朋友實在受不了了:“我們不要再把給買洋娃娃當成讓孩子做事的條件了,不然孩子要被教壞了!”

其實,朋友這樣說,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德西效應:越獎勵孩子越不像話?這樣獎勵才有用

獎勵,有它獨特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會得到一些結果的。

結果有利於自己,人們就願意重複這個行為。所以,當孩子發現每當自己達到他人的要求,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物品,會促使他重複這些行為。

獎勵,為什麼會不靈了?

獎勵確實在短期內確實能夠取得很好的成效,但從孩子長期的發展和人格的塑造來看,如果一味地用獎勵去要求孩子完成某些事,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從行為心理學角度看,物質獎勵讓孩子關注獎勵這件事多於從事物本身的內在價值。

如果我們總是用獎勵來促使孩子吃飯、吃藥,慢慢地,孩子會越來越愛討價還價,忘記了吃飯是讓自己長得更快,吃藥是讓自己長得更健康。

德西效應:越獎勵孩子越不像話?這樣獎勵才有用

心理學家德西就曾做過一組實驗,來證明獎勵對於人的激勵作用有多大。兩組同齡的學生解答同樣的難題,並分成三個回合進行比賽。在第一次的比賽中,沒有任何獎勵。第二次比賽中,A組每答對一題,就能獲得一美元,B組沒有獎勵。在第三次比賽中,取消了所有獎勵。最後他發現,儘管A組在第二場比賽中非常賣力,可是當失去獎勵,第三場比賽中,解題的就少了。而沒有獎勵刺激的B組,解題的積極性更高。

這就是心理學著名的「德西效應」。

這個實驗說明:人在完成某件富有挑戰性的任務,給他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

本來孩子由於好奇心驅動,可以自己對外界進行摸索。現在由於外部的因素,比如爸爸媽媽用糖果、玩具,讓孩子乖乖吃飯、上學,讓孩子對這些事的內部興趣大大減少。

這樣下去,孩子對於吃飯、上學的關注度會降低,而是把它當成獲得獎勵的一種手段。當有一天,爸爸媽媽不再給獎勵了,孩子肯定又會故態重萌。

比如不給看電視,就磨磨蹭蹭地不吃飯,不給買玩具,就不去幼兒園。獎勵的效果也很難維持,並不持久,要求的裙子買了,要求去的公園去了,孩子還會提出更高的物質獎勵,當父母不同意時,就撒潑耍賴,大吵大鬧。你只有用更大的物質激勵,孩子才願意前行。

而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就要要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感受到精神的滿足和愉悅。

就像德西實驗裡,從頭到尾沒得到獎勵卻依然埋頭解題的學生一樣,他們感受的是解題本身的快樂,解題的熱情更多出自於喜愛。這些比物質獎勵更讓人享受,且更能讓人堅持。

德西效應:越獎勵孩子越不像話?這樣獎勵才有用

正確的獎勵才有效

我知道,看到這裡,家長肯定會說,我也不想給孩子獎勵啊,可是不給獎勵,孩子就不聽話。獎勵的作用還是不可忽視的,《正面管教》曾這樣說過: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

可見,獎勵對於孩子來說,還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比起外部的激勵,比如好看的衣服、好玩的玩具,我們更需要的是去激發孩子的內部動力,讓孩子獲得事件本身的成就感。

1. 給予,描述性表揚

比如孩子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告訴孩子“媽媽剛才看到你在努力自己嘗試著穿衣服,把手穿進了袖子裡,雖然一開始有點難,但最後你成功了,而且比之前進步很大哦。”

在孩子自己做題的時候,觀察他今天的學習狀態,真誠地表揚他:“寶貝,你今天做題真快,錯題也比昨天少了一題呢!媽媽真為你感到開心”

而不是僅僅一句“孩子,你真棒”,或者直接給孩子一些獎勵,這麼簡單,沒有點到實處的表揚,孩子聽多了,見多了物質獎勵,也就沒什麼感覺了,也不能讓孩子真正地體會到自己學會穿衣服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不能讓孩子體會到解出題的征服感。家長要通過具體的描述性表揚,讓孩子認可自己所做事情的挑戰性和趣味性。

我們在鼓勵或者獎勵孩子的時候,都要儘可能少用到外部獎勵,不要僅僅用簡單的玩具和糖果來肯定他們,比起這些,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帶去精神獎勵,例如正確真摯的誇讚與表揚。

這樣孩子才會知道,自己學會穿衣、解題是值得肯定的,孩子會由衷而發自豪感,獲得持續的內驅力。

德西效應:越獎勵孩子越不像話?這樣獎勵才有用

2. 感謝和鼓勵孩子

父母真摯的感謝與鼓勵,能給孩子帶去巨大的滿足感和主動性,讓孩子真心喜歡上父母要求做的事情,這樣的行為也能更持久。

當孩子主動去幫家裡倒垃圾時,你可以感謝他說:“寶貝,你真懂事,知道媽媽上班辛苦,現在都幫媽媽幹活了,真勤快,媽媽真得好好謝謝你這個小幫手!”

看到孩子期末考了第三名,你可以鼓勵他說:“寶貝,你真厲害!這一次比上一次進步了好幾名,媽媽真為你驕傲,下一次,媽媽相信你還可以進步,取得更好的名次!”

德西效應:越獎勵孩子越不像話?這樣獎勵才有用

3. 讓孩子參與問題協商和總結,及時肯定

馬斯洛理論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

根據這個理論,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不要立刻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以滿足孩子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媽媽用引導和鼓勵孩子,當發現孩子不專心寫作業,我們不是直接訓斥他,而可以這樣說:“寶貝,媽媽發現你最近寫作業的速度慢下來了?媽媽看著很擔心,害怕你會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你能幫媽媽想想辦法嗎?”

其實,爸爸媽媽提出問題,孩子都很樂意自己探索解決方法的的,當孩子想出辦法來,獲得了家長給予的尊重和肯定,他會更享受解決挑戰,更渴望自己征服困難。

德西效應:越獎勵孩子越不像話?這樣獎勵才有用

《次第花開》裡面曾這樣解釋過過物質和精神:“物質的確能給人們帶來滿足感,但僅限於感官上的滿足,而人之所以有別於動物,卻在於她不僅需要感官上的滿足,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

獎勵確實能給孩子帶來動力,但它只能給予短期刺激,效果很難維繫。

不管任何時候,家長們都要記住:給予真摯的愛和關心,去理解和支持他,引導他們,明白現在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這樣才能呵護孩子的內在動力。

這,才是孩子一生有效的獎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